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薛姓的來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薛姓氏的由來

薛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四二。?

尋根溯源 薛姓來源有三:1、出自黃帝的任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通志·氏族略》等所載,黃帝之子禺陽封於任,其十二世孫奚仲為夏車正,禹封其於薛國(今山東薛城),後世子孫以國為氏。2、出自媯姓。據《吳錄》所載,戰國時孟嘗君封於薛,秦滅六國而失其祀,子孫遂為薛姓。3、他姓或他族改姓而來。A、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的複姓叱幹氏改單姓薛;B、出自周文王的姬姓馮氏之後裔。唐時有薛懷義,本姓馮;C、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遼西有薛姓;D、今滿、蒙、土家、朝鮮族有此姓。?

贊助廣告

得姓始祖 奚仲。薛姓出自黃帝的任姓,黃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別得十二個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陽,因被封在任(今山東濟寧市)而得任姓。任姓傳到十二世孫奚仲,奚仲在夏禹時任車正,為車的創造者,居住在薛,稱為薛侯。其後人祖已的七世孫曰成,舉國遷於摯,改號為摯國。商末時,周伯季歷娶摯國女大任為妻,生子姬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復封為薛侯。春秋時,齊桓公稱霸諸侯,惟有薛侯不從,被黜為伯爵。春秋後期,薛公子登在楚國做官,薛人遷往下邳(今江蘇邳州),楚懷王賜沛地為其食邑。薛國曆夏、商、週三代,凡六十四世,戰國時亡國,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薛姓。他們尊奚仲為薛姓的得姓始祖。?

贊助廣告

繁衍播遷 前文已述,薛姓發祥於今山東薛城,後又遷江蘇邳州。有資料表明,戰國時薛姓已播遷於湖北、湖南、江蘇、河南、河北省境內,如薛公子登的曾孫薛倪曾為楚令尹,薛倪之孫薛鑑,為劉邦獻策滅黥布,薛鑑五世孫薛廣德為漢御史大夫,廣德之孫薛願,因仕宦淮陽太守而落籍當地。薛願嫡孫薛漢之八世孫薛蘭為曹操所殺,其子薛永從劉備入蜀,為蜀郡太守並落籍當地,永之子薛齊在蜀亡後降魏,拜光祿大夫,遷家於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世號“蜀薛”。薛齊為河東郡的開基始祖。薛齊的長房長孫恢號“北祖”,長房次孫雕號“南祖”,長房三孫興號“西祖”。三國時,吳國竹邑人薛綜的三個兒子(瑩、孫、兼)皆為太子太傅,謂之吳國三傅,魏國薛夏為天水人,說明已有薛姓徙居今甘肅。晉永嘉之亂,河東人薛川隨中原士族南渡,數傳至薛賀,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徙居福建晉安,是為入閩薛姓始祖。唐初,河南固始人薛使,隨其岳父陳政率軍入閩,從此定居漳州,數傳至薛一平,為漳浦東山開基祖。北宋初年,歙縣薛彥博遷居宜章南關(今湖南宜章縣),是為湘、粵薛姓始祖。其六世孫薛前儒在元時移居廣東樂昌九峰,是為樂昌九峰薛姓世祖。明初,薛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江蘇、河南、陝西、山東、北京等地。明清兩代,薛姓渡海到臺灣者,閩籍較眾。此後,有的又遠播海外。如今,薛姓已廣佈全國,其分佈以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姓佔到全國漢族薛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郡望堂號 薛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河東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2、新蔡郡,治所在今河南新蔡;3、沛郡,治所在今安徽濉溪縣西北;4、高平郡,晉時治所在昌邑(今山東鉅野南),南朝宋移治高平(今山東微山縣西北),北齊移治任城(今山東濟寧市)。

堂號:“忠諫”、“崇禮”、“慎德”、“三鳳”、“河東”、“新蔡”、“沛國”、“高平”等。?

宗族特徵 1、薛姓的故事廣為流傳,使薛姓在老百姓心中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姓氏。諸如薛仁貴徵東,薛丁山徵西,薛剛反唐,乃至薛家媳婦樊梨花移山倒海的神通等等。2、薛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如遼寧錦縣薛姓一支字行為:“......餘下全文>>

請問<薛>字怎解??在百家姓裡面薛姓有哪些傑出人物??

薛姓起源媯姓,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後人有以國名為氏。

薛姓發源地有山東濟寧、滕州,山西運城(古河東薛氏)。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以山西、江蘇、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氏佔到中國漢族薛氏人口的63%。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薛氏人口增至為720餘萬,佔全國人口的0.53%,為排行第35位的大姓。

知名人物

薛舉

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隋大業三年(公元617年)曾與其子仁果舉兵,自稱西秦霸王,據隴西之地,率眾三十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後其子繼位,兵敗降唐。

薛稷

蒲州汾陰人,唐朝大臣、書畫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為生動,時稱一絕,他的書法與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並稱“唐初四大家”。

薛濤

字洪度(770-832),一作巨集度,長安(今陝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詩人,姿容美豔,性敏慧,8歲能詩,洞曉音律,多才藝,聲名傾動一時。父早亡,淪為歌妓。善歌舞、工詩詞,曾創制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明人輯有《薛濤詩》。

薛雪

字生白,吳縣(今江蘇省蘇州)人,清代醫學家,其醫術與同郡葉天士齊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醫經原旨》6卷等。《溼熱論》是他對溼熱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見,全書不逾萬言,但對於溼熱病“感之輕重淺深,治之表裡先後,條分縷析,深切詳明”。他的《溼熱論》與葉桂的《溫熱論》,可以說是闡發溼熱、溫熱病的姊妹篇。

薛道衡

隋代詩人。字玄卿(540-609),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建立後,任內史侍郎,加開府儀同三司。煬帝時,出為番州刺史,改任司隸大夫。後為煬帝所殺。薛道衡少孤,好學。13歲時,作《國僑贊》,頗有思致,見者奇之。北齊武平年間,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陳使者傅縡。贈詩五十韻,道衡和之,南北稱美,當時著名文人魏收說:“傅縡所謂以蚓投魚耳。”他和盧思道齊名,在隋代詩人中藝術成就最高。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隸集》1卷。《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錄存其詩20餘首,《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錄存其文8篇。事蹟見《隋書》、《北史》本傳。

薛大鼎

汾陰人,唐代良吏,曾擔任滄州刺史,開通無棣渠直達大海,被譽為鐺腳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荊大都督長史。

薛禮

(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絳

薛仁貴

州龍門(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將,驍勇善戰,善於騎射,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他東征“白衣馳敵陣”,大敗高麗;西征“三箭定天山”,鎮住突厥。對鞏固唐王朝的邊疆有很大貢獻。薛仁貴的故事廣為民間流傳,元代戲劇家張國賓寫《薛仁貴衣錦還鄉》雜劇。清代無名氏著有通俗小說《薛仁貴徵東》(《唐薛家府傳》)。

薛訥

唐朝名將、左武衛大將軍薛仁貴之子;則天時為攝左武威衛將軍、安東道經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節度使之名從薛訥始;玄宗時任薛訥左羽林軍大將軍。

薛鈺

字溫如,唐河中府寶鼎縣人,中唐時代名吏。《新唐書·薛珏傳》稱其:剛嚴,曉法治。提出選擇官吏時應:求良吏不可兼貴以文學,宜以聖君愛人之本為心。他死後,朝廷廢朝一日,贈工部尚書。

薛居正

北宋史學家。字子平(912-981),浚儀(今河南省開封)人,五代後唐進士,後周時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監修國史。開寶六年(973年)與盧多遜、扈蒙等撰修《舊五代史》畢,晉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紹彭

長安人,宋代書法家,工行草書,筆致精潤遒麗,頗得晉唐人法度。與米芾齊名,世稱“米薛”。

薛瑄

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學者、理學家,官拜禮部右侍郎,......餘下全文>>

薛氏全國百家姓2016人口

人口約六百七十二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42%。

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

薛姓發源於今山東濟寧、滕州,薛氏以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氏佔到中國漢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約六百七十二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42%。

據薛氏家譜記載,薛姓發源於今山東濟寧、滕州,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族人已廣佈中國,主要集中於江蘇、陝西、河南三省,其次分佈於山西、河北、山東、安徽。其分佈以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氏佔到全國漢族薛氏人口的63%。

薛姓有三個來源:①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之後,以國名為氏。②出自媯姓,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以封邑名為氏。③他姓或他族改姓。

薛氏在百家姓中排行多少

薛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

薛姓發源於今山東濟寧、滕州,薛氏以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氏佔到中國漢族薛氏人口的63%。薛氏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四十八位的大姓,人口約六百七十二萬餘,佔全國人口的0.42%。

據薛氏家譜記載,薛姓發源於今山東濟寧、滕州,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8位。薛氏族人已廣佈中國,主要集中於江蘇、陝西、河南三省,其次分佈於山西、河北、山東、安徽。其分佈以江蘇、山西、陝西、河北、福建等省為多,這幾個地區的薛氏佔到全國漢族薛氏人口的63%。

薛姓有三個來源:①出自任姓,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之後,以國名為氏。②出自媯姓,為虞舜後裔孟嘗君(田文)之後,以封邑名為氏。③他姓或他族改姓。

百家姓中“薛”姓排第幾,發源地是哪?

[薛氏屬地]

河東郡,今山西夏縣北。

[薛氏來歷]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書都記載薛姓源自於任姓。黃帝的小兒子禹陽因受封於任而得任姓。禹陽的十二世孫奚仲在夏禹時曾被封於薛地(今山東滕縣南),他的十二世孫仲虺,在商湯時又被封於薛,仲虺的裔孫成,有一女兒名太任,是周文王的生母,周武王滅商後,就把成的後裔封為薛侯,建立薛國。戰國時,薛國被齊所滅,薛國公子登出走至楚國為官,並以國為氏,稱為薛氏。

[薛氏名望]

薛登的裔孫薛鑑,於漢初時被封為千戶侯。唐代著名大將薛仁貴,勇猛異常,戰功赫赫,被封於平陽郡公。此外,還有隋朝詩人穿道衡,唐代書畫家薛稷、詩人薛濤、文學家薛用弱,北宋書法家薛紹彭、史學家薛居正,南宋文字學家薛尚功,明代學者薛瑄、散曲家薛淪道,清代醫學家薛雪、改良主義代表薛福成等都是歷史上的薛姓名人。

薛姓是當今中國第四十八大姓。

百家姓中的薛家的由來及歷史和介紹

源於山東,興於河東

我國曆史上的薛姓,一支源於黃帝后裔任姓,一支源於孟嘗君。黃帝的小兒子禹陽為任姓,他的第十二世孫奚仲,是車輛的發明者,被舜封為車正(官名),專門管理天下車轅之事。禹將薛地(今山東滕州東南)賜給他。到了戰國時,薛被楚所滅,薛人就以薛為姓。另一支來源於孟嘗君。戰國時,孟嘗君的封地在薛地。他當時在齊國任相國,很有名望。孟嘗君死後,他的族人和食客為了紀念他,就改姓為薛了。

這兩支薛姓,大約都形成於戰國時期。山東是薛姓的發源地,薛姓的興旺發達卻是在河東(今山西黃河流域以東地區)。

一、薛姓遷變

東漢末年,社會動盪,薛氏開始了第一次遷徙。薛永隨劉備進入蜀地,並被封為蜀郡太守,世稱蜀薛。後來魏滅蜀,其子薛齊隨薛姓宗族遷至河東郡汾陰居住。幾經繁衍,薛姓成為河東名門望族。從唐代開始,薛姓由中原向南方遷移,最初到了福建,元代時又遷至廣東,再由閩粵渡海而到了臺灣。

唐代時,還有薛延陀族的部分族人改姓為薛。居住在今蒙古杭愛山附近的薛姓人家,就是薛延陀族的後裔。

二、名門望族,人才濟濟

從戰國開始,薛姓就能人輩出,如戰國末期為楚令尹的薛倪;以劍術而聞名秦國的薛炬;佐劉邦定天下、位居漢初18位侯爵中第十四位的薛歐;三國魏文帝宮中善於縫韌的美人薛靈芸等。

隋唐時,河東薛氏經過幾世繁衍,成為名門望族。薛氏還有一段帝王經歷。隋末,薛舉父子在蘭州稱帝,前後五年,為唐所滅。唐代是薛家的全盛時期,因薛家世代尚武,所以出了很多大將。初唐名將薛仁貴文武雙全,赫赫有名,他的兒子薛訥曾做過宰相,擅長指揮作戰。敦煌薛家將——薛萬述、薛萬淑、薛萬均、薛萬徹、薛萬備五兄弟戰功赫赫,其父是隋代著名將領薛世雄。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也嫁給了河東人薛紹,可見唐王朝對薛氏家族的重視。

薛氏在文學上也頗多造詣,有隋朝大詩人薛道衡、唐代女詩人薛濤等。

唐以後,薛姓也是人才濟濟。如宋代的大學者薛尚功、薛季宣、書法家薛紹彭,明代開創“河南學派”的薛,清代則有政論家、外交官薛福成等。

薛姓如今是中國第四十八個大姓。

三、薛姓名人

“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貴

薛仁貴,名禮,唐朝名將,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

薛仁貴自幼喜歡騎射,太宗時應募從軍。在攻打高麗時,他身著白袍,一手持劍,一手握戟,口中大呼“我來也”,馳入敵軍,令唐軍士氣大振,終於打敗了敵人。唐太宗說:“我的大將老的老,傷的傷,現在終於發現了一個人才,真讓我高興啊!”戰後薛仁貴被提升為右領軍郎將。

薛仁貴平定鐵勒之亂時,他張弓三箭,就射殺敵軍三人,鐵勒軍隊因此四散潰逃,從此不敢再叛變。唐朝軍隊中因此有了“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的歌謠。後來又演變成民間故事,廣為流傳。

乾封初,唐軍再次遠征高麗。薛仁貴再度大敗敵軍,高麗投降。薛仁貴因功被封為平陽郡公,留守高麗。他安撫百姓、勤於政治,人們都很愛戴他。薛仁貴的軍旅生涯達到了輝煌的頂峰。

後來,在與吐蕃作戰時,薛仁貴兵敗,被貶為平民。唐高宗時又重新起用他抵禦突厥入侵。戰場上,突厥人詢問唐主將是誰,回答是薛仁貴,對方不信。等到薛仁貴除下頭盔,突厥人才大驚失色,下馬拜揖而去,唐軍不戰而勝。薛仁貴的英勇在當時名冠一時。

薛 舉:河東汾陰(今山西省萬榮)人,隋大業三年(公元617年)曾與其子仁果舉兵,自稱西秦霸王,據隴西之地,率眾三十萬,不久稱帝,遷都天水。後其子繼位,兵敗降唐。薛道衡:河東汾陰人,隋代著名詩人,累官至司隸大夫。其詩詞藻華豔,邊塞詩較為雄健。明人輯有《薛司隸集》。

薛 稷:蒲州汾陰人,唐朝大臣、書畫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善畫人物、鳥獸,畫鶴尤......餘下全文>>

百家姓中“薛”這個姓到底是多少筆畫? 15分

16

相關問題答案
姓氏王的來源?
姓氏金的來源?
李姓最早的來源?
姓氏程的來源?
姓氏周的來源?
姓氏鄭的來源?
姓氏羅的來源?
姓氏劉的來源?
姓氏張的來源?
姓氏常的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