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風俗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7日

苗族的特色節日和風俗

苗族是一個苗族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

贊助廣告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

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

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

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

贊助廣告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製甜酒、米酒)。

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

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

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四月八

“四月八”是貴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瑤、壯、彝、土家、仡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日內容不盡相同,其中,規模最為巨集大、場面最為隆重、影響最為深遠者,當首推貴陽市苗族的“四月八”慶祝活動。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這天,貴陽市及鄰縣的苗族群眾都要身著民族盛裝,雲集貴陽市中心噴水池一帶。他們吹響蘆笙、簫笛,唱著山歌,跳著苗家舞蹈,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四月八”的由來傳說甚多,主要是為憑弔“四月八”葬於今噴水池一帶的古代苗族英雄,輩輩相傳,而成習俗。

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努”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鬥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喝血坳”地主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鬥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車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努不幸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附近。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 。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是貴州省的貴陽、黃平、鬆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傳統節日。該節是由紀念苗族英雄亞努發展而來的。每逢節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餈米飯,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對唱情歌。在北京的苗族也過四月八節。

每逢陰曆四月初八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銀飾,穿戴新衣,從山頂、山腰、平壩向四月八節日活動場地聚集,這一天要舉行儺戲、上刀梯、下火海、獅子舞、打花鼓、賽歌、吹嗩吶、吹木葉、打秋躚、請求接求、武術、茶燈等優秀的民族民間文藝表演。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紀念活動又增加了經貿洽談、藝術文化研討、旅遊觀光等新內容,......餘下全文>>

苗族有什麼節日習俗?

苗族是一種民族文化非常豐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區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風,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苗族的節日主要有這幾種。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唬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弔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曆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杆的比賽。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鬆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曆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裡,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來自: wenxue.cccen.com/...9.html

苗族有哪些節日?

素有“百節之鄉”之稱的貴州凱里苗族,月月有節日,季季有集會。規模較大的有過苗年、吃新節、鬧衝節、爬坡節、牯藏節等。在這些節日中,大都開展跳蘆笙、跳銅鼓、鬥牛、賽馬、唱歌、鬥雀等集會活動。

過苗年

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掛丁片區於農歷十月上中旬,寅日殺豬,卯日打粑,殺雞殺鴨,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農具,鳴放鞭炮,迎接新年。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親嫁女。並舉知各種集會,如跳蘆笙、踩銅鼓、鬥牛等活動,一般9天時間。凱棠片區於十二月十六日後卯日晚,第二天接親嫁女,回門,走親家。

吃新節

掛丁片區在農曆六月頭卯或二卯,凱棠片區在六月十六日以後的卯日,地午、翁項、旁海、平樂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節日期間,舉行3至5天集會,內容有遊方、跳蘆笙、鬥牛、賽馬等。“吃新節”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由古代的祭祀演變而來,各地過節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這段時間內。過節這天,被邀請的客人身穿節日盛裝,挑上禮品,牽著鬥牛前來作客。祭過祖後,賓主頻頻舉杯預祝豐收。第二天開展鬥牛、賽馬、跳蘆笙等活動。夜幕降臨,屋內飄出老人們的酒歌聲,蘆笙場上盪漾著青春的笑語和歡樂的旋律,蘆笙聲、酒歌聲、情歌聲、飛歌聲瀰漫在苗寨的夜空裡。

鬧衝節

農曆二月子、午日於鴨塘境釘耙山腳舉行,參加集會人數很多,活動有鬥牛、對歌、跳蘆笙等。

爬坡節

農曆三月子、午日,分別於開懷虎擋坡和格衝別對坡舉行。農曆六月底,香爐山爬坡節,更為熱鬧。登高一呼,四而呼應。

遊方節

“遊方”又稱“友方”,是凱裡市境內的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物件或傾吐愛情。為了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終身伴侶,有的小夥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幾裡、幾十裡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遊方。

遊方一般是在農閒季節(如:從秋收結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傳統節日(如:苗年、吃新節、蘆笙節、鬥牛節、爬坡節、翻鼓節、鬧春節、對歌節等)和趕場天進行。在苗寨遊方,一般都有固定的“遊方場”、“遊方坡”或“遊方評”。這些場所,或在寨子前後的橋邊樹下,或在村莊左右的平緩的草坡上。

為了參加遊方,姑娘們穿著盛裝,頭戴銀飾,插上幾朵鮮花,頸上套著銀項圈,手上戴著銀手圈。她們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藝,表現自己美麗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夥子的愛慕。

姊妹節

“姊妹節”又稱“吃姊妹飯”,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節日集會,有的村寨在農曆的二月十五日過,有的村寨在農曆三月十五過,以臺江施洞地區最有特色。過節的時節,家家都要準備不少由紅、黃、白、黑、綠五色糯米飯攪拌在一起的“姊妹飯”以餉賓朋。白天,江邊、路邊、沙灘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邊的沙灘上、草地上,高亢的飛歌聲、渾厚古樸的大歌聲和情歌聲交織在一起,在寧靜的夜裡傳到很遠很遠。

牯藏節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動,13年殺牛祭祀一次。每屆歷時三年。“牯藏節”是最具特色、最能體現苗族民族文化的節日,活動內容既有莊重肅穆的祭祀,也有歡快的娛樂,是一個既娛神又娛人的活動。

苗族有哪些節日習俗

苗族是一種民族文化非常豐富的民族,可以到苗族地區感受一下不同的民風,苗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雲南、湖北、海南、廣西、等省。苗族的節日主要有這幾種。   開年節   開年節是苗族人民的“春節”,也稱作“客家年”。過年時,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按照風俗,苗族人民用對歌的方式表達他們對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貴州、湖南、重慶)邊區五鄉四鎮的各族同胞就從四面八方趕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腳,用歌聲表達迎新的喜悅。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四月八   苗族傳統節日,傳說這個節日起於明代。每逢農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著盛裝群集於貴陽市噴水池邊,吹笙奏笛,對歌談心,以紀念、憑弔傳說中的古代英雄亞努。   此外,四月八還是布依族的節日,有稱它為“牛王節”的,也有叫“牧童節”或“開秧節”的。每逢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飯,並休息一日,表示對耕牛的慰勞。   踩花山節   踩花山是苗族傳統節日。雲、貴、川等省苗族群眾在農曆正、二月間或四、五月間盛行踩山、跳場,源於青年男女的求愛活動。節日期間,青年男女對歌、跳蘆笙舞、尋求配偶;老農們則來到花場地交流生產經驗,傳授生產技術,祝願五穀豐登。居於山區的苗民在節日內還要進行鬥牛比賽。屏邊縣的苗族還舉辦跳獅子和爬花杆的比賽。   龍船節   龍船節是流行於湘西和黔東南施洞、鬆桃一帶的苗族節日。大都在農曆五月初五進行。這天除了角逐龍舟外,還有跑馬、鬥牛、踩鼓等活動。   姐妹節   在貴州省東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為苗家“姐妹節”。節日裡,苗家按傳統風俗都要吃“姐妹飯”。這種飯是用姑娘們在山上採集的野花和葉把糯米染成五顏六色後蒸成的。節日裡還有熱鬧的鬥牛場面和“遊方”活動。

苗族有哪些節日?

素有“百節之鄉”之稱的貴州凱里苗族,月月有節日,季季有集會。規模較大的有過苗年、吃新節、鬧衝節、爬坡節、牯藏節等。在這些節日中,大都開展跳蘆笙、跳銅鼓、鬥牛、賽馬、唱歌、鬥雀等集會活動。 過苗年 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別,掛丁片區於農歷十月上中旬,寅日殺豬,卯日打粑,殺雞殺鴨,晚上守午夜,辰日凌晨祭祖,祭耕牛,祭農具,鳴放鞭炮,迎接新年。清晨祭山神,敬水神。午日接親嫁女。並舉知各種集會,如跳蘆笙、踩銅鼓、鬥牛等活動,一般9天時間。凱棠片區於十二月十六日後卯日晚,第二天接親嫁女,回門,走親家。 吃新節 掛丁片區在農曆六月頭卯或二卯,凱棠片區在六月十六日以後的卯日,地午、翁項、旁海、平樂在七月中旬卯日。一些在七月半。節日期間,舉行3至5天集會,內容有遊方、跳蘆笙、鬥牛、賽馬等。“吃新節”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由古代的祭祀演變而來,各地過節時間不一,一般在農曆的六月初到八月中旬這段時間內。過節這天,被邀請的客人身穿節日盛裝,挑上禮品,牽著鬥牛前來作客。祭過祖後,賓主頻頻舉杯預祝豐收。第二天開展鬥牛、賽馬、跳蘆笙等活動。夜幕降臨,屋內飄出老人們的酒歌聲,蘆笙場上盪漾著青春的笑語和歡樂的旋律,蘆笙聲、酒歌聲、情歌聲、飛歌聲瀰漫在苗寨的夜空裡。 鬧衝節 農曆二月子、午日於鴨塘境釘耙山腳舉行,參加集會人數很多,活動有鬥牛、對歌、跳蘆笙等。 爬坡節 農曆三月子、午日,分別於開懷虎擋坡和格衝別對坡舉行。農曆六月底,香爐山爬坡節,更為熱鬧。登高一呼,四而呼應。 遊方節 “遊方”又稱“友方”,是凱裡市境內的苗族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娛樂的一種形式。苗族小夥子和姑娘們往往通過這種活動結識朋友、物色物件或傾吐愛情。為了選擇一個稱心如意的終身伴侶,有的小夥子往往要爬山涉水到十幾裡、幾十裡甚至上百里的村寨去遊方。 遊方一般是在農閒季節(如:從秋收結束到第二年插秧前等)、傳統節日(如:苗年、吃新節、蘆笙節、鬥牛節、爬坡節、翻鼓節、鬧春節、對歌節等)和趕場天進行。在苗寨遊方,一般都有固定的“遊方場”、“遊方坡”或“遊方評”。這些場所,或在寨子前後的橋邊樹下,或在村莊左右的平緩的草坡上。 為了參加遊方,姑娘們穿著盛裝,頭戴銀飾,插上幾朵鮮花,頸上套著銀項圈,手上戴著銀手圈。她們以此來顯示自己的富有和才藝,表現自己美麗的容貌和身姿,以吸引小夥子的愛慕。 姊妹節 “姊妹節”又稱“吃姊妹飯”,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族青年特有的社交性節日集會,有的村寨在農曆的二月十五日過,有的村寨在農曆三月十五過,以臺江施洞地區最有特色。過節的時節,家家都要準備不少由紅、黃、白、黑、綠五色糯米飯攪拌在一起的“姊妹飯”以餉賓朋。白天,江邊、路邊、沙灘上、草地上人山人海,入夜,江邊的沙灘上、草地上,高亢的飛歌聲、渾厚古樸的大歌聲和情歌聲交織在一起,在寧靜的夜裡傳到很遠很遠。 牯藏節 系苗族重要的祭祖活動,13年殺牛祭祀一次。每屆歷時三年。“牯藏節”是最具特色、最能體現苗族民族文化的節日,活動內容既有莊重肅穆的祭祀,也有歡快的娛樂,是一個既娛神又娛人的活動。

苗族主要有什麼風俗,節日?

苗族傳統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苗年、四月八、龍舟節、吃新節、趕秋節等,其中以過苗年最為隆重。苗年相當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秋後舉行。節日早晨,人們將做好的美味佳餚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對其辛苦勞作一年的酬謝。盛裝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地的苗族人民歡慶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的傳統節日。一般在收穫季節以後,有的在農曆十月亥日,有的在農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醜(牛)日舉行。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節日早晨,晚輩將做好的美味佳餚、虔誠地擺在火塘邊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對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謝。姑娘們身著色彩鮮豔、風格各異、刺繡鑲邊或挑花的蠟染衣褲或長短百褶裙,佩戴著引人注目的耳環、手測釧等多種銀飾物,與英俊的小夥子們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蘆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入夜,大銅鼓聲傳遍整個村寨。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馬燈吹著笛子來到村寨附近的“遊方”場去遊方(又稱“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戀愛活動),村村寨寨歌聲不斷。通過對歌,鍾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繡有鴛鴦的錦花帶連線在一起。

苗年若與“吃鼓藏”年相遇,更為隆重“鼓”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舉行的祭祖儀式,若干年舉行一次,七八年、十來年不等。“鼓藏”前,將“鼓藏”牛(為鼓藏神餵養三年的大牯牛)排隊角鬥。屆時,大家推舉的“鼓藏頭”一主持儀式,殺牛祭祖,還要殺雞鴨。全鼓的親戚都要趕來參加,活動持續十餘天。

吃新節

也叫“新禾節”。“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節日之一。沒有統一的規定日期。按照習慣,在收穫的季節裡,找一塊稻穀長勢最好的田,大家就在這裡歡慶“吃新節”。相傳很古的時候,人間沒有穀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穀子國有穀子,人們只好打獵為生。為了得到谷種,苗族的老祖先告勞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到穀子國換了九鬥九升九碗谷種,放在倉庫裡,等來年開春播種。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長很長的阿烏友,手扒著天邊,藉著天燈的光,踩著石頭,舂蕨粑根,不小心將天燈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倉頂上。結果起火,火越燒越大,谷種在倉裡哭喊連天,最後乘著煙飛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勞去找告呼,請他勸回谷種,可是告呼硬說谷種沒上天。沒辦法,告勞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種珍禽異獸去換回谷種。嘴巴磨破了九層皮,嗓子說幹了九壇水,告呼死活不答應。告勞想了九天九夜,終於想出了一條計策:等穀子成熟的時候,派一隻狗到稻田裡打幾個滾,讓穀子沾在毛毛上帶回來。古歷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發了,告勞又交待:要取穀子杆有五尺高、穀穗有五尺長的谷種。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門時,不小心絆了一跤,把告勞交待的話記顛倒了,結果跑到只有五寸長的稻田裡,趕忙打了幾個滾就往回跑。計策被告呼識破了,當狗走到天橋時,告呼早派了九十九個彪壯的武士一把守橋頭,他們把狗打落到天河裡,他們想天河又寬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條。可他們萬萬沒想到,狗落入天河後趕緊把尾巴翹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費了九牛二虎的力氣,遊過天河回來了,尾巴上還沾有九粒谷種。告勞有了谷種,趕緊犁田撤種,到了古歷六月六日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樣的穀穗,一個月後,金閃閃的穀穗成熟了。古歷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種一年的日子,告勞這天摘了九升穀子,煮了一大鍋香噴噴的白米飯。他先舀了三大碗給狗吃了,然後自己才嘗新。剩下的谷種,年年播種,使人們都吃上了白米飯。為了記住取谷種的日子,將七月十三日定為吃新節,......餘下全文>>

苗族的宗教習俗、民族節日、飲食習慣

宗教習俗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不同地區苗族的宗教信仰有所不

同。有的苗族地區由於交通閉塞,苗族信仰原始宗教;還有少數苗族地區,如威寧、石門坎和湘西沅陵等地在近代由於受外國傳教士的影響,有改信天主教和基督教的。但總的來看,多數苗族群眾信仰的仍是本民族長期形成的原始宗教,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1)自然崇拜

苗族的主要自然崇拜物件有天、地、日、月、巨石、大樹、竹、山岩、橋等。在雲南的金平麻栗坡等地的一些苗族中,每當農作物抽穗時都要祭“天公地母”,祈求天地使農作物豐收,這是苗族崇拜天、地的遺蹟。

(2)圖騰崇拜

苗族先民有自己崇拜的圖騰。由於苗族支系繁多、分佈廣,他們崇拜的圖騰有多種。如鳳凰、楓木、蝴蝶、神犬(盤瓠)、龍、鳥、鷹、竹等。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先民把楓木作為圖騰進行崇拜,認為自己的祖先源於楓木;另外他們還把蝴蝶作為圖騰,認為其祖先姜央是“蝴蝶媽媽”所生。湘、鄂、川、黔交界地區的苗族先民還以盤瓠為圖騰,至今這一帶還保留了不少盤瓠廟、辛女宮。而貴州西部苗族則以鳥為圖騰。

(3)祖先崇拜

時至今日,苗族中還十分盛行祖先崇拜。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從最早崇敬楓木、蝴蝶轉為崇敬人類的始祖姜央,認為他是苗族的祖先,每個鼓社都設“鼓石窟”,供奉“央公”、“央婆”;湘西苗族崇拜的始祖是“儺公”、“儺母”。為了祈求祖先神靈的庇佑,各地都有規模較大的殺牛祭祖活動,如黔東南的鼓社節,銅仁、鬆桃叫“吃牛”或“椎牛”,黔西南和安順、鎮寧等地叫“砍牛”。湘西有“還儺願”,祭祀“儺公”、“儺母”。每逢節日,苗族群眾也都要舉行祭祖儀式。許多苗族地區,家家堂屋正中都供有祖宗牌位,平時天天祭祀。

(4)巫儺文化

苗族信鬼尚巫源遠流長,新中國成立後仍很普遍,所信的鬼神多達幾十種。他們把鬼分為善、惡兩類:認為善神能賜福於人,為此應該經常祭獻,惡鬼則與人作祟,降災降禍,應當祈解和驅逐。認為要達到此目的,就要通過巫師實行巫術。巫師是溝通人與鬼神的中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受到苗族群眾的敬重。巫師實行的巫術主要有占卜、禳解、招魂等。

2. 民族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1)農事活動節慶;

(2)質交流節慶;

(3)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

(4)祭祀性節慶;

(5)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

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華夏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華夏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羋姓屈氏),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華夏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餘下全文>>

苗族和侗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侗族苗族在服飾上是非常接近

侗族男裝多以青黑色亮布為主——一種以天然燃料靛藍染色的布料,裹包頭,褲腿裹綁腿,偏北的侗族與漢族沒有什麼區別

侗族女式的髮型是偏髻,偏於左側——這是與苗族很大的區別,苗族的髮髻是盤於頭頂腦後

侗族某些的銀飾與苗族接近,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侗族有銀帽,但是沒有銀角,侗族銀物中有類似漢族婦女的步搖等裝飾

侗族女裝有裙裝和褲裝之分,裙裝是百褶裙,與苗族類似,但是上衣侗族服飾有唐代遺風,是開襟露出抹胸,不過一些支系也與苗族服裝類似,在交通發達的地區,侗族的服飾就是漢服

相關問題答案
苗族的風俗節日?
回族的風俗節日的由來?
藏族的風俗節日?
土家族的風俗節日?
蒙古族的風俗節日?
苗族的風俗與傳統節日?
苗族的風俗是什麼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風俗?
苗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
苗族的各種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