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嚴的古代偉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姓嚴的歷史名人

嚴遂   戰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史載其初仕韓國,因與韓相俠累結仇,遂投齊。嚴遵   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哲學家。好老莊,精《大易》,遵從老子有生於無的思想,認為虛無是世界的本原,隱居不仕,以卜筮為生。著《老子指歸》。嚴助   漢代會稽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有賢德。時武帝求才,邵舉助,帝拜為中大夫,後又任會稽太守,百姓稱其為“會稽賢守”。嚴光   字子陵,會稽郡餘姚(今屬浙江)人。少曾與光武帝劉秀遊學,有高名。後秀稱帝,欲召光為諫議大夫,光隱姓埋名於浙江富春山,以垂釣自娛。嚴綬   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書右僕射、太傅。為政寬厚,所轄之地土馬蕃息,境內安平。嚴仁   邵武(今屬福建)人,宋代詩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乃集》流於世。嚴羽   邵武人,宋代文學理論家,著有《滄浪集》二卷,現傳世作品有《滄浪詩話》一卷。嚴嵩   袁州分宜(今屬江西)人,明弘治年間進士。授編修,官至太子太師,專國政二十餘載,陷害忠良頗多。其工詩古文辭,著有《鈐山堂集》,刻《歷官表奏》十二卷。嚴嵩死後,其子嚴世蕃獨攬朝政,賣官鬻爵,大肆揮霍,後為林潤所劾,遂處死。嚴澄   常熟(今屬江蘇)人,明代音樂家,“虞山派”代表人物。其演奏風格清微淡遠,著《鬆弦館琴譜》等。嚴復   福建福州人,清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曾任北洋海軍學堂教授、京師大學校長等職。譯《天演論》、《中國教育議》等,另著《侯官嚴氏叢刊》、《嚴譯名著叢刊》等,其中不乏有譯成別國文字,流傳國外之作。嚴彭祖   漢代東海下邳(今江蘇邳州)人,官任河南東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職。早年與顏安樂同學於眭孟,精“四書”、“五經”,對《公羊春秋》的解說精闢至極,曾談經於天祿閣。嚴可均   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清代文字學家,嘉慶年間舉人。其對文字音韻有深入研究,撰《說文聲類》、《鐵橋漫稿》等,另輯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一書。嚴繩孫   江蘇無錫人,清代文學家。康熙時興博學鴻詞,授檢討,曾參與編修《明史》。工於詩,亦能畫,著有《秋水集》。嚴遂成   浙江省烏程人,清代詩人,著有《海珊詩鈔》十一卷,補遺二卷、《明史雜詠》四卷、《詩經序傳輯疑》二卷等鉅作。嚴順開   (1937年5月18日)湖北省鄂城縣人,著名影視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59考入中央戲劇學院,1963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後任上海滑稽劇團演員。從影前一直活躍在話劇舞臺上。1966-1978文革 上海滑稽劇團關閉。1978年起在上海滑稽劇團任演員,兼任編導工作。1981年初次在影片《阿Q正傳》中飾演主角阿Q,獲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瑞士第二屆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手杖獎。

贊助廣告

歷史上姓嚴的名人有哪些

嚴嵩(1481~1568)[3] ,字惟中,號介溪,明江西分宜人。世宗時為相,攬權貪賄,斥戮異己,後被劾罷官,以子世蕃仍縱恣,籍沒,寄食墓舍而死。嵩善書,工詩文,著有鈐山堂集。

嚴忌

嚴忌原姓莊,漢時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其姓為嚴,後世遂稱嚴忌。漢書說是西漢會稽郡吳縣人,實為由拳縣(今浙江省嘉興市)人。嚴忌少時與司馬相如等俱好辭賦,曾作《哀時令》賦,借哀嘆屈原秉性忠貞不遇明主之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情。吳王劉濞網羅人才,“招致天下喜遊子弟”,嚴忌與鄒陽、枚乘俱仕吳,以文辯著名。曾上書諫阻劉濞謀反,未納。後遊歷於樑,得到樑孝王的厚遇。為樑孝王門客,世稱嚴夫子(或莊夫子)。有辭賦二十四篇,今僅存《哀時令》。嚴忌死後葬吳江西南,故名其地為嚴墓,即今銅羅鎮。嚴忌墓曾於明末修築,1919年又重建,並建亭於其上。

贊助廣告

嚴復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在李鴻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任教期間,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清末極具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ontent

嚴姓在古代名人高官

嚴復(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後改名復,字幾道,漢族,福建侯官縣人,近代著名的翻譯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先後畢業於福建船政學堂和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曾擔任過京師大學堂譯局總辦、上海復旦公學校長、安慶高等師範學堂校長,清朝學部名辭館總編輯。在李鴻 章創辦的北洋水師學堂任教期間,培養了中國近代第一批海軍人才,並翻譯了《天演論》、創辦了《國聞報》,系統地介紹西方民主和科學,宣傳維新變法思想,將西方的社會 學、政治 學、政治經濟 學、哲 學和自然科 學介紹到中國,提出的“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對後世的翻譯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是清末極具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 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請問“嚴”姓在歷史上有那些名人? 20分

嚴復,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之一。

嚴嵩,明朝的奸臣。

嚴 助:漢代會稽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有賢德。時武帝求才,邵舉助,帝拜為中大夫,後又任會稽太守,百姓稱其為“會稽賢守”。

嚴 光:字子陵,會稽郡餘姚(今屬浙江)人。少曾與光武帝劉秀琺學,有高名。後秀稱帝,欲召光為諫議大夫,光隱姓埋名於浙江富春山,以垂釣自娛。

嚴 綬: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書右僕射、太傅。為政寬厚,所轄之地土馬蕃息,境內安平。

在歷史上姓嚴的著名人物有誰?

嚴姓的起源有幾種說法,最廣為流傳的是出自莊姓的說法。《史記》雲:「楚之先,出自顓頊高陽氏。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重黎死,其弟吳回繼為祝融,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季連。季連,羋姓,楚乃其後也。周文王時,季連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時,封鬻熊之後熊鐸於荊蠻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國君莊王后代以諡為姓,始有莊。 東漢莊光避明帝諱,改為嚴姓。

此外,其他幾種說法有:

戰國時代時,秦國昭襄王任嚴君疾為相,封他於蜀郡嚴道縣(今四川滎經縣),號嚴君,故以邑為氏。

據《姓考》記載,古代有嚴國,國人以國名為氏。

據《晉書》記載,五胡十六國時後燕有丁零人以嚴為氏。

少數民族中滿、彝、土、錫伯、朝鮮等族皆有嚴姓。

“莊”與“嚴”兩個字,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種無比肅敬的意思。

莊嚴二姓 關係親密

奇妙的是,以這兩個字來表示的姓氏,實際上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有的嚴姓是莊姓改來的,所以有一部分姓嚴的人,根本就和莊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間的關係,真是親密萬分。

莊、嚴二姓的的奧妙關係是這樣形成的:據《正字通》的記載,漢明帝的名字叫做劉莊,按照當時的習慣,為了避諱天子的名字,一些本來姓莊的人,像名滿四海的一代高士莊光和大學者莊忌等,都改姓為嚴,變成了後世大家所熟知的嚴光和嚴忌。據說,這兩位當代名人改姓為嚴之後,許多姓莊的人都紛紛仿效,就此以嚴為姓。至於他們在決定改姓的時候,為什麼不用別的姓,而要採用嚴字,後世推測,大概也跟莊、嚴兩個字經常被連在一起使用有關係。

莊姓改為嚴姓這件事,是發生在西漢明帝的時候,也就是距離現在差不多1900年以前。那麼,在此之前,中國難道就沒有“嚴”這個姓氏嗎?

關於這個問題,《姓纂》所提供的答案是這樣的:“嚴姓,楚莊王支孫以諡為姓;後漢莊光,避明帝諱並改為嚴。”

這段記載指出,早在春秋時代的楚國,就是楚王的後代以嚴為姓。楚國本來姓羋,是顓頊玄孫陸終的第六個兒子季連的後裔,則嚴姓自然也是顓頊的後代了。不過,嚴氏的得姓,跟其他大姓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他們既非以國為氏,亦非因官命姓,而是“以諡為姓”。

嚴姓,既然是早在春秋時就有了的,則後來漢代由莊姓改來的那些姓嚴的人,說起來好像應該跟原來的嚴姓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妙就妙在這裡,莊姓是出自楚王,而嚴姓又為楚莊王的支孫所創,則推算起來,莊、嚴兩姓豈非同出一源?怪不得漢代的莊光和莊忌這些人會心安理得地就改姓為嚴,因為姓嚴與姓莊,就血緣上來說,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分別。

上面說到過,嚴光本來姓莊,後來因避明帝諱,才改姓為嚴,他的子孫也就此世代以嚴為姓,算起來還應該是這一支嚴姓的始祖。他是東漢初年的人,跟中興漢室的光武帝曾經是同學,兩人的交情非常好。光武帝即位後,嚴光改變姓名,隱身不見,光武帝想盡辦法明察暗訪,才把他找了回來,後來就發生了皇帝跟他同榻,他卻以足加帝腹,被太史認為是“客星犯帝座”而大驚小怪的故事。

光武以帝王之尊,雖然對這位素知其才具的老同學曲意奉承,但嚴光到底還是不肯做官。後來,他歸隱於富春山,耕釣以終。他當年垂釣的地方,並且被後人命名為“嚴陵瀨”,該處就是現在浙江省桐廬縣南邊的江濱。像這樣一位視富貴如賤土,但求清風明月的高士,怎不叫人敬慕萬分!他的子孫,又怎能不引以自豪自傲!

嚴姓名人

春秋戰國

嚴遂

漢朝

嚴光/莊光

嚴忌/莊忌:辭賦家、世稱嚴夫子

嚴遵:思想家

嚴助:辭賦家

嚴彭祖:經學家

嚴延年

嚴顏:軍事家

嚴畯:政治家、地理學家

南北朝

嚴稜

唐朝

嚴挺之

嚴武

嚴震

嚴郢

嚴綬:......餘下全文>>

姓嚴的一哪些名人

嚴遂  戰國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人。史載其初仕韓國,因與韓相俠累結仇,遂投齊。 嚴遵  蜀郡成都(今屬四川)人,西漢哲學家。好老莊,精《大易》,遵從老子有生於無的思想,認 嚴姓為虛無是世界的本原,隱居不仕,以卜筮為生。著《老子指歸》。 嚴助  漢代會稽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有賢德。時武帝求才,邵舉助,帝拜為中大夫,後又任會稽太守,百姓稱其為“會稽賢守”。 嚴光  字子陵,會稽郡餘姚(今屬浙江)人。少曾與光武帝劉秀遊學,有高名。後秀稱帝,欲召光為諫議大夫,光隱姓埋名於浙江富春山,以垂釣自娛。 嚴綬  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書右僕射、太傅。為政寬厚,所轄之地土馬蕃息,境內安平。 嚴仁  邵武(今屬福建)人,宋代詩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乃集》流於世。 嚴羽  邵武人,宋代文學理論家,著有《滄浪集》二卷,現傳世作品有《滄浪詩話》一卷。 嚴嵩  袁州分宜(今屬江西)人,明弘治年間進士。授編修,官至太子太師,專國政二十餘載,陷害忠良頗多。其工詩古文辭,著有《鈐山堂集》,刻《歷官表奏》十二卷。嚴嵩死後,其子嚴世蕃獨攬朝政,賣官鬻爵,大肆揮霍,後為林潤所劾,遂處死。 嚴澄  常熟(今屬江蘇)人,明代音樂家,“虞山派”代表人物。其演奏風格清微淡遠,著《鬆弦館琴譜》等。 嚴拭  常熟人,明代詩畫篆刻家,崇禎年間進士。能詩、善畫、工篆刻,時人謂其“文才武略”。 嚴復  福建福州人,清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曾任北洋海軍學堂教授、京師大學校長等職。譯《天演論》、《中國教育議》等,另著《侯官嚴氏叢刊》、《嚴譯名著叢刊》等,其中不乏有譯成別國文字,流傳國外之作。 嚴彭祖  漢代東海下邳(今江蘇邳州)人,官任河南東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職。早年與顏安樂同學於眭孟,精“四書”、“五經”,對《公羊春秋》的解說精闢至極,曾談經於天祿閣。 嚴可均  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清代文字學家,嘉慶年間舉人。其對文字音韻有深入研究,撰《說文聲類》、《鐵橋漫稿》等,另輯有《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一書。 嚴繩孫  江蘇無錫人,清代文學家。康熙時興博學鴻詞,授檢討,曾參與編修《明史》。工於詩,亦能畫,著有《秋水集》。 嚴遂成  浙江省烏程人,清代詩人,著有《海珊詩鈔》十一卷,補遺二卷、《明史雜詠》四卷、《詩經序傳輯疑》二卷等鉅作。 嚴順開  (1937年5月18日)湖北省鄂城縣人,著名影視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並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959考入中央戲劇學院,1963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後任上海滑稽劇團演員。從影前一直活躍在話劇舞臺上。1966-1978文革 上海滑稽劇團關閉。1978年起在上海滑稽劇團任演員,兼任編導工作。1981年初次在影片《阿Q正傳》中飾演主角阿Q,獲第六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演員獎、瑞士第二屆韋維國際喜劇電影節最佳男演員金手杖獎。 嚴鳳英  黃梅戲表演藝術家,生於1930年,卒於1968年,她本名黛峰,藝名鳳英,祖籍安徽桐城羅家嶺。原名鴻六,又名黛峰。1930年4月13日生於安慶,3歲時回到原籍桐城羅家嶺,幼時因喜唱山歌和黃梅調,觸犯族規,被迫離家。 她12歲拜嚴雲高學唱黃梅戲,為族人、家庭所不容,後離家出走正式搭班,改藝名為鳳英。1946年在群樂劇場演出,以《小辭店》、《遊春》轟動安慶,因此盛名招致災禍。嚴鳳英離安慶去南京,脫離黃梅戲。之後,又得著名老藝人丁永泉指點,輾轉演出於貴池、青陽農村和安慶、皖南等地區。1947年曾隨胡金濤、劉鳳雲學唱京戲。1949年後又拜北昆名演員白雲生為師,不斷汲取兄弟劇種之長,以豐富自己的表演技藝。1953年參加安......餘下全文>>

姓嚴的歷史名人 姓嚴的名人有哪些

嚴遂,字仲子

韓國大臣,侍侯韓哀侯,與韓相韓傀(字俠累)互相忌恨,怕俠累殺他,便周遊列國,在齊國遇到聶政,與其交友,後幫助嚴遂殺死俠累。

嚴忌(約前188-前105) 西漢初期辭賦家。本姓莊,東漢時因避明帝劉莊諱,改為嚴,後世遂稱嚴忌。嚴忌少時與司馬相如等俱好辭賦,以文才和善辯聞名於時。

嚴嵩(1480年-1567年)字惟中,號勉庵、介溪、分宜等,漢族江右民系,江西新餘市分宜縣人,弘治十八年(1505年)乙丑科進士。他是明朝著名的權臣,擅專國政達20年之久,累進吏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少傅兼太子太師,少師、華蓋殿大學士。63歲拜相入閣。嚴嵩書法造詣深,擅長寫青詞(實為他人代筆)。

嚴可均,清文獻學家、藏書家。字景文,號鐵橋。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官建德教諭,以疾辭歸。

紫砂壺名家姓嚴3個字1950年以前出生

姓嚴的有8個,沒有50年以前的。

慈溪名人有哪些? 100分

東漢隱士嚴子陵

嚴子陵是慈溪現境最早載入史冊的人物。他原姓莊,後人因避明帝諱改姓嚴。名遵,字子陵。今橫河鎮陳山(原屬餘姚)人。年輕時就很有名望,後來遊學長安時,結識了劉秀和侯霸等人。

公元8年,王莽稱帝,法令苛細,徭役繁重,吏治腐敗,民怨沸騰。王莽為籠絡人心,曾廣招天下才士。侯霸趁機出來做官穎了,劉秀卻參加了綠林起義軍,決心推翻王莽政權。嚴子陵當時也多次接到王莽的邀聘,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僻鄉,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公元25年,劉秀終於擊敗王莽,在洛陽建立起東漢王朝,當上了皇帝,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光武帝。他登基後,思賢若渴,到處尋找嚴子陵。幾年後,得知嚴子陵披著羊皮隱居在齊國某個地方釣魚,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並親自致書雲:“古大有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鴻業若涉春冰,闢之瘡瘡須杖而行。若綺裡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潁水之風,非朕所敢望。”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

這時,侯霸已經當上了劉秀的丞相。原來他在王莽失勢時,便及時轉舵,向起義軍靠攏,以後憑著有一定能力,一步步爬了上來。他深知劉秀十分器重嚴子陵,所以一聽到嚴子陵來了,不敢怠慢,馬上派人攜書問候。嚴子陵卻對侯霸那種追名逐利、一味投機的行為十分鄙視,看了侯霸的信後,也不願回信,只讓來人帶了兩句話去,說是“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侯霸認為這是挖他的瘡疤,心中十分不滿,從此便想方設法要把嚴子陵攆出洛陽去。嚴子陵則因為看到侯霸這樣的人居然當了丞相,也就不願再在洛陽呆下去,每天只在賓館裡睡大覺,等待回家。甚至當光武帝劉秀親自來看望他,他也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他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只得嘆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幾天,劉秀又將嚴子陵請到宮中,與他談論舊事,談得十分投機。晚上,還與嚴子陵同榻而臥。嚴子陵在睡夢中把腳擱到他的肚皮上,他也毫不介意。不料此事被侯霸知道了,他便在第二天龔太史官上奏,說是昨夜客星犯帝座甚急,想以此引起光武帝對嚴子陵的猜忌。劉秀聽了卻哈哈大笑,說:“這是我和子陵同睡啊,沒事!”然而嚴子陵卻料定其中必有緣故,他從這件事中,看到了小人的傾軋,官場的險惡,便執意不肯再在洛陽留下去了。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他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那裡有個“嚴陵瀨”,據說就是他當年垂釣之處。

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帝劉秀曾再一次徵召嚴子陵,嚴子陵也再一次地拒絕了,並索性回到故里陳山隱居起來,沒過幾年,便老死在這裡,享年80。

嚴子陵的人品確是難能可貴的,然而當時知道的人並不多。直到北宋名臣范仲淹任睦州知州時,在嚴陵瀨旁建了釣臺和子陵祠,並寫了一篇《嚴先生祠堂記》,讚揚他“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子陵才以“高風亮節”聞於天下。南宋嘉定年間,陳山嚴子陵墓旁也建起了高風閣,後來還辦了個高節書院,今均早已湮沒,只剩下一塊墓碑,還儲存在峙山公園裡。

相關問題答案
姓嚴的古代偉人?
姓張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姓婁的古代名人?
姓師的古代名人?
姓柴的古代名人?
姓鄧的古代名人?
姓包的古代名人?
姓石的古代名人?
姓洪的古代名人?
姓餘的古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