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是哪個民族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元宵節是中國什麼民族的傳統節日

漢族

元宵節,端午節是哪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端午節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元宵節、端午節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過元宵節和漢族過元宵節有什麼不同

除了漢族之外,我國還有16個少數民族也過這一節日。

這16個少數民族是滿族、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錫伯族、藏族、納西族、瑤族、畲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

漢族過元宵節的傳統習俗很多,包括賞花燈、猜燈謎、吃元宵、觀社火等等,是一個盛大的狂歡節日。少數民族過元宵節,多數習俗與漢族相隨,但也有一些少數民族獨具特色。布依族的習俗是在正月十五祭奠逝去的親人,要在墳塋的四周點燈。朝鮮族則有在元宵節喝“耳明酒”,吃“五穀飯”的習俗,預祝風調雨順、人泰年豐。元宵節是黎族的小年,晚上要殺雞設家宴,全家大小齊集。

贊助廣告

少數名族為什麼不過元宵節

少數民族也過元宵節!比如廣東吳川縣梅榮鎮的居民們在這一日則要過橋樑節。要將一座拱橋張燈結綵,打扮成“花橋”,男女遊走其上。相傳很久以前,該鎮無橋,元宵時節遇大雨,渡船被沖走,人們受危難,是仙女將綵帶化為虹橋,救出了人們。後人為了紀念她,每逢元宵就在梅江上架起一座橋樑,裝猸打扮,男女同遊其上。花橋上還裝飾有各種顏色的紙花,供遊人採擷。俗謂摘到白花生男孩,摘到紅花生女孩。人們還要跑到橋下去洗手,俗說可以把一年的辛苦和不如意都洗掉,在新的一年中交好運,萬事吉祥。此外,其他地區元宵有搭建、裝飾橋樑,供人遊賞的習俗。   流行於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別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他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份的人家並不責怪。大家把愉來的榮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贊助廣告

上元節是哪個少數民族的節日

不是少數民族的, 是漢族的。

“鬧元宵”

一 元宵節的歷史起源和文化背景

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元宵夜又稱“元夜”、“元夕”。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是春節的尾聲。這天晚上,皓月高懸,人們團聚一堂,吃完熱騰騰的、香甜可口的元宵,走出戶外,將華夏民族的“狂歡節”推向最後的高潮。鬧花燈、放焰火、猜燈謎、社火、迎月、踏橋……絢麗的燈火映照著淡藍色的寒雪,迴響著一年裡難得的輕鬆笑聲……

中國的傳統節日和它的神話傳說一樣,往往眾說紛紜,起源問題很難尋根究底,而元宵節卻是發展脈絡難得清晰的一個。

西漢初,文帝在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後即位稱帝,他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於是漢文帝就將這天命為“元宵節”。不過,當時還沒有張燈、觀燈的習俗。

到了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也被定在正月十五(大量承襲了楚文化的漢代,將太一神視作主宰宇宙之神),加深了這個節日的隆重氣氛。司馬遷建立“太初曆”時,元宵節就已經被確定為重大節日了。

東漢明帝時,蔡愔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明帝敕令在元宵節點燈,不僅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還令士庶一律掛燈——這便是元宵節張燈、觀燈的起源,也是元宵節中佛教文化的背景。

唐代奉道教為國教,按照道教三元的說法,上元、中元、下元,對應著天官大帝(堯)、地官大帝(舜)、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為慶賀“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生於正月十五,元宵節又有了“上元節”這個名字,從此,元宵節便成為具有佛道兩教特色的民眾性節日。張燈、放焰火、吃元宵等節俗也逐漸固定下來。

二,節俗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辛棄疾 《青玉案 元夕》

元宵節的節俗非常有特色。節期與節俗活動,也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充套件。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還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

說到節俗,很想多說幾句:縱觀歷史會發現,各種節日,不論它的本身背景如何,發展到後世,往往只沉澱下熱鬧和喜慶,清代尤甚。這大概隨著華夏文化逐漸淪失開始的。失去了禮儀風範,多了幾分世俗的笑鬧,少了些許歷史的浪漫……先讓我們細細回顧一下這個節日曆代的普遍節俗:

1. 祈福祭祖

不論是當年漢武帝元宵節祭祀的太一神,還是唐代上元日慶賀生日的天官,這些神的主要職責之一就是賜福。後來太一神逐漸被忽略,隨著道教的發展,民間卻盛行起了在清晨備牲醴祭拜天官大帝的祈福習俗;我們的傳統習俗中,節日也是祭祖的日子,正月十五,元宵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奉於祖先的牌位前,然後閤家團聚,品嚐香甜的元宵。

2. 吃元宵。

元宵,唐代叫牢丸(清俞正燮說)。宋代叫圓子(又寫作“元子”)。因在元宵節煮食,後又稱作元宵,今也稱湯圓。以糯米粉包以甜或鹹的餡心,放沸水中煮熟而成。也有不包餡的,比如今天的酒釀圓子。宋朱淑真的《圓子》詩,味道口感躍然紙上:“輕圓絕勝雞頭肉,滑膩偏宜蟹眼湯。縱可風流無處說,已輸湯餅試何郎。”關於元宵有一個故事:明崇禎帝傳口諭買元宵,尚膳監管事的隨即進呈一椀,崇禎問多少錢,回答說:“一貫錢。”......餘下全文>>

元宵節的民風民俗

1.元宵節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它的做法成份風味各異,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義卻相同。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俗語有句話叫和氣生財。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團圓對於一個完整的家庭來講是多麼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節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4.元宵節舞獅子

舞獅,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徵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託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元宵節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6.元宵節踩高蹺

高蹺會一般由群眾自發串連組織起來的。正月十一、十二開始踩街,寓意告知人們在眾多的民間花會中,今年掛個號。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結束。

7.元宵節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元宵節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卜蠶桑,並佔眾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真實地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農曆的正月十五舉行。養蠶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裡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傳說這樣做,本年的老鼠就不會吃蠶寶寶。

中國的哪個少數民族是不過元宵節(正月十五)的? 10分

俄羅斯族。

元宵節又被稱為什麼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是中國漢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為什麼有元宵節?元宵節是什麼?為什麼叫元宵節?

什麼叫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礎“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

為什麼叫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相關問題答案
元宵節是哪個民族的?
潑水節是哪個民族的?
肉孜節是哪個民族的?
龍船節是哪個民族的?
雪頓節是哪個民族的?
苗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古爾邦節是哪個民族的?
花炮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
花炮節是哪個民族的?
端節是哪個民族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