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小年是哪一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5日

2017年小年是幾月幾號,什麼時候過小年

2017年1月20日,農曆臘月廿三,星期五。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

小年簡介

小年,即每年農曆臘月廿三或廿四,是祭祀灶王爺的節日。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禁、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

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

小年主要活動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小年期間漢族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贊助廣告

小年地方禁忌

小年各地的禁忌各有不同。

相傳湖北部分地區,小年忌宰殺。

河南有些地方忌諱搗蒜,認為小年搗蒜會把家裡搗窮了。

臺灣則忌舂米,據說會有把風神搗下來之虞,恐怕給來年帶來風災。

2016小年是哪一天?過小年吃什麼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貼春聯,掃塵,祭灶等。

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贊助廣告

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過小年吃什麼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2粘糕

在山東魯西地區民間有“二十三、粘糕粘”的民謠。每年臘月廿三,是家家戶戶蒸粘糕吃粘糕的日子,意為粘住灶王的嘴,讓其上天言好事,不說人間壞事。粘糕用黃米、紅棗等為原料,香甜勁道,入口綿軟,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另外,海南人用椰子作配料趕製椰糕用來食用並祈福,取“年年高”的吉慶之意。

3麻糖

晉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頭”的俗話。據說,小年是灶神上天的日子,他上天要向天帝報告一年來人間的衣食用度及其它天帝想要了解的事。也就是灶神的述職日?吃麻糖就是想讓這灶神的嘴巴被糖給粘住張不開,不能把人間的美味奢華的情景稟報給天,以免得愛吃喝的人們受到處罰——新年帶來饑荒,期盼有一個平安的豐年到來。

4米餅

農曆臘月廿三,民間俗稱“小年”,廣西武宣、桂平等地民間有做米餅的習俗。米餅是用糯米粉作主料,花生、芝麻、白糖作配料,放入模具打製成圓形,再經高溫蒸熟,吃起來別有風味,有“團團圓圓”的寓意。

5殺年豬

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的蘭洞、西嶺的新河、觀音的水濱山寨等地,都有殺豬過春節的習俗。過了小年夜(農曆十二月二十三),那殺年豬的熱鬧戲就算開臺了。挑選出最好的肉,或炒或燉,精心烹飪,再滿滿斟上一杯酒,邀請親朋好友共享年豬宰殺後的第一頓鮮肉——庖湯。

6火燒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

7年粽

南寧人有過小年吃“年粽”的習俗,年粽是新年吉祥的象徵,俗話說:“年粽年粽,年年高中(粽)”。年粽跟端午節的涼粽不一樣,它有餡,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圓有扁。剝去葉子後,皮是糯米,餡是綠豆和豬肉,也有人放自己喜歡的食品做餡料。

浪漫戀愛薇新LmLa125

8爆米花糖

靖安縣民間素有“小年小年,爆米糖甜”的說法。“小年”這天,人們用麥芽糖和爆米花製作爆米花糖,寓意新的一年財運大發、生活甜美。

9麵食

在北方人大多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壽桃等面花,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此製做起來比較麻煩,發麵後醒面,再揉麵再醒面,然後再做成各種花樣的麵食造型後再次的醒面,待面醒後才下蒸鍋,此蒸出來的麵食又稱之為“面花”,非常好吃,但很費工夫。

10關東糖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裡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11炒玉米

晉東南地區......餘下全文>>

中國傳統的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並非專指一個節日,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節日也不盡相同。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江浙滬一帶的很多場區稱正月初五為小年,中國國內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乾乾淨淨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1、指農曆臘月是小年的的年份;2、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在這天祭灶;3、指果樹歇枝、竹子等生長得慢的年份。

2016小年夜是哪一天

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

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土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

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

小年到底是哪一天?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民間稱為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節日。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定籩豆,迎屍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後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後,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後來就發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裡,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地流行的民間傳說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裡,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意灶君顧了吃,顧不了說話,上天后嘴被餳粘住,免生是非。供品中還要擺上幾顆雞蛋,是給狐狸、黃鼠狼之類的零食。據說它們都是灶君的部下,不能不打點一下。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後,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 古俗有“女不祭灶”的說法,祭灶往往是男人們的事情。近代卻多數由家庭主婦來充當祭灶的角色。 民間傳說,灶君爺上天專門告人間罪惡,一旦被告,大罪要減壽三百天,小罪要減壽一百天。在《太上感應篇》裡,又有“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的記述。司命即指灶君,算為一百天,紀指十二年。在這裡,重罪判罰又增加到減壽十二年了。所以在祭灶時,要打點一下灶君,求其高抬貴手。 在晉北地區流傳著“臘月二十三 、灶君爺爺您上天 ,嘴裡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嚮往。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麵。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鍋倒”的說法。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家,清理箱、櫃、炕蓆底下的塵土,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 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餘下全文>>

2015小年是哪一天 過小年是哪天

北方小年是2月11日(臘月二十三),南方小年是2月12日(臘月二十四),

北方習俗:祭灶,即祭送灶神昇天。古代,科技不發達,人們奉灶神為掌管家庭飲食的神明,認為灶神要在小年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職,玉帝對這家的賞罰全在灶神的彙報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說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說甜言蜜語;一說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壞話出不了口。祭祀時,將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昇天。至今民間仍有“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之說。

南方習俗:掃年,即掃塵,實際上就是大搞家庭環境衛生。 北方人以臘月二十三為小年,稱“掃房”;南方人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稱“撣塵”。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它漢先民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東北小年是哪一天2016

東北小年習俗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小年是春節的前奏曲,熱鬧僅次於過年。北方地區的臘月二十三,人們稱為“小年”,意味著一年的結束。而南方一般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關於小年的這個時間差別,可能與過去的“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有關,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小年吃什麼呢?古話說“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 。

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柴米油鹽醬醋茶”,“柴”是民間生活中的第一位。舊時每年小年,家家戶戶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來代替舊的:約莫16開紙張大小,上部繪一座宮殿,書“廣德宮”,中間為神像,像下有五個小孩捧銅錢、元寶,寓意“五子登科”“招財進寶”,左右聯為“上天奏好事,下地降吉祥”。

祭灶神的貢品不需雞鴨魚肉,更不需牛羊三牲,只需祭上一些“糖瓜”,讓灶神嚐點兒甜頭,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幾句。還給灶王爺的坐騎準備清水、料豆、秣草等。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

祭灶風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雲:“祀灶之禮,設主於灶徑。”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為五祀之一。《戰國策·趙策》雲:“復滌偵謂衛君日: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在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就開始祭灶活動,成為天子的五祭之一。漢代以前的文字記載稱其為灶神。唐以後又稱其為灶君。至於灶王、灶王爺的說法是唐朝以後民間的說法。使他的職稱與稱呼合為一體,成為另人敬畏、惹人喜愛,有讓人怕的神。傳說灶王爺叫張生,家裡很富。媳婦李氏很賢惠,但不能生育,被張生休了。她勤懇過日子,成了大財主。張生的再婚婦人,好吃懶做,坐吃山空,敗盡家業,續絃之妻餓死,張生靠乞討度日。當張生到李氏家討飯時,二人見面,張生羞愧難當,一頭扎進灶坑裡,被灶火燒死。張生昇天後向玉皇認錯,被封為灶王爺。而今關東農村供奉的灶神卻演化成為玉皇大帝之弟,玉皇大帝賜給他灶王的封號,讓他成為天地間的使者,作為玉皇大帝的耳目。他每年臘月二十三都要打道迴天宮,與玉皇大帝團聚,並彙報這一家人一年中的所作所為,玉帝根據奏報的情況,對這家人進行獎善懲惡。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的祭灶活動越來越少,習俗多留在了鄉村。如今的現代人,更多的人用品嚐糖瓜,來度過小年節令。此外,餃子、火燒也是小年的特色節令食品。

2016年 小年是什麼時候?幾月幾號?

從大年初一往前數,第七天就是小年,每年都是如此。小年是接灶神的節日,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是送灶神的節日

小年是什麼時候?

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農曆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專家說,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氣影響較重,因此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相反,南方遠離政治中心,小年便為臘月二十四;而鄱陽湖等沿湖的居民,則保留了船家的傳統,小年定在臘月二十五,“無論是哪天過小年,人們辭舊迎新的願望卻是一致的”。)(四川和貴州等部分地區臘月三常為小年,正月十五為大年)。小年被視為過年的開端。

相關問題答案
過小年是哪一天?
今年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是哪一天結束?
南方小年是哪一天?
小年是哪一天農曆?
韓國的新年是哪一天?
小滿是哪一天?
小暑是哪一天?
清明節是每年的哪一天?
去年的母親節是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