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譚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9日

百家姓譚姓的由來

譚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傳堯時中原洪水氾濫,堯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結果失敗了。遞舜即位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據說鯀的妻子夢食薏苡,醒來後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後,舜賜姒姓於禹。周初大封諸侯時,姒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縣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之子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3、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廣西大部分地區。 歡迎您光臨安康網查詢更多詳細資訊,免費算命大全 www.ankangwang.com 二、 遷徙分佈 譚氏起源於山東。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姓。巴南譚氏有可能是譚國遺民逃到巴南,融入當地民族形成的。譚氏早期主要在山東省境內繁衍發展,後因戰亂、自然災害、官職調遷等原因離開故土,向各地遷徙。漢代時,譚氏已分佈於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時譚氏開始遷入廣東,唐末時遷入江西。五代時,福建泉州人譚峭在嵩山從事辟穀養氣煉丹之術。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種“無親、無疏、無愛、無惡”的“太和”社會。從宋代起,譚姓人物漸多見於史冊,分佈地更廣,集中於江南地區、江蘇、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約從清代開始,閩、粵譚氏部分族人遷徙至東南亞,僑民於新加坡等國。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善斷堂”:唐憲宗時候,譚忠為燕的牙將,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這時朝廷派大軍越過魏國去伐趙。魏牧田季安要興兵,譚忠說:“不可!如果興兵,就是對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採納了他的話,按兵不動。譚忠又說服燕牧劉濟出兵幫朝廷伐趙,連克趙城饒陽、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譚忠善斷。另外還有“濟南”、“弘農”等堂號。 【郡望】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置郡,治所在洛陽。相當於今河南蘭考東境、山東東明南境。齊郡:西漢時改臨淄郡置郡,治所在臨淄(今屬淄博市)。相當於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 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農(今河南靈寶北)。相當於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歷史名人 譚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瀏陽人,其父為巡撫。他曾遊歷西北、東南各省。甲午戰爭後,憤中國積弱不堪,在瀏陽倡立學社。1896年入資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學》成稿。1897年,協助湖南巡撫陳寶箴、按察使黃遵憲等設立時務學堂,籌辦內河輪船、開礦、修鐵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設南學會,辦《湘報》,宣傳變法。八月以徐致靖薦,被徵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參與戊戌變法。九月政變發生,與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等同時遇害,史稱“戊戌六君子”。著作編入《譚嗣同全集》。 譚紹光:太平天國慕王,廣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參加金田起義,英勇善戰,1860年因破江南大營和攻克蘇杭有功,被封為慕王。1862年率軍圍攻上海,打敗英法聯軍、華爾洋譏......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百家姓中,譚姓排在地幾?

李姓 王姓 張姓 劉姓 陳姓 楊姓 趙姓 黃姓 周姓 吳姓

徐姓 孫姓 朱姓 高姓 林姓 何姓 郭姓 馬姓 胡姓 羅姓

梁姓 宋姓 鄭姓 謝姓 韓姓 唐姓 馮姓 于姓 董姓 蕭姓

程姓 曹姓 袁姓 鄧姓 許姓 傅姓 沈姓 曾姓 彭姓 呂姓

蘇姓 盧姓 蔣姓 蔡姓 賈姓 丁姓 魏姓 薛姓 葉姓 閻姓

余姓 潘姓 杜姓 戴姓 夏姓 種姓 汪姓 田姓 任姓 姜姓

範姓 方姓 石姓 姚姓 譚姓 廖姓 鄒姓 熊姓 金姓 陸姓

郝姓 孔姓 白姓 崔姓 康姓 毛姓 邱姓 秦姓 江姓 史姓

贊助廣告

顧姓 候姓 邵姓 孟姓 龍姓 萬姓 段姓 雷姓 錢姓 湯姓

尹姓 黎姓 易姓 常姓 武姓 喬姓 賀姓 賴姓 龔姓 文姓

百家姓為什麼沒有譚姓

百家姓是有的

譚姓

編輯

周初大封諸侯時,嬴姓的一支被封於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爵位為子。譚國國勢一直不盛,不久就淪為齊國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齊桓公稱霸諸侯,於周莊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併了譚國。譚國國君譚子攜幾名手下(逃亡到最後只剩下他一人)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而留在故國的子孫就以國為氏,稱譚氏,史稱譚氏正宗,是為山東譚氏。(由於時代的變換,山東周邊地區也存在一小部分人,將譚姓命名為本姓)

起源

編輯

來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來源二

源自嬴姓。譚國,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諸侯國,國君為譚姓,少昊氏後裔。西周穆王時期,分封了譚國,位置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子爵爵位。齊國公子小白出亡時,欲到譚國,譚國國君不予接待。後來小白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譚國亦未有派人祝賀。結果譚國在前684年被齊國所滅,譚國國君譚子流亡到同盟國莒國,譚子以國為姓以爵為名,為譚氏。[1]

來源三

源於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

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來源四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鄂倫春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開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nkai Hala。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皆為譚氏。[2]

來源五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來源六

源自偃姓。亡後,偃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一支遷徙隊改姓譚。

以上內容存在都屬實,及全虛假的極端情況,也存在幾條同時屬實的狀況。

歷史

編輯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位。周朝時,當時有譚國(今山東省章丘市西),相傳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後代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的土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有以國名為姓氏,稱為譚氏。黃帝的子孫顓頊為嬴姓,因此譚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黃帝。

中國百家姓譚姓多少人

當代漢族譚姓的人口已有870萬,為全國第六十七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從明朝至今600年中譚姓人口由26萬增到近370萬,增長了14倍多,譚姓人口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譚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譚姓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於湖南、廣東、四川三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重慶、廣西、湖北、山東、遼寧、安徽,六省市的譚姓又集中了29%。湖南為譚姓第一大省,大約佔全國譚姓總人口的22%。全國重新形成了湘粵桂、川渝鄂兩大塊譚姓聚集區。在近600年期間,譚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和四川的回迂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譚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譚姓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是較常覓的姓氏之一。在湘粵桂渝、貴州大部、四川東部、雲南東端、鄂贛大部、內蒙古東北角、黑澎江西北角,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54%以上,中心地區高達1.8%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4.2%,居住了大約59%的譚姓人群。在雲川大部、貴州西部、海南、福建大部、江西東北、湖北北部、安徽大部、河南南部、陝甘南部、寧夏、青海東南、山東東部、遼寧大部、吉林、黑龍江西部、內蒙古東部,譚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18%一o.5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27%,居住了大約28%的譚姓人群。[2]

姓譚的在百家姓裡排第幾

譚姓名次:譚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293姓,在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統計均列為第65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佈為當代中國第56姓,在2008年、2010年統計均列為第67姓,在2008年統計共有370多萬人。

百家講壇百家姓節目哪一期有譚姓?

28

譚的姓氏來源

譚【姓氏來源】譚姓的起源與譚國有關。在西周分封的諸侯國中,有一個譚國,為子爵,其地在今山東章丘縣西城子崖。公元前684年滅於齊。譚國破滅之時,譚國君逃到莒國(今山東省莒縣),子孫以國為氏,姓譚。譚姓在山東得姓以後,逐漸向全國各地搬遷。此外,漢代巴南(今川東、鄂西南部)少數民族中也有譚氏。當今,譚譁已發展成為中國的大姓,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65名。

歷史名人 五代時有道教學者譚峭,清代有刑部尚書譚廷襄,太平天國有名將譚紹光,近現代有改良主義政治家譚嗣同、國民黨左派代表人物譚延?,等等。

譚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譚姓在宋《百家姓》列為第293姓,在2008年、2009年、2011年、2012年統計均列為第65姓,在2007年4月24日公佈為當代中國第56姓,在2008年、2010年統計均列為第67姓,在2008年統計共有370多萬人。

百家姓,姓譚排多少會?

譚姓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六十五位。

周朝時,當時有譚國(今山東章丘縣西),相傳是伯益(伯益是嬴氏的始祖)的後代的封地,後來此地為齊國的土地,但譚國居民或貴族的後代有以國名為姓氏,稱為譚氏。黃帝的子孫顓頊為嬴姓,因此譚氏的祖先可追溯到黃帝。

起源

來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數民族。據《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古的後代,望出弘農,是為雲南、貴州譚氏。

來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後,嬴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巴南,一支遷途隊改姓譚。[1]

來源三

源於姒姓,出自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據史書記載,周朝初年周武王姬發大封諸侯時,將先聖的後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孫封於譚(今山東章丘),建立了譚國,為子爵,因此稱譚子。(此來源基本屬實,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為虛假)

來源四

源於瑤族,出自瑤族始祖盤瓠,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萬姓統譜》的考證,巴南(今雲南、貴州一帶)六姓有譚氏,自稱盤瓠之後,望出弘農。史籍《姓譜》記載的“巴南大姓有譚氏”,在《萬姓統譜》中也有記載:“巴南大姓有譚氏,碌瓠之後,望出弘農。”望出弘農的意思是指譚氏的望族居住在弘農郡,弘農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陝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區。碌瓠也可寫為盤瓠,又稱盤王,是流傳於湖南、貴州、雲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區瑤、畲、苗族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祖神。

來源五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塔塔兒氏,源出元朝時期成吉思汗的世仇部族塔塔兒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塔塔兒部被成吉思汗剿滅後,一部分族人遷入遼東地區,分別融入滿族閥鄂倫春族,滿語為Tatar

Hala。清朝中葉以後多冠漢姓為譚氏、戴氏等。

⑵.蒙古族坦開氏,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Tankai Hala。清中葉以後所冠漢姓皆為譚氏。

來源六

談氏有避諱改姓譚氏。又據《萬姓統譜》所載,譚氏有避仇去言旁為覃,今嶺南(泛指五嶺之南,大致相當今廣西大部分地區。)

來源七

源自偃姓。亡後,偃姓為避戰亂,其中一支遷徙至蜀,一支遷徙隊改姓譚。

相關問題答案
百家姓王氏的由來?
百家姓排名的由來?
姓氏謝的由來?
姓氏蘇的由來?
姓氏胡的由來?
姓氏劉的由來?
姓氏趙的由來?
姓氏羅的由來?
姓氏徐的由來?
姓氏孫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