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這個姓氏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趙這個姓氏的由來?

■姓氏源流

趙(Zhào 趙)

姓源出有四: 1、出自贏姓,始祖為造父。傳說,造父在華山得八匹千里馬,獻給穆王。穆王乘著這八匹馬拉的車子西巡狩獵,到了崑崙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這時東南邊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帝都,帶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賜他以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北)。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成為趙姓。

2、以國為姓。造父的後代奄父,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後被秦國所滅,趙國公族以原國名命姓,遂成趙姓。

贊助廣告

3、為少數民族姓氏。歷史上少數民族亦有趙姓,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趙曳夫(“南蠻”人),等等。他們的後代都沿襲姓趙。又,蒙古族要術甲氏改姓趙。

4、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複姓的歷史人物,賜姓趙氏。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崑崙,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贊助廣告

趙家姓氏的起源

本文摘自 百度百科 裡面有更詳細的講解

趙姓是嬴姓十四氏之一,趙氏之先出於顓頊帝,周穆王時造父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趙城,子孫因氏焉。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崑崙,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秦、趙祖少昊氏,以少昊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至漢唐宋明,則於立秋之日祀白帝於西郊。明朝仍延續其祀,於少昊之虛曲阜祀少昊。

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或姚姓,趙姓來自嬴姓,嬴姓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孫,被舜帝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有一次西行至崑崙山,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徐偃王造反的訊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權。晉景公為了奪取趙氏家族控制的政權,默許智、韓、魏三卿聯合誅趙氏,滅其族。到戰國初年,叔帶的12世孫趙敬侯趙襄自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同祖先,趙城趙氏(趙國)和犬丘趙氏(秦國)的祖先是蜚廉的兩個兒子惡來和季勝,趙政是嬴姓趙氏,惡來那一支,而趙城那支的祖先是季勝。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也姓趙。比如秦始皇稱趙政。秦國公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二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為匈奴、南蠻、女真、党項、滿族改趙姓或趙宋王朝賜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先後匈奴人、女真人、党項人、猶太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唐末,首領拓跋思恭因協助唐朝鎮壓黃巢之亂有功,賜姓李,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陝西省靖邊縣)為中心的地方政權。自此以後,夏州党項政權日益壯大。趙宋立國,復賜夏州党項首領拓跋氏以趙姓。

源流三

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景。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時下正是辛亥大屠殺,滿人頭顱積滿水井,四九城內外一片荒涼。伊爾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趙字是什麼來歷

趙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

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為源起。司馬貞的《史記• 索隱》指出:“《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起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西周時,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賜於趙城,其後梗戰國時建立趙國,趙國亡後,子孫以國為氏。

2、為少數民族改趙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3、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複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崑崙,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二二二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並 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佈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後,把代王嘉之後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趙國,又把趙姓活動範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雲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後裔孫趙貴鎮守並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浙江紹興、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後,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繁衍。自宋代以後,趙姓遍佈全國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趙姓的播遷。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寮國、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佈;壯族中的趙姓散佈于越南、寮國、泰國等地。

郡望堂號

趙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幾 個。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3、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5、穎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縣;6、平原郡,治所在山東平原縣;7、漢陽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

堂號:

“半部”、“琴鶴”、“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敬彝”、“創基”等。

宗族特徵

1、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餘下全文>>

趙姓的由來

百度百科有

我想知道趙姓的由來和始祖,趙姓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起源主要有三:

①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遠祖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九世孫,是周穆王時著名的駕馭馬車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賜予趙城,造父族就稱為趙氏。其後在戰國初年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為秦國所滅,其王室貴族和平民百姓紛紛以國名為姓,稱趙氏。

②皇帝賜姓。如北宋太宗時,党項族拓拔部首領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後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宋神宗時賜木榮姓名趙思忠;宋哲宗時賜河湟羌族隆贊青唐隴拶姓名趙懷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賜姓名趙懷義;遼政權光祿卿馬植因有功於宋室,宋徽宗賜他姓趙,名良嗣;南宋初年,鮮卑族人宇文虛中圖謀救出被金朝擄去的宋徽宗、宋欽宗,因寡不敵眾被殺,南宋朝廷賜他姓趙。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猶太人進入中國,尤以宋朝為最,猶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親賜,據明弘治二年(1489)碑記,當時的猶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趙、金等十七姓,明朝永樂年間,有一位加入中國籍的猶太醫生俺誠,以“奏聞有功,欽賜趙姓”。清朝康熙年間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趙泱乘也是猶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對歸順的蒙古貴族寬大優待,分別賜予漢族漢名以示褒揚。有個蒙古貴族其巴圖,受賜名叫趙忠美,他們後代也就姓趙了。在古代,一人受賜國姓,舉族以為榮耀,全體族人均改姓國姓,這極大地擴充了趙姓人口。

③少數民族改姓趙氏。隨著歷史發展,本為漢姓的趙姓,滿、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鮮、瑤、壯、哈尼、德昂、佤、景頗、鄂倫春、錫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趙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時雲南白蠻部落、唐代胖柯蠻等中也有趙姓。如西漢匈奴人趙安稽,越族人趙光;五代白族人趙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趙國寶,藏族人趙阿歌昌;南宋瑤族人趙瑞封;清代壯族人趙克廣、趙榮正、趙榮章等。辛亥革命後,滿族愛新覺羅氏、喜塔喇氏、阿顏覺羅氏、覺爾察氏、伊爾根覺羅氏、阿塔覺羅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絡氏等均有改姓趙姓者。此外,歷史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改姓趙的也不少。

始祖:造父。

趙姓的起源是什麼?歷史上有哪些趙姓名人?

這個我最瞭解

宋代編寫的《百家姓》將趙姓列為全國首姓,是因為趙姓是宋朝的國姓,實際上以人口和望族排列並非如此。據專家考證,趙姓是當今中國的第七大姓。

趙氏出自蠃姓,與秦國蠃姓同祖。趙氏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是夏朝東夷族首領,蠃姓各支的嫡系祖先。

伯益的9世孫造父,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車馬的能手,傳說他在桃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以後獻給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遊玩。

有一次西行至崑崙丘,見到西王母,樂而忘歸,正在這時聽到了徐國徐偃王造反的訊息,周穆王非常著急。在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使周穆王迅速鎬京,及時發兵,平定了叛亂。由於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將趙城(在今山西洪洞縣北)賜給他,自此以後,造父族稱為趙氏。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趙姓的祖先是蜚廉,蜚廉有二子,一曰惡來,惡來之後為秦;二曰季勝,季勝之後為趙。季勝的曾孫就是造父。造父六世曰奄父,為周宣王御。

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紶的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與韓、魏分晉,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名籍)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建都晉陽,後遷都邯鄲,戰國時為七雄之一。趙姓歸於以國名為氏的一類。

趙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

秦代,河北正定人趙佗任南海郡龍川縣令,後為南海尉,於秦末兼併桂林、南海和象郡,建立南越國,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受封為南越王。此後,趙佗的子孫繁衍於今廣東、廣西一帶。

唐高宗總章年間,中原人趙端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五代時,河南上蔡人劉龍天在廣州建立南漢,洛陽人趙光裔、光逢、光胤兄弟三人因此而在南海安家。

元兵攻陷杭州後,南宋末代皇帝帝遷於崖山(在廣東新會縣南大海中),不久兵敗,帝沉海而亡,南宋宗室趙氏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發展繁衍。

從清康熙年間開始,閩、粵趙氏陸續有人遷居臺灣,後又有不少人移居海外,分佈於歐美及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由於秦漢以來,尤其是唐宋以後,趙氏遍佈江南、嶺南各地,加之南宋趙氏政權統治淮河、秦嶺以南的半壁河山長達150多年,所以,目前趙姓在南方人中所佔比例較高。

趙氏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在長期多次的民族大融合中還有不少人融入北方的匈奴族和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中。

百家姓裡為什麼"趙"排第一?

(百家姓典故)

趙氏系承造父 望出太原等處

《百家姓》為什麼要拿“趙”姓來開頭?

據說,這是由於《百家姓》是在宋朝所編,而宋朝的皇帝姓趙,當時正是趙家的天下,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順理成章地就拿“趙”來作為眾姓之首了。

根據《姓纂》記載,趙姓的由來是這樣的:“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由此可見,最初以趙為姓的人,是顓頊帝的子孫造父,他以善於駕御,於周穆王的時候,得到了趙城這個地方為封地,就以封地的名稱做為自己家族之姓,而世代相傳下來。當時的趙城,現在的位置大致是在山西省趙城縣西南。後來,這個家族曾繁衍到天水(今甘肅省)、南陽(今河南)、金城(今甘肅)、下邳(今江蘇)、潁川(今河南)一帶。

這是趙姓的由來。而這個家族,從一開始便十分顯赫,在春秋時代,自從趙衰輔佐晉文公定霸,趙氏子孫就世代為晉國的大夫,權傾當朝。

到了春秋末期,也就是周威烈王的亥候,趙家的權勢更大,進一步與同為大夫的韓家和魏家瓜分了晉國,而分別自立為一個諸侯,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三家分晉”。

後來,趙國的國勢越來越強,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其都城設在晉陽,也就是現在山西省太原縣的北面。由此可見,現在所有姓趙的人,最早都是山西人,後來才逐漸移居他處,“五百年前是一家”,以姓趙的人來說,如果像這樣認真的推溯,又豈止是500年而已?

在歷史上,姓趙的人真是名人輩出。早期最負盛名的,是戰國時代的平原君趙勝。

再如,在漢朝建立了屯田制度的營平侯趙充國;唐代被大文豪韓愈聘為士子師的“天水先生”趙德。到了宋,黃袍加身的趙匡胤,那是更不必說了。還有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宋朝名相趙普;以及元代鼎鼎大名的大書畫家趙孟?等等,都是足以使趙氏子孫引以自傲的偉大歷史人物。

百家姓“趙”的由來?

趙姓最早的起源

張王李趙遍地劉”。趙姓是我國的大姓。《姓纂》記載:“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這是說,趙姓最早出自西周。造父因為善於駕車,受到周穆王的賞識,被封到趙城(位於現在的山西洪洞縣境內),因此以城為姓。在此之前,趙氏應當是姓嬴的,他們與秦朝的王室們有著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顓頊的後人、差點做了大禹繼承人的伯益。

趙姓顯赫的歷史

周幽王無道,造父的後世子孫便來到晉國做起了士大夫。戰國初年,造父的第19代孫趙襄夥同他人把晉國一分為三,建立了趙國。秦始皇滅了趙國後,趙國的貴族和平民懷念故國,紛紛以國為姓,姓趙的人便越發多了起來。待到五代末期趙匡胤建立宋朝,趙姓更加顯赫。由於皇上姓趙,編纂於宋的《百家姓》,趙氏便排在了第一。歷史上,趙姓名人甚多,即便是鄉野鄙夫,也能順口說出幾人,我就不在此賣弄了。

趙姓有好多來自“賜姓”以及少數民族的改姓

現代人賭咒發誓,常說:我若如何如何,便隨了你的姓。姓了別人的姓氏,在很多人看來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但是,在封建社會,被皇帝賜以國姓,卻是莫大的榮耀。自己改了不算,部落、部屬也都跟著改。有宋一代,這類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北宋太宗時,居住在今寧夏、甘肅和陝西北部的党項族拓拔部首領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後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另外少數民族改姓趙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等等。

滿族趙姓大都原姓“覺羅”

滿人姓“××覺羅”的很多。包括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等等。據信,“覺羅”才是姓氏,加在姓氏頭裡的字首最初的意義不過是為了相互區分。“愛新覺羅”的“愛新”是“金”的意思,這是為了表明他們的貴族身份。據說元末明初時,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家氏族發生戰爭,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頭領為了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道:“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與之骸反,“伊爾根覺羅”氏的“伊爾根”卻可翻譯為“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辛亥革命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滿人紛紛改用漢姓。其中,改用“劉”、“金”、“趙”三姓者為多。“愛新覺羅”氏大多按照意譯改姓“金”,也有少部分改了“趙”姓。而其他“覺羅”氏,特別是新賓一帶的“伊爾根覺羅”一支基本上都改了“趙”姓。

據說滿族“覺羅”氏本來就姓“趙”

關於“覺羅”的意思,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考證說,“覺羅”本就是漢語裡“趙”的意思。“覺羅”一族,是被金人擄走的宋徽宗、宋欽宗的後人。這個故事,曾在早年滿族老輩人中口耳流傳。有人做過調查:滿清滅亡後,東北及河北地區姓“覺羅”氏的滿人沒有一家改姓金,全部都改姓“趙”。據說真正的原因就是這個傳說。由於缺乏必須的佐證,此說法的可信度並不高。不過,我倒寧願它是真的。

趙姓起源何地?第一位姓趙的人是誰?

趙姓,乃中華姓氏中的煌煌大姓。現今人口已達6000萬。

歷史上趙姓曾數度是第一大姓,也是皇族貴姓、顯尊之姓,位居百姓之尊。趙姓定其郡曰天水,正東樂曰角音,分乎野屬昂畢二星。《姓氏聯珠》一書雲:百家之冠是趙。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趙姓相容幷蓄、剛柔相濟,分佈範圍之廣、影響之深,遠為其他姓氏所不能比,這也是她的一大特徵。不管怎麼說,趙姓是中華民族姓氏大家庭中最主要的成員。

趙姓,還是全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趙姓的始祖是誰呢?趙姓與秦始皇的嬴姓同源,其來源籠罩著濃厚的神話色彩。據說是與上古時期帝王少昊有關的姓氏,歷史上第一個姓趙的人有的史書記載是造父,而造父是少昊的後裔。又《史記·秦本紀》和《趙世家》記載,趙姓可追溯到帝顓頊高陽氏。高陽氏的後代有一女子叫女修。一天,女修正在織布,一隻燕子飛來下了一隻蛋,女修拾起來吃了,生了兒子大業,大業娶少典氏的女兒叫女華的,生了兒子大費。大費即伯益,他在帝舜的時代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舜將姚姓的女子賜給伯益為妻,並命他負責馴服鳥獸。鳥獸都聽伯益的話,很容易被馴服,於是舜就賜他姓嬴氏。伯益生了兩個兒子,一為大廉,即鳥俗氏;一為若木,即費氏。鳥俗氏的後代有個叫仲衍的,長得是鳥的身體,但說的卻是人話,他給商帝大戊趕車,並得大戊的女兒為妻,仲衍之後世代在商朝為官。周武王滅紂時,仲衍的後代蜚廉恰好在北方為紂鑿造石棺,故未參與周、商之間的戰爭。蜚廉死後,其子季勝的孫子很得周成王的信任。季勝的孫子造父由於得家族的族傳技藝,很會趕車,因此得到喜歡周遊天下的周穆王的器重,任馭車大夫。造父在桃林(今河南靈寶)得到八匹駿馬,在西嶽華山訓練成千裡良駒後,為穆王駕車遠遊西上,在崑崙山瑤池邊見到了美麗的西王母。穆王與西王母在一起尋歡作樂,樂而忘返。忽聞遠在東方的徐偃王率部造反,幸虧造父御車技藝高超,他趕著馬車一曰千里,長驅歸周,平定了徐偃王的叛亂,為安定周朝社稷立下大功。因此,周穆王將趙城(今山西洪洞縣北趙城)封賞給造父,造父的子孫世居於此,造父的家族從此就以自己食邑的名稱作為姓氏,中國也就正兒八經地有了姓趙的。

造父是名副其實的趙姓始祖。追查造父的祖宗,史書上也有說是黃帝兒子或同期人東夷部落首領少昊的,姓嬴。再考,造父被封地趙城,是否在其被封之前已是趙姓家族的居住地了呢?有關趙姓的來源,說法很多,神話與史實相羼雜。但是,不管是何種說法,趙姓總是與鳳鳥和御馬聯絡在一起,這是趙姓源流中的一個特色。另外還有一說,相傳黃帝時代,胙土命氏,出現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一批家族,其中就有趙氏,所以漢代學者應劭在其《風俗通》一書中說:"張王李趙,皆黃帝之後也。"最早在正史中出現的趙姓人物是《史記·龜策列傳》中提到的趙樑,他是夏桀時的一位"諛臣"。如此,趙氏不是得姓於造父,而是夏代早有了趙氏。《東萊趙氏家乘》說,既然趙樑見於正史,又見趙隱在殷商之初為官,"蓋吾趙氏不止始於造父也,明矣。"看來,此前趙姓人氏早已有之。

總之,從趙姓早期的歷史來看,趙姓得姓於趙國,淵源於黃帝、顓頊、少昊、伯益、造父等人,是一個淵源流長、歷史悠久,富有正義、威武、顯赫和開拓進取並善於文治武功的家族。千百年來,吾趙姓舉著自家的旗徽,在神州大地上繁衍勞作,生生不息,從遠古經春秋戰國、漢唐、大宋至今天,趙姓均顯示出巨族大姓的威望和風采憨不說"張王李趙劉、走遍天下稠",不說趙與馬、秦、黃、屏、原本是一家人,且說秦始皇嬴政亦即趙政,是為一統天下的千古奇......餘下全文>>

山東“趙”姓由來

趙(Zhào 趙)姓源出有四:

1、出自贏姓,始祖為造父。傳說,造父在華山得八匹千里馬,獻給穆王。穆王乘著這八匹馬拉的車子西巡狩獵,到了崑崙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這時東南邊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帝都,帶兵打敗了徐偃王。由於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賜他以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北)。從此,造父及其子孫便以封地為姓,成為趙姓。

2、以國為姓。造父的後代奄父,為周宣王御。奄父生叔帶,因周幽王無道,離開周王室去晉國,為晉文侯御。這樣,趙氏便進入晉國,後世事晉為大夫。周威烈王時,列為諸侯,開國君主趙烈侯,是晉大夫趙衰的後代,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後被秦國所滅,趙國公族以原國名命姓,遂成趙姓。

3、為少數民族姓氏。歷史上少數民族亦有趙姓,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唐代有趙曳夫(“南蠻”人),等等。他們的後代都沿襲姓趙。又,蒙古族要術甲氏改姓趙。

4、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及宇文複姓的歷史人物,賜姓趙氏。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崑崙,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遷徙分佈

趙姓的發祥地在今山西省境。秦初,始皇派趙公輔任西戎地區的行政長官,居住在天水。其後代就定居在天水,隨後很快就繁衍成當地一大望族。同時,趙王趙遷因流放到今湖北房縣,子孫在今湖北繁衍;後趙佗建立南越國,又把趙姓推進到今廣東、廣西。趙氏南遷始於三國之時,由涿郡趙氏趙匡胤建立的北宋,使趙姓人口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由趙構建立的南宋,使得趙氏在江南地區得到了大舉繁衍發展。同時,北方的趙姓也在東北三省得到了播遷。自宋代以後,趙姓遍佈全國各地。

■歷史名人

趙 勝:戰國時趙國貴族,又稱平原君,戰國四公子之一,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 奢:戰國時趙國名將,善用兵,因功封馬服君。

趙 雲:三國時蜀漢名將,河北正定人,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譽為“一身是 膽”。

趙 翼:明代史學家、文學家。長於史學,考據精賅,其詩與袁枚、蔣士銓齊名,並稱“江右三大家”或“乾隆三大家”。

趙公明:相傳秦時得道於終南山。人稱之為“趙公元帥”,被奉為“財神”。

趙飛燕:漢成帝皇后,善長歌舞,由於體態輕盈,據說能“掌上舞”,故稱“飛燕”。漢嘉鴻三年,成帝微服出巡,見歌女趙飛燕豔麗非常,便召她入宮,寵愛有加。不久成帝又召其妹趙合德入宮,封趙氏姊妹為婕妤,從此趙氏姊妹貴傾後宮。為進一步鞏固地位,趙飛燕誣告許皇后,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成帝遂廢許皇后,另立趙飛燕為後,封趙合德為昭儀,二人極得恩寵。至平帝即位後,趙飛燕被貶為庶人,自殺身亡。後人稱“燕瘦環肥”的“燕”就是趙飛燕,比喻體態瘦削輕盈的美女。

趙匡胤:後周名將,“陳橋兵變”後,代周為帝,建立宋朝,立國320年之久,使趙姓的宗族聲望達到了最為輝煌的時期。

趙文淵:北周著名書法家,擅長楷、隸書。當時碑文多出其手,又在西魏時奉命編定了一部六體書法字典。

趙孟頫:元代傑出書畫家,浙江吳興人。其人精於正、行書和小楷,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

趙之堔:清代“西泠八家”之一。

趙之謙:清代傑出書畫家、篆刻家,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有一定影響,與任伯年、吳昌碩並稱為清末三大畫家。

■郡望堂號

1、郡望

天水郡:......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趙這個姓氏的由來?
徐這個姓氏的由來?
盧這個姓氏的由來?
周這個姓氏的由來?
黃這個姓氏的由來?
牟這個姓氏的由來?
王這個姓氏的由來?
陳這個姓氏的由來?
翁這個姓氏的由來?
李這個姓氏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