夏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夏姓氏的由來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裡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複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贊助廣告

3、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徵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徵舒,其後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

臺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臺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贊助廣告

二、遷徙分佈

夏氏因得姓很早,故隨著時代的不斷更替,散居尤為廣泛。

夏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省境。大致上,秦及秦代以前,夏姓主要在中原生息繁衍,並遷往陝西、山東、安徽、山西、河北等地。如夏徵舒傳至4世孫夏區夫仕陳(今屬河南)為大夫,裔孫夏禦寇仕齊(今山東東部)為大夫。秦始皇時尤御醫夏無且(大致出自陝西夏氏)。秦漢之際,有代(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與北部等地)相夏說;安徽夏氏出自隨王桀逃至南巢一部分夏王族的後裔。

魏晉南北朝以前,夏姓還主要活躍於我國北方廣大地區,特別是中原一帶。

夏姓南遷始於漢代,如西漢時有夏黃公,為鄞人(今浙江寧波市);東漢有夏方,為九江人(今屬江西)。大舉南遷則為魏晉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此郡亦為夏姓發展史上最大望族。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亂動盪流離,相對南方,發展低迷。

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於一個萌生勃發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

宋代以後,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代有畫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崑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於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

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臺,後輾轉新加坡等地者。

總之,唐宋以後,,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經過長期繁衍,使得夏姓的分佈中心,移向了江南地區。廣佈於今安徽、浙江、湖南、三胡北、江蘇、福建、和廣東、廣西等省,今日夏姓分佈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餘下全文>>

姓氏夏起源

夏姓來源:(1)出自姒姓。據《姓譜》所載,周王朝封夏候氏之後東樓公於杞[qi],其餘有不得封邑者,以原國名“夏”為氏。(2)為夏候氏所簡化。(3)出自媯姓,以王父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春秋時陳宣公之子少西,字子夏。其孫徵舒,以王父的字“夏”為氏,稱為夏徵舒。是為陳國之夏氏。

夏姓的由來

夏氏來源

[夏氏屬地]

會稽郡,今江蘇吳縣。

[夏氏來歷]

夏姓來源與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有關係。在虞舜時期,夏部落的首領崇伯鯀曾幫助虞舜治理過洪水,他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在他之後,其子禹繼續幫虞舜治水,歷時十三年,採用疏通河道來治理水患,結果取得成功。舜死後,禹受遺命繼位。夏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自此便開始有了夏姓。

[夏氏名望]

夏姓是當今第五十五大姓。歷史上的夏姓名人主要有如下一些:漢代有護羌校尉夏育、學者夏恭;宋代有傲視當時畫壇的著名畫家夏珪;明代有戶部尚書夏元吉、畫家夏昶、宰相夏言、愛國詩人夏完淳、學者夏寅;清代有學者夏曾佑、出版家夏瑞芳等。

夏姓的來歷 ?

夏氏,相傳是治水英雄大禹之後,禹娶塗氏為妻,嗣受舜禪,國號夏。子孫以國名為姓。望出會稽郡。

夏氏在會稽(今紹興市)的一派,有位夏應和,傳十三代至鄎端,於北宋時遷仙居慶雲鄉。南宋末年,擔任鄱陽縣尉的夏天佑死守襄陽城,元兵破城之日壯烈犧牲。他的兒子夏本翁(1245——1326)字怡鬆,這時正住在仙居夏家庫,聽說你親殉國,不勝悲痛,誓不當元朝的官?毅然拋棄舉業,改習岐黃之術,居然居為名醫。有一次,北上瀏覽天台山,被神秀的山光水色所陶醉,樂而忘返。就這樣,舉家遷徙天台。其子圭孫,繼承父志,謝絕元代朝廷的屢次徵辟,以道德文章揚名於世。被後世崇祀於鄉賢祠。

到了明代,漢人掌權,夏氏詩禮傳家,在舉業仕途上頗有成就。祠對“二代三進士,三世五大夫”就反映了這一點。特別是政聲卓著的廉吏夏迪、敢說敢為的能臣夏壎、仗義執言的夏緱,更以青史流芳的名宦載入志書。

百家姓中有夏這個姓嗎?

有,1李 2王 3張 4劉 5陳 6楊 7趙 8黃 9周 1 0吳11徐 12孫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馬 20羅21樑 22宋 23鄭 24謝 25韓 26唐 27馮 28於 29董 30蕭31程 32曹 33袁 34鄧 35許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呂41蘇 42盧 43蔣 44蔡 45賈 46丁 47魏 48薛 49葉 50閻51餘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鍾 57汪 58田 59任 60姜61範 62方 63石 64姚 65譚 66廖 67鄒 68熊 69金 70陸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81顧 82侯 83邵 84孟 85龍 86萬 87段 88章 89錢 90湯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喬 97賀 98賴 99龔 100文

求夏、商、周朝國姓氏,及其氏射來歷

夏朝姓姒,殷商子姓,周代君王姓姬

姒姓淵源

第一個淵源

相傳夏禹之母吞薏苡而生禹,因姓姒氏。一說,姒姓為伯鯀之姓。鯀為堯之崇伯,堯賜鯀姓姒。禹為其子。春秋時杞國為姒姓之裔國。

第二個淵源

相傳少昊子臺駘封於諸汾川,其後有沈、姒、蓐、黃等國。當以國為姓。周文王之母為太姒,出自姒國。

第三個淵源

北魏時改姒先氏為姒氏。又,北魏時渴候氏後改為姒氏。但據今本《魏書·官氏志》載,渴候氏改為緱氏,並非改為姒氏。

子姓淵源

傳說

傳說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氏的女兒。有一次,簡狄與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見天邊飛來一隻大鳥。那鳥在河邊下了一個蛋,正好離簡狄很近。簡狄自從吃了那個鳥蛋以後,便懷了孕,經過十月懷胎,竟生下了一個男孩子,這個男孩子就是契。這雖然是被記入《史記·殷本紀》中,但人們也只能把它當作一個神話傳說。這種傳說不僅現代人今天不把它看作是歷史事實,即使是古代的人也懷疑它的真實性。例如,傳說中說簡狄是帝嚳的妃子,對此,三國時譙周就說,帝嚳生堯,而契在堯時出生,在舜時才長大成人被提拔,所以,簡狄一定不是帝嚳的后妃,契也不是帝嚳的兒子。在我們今天看來,疑點豈只這些,吃鳥蛋懷孕這件事本身就令人難以置信。不過,我們從這個傳說中可以發現這樣兩個基本事實:第一,契出生的年代是遠古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會。第二,在契出生的時候,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不再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正常現象了,人們開始要求既知其母又知其父了。所以才有了吃鳥蛋而懷孕的故事,以此來為不知其父製造一個體面的理由。這說明母系氏族社會開始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   契在堯的時候出生,在舜的時亥成長,並表現出過人的才幹。大禹治水成功,舜對他進行表彰的時候,大禹就說這裡有稷、契、陶等人的功勞。於是,舜還專門下了命令,任契為司徒,讓他用父、母、兄、弟、兒子等倫理觀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地,賜姓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傳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孫湯的時候,經過了8次遷都,最後終於在亳定下了統治中心,成為與夏朝抗衡的一個強大的部落集團。那時候,夏朝已經走到了它的窮途末路,與夏朝成為鮮明對比的是,商王國正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時期。商王國的首領湯很會治國,他有一句名言:"人通過水可以知道自己的形象,君通過民可以知道國家治理與否"。湯還是一個仁義的君主,人們紛紛前來投奔他。在這股離夏奔湯的人群中,有一個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湯治理國家的良輔。最後,殷湯向夏王朝發動了進攻,一舉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定都,建立了商朝。

這些以子為姓的契的子孫們,有湯、盤庚、武丁、太甲、太庚、小甲、祖庚、祖甲、武乙、帝辛(受德)等的傑出人物,而商王朝也時盛時衰地延續了500(600)多年的時間,最後終於亡在第31位君主帝辛手中。 林氏。比干的墓地,《水經注·清水》說是在朝歌(今河南淇縣),《史記·周本紀》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說在衛州汲縣(治今河南衛輝市)10裡250步。比干的後代便在從淇縣到衛輝市一帶的土地上生活,並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最早生活在商都一帶的王姓,實際上是殷商王族子姓的後裔。

殷商帝王家族的“好”氏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好”氏(商王朝國姓殷別姓子),據歷史學家楊榮國先生稱,子原先寫作“好”,讀子,而“女”是表示原先是母系氏族。殷商帝王家族子姓是從契開始的。契的母親叫簡狄,是有娀氏的女兒;父親為上古五帝之一的帝嚳高辛氏。辭海載“契母吞燕卵而生契,故曰子氏。”這就是子姓的來歷。 玄鳥是子姓的圖騰.屈原詩文裡說......餘下全文>>

中國姓氏由來

中國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約五千年),就有了姓。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那時是母族社會,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組成,就說明最早的姓,是跟母親的姓。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旁,這大概是母系氏族制度的一個特徵性產物。婦女在生產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實行群婚制,兄弟姐妹之間可以通婚,在這種制度下,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所以在神話裡流傳著“聖人無父,感天而生”的許多故事。許多古姓都從女旁,可見我們祖先經歷過母系氏族公社的痕跡。

夏、商、周的時候,人們有姓也有氏。在古代氏族發展的過程中,又衍生出“氏”這個稱號。傳說,黃帝治理天下時,已有“胙土命氏”。氏的產生,最大量、最頻繁的時代是周朝。周朝初年,為控制被征服的廣大地區,大規模地分封諸侯。而這些諸侯國的後人即以封國名為氏。另外,各諸侯國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國內的卿大夫進行分封,大夫的後人又以受封國的名稱為氏。以後,各種形式的氏的來源又不斷出現,並且氏的數量遠遠超過了姓的數量。但是隻有貴族才有氏,貧賤者有名無氏,氏成為貴族獨有的標誌。至於貴族婦女,則無論怎麼稱呼都必須帶上姓,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權威性和嚴謹性。到戰國時期,社會劇烈變動,舊貴族沒落了,有的還淪為奴隸。這表明貴族身份的氏,已無存在的必要。

“姓”是從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屬的部族名稱而來。“氏”是從君主所封的地、所賜的爵位、所任的官職,或者死後按照功績,追加的稱號而來。所以貴族有姓、有名、也有氏; 平民有姓,有名,沒有氏。同“氏”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卻不可以通婚。因為中國人很早就發現這條遺傳規律:近親通婚對後代不利。姓的產生,從史書上看,先秦時期的《國語·晉語》記載“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周語》記載“我姬民出自天黿”。由此說明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緣關係種族的稱號。同姓之間不許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規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同姓不婚,惡不殖也”(《國語·晉劇》)。古人很早就懂得近親婚配會產生不良後代的道理,為辨別男女姓的異同從而決定嫁娶與否,在女子稱謂中標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由此可見,姓的作用在古代主要就是“別種類”“別婚姻”。

姓氏相別的制度一直沿用到戰國後期。秦朝時,舊貴族瓦解,西周封建宗法制度基本結束,舊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盡。西漢時期,姓和氏的區別已經微乎其微。司馬遷作《史記》時,乾脆把姓氏混為一談,“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本紀》於秦始皇則曰‘姓趙氏’,於漢高祖則曰‘姓劉氏’,是也。”(顧炎武《目知錄》)此後,中國的姓與氏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言氏,氏即姓,人們使用姓氏時簡單省事,也無貴賤之別,因而平民也......餘下全文>>

夏姓起源於什麼時間,根在那裡

【夏】 XIA

一、姓氏源流

1、出自姒姓。

相傳帝堯時,鯀的妻子有莘氏女志因夢裡吃了薏苡而生禹,故帝堯便賜禹以媯為姓。後來,禹治理了水患,指導百姓興修溝渠,發展農業,還領兵平定了三苗之亂,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為了表彰他的豐功偉績,舜封他於夏(今河南登封縣東),後來還把帝位傳給了他。夏禹死後,其子啟繼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400多年,共傳13代,16王。後因夏帝桀暴虐無道而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氏。

2、出自姒姓。

公元前11世紀周朝初年分封諸侯,夏禹的後裔東樓公受封於杞(今河南省杞縣),為杞侯。至簡公時,被楚國所滅。簡公之弟佗(本媯姓)出奔魯國,魯悼公因其為夏禹的後裔,給予采地為侯,稱為夏侯(複姓),其後裔以夏為姓,稱夏氏。

3、出自媯姓。

以王父字為氏。西周初年,武王追封帝舜之後媯滿於陳,建立陳國,建都宛丘,以奉帝舜之宗祀。史稱胡公滿、陳胡公。春秋時,傳至第16位君主陳宣公杵臼時,有庶子名子西,字子夏。其孫徵舒以王父(祖父)之字為氏,稱為夏徵舒,其後遂有夏氏。

4、改賜姓或其他。

臺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臺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5、得姓始祖:夏啟。

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山東威海夏姓的起源

山東省夏氏的起源是齊國(今山東東部)大夫夏禦寇。夏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三九。

尋根溯源

1、出自姒姓,大禹之後。據《史記??夏本紀》所載,夏朝傳至帝桀時被商湯推翻。夏王族便以國為氏,是為河南夏姓。

2、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姓譜》等資料所載,魯悼公封夏禹後裔佗(本姒姓)為侯,並賜采邑,佗為紀念先祖,以夏為氏,後遷居沛地穿譙郡(今安徽亳州),是為安徽夏姓。

3、出自媯姓。據《史記??陳杞世家》所載,舜帝后裔徵舒以王父(春秋時,陳宣公之子,字子夏)之字為氏,稱為夏徵舒,子孫遂有夏姓,是為河南夏姓。

4、改賜姓或其他。臺灣土著哈也灣氏改姓夏;明時元人齊嚕臺被賜名夏貴;土家、蒙古、回、滿等族有夏姓。

得姓始祖

夏啟。相傳帝禹死後,其子啟打破禪讓制而即位,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夏立國四百年,共傳十三代,十六王,末帝夏桀暴虐無道,國人怨恨,而此時黃帝子姓後裔商湯卻因仁德,深受擁戴。公元前十六世紀,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夏王族便以國為氏,稱為夏姓。夏啟因開國君主之位,而被奉為夏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夏姓發源於今河南、安徽省境。早期繁衍於中原一帶,並向西、向北擴充套件。夏徵舒後裔夏齒、夏區夫均仕陳國(今河南一帶)大夫,夏禦寇仕齊國(今山東東部)大夫。秦漢時,江西、江蘇、浙江等南方地區有夏姓遷入。如西漢有夏侯嬰為江蘇人,夏黃公為浙江人,東漢有夏方為江西人。夏姓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際,浙江夏姓此期最為昌盛,故有夏姓會稽郡望之說,始祖為西晉高士夏統,此郡亦為夏姓發展史上最大望族。這一時期,北方夏姓因戰亂動盪流離,相對南方,發展低迷。唐時政清民和,夏姓處於一個萌生勃發時期。北方夏姓重振家園,發展壯大,南方在前代基礎之上,更加繁衍旺達。宋代以後,榮載史冊的夏姓名人比比皆是。北宋有參知政事夏竦,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夏誠,龍陽(今湖南漢壽)人;南宋有畫家夏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有畫家夏迪等。明代有夏允彝,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畫家夏昶,今江蘇崑山人;宰相夏言,江西人。另外,明初有山西大槐樹夏姓分遷於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地。清代名人有小說家夏敬渠,江蘇人;史學家夏燮,安徽人。此外,清末有閩、粵等地夏姓渡海入臺,後輾轉新加坡等地者。總之,宋元明清時期,夏姓支脈延伸更廣,且以江南一帶為繁衍望地。今日夏姓分佈以江蘇、浙江為多,這兩省夏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夏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

郡望堂號

夏姓郡望主要有四個:

1、會稽郡,治所在吳縣(今江蘇蘇州市);

2、譙郡,治所在譙縣(今安徽省亳州);

3、高陽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縣東);

4、魯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

堂號:

“會稽”、“平水”、“務本”、“源遠”、“尚忠”、“思孝”、“明德”、“聚奎”、“遺愛”、“鶴來”等。

宗族特徵

1、夏啟始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開創更朝換代之歷史新局面。

2、夏姓多文學藝術及學術人才。(見“名人精粹”所錄)。

3、夏姓名人典故千古流傳,並被列入堂號。如“平水堂”出自帝禹三過家門而不入之事;“遺愛堂”出自唐人夏魯奇忠貞守節,以死報國之事。前人事蹟,激勵後人,代代相仿,萬年永垂。

4、夏姓發源於中原,經改朝換代,戰亂遷徙,遂變為南方姓氏。

5、夏姓字行輩份寄寓族人企盼國興家寧,政清人和之夙願。如清代夏定芳所纂《夏氏族譜》載有江蘇淮陰夏姓一支字行為:“成元裕慶,孝敘淳恩,祚式尚?,貴銘。”

名人精粹

夏無且:秦代始皇侍醫,曾......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夏姓氏的由來?
蔣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鞏姓氏的由來?
羅氏姓氏的由來?
姜姓氏的由來?
蘭姓氏的由來?
賀姓氏的由來?
羅姓氏的由來?
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