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姓傅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歷史名人

傅 山:明清大學問家,字青主。他不但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併兼工詩文耿書畫、金石、又精醫學。其思想破儒家正統之見,開清代子學研究的風氣。其著作有《霜紅龕集》、《荀子評註》等,醫學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書。

傅善祥: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不久開"女科",考中鼎甲第一名。是東王楊秀清政務上的得力助手。

傅 玄:西晉時哲學家、文學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來最有學問的名人。其學問淵博,精通單律,於詩擅長樂府。在哲學上,把自然和人類歷史都看作一種純粹的自然過程,批判了有神論的世界觀

贊助廣告

和玄學空談。

傅 寬:漢高祖時開國功臣。在楚漢戰爭時隨韓信、曹參平定齊地。漢高祖得天下後曾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9位。

傅 毅: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志》詩,諷世明志,後被召為蘭臺今史,以文顯於朝廷。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

有關姓傅的傳說和名人

傅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三位,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36%。[1]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傅姓人口由44萬增到610多萬,增長了約20倍,傅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湖南、安徽、四川、河南等四省,大約佔全國傅姓總人口的35%。[1]

贊助廣告

關於傅姓的起源,出自殷高宗武丁的名相傅說。殷商高宗武丁為使國家振興,希望找到一位能輔佐他的得力大臣。唐代《元和姓纂》也有記載:“傅,殷相說之後,築於博巖,因以為姓。”《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廣韻》、《姓解》及鄭樵《通志·氏族略》均主此說,由此可見,這位傅說,便是傅姓的始祖。

起源

源流一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裔孫大由的封地傅邑,屬於以國名名為氏。[1] 遠古時期的黃帝有個裔孫,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他曾被封於傅邑(今山西平陸),還建立了古傅國。在大由的一部分後裔子孫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稱傅氏,世代相傳至今,是最古早的傅氏一族。

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該支傅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源流二

源於姚姓,出自舜帝之後裔所建傅陽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源》的記載,在上古時候曾有一個諸侯國,叫傅陽國,有的史書上亦稱其為“復陽國”,故址在今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澗頭集鎮西南候塘村,“城周十餘里,中據土山”。據典籍《國語·鄭語》中的記載,傅陽國為商王朝大彭國陸終所封,姚姓,為陸終第四子。這個古國在春秋時期因孔子之祖孔紇(字叔樑)曾在此地作戰,並以雙手勇託潰落的傅陽城門框、掩護士兵和民眾撤退而聞名遐邇。傅陽國後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被楚國所滅,其後,該地區的住民中有以古傅陽城名為姓氏者,稱傅陽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傅氏、復氏、陽氏,世代相傳至今。[1-3]

源流三

出於殷商名相傅說(Yuè 音悅)的後裔,以地名為氏。[1] 據《史記·殷本紀》和《通志·氏族略》所載,商高宗武丁在位時,國勢衰微,於傅巖(今山西省平陸東南)找到說,說幫助武丁興國,修政行德,使天下大治。在傅說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傅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傅氏正宗。

傅氏族人大多尊奉傅說為得姓始祖。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該支傅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

源流四

出自祁姓,帝堯子丹朱之後,《國語》記載:(周代丹朱之神顯靈時)。王使夿宰忌父帥傅氏及祝、史奉犧牲、玉鬯往獻焉。[4-5]

源流五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末期賴國族人,屬於避難改姓為氏。 據家譜文獻《賴氏族譜》的記載,春秋末期,賴國(今日河南息縣包信鎮)在周景王姬貴七年(公元前538年)與傅陽國(復陽國)一起被楚國所滅,賴國君主的族人和一些國人恐為當時的楚靈王羋圍所害,為避禍及,便將賴氏改為羅氏、傅氏、復氏等[1] 。

故而,至今仍有賴、羅、傅三家聯宗之說。1955年文字改革簡化之後,該支傅氏一族有誤改為付氏者。[6]

源流六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太傅,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太傅,亦稱師傅,簡稱傅,歷為王朝總教之師,負責教導君王、太子、王族子弟百般學問。各公爵、伯爵諸侯國亦設有太傅之官位,為中央王朝的巨擘之一。到了三國時期的曹魏王朝,開始為各封王設定師傅一名。到晉朝時期,因為要避晉武帝司馬師之名諱,去“師”,單稱“傅”。到了隋朝時期,有意改晉制,單稱為“師”。到了唐朝,又單稱為“傅”,官秩為從三品,相當於今天的副部級。到了元朝時期,王廷之傅稱“太師”,各王所屬之傅稱“師”。在歷代太傅、師傅、傅、太師、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傅氏,人數甚多於上述“正統”之傅氏,世......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傅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上姓傅的名人分佈

形聲字,從人,從尃(fū),尃亦聲,意為"培育奇花異草",引申為"講解奇花異草"、"傳授知識"。"人"與"尃"聯合起來表示"傳授知識的人"。本義教師,引申義教授、教導、教育,輔佐、輔助。中國姓氏。

傅,古時特指帝王的相或帝王、諸侯之子的老師 [teacher]。如:太傅;少傅,是傳授"道"的,也就是傳授成就王道、帝王之道的人;在百姓中則沒有那麼好的條件,往往是將傳授技能、知識的師與傳授品德、道德教育的傅一起由一人承擔,所以在民間就一併稱為"師傅"。

中國古今有哪些姓傅的名人

傅山:明清大學問家,字青主。他不但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併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精醫學。其思想破儒家正統之見,開清代子學研究的風氣。其著作有《霜紅龕集》、《荀子評註》等,醫學上有《傅青主女科》和《傅青主男科》等書。 傅善祥: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狀元。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不久開"女科",考中鼎甲第一名。是東王楊秀清政務上的得力助手。 傅玄:西晉時哲學家、文學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來最有學問的名人。其學問淵博,精通單律,於詩擅長樂府。在哲學上,把自然和人類歷史都看作一種純粹的自然過程,批判了有神論的世界觀 和玄學空談。 傅寬:漢高祖時開國功臣。在楚漢戰爭時隨韓信、曹參平定齊地。漢高祖得天下後曾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9位。 傅毅: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志》詩,諷世明志,後被召為蘭臺今史,以文顯於朝廷。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望採納

求採納

姓傅的古代有什麼名人????

傅琰東 和他爹 傅義 皇帝

姓氏付和傅有什麼區別?

傅”姓是大姓,歷史上名人很多,最早的是商代的傅說(yuè)。“付”姓是小姓,歷史上姓“付”的極少,有名的只有明朝監察御史付吉。

百家姓當中沒有肖姓、付姓、閆姓、代姓的座次,而將其人口歸結於蕭、傅、閻、戴等姓氏,說他們是簡化字與繁體字的關係,這是不公允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已經明文規定,廢止了一批不規範簡化字的使用,上述姓氏用字就屬此例。蕭有708萬,傅有612萬,閻有492萬、戴有468萬人口,這包括了肖、付、閆、代的人口,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傅姓源出有四:

1、出於殷商名相傅說的後裔,也即商王武丁發現大臣的地方命名的姓氏。相傳自從盤庚將商都遷至殷墟以後,商朝只是興旺了一個很短的時期,等到商高宗武丁即位時,國勢衰微,武丁決心振興朝綱,可是舉目朝中,卻找不到一個能協助他改革國政的大臣,一直為此憂慮。後來武丁有一晚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叫說的聖人,那人的背有點駝,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栓著繩索,狀如囚徒。神人說:"這就是你要找的聖人。"武丁醒後,令人按夢中說的模樣畫成影象,命群臣四處尋訪夢中的聖賢,結果在虞、虢之界一個叫傅巖的地方找到了一個叫說(音同越)的奴隸,便將說帶到朝中。後來,說果然幫助武丁治理朝政,使武丁在位時期成為商朝後期的極盛時期,武丁也因此被譽為"中興明主"。而說因居於傅巖,"故遂以傅險姓之,號曰傅說"。傅說的後代遂以地為氏,稱傅氏。史稱傅姓正宗。

2、出自姬姓。黃帝裔孫大由(唐侯丹朱之子)封於傅邑,故其子孫便以地為氏,也稱傅氏。

3、出自賴氏改傅姓。賴氏族人有為楚靈王所害,改羅、傅二氏。

4、清代,有部分滿洲貴族也改姓傅。如傅恆,滿洲鑲黃旗人,本姓富察氏;傅開,滿洲正白旗人,本姓郎佳氏;傅臘塔,滿洲鑲黃旗人,本姓伊爾根覺羅氏。

傅姓形成於商朝都城殷,早期主要是在北方發展繁衍。春秋時,鄭國(都今河南新鄭)有大夫傅瑕。秦漢之際有傅寬,從劉邦打天下,以功封陽陵侯,其後代有一支在今山東境發展。所以傅氏最早繁衍地是以我國西北地區的陝西、甘肅東部、寧夏等省為主。爾後,便東遷至河北、山東。西漢時傅氏已播遷至西北、西南地區。如西漢大司馬傅喜為河內溫(今河南溫縣)人,傅柔為浦江(今屬浙江)人;東漢傅俊為襄城(今屬河南)人,傅毅為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傅燮為靈州(在今寧夏靈武縣境)人。西晉傅玄之子傅鹹長子傅敷於永嘉之亂時遷至會稽(今浙江紹興),傅鹹的後代還有一支自北地徙居清河(今屬河北)。唐末,王潮、王審知入閩,有河南傅姓將佐隨往,在福建安家落戶。北宋末年,又有鄧州(今屬河南)傅氏遷往福建泉州,此後繁衍昌盛。南宋末,清河傅氏又有一支徙居福建上杭蛟萍鄉,後又分出廣東興寧傅氏等支派。明代,傅氏已遍佈江南各省。清代,有部分滿洲貴族改姓傅;閩粵有傅氏移居臺灣,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史上傅姓名人主要有

傅 玄:西晉時哲學家、罰學家,可算是傅姓族人有史以來最有學問的名人。其學問淵博,精通單律,於詩擅長樂府。在哲學上,把自然和人類歷史都看作一種純粹的自然過程,批判了有神論的世界觀和玄學空談。

傅 寬:漢高祖時開國功臣。在楚漢戰爭時隨韓信、曹參平定齊地。漢高祖得天下後曾定元功18人,傅寬列第9位。

傅 毅:東漢文學家。朝廷求賢不誠,士多隱居,遂作《七激》、《迪志》詩,諷世明志,後被召為蘭臺今史,以文顯於朝廷。

傅 山:明清大學問家,字青主。他不但博通經史諸子和佛道之學,併兼工詩文、書畫、金石、又精醫學。其思想破儒家正統之見,開清代子學研究的風氣。其著作有《霜......餘下全文>>

近代史上姓傅(付)的名人

傅作義[1](1895—1974)字宜生,山西榮河人,是一位抗日名將、追求進步的國民黨員。1949年 1月,他響應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停止內戰,和平統一”的主張,毅然率部舉行北平和平起義,使古老的文化故都完好地歸回人民, 200萬市民的生命財產免遭兵燹。這一弧舉對中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劉傅姓的歷史名人

(公元1895~1953年),又名楚才;廣東化州合江鎮同志堡華祝美村人。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劉傅騏1915年以優異成績考入化城中學,1918年8月考取廣州法政學堂。1919年,他在廣州積極響應北京爆發的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組織罷課,帶頭上街散發傳單,向市民演講,宣傳革命道理。為了尋求革命真理,劉傅騏這些1921年到法國參加勤工儉學,就讀巴黎大學。留學期間,他如飢如渴學習馬列主義理論,並結識了周恩來、朱德、董必武、李富春、鄧小平等人。不久,他在法國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3年4月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與周恩來、陳延年、李富春等人同屬旅歐支部。1925年春,他於巴黎大學畢業後,又被黨組織送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大學(中山大學)深造,系統學習研究馬列主義理論和革命實踐經驗。1927年春,劉傅騏學成,受黨的委派,從蘇聯回到廣州進行革命活動,並被中共廣東省委作為特派員祕密派往廣東的廣寧縣擔任黨的領導工作,後又被委任為南路特委委員和農民革命委員會委員,為革命奔波於南路各縣。1927年10月,他奉命回廣州與張太雷、葉劍英等人商討廣州起義事宜。12月11日,他直接參加了由張太雷、葉挺、聶榮臻、葉劍英等領導的舉世矚目的廣州起義。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起義失敗,黨組織受到嚴重破壞,革命處於低潮時期,劉傅騏到處找黨組織,沒有與黨聯絡上,還受到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追捕,在極端困難情況下,他輾轉各地,總想找到為黨工作的地方,他曾祕密回到家鄉,組織合江家鄉群眾開展革命活動。當地群眾匯入時代洪流,與革命同呼吸共命運,一時之間,當地革命活動風起雲湧。後來,劉傅騏把原家鄉的“桐梓嶺城(堡)”改名為“同志堡”,以表示要把家鄉作為革命堡壘,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信心和決心!“同志堡”也就因此得名,它象徵著堅強的革命堡壘。在劉傅騏的影響下,大革命時期,山底天堂出現了農運積極分子劉傅明華,1943年至1949年間,劉傅騏所在村有劉傅琳、劉傅翠雲、劉傅梅等十多人蔘加了革命工作,不少村民為地下黨、游擊隊轉送情報,散發傳單,看風放哨及籌糧做飯等。後來他們中不少人成為革命骨幹,加入了共產黨,使該村一度成為革命搖籃。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劉傅騏曾任廣西陸川縣縣長,陸川中學和化一中的校長,期間他積極支援黨在學校和當地開展祕密的革命活動,保護和救出了許多共產黨員和民主進步人士,還培養了一批批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他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作出了積極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當時的錯誤政策和路線鬥爭,劉傅騏在1952年被錯定為歷史反革命、叛徒而鋃鐺入獄,1953年在監獄中逝世,終年僅五十八歲。1985年經中共黨組織審查清楚,為劉傅騏平反昭雪,恢復了名譽。劉傅騏是化州最早的共產黨員,他的一生艱苦樸素,平易近人,好學上進,遠涉重洋尋找真理,廣交朋友,堅持真理,不怕迫害,為拯救中華民族奮鬥終生。 (公元1958~今),廣東化州人。著名現代作家。畢業於雷州師專。1984~1992年在化州笪橋中學任教,1992年至今在化州良光中學任教。1987年始寫作,先後在《茂名日報》、《深圳特區報》、《廣西文學》、甘肅《飛天》、湖北《今古傳奇》、雲南《滇池》等刊物發表作品。其中《下棋》一文獲全國教師散文徵文大賽一等獎,《父親》獲全國教師散文徵文大賽二等獎。1996年加入茂名市作協,1998年加入茂名市教育作協兼任理事,2005年加入廣東作協。2003年著書《歲月留痕》。 (公元1968~今),廣東化州人。著名現代作家。廣東省化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1991年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2000年在職研究生畢業。......餘下全文>>

傅義祥是民國時期的什麼名人

傅義祥是民國時期的什麼名人

晚晴粉彩名家傅義祥

相關問題答案
傅氏名人?
鄭氏由來與鄭氏名人?
古代姓傅的名人?
傅姓名人?
孫氏名人?
歷史上的徐氏名人?
歷史上姓傅的名人?
現代姓傅的名人?
湯氏名人?
蘇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