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潑水節?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六年級下冊語文練習冊地30頁閱讀 潑水節是傣族 阿昌族 德昂族

1.題目:潑水節

2.(1)酩酊:形容醉得很厲害。

(2)小心翼翼:嚴肅恭敬的意思。

(3)錦:形容五彩繽紛,十分鮮豔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辭藻華麗。

造句:我小心翼翼地掀起毯子的邊腳。

3.(在第二段最後一句話)。潑水、歌舞、放煙火詳細。劃龍船、丟包略。拜佛.趕擺沒寫。使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

4.這種寫法叫插敘。因為這樣可以增加趣味性,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一範是這個答案,要贊同哦!【我們剛學完,老師講的哦】

採納~採納~

贊助廣告

《閱讀理解》 潑水節是傣族,阿昌族,德昂族,布朗族,佤族等西南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傣歷年新舊

有趣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習慣?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雲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相當於公曆的四月中旬,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乇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贊助廣告

潑水節源於印度,曾經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後為佛教所吸收,經緬甸傳入雲南傣族地區,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曆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增大,潑水節的習谷也日益廣泛。潑水節為傣歷新年的慶祝活動,一般在陽曆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後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日氣氛。

每年的4月13日,是泰國的潑水節,有稱“宋幹節”。宋幹是梵文,意為“太陽執行到白羊座,既新的太陽年開始”。潑水節共有3天,是泰國一年中最熱的時候。節日前要清掃家內外,焚燒舊衣服,以避晦氣。節日當天要到寺廟中堆沙塔,插彩旗獻花,祈求五穀豐登。晚上將浸有花瓣的香水灑在長輩的手臂上、背上,表示對長輩的美好祝福;此後長輩再將水淋在晚輩的頭上,表示來自長輩的賜福。

德昂人也過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 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物件。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有所感悟,決心好好待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灑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德高望重的意思、潑水節是那一天?關於潑水節還有什麼故事?

德高望重的意思是 名望很大,道德高尚

民風民俗的德昂族

原名“崩龍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於雲南省潞西縣三臺山和鎮康縣軍弄等地。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德昂族有自已的語言,無本民族的文字,通用傣語文、漢語文。篤信小乘佛教中的潤教派。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葉。 潑水節時間在清明節後的第七天,除了潑水祝福和跳象腳鼓舞等節目與傣族潑水節一致外,德昂族潑水節最具特色的習俗是為長輩洗手洗腳。屆時,每家的晚輩年輕人要準備一盆熱水,端來放在堂屋中央,把家裡的父母等長輩請出來坐在堂上,向他們叩頭請罪,請他們原諒晚輩的一年來不孝順的地方。長輩們也要檢討一年來在為晚輩樹立榜樣方面做得不足的地方。然後,晚輩為長輩洗手洗腳,同時互祝來年在和睦、勤勞的氣氛中度過。如果父母去世,兄長、姐姐和嫂嫂、姐夫就成為洗手洗腳的物件。這個習俗來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一個忤逆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在山上幹活,看到雛鳥反哺的情景,心中有所感悟,決心好好伺奉母親。這時,他母親正在向山上走來,為兒子送飯,不小心滑了一跤。兒子趕來扶她,她卻以為兒子要來打她,她就一頭撞死在樹上。兒子痛悔莫及,把樹砍下來雕成一尊母親雕像,每年清明後第七天都要把雕像浸到撒著花瓣的溫水中清洗,以後就演變為一種習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苞谷和薯類為主食。均以蒸燜而食,擅長製作各種糧食製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粑粑、湯圓等。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幹筍食用。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醃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德昂族種茶歷史慫久,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德昂族也飲酸茶,又稱溼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並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飲酒則多是自家釀製的竹筒米酒。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如: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節日,都要敬佛。開門節時有寺廟的村寨要進行“格聽祭”。燒白柴這天,各家要殺雞備酒,全寨共聚一餐,各家還要製作各式糯米糕點,用芭蕉葉包好,蒸熟並隨身攜帶相互贈送,相互品嚐各家的風味,新婚夫妻要帶上加糖的年糕到本寨頭人和長輩家中告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一般選在春季,屆時要殺豬、殺雞,由祭司畫紙龍,眾人叩拜,然後一起飲酒野餐,醉酒後相互打罵,發洩平時相互之間的不滿。此間不許別人勸阻,直到雙方鬥得精疲力盡為止,第二天再相互道歉。

德昂族節日和日期有哪些。

A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德昂族的每一個節日都與佛教有關,或與原始宗教相聯絡。

1、採花節

德昂族和傣族一樣也過潑水節,是在清明後第七天開始,一般要過三天。不同的是,他們把上山採花的第一天叫做採花節。這天,天剛泛起魚肚白,鋩鑼、象腳鼓聲就響徹村寨,人們打扮得花枝招展一起到山裡去採花,在野外舞蹈、對歌……傍晚回來互贈鮮花,相互祝福,並將花插在自家的花罐裡、籬笆上……夜裡,青年男女又歡聚一堂,演奏悠揚的葫蘆笙,進行動人的對歌。

2、潑水節

是德昂族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儀式開始這天早上,人們都穿上節日盛裝,背上清水,帶上準備好的食物,手捧束束鮮花,彙集到本寨的佛寺(奘房)去過節。儀式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老主持,並致祝詞。致罷祝詞,男青年們敲響了象腳鼓,跳起了象腳鼓舞;女青年合著鼓聲,跳起了“堆沙舞”。其他人手捧竹水筒,舉過頭頂,依次往雕龍畫鳳的水槽裡倒水,為象徵佛祖化身的佛像沐浴,意即緬懷先輩的恩德,預祝來年風調雨順。其間,人們還提著空竹筒,爭先恐後地去接從佛像上淌下來的水,或喝進肚,或洗臉洗手,以示避開病魔,來年吉祥。潑水節儀式過後,人們開始將所帶食物置於供盤上,供於佛像前,齊聲朗誦祭詞,然後讓參加潑水節的人們盡心品嚐。之後,人們便以象腳鼓隊為嚮導,排成長隊,來到井邊、泉邊、河邊取水,歡度節日。潑水有著嚴格的規定,第一天只能向佛像澆水,再為佛爺、和尚洗手,不能澆到身上,群眾之間更不能相互潑水;第二天一早,男女青年或小孩,提著竹水桶,分別到長老們的家中,為他們洗手、洗臉,意即感謝他們所做的奉獻,預祝他們健康長壽。從第三天開始才以花束著水灑在對方身上的方式,相互潑水,相互祝福。

3、“入雨安居”節

也稱“關門節”。是在農曆六月,僧侶集中於佛寺守戒,由大佛爺宣佈守戒開始的儀式。這天,德昂人要備錢財、幡旗、鮮花等供品賧給佛寺,參拜佛像,聽佛爺誦經,晚上則敲鑼打鼓舞蹈,如此三晚。之後三個月內,僧侶禁止出寺院,德昂人則不出遠門,不起蓋房屋,不串姑娘,不辦婚事。

4、“出雨安居”節

又稱“開門節”。在農曆八月,僧侶都集中於中心佛寺,舉行“出雨安居”的宗教儀式,德昂族父老要前往寺院聽經、佈施、參拜佛像,青年男女都要敲鋩鑼、象腳鼓,以求得到神的保佑。之後,僧侶即可出入寺院,不受約束;人們亦可以出遠門、蓋房屋、串姑娘、舉行婚禮等等。

5、“做擺”

日期不定,一般是根據村寨集體和個人的資金積累情況來決定的。三五年舉行一次,每次時間為兩日。每戶信徒或村寨集體都可以主持“做擺”。若是全寨性集“做擺”,則由大家積資,到寺院參拜賧佛,敬獻貢品,舍功德等;若是個人單獨“做擺”,其他人必須由主人邀請才能參加,並施於功德。“做擺”之意是祈求全村寨或家中人畜平安,消災除難,來年風調雨順。

6、燒白柴

“燒白柴”在賧佛節日間,在每年陽曆12月14日。是晚 ,在寨外廣場上搭一座5米高的白柴寶塔,點火焚之。德昂族人認為,天氣寒冷季節已到了,怕佛祖受凍,需燒白柴,給佛烤火,以驅寒冷,增加溫暖之意。

相關問題答案
德昂族潑水節?
傣族潑水節風俗?
傣族潑水節是哪一天?
傣族潑水節是幾月幾號?
傣族潑水節的風俗?
德昂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
傣族的潑水節風俗?
德昂族的節日?
德昂族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