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姓的由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百家姓中於氏的起源

是來自河南沁陽的姓。西周初年封地,周武王姬發的第二個兒子被封在於(今河南沁陽市北部西萬鎮邗臺村),稱作邗叔,建立邗國。於叔的子孫以于姓為國氏,早期,於氏主要是在其發祥地閥展、繁衍,後來因為“族人昌盛,人增地窄,勢難居住” ,加上戰亂與自然災害等原因,在戰國未年開始向外地發展,其中,遷至東海陸空郯(tan)縣(今山東郯城西南)。於氏家譜資料稱,於氏主要有18個支脈,現分佈於河南,山東,河北,山西、甘肅、新疆、內蒙古、黑龍江、遼寧、湖北、江蘇、安徽、廣西等省。其中,居住在河南的於氏,分佈在沁陽、濟源、通許、尉氏、杞縣、西峽、方城等27個縣。于姓歷史名人有東漢未年的方士于吉。三國時魏有名將於禁。還有三位宰相:于志寧、於由、於琮。後周有工部尚書於德辰。明代有名臣于謙、文學家于慎行。清代有河道總督于成龍。近現代有書法家于右任,曾任國民黨政府監察院院長等職,亦擅長詩詞;還有畫家於非暗,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於省吾,詩人於賡虞,書法家、郭沫若夫人於立群。在當今中國最常見的100個漢族姓氏中,以人口多少排列 ,于姓居於第28位。

贊助廣告

于姓的起源?山東于姓來自哪裡?

于姓起源: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叔被封在?國,即今河南省沁陽縣北部西萬鎮?邰村,後來,?叔的子孫就以國為氏,有的姓了?;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據《路史》所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蘇北以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拔?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一帶),為萬忸於氏(鮮卑複姓),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于姓。為唐淳于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于姓起源於河南沁陽旺于山東

贊助廣告

于姓的起源?

於(Yú)姓主要源出: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春秋戰國混亂,邘叔有後裔遷山東郯城,為山東於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齊國公子、文學家淳于髡的後裔淳于氏,在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於氏避三國之亂於平城而改姓的萬忸於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後隨鮮卑俗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于姓。實際上,他們是漢朝於公的後代,在三國戰亂時,隨拓跋鄰部離開中原,併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複姓為於而已。居住在北方的于姓之人乃至播遷全國的於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於氏。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得姓始祖

邘叔,又名姬誕,乃周武王次子。武王滅商後,其被封於邘,建立邘國。此後,姬誕號稱邘叔,成為于姓的始祖。

我姓於,于姓氏的由來。

山東于姓的起源及家譜?

搜覽古籍,追本溯源,于姓起源有三 : 一者源出姬姓。為周武王姬發之後,以國為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武王克商,大舉分封諸侯, 其第二子邘叔冊封邘國(即今河南省泌陽縣北部西萬鎮邘邰村) 後邘叔子孫以國為氏,有邘姓。又有去邑旁者則為于姓。由此, 後世漢族之邘姓和于姓,按血統論當無異矣,皆為武王二子邘叔之後。 史稱于姓正宗,是為河南於氏。 二者據《路史》記載:東海(大致相當今山東東南及江蘇 東北以東地帶)有於公裔孫,本為漢人,隨拓跋跬遷徙至代北(大致相當今 山西代縣、繁峙、五臺、原平一帶)為萬忸於氏(鮮卑族複姓),至魏孝文帝 遷都洛陽後,進行漢化改革時恢復為於氏。 三為唐代淳于氏避諱改姓。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 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 至唐憲李純時,為避皇帝之嫌名(因“淳”與“純”同音)複姓淳于姓改 為單姓於氏。至宋代,始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然《史記》文王伐邘 尚書大傳》正作於,於蓋諸侯之國,非始於邘封也。

于姓郡望堂號亦有三:

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改秦三川郡置郡 。治所在雒陽(今洛陽市東北)。相當於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以北原陽縣。此支於氏,蓋於氏始祖邘叔之直系後裔。

東海郡。秦始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西漢時相當今山東費縣、臨沂、江蘇贛榆以南、山東棗莊、江蘇邳縣以東和江蘇宿遷、灌南以北地區。此支於氏應為春秋戰國時 於泰之後及北魏鮮卑族複姓萬忸於氏改漢字單姓於氏之後裔。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相當於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含汲縣)以西地區。此支於氏,亦為邘叔之直系後裔。 在我國曆史上,于姓之嶄露頭角,始於漢初之於公。於公時乃東海郯人,以善決獄名。其雪洗之“東海孝婦”一案,為千古美談。漢初有丞相於定國(東海郯縣人)初為獄吏,宣帝時任廷尉,決疑平法,後為丞相,封為西平侯。三國時魏有名將於禁(泰山巨平 〈今山東泰安〉人),南北朝北周有太傅於謹,後周有工部尚書於德臣。隋代有車騎將軍於宣道,又有江南道行軍總管、行軍元帥於仲文。唐代有宰相於顒、于志寧、工部尚書於頎、巴道刺史於邵。代宗時有工部尚書 、東海郡公於休烈,詩人於瀵。元朝有兵部侍郎於欽(今山東壽光人)。 明代有大臣于謙(浙江錢塘人),成祖年間進士,曾歷任監察御史、巡撫、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時,平反冤案,賑濟災荒,頗得民心。後被英宗判死,史稱“行路嗟嘆,天下冤之”。憲宗時復官並賜祭,葬西湖三臺山麓。又有監察御史於敬、鷹揚衛指揮使於光、山東按察使於大節(任丘人)。文學家于慎行(東阿人),曾官至東閣大學士。 能詩文,有《讀史漫錄》等。清代有軍機大臣于敏中、大臣于成龍、江蘇巡撫於準。近代史上有于右任(陝西涇陽人),同盟會員,創辦《民呼報》、《民主報》等,宣傳革命。歷任國民黨聯軍駐陝總司令、國民政府審議院院長、監督院院長、最高國防委員會委員等職。善草書、喜作詩,有《右任文存》、《右任詩存》行世。現代有于學忠(山東蓬萊人),歷任國民黨第三集團軍總司令、蘇魯戰區總司令、山東省政府主席等職。參加過淮河戰役、臺兒莊戰役和武漢保衛戰。又有“五·四”天津學生運動領 導人於方舟,歷任中共順直省委組織部長等職。於樹德,參加過辛亥革命,後從事學術研究,是我國最早講授合作社理論者之一……    拜覽高樓分支譜系,自士誠公始,亦多有濟世賢才,或著書立說,或揮戈疆場,或妙手回春,或桃李天下,或心繫民眾疾苦…… 皆恩澤一方,村人口碑,惠風長存。後世子孫續承箕裘......餘下全文>>

”於”這個姓氏的來源性的來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春秋初期衛武公之子惠孫,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封其同母弟姬封於康,侯爵,史稱康叔。周武王逝世後,周成王年幼,三監聯合殷王武庚叛亂,為周武王四弟周公旦所平定。康叔因出兵平武庚之亂有功,封為懷侯。周成王以康叔為司寇,賜衛寶祭器,欲移康叔於衛國。康叔逝世後,周成王正式封康叔之孫考伯於衛,侯爵,古城在今河南北部淇縣東北朝歌城,故史稱康叔為衛康叔,乃追稱之名。春秋初期,衛武公佐周伐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賜為公爵。衛武公之子公子惠孫,惠孫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支姬姓孫氏至少有二千七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的最主要一支。姬姓衛國王室的後代姬惠孫之後姬武仲將自己的姓氏改為“孫”,以紀念其祖父惠孫。姬武仲就是這支孫氏的始祖。姬姓孫氏是周文王之後。據史籍《元和姓纂》記載:“周文王第八子衛康叔之後,至武公和生惠孫,惠孫生耳,耳生武仲,以王父字為氏。”衛康叔,名封,是周文王姬昌的小兒子,原封於康(今河南禹州),史稱衛康叔。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亂後,把殷原來統治的地區分封給康叔,仍然以殷的舊都朝歌(今河南淇縣)為都城,監管殷的餘民,同時把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郌氏、樊氏、飢氏、鍾葵氏賜封給他,建立衛國,康叔又稱衛康叔。康叔受封之後,很快把殷都改造成為周的方國。後來,康叔到宗周做了司寇,把自己的封國交由兒子伯康管理。衛康叔的八世孫衛武公(公元前852~前758),名和,春秋初年衛國國君(公元前812年~前758年)。在位期間,國泰民安。衛武公四十二年(公元前771年),犬戎、西弗等聯軍攻破鎬京(今陝西長安),殺周幽王。他與晉文侯、鄭武公、秦襄公合兵助周王室平定叛亂,護衛王宜臼東遷雒邑(今河南洛陽王城公園),被周平王賜給公爵。衛武公姬和有子惠孫,惠孫之子名耳,為衛上卿,食採於戚(今河南濮陽),姬耳之子名乙,字武仲,依據周制,諸侯國國君的兒子公子,孫子稱公孫,玄孫(公孫之子)不能稱公孫,應以其祖父的字為氏,武仲即以父惠孫的字為姓,就是孫氏。姬姓孫氏同樣也是黃帝后裔:黃帝→玄囂→蛟極→帝嚳→后稷(周始祖)→不窟→鞠→公劉→慶節→皇僕→差弗→毀渝→公卯→高圉→亞圉→公叔祖類→古公亶父→季歷→周文王姬昌→衛康叔→康伯→考伯→嗣伯→庭伯→靖伯→貞伯→頃侯→釐侯→武公和→公子惠孫→耳→乙(始姓孫)。第二個淵源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初期楚國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初期,楚王蚣冒之孫蒍賈,蒍賈之子蒍艾臘,也稱孫叔敖,孫叔為其字,出任楚莊王的令尹,其子孫以其字為氏。孫叔敖居於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部),這支羋姓孫氏也有二千六百多年的歷史。孫叔敖任楚國令尹時,為官清廉,政績卓著,為一代名相。其後人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字中“孫”為姓氏。孫叔敖使成為這支孫氏的始祖。羋姓孫氏也是黃帝后裔:黃帝→昌意→顓頊→稱→老童(卷章)→吳回→陸終→(羋)季連→附沮→穴熊。季連為荊楚先祖,始姓羋,季連的孫子穴熊為荊楚國君。楚君蚣冒(熊眴)→王子蒍章(眴)→蒍叔伯呂臣→?→蒍賈伯嬴→蒍艾獵即茹敖(字孫叔,其子以父字為氏稱孫氏)。羋姓為先周時期的南方楚國的國姓。在典籍《說文解字》中說:“羋,羊鳴也,從羊象聲。”據後人考證,羋姓族人應與北方牧羊民族有關係,楚民族是中原華夏族的一支南遷後與周圍土著居民不斷融合而成。顓頊是黃帝之孫,根據歷史傳說,其後裔的一支稱祝融氏,臨江水與蠻族雜居。祝融後代陸終娶鬼方之女,該女懷胎十一年而不分娩,於是剖腹產,從其左右肋中各生出三人,其中第六子叫季連,其分支為羋姓,乃楚人的先祖。大約在商朝時期,季連部族逐......餘下全文>>

姓氏的由來?

中國人的姓氏淵源流長,據說起源於太古母系氏族社會,伏羲氏就開始"正姓氏,別婚姻",但先秦時代的姓和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姓產生於母系氏族社會,為同族集團的名稱,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稱,用於區別子孫之所出。由於人口增殖,遷居異地,身份技能的變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貴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稱號,夏、商、週三代以前,男子多稱氏.女子多稱姓,如孔子,於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稱氏不稱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一是從土地和賜姓而來,天子就是賜姓命氏的人。黃帝對他的二十五個兒子創設了十二個姓。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

二是以出生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職為姓。楚莊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後代就以上官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漢丞相田千秋年紀大了,出入乘車,人稱"車丞相"。後人就以車為姓。葛是古姓,本來是琅琊諸縣人,後屯遷居陽都,陽都本來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諸葛來區別稱呼他們,從此就有了複姓諸葛。

由於部落的發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漸繁多,氏名稱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許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實際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穩定,還是自漢朝以後的事。秦滅六國不久,漢又統一天下,做為維繫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標誌的姓氏有別制度,也隨著王室的徹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國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實際上皆以男氏代姓了。這就表明,以後的子孫,都是男姓血緣關係的繁衍,正如明代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自戰國以下之人,以氏為姓,黃帝以來之姓亡矣。""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為維繫傳統之紐帶,團結宗族之象徵,於是尊祖敬宗便成為幾千年來中國人們的傳統美德,同時也是維護祖國統一的保證。如果一箇中國人,連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愛和尊重的話,很難想象他會成為一個愛國主義者。

至今數百千年,遷徙到異地他鄉華裔外籍人,現在他們還念念不忘他們的祖國、祖籍、祖先,常常來中國尋根拜祭,在他們的族譜上,還記載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劉邦後裔原田家族族譜上所載:"高祖皇帝之血統,嚴然存在之事,予實雖欲不感泣,豈可得耶,又想中華之國立,至漢以來;二千百四十餘年,交待十三、四朝,今雖悠久。其間兩國務有盛衰,然無不盡懷漢朝之盛時而慕之者,予常馳念於我高祖統政之故國,切切而不能禁地,於是刊本譜,同族其發欲為,其族譜之基,聊報高祖皇帝之餘德也焉。"

據傳說,姓的最早起源與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有關。氏族部落不但對圖騰奉若神明,禁止食、殺、冒犯,而且把它作為本氏族統一的族號。在原始部落中,圖騰、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圖騰的名稱就演變成同一氏族全體成員共有的標記——姓。由圖騰演變為姓的傳說很多。據考證,夜郎國的國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為圖騰,姓竹。又據史書記載,晉國有狐毛、蛇平,漢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國有豹皮公等人。透過這些古怪的姓名和駱、虎、蟻、牛、羊、鳥、龍、竹、梧、茶、菊等與動物、植物名稱相同的姓氏,隱約可見圖騰崇拜對姓氏起源的不可磨滅的歷史印跡。

姓的形成除與圖騰關係密切外,還與女性分不開。據考古學資料表明,西周銅器銘文中,可以明確考定的姓不到三十個,但大多數都從女旁,如:姜、姚、姒、姬、媧、婢、妊、妃、好、贏等等。不僅古姓多與“女”字相關,就連“姓”這個字本身也從女......餘下全文>>

姓中的“於”與“餘”有什麼區別??

余姓的四個來源

⒈來源於祖先由余名字中的“餘”字演變而來。相傳,其遠祖黃帝數傳至周武王,有子叔虞,被封於唐,後來其子又移封於晉,為晉侯。叔虞裔孫晉哀公,生子由余,避亂於西戎。後來出使秦國,見秦穆公,深為折服,遂拜為上卿。秦穆公有了由余的輔佐,一舉滅掉西戎十二國。成為西方盟主。由余去世以後,他的子孫便以餘為姓,以示出自這位名賢之後,並以此來紀念自己的祖先。

⒉出自大禹之後。夏朝時,夏主少康的庶子無餘被封為越王,無餘的子孫中也有人以他名字中的餘為姓。

⒊出自大禹的第三子空(又名罕),被封為餘度王(一說餘慶王),其後代以祖先爵號為姓。

⒋春秋時,齊國有人以“餘丘”為姓,後來又簡化成餘。

—————————————————————————————

當今網路上有一篇流傳很廣的有關於余姓的三個來源論述的文章,其所說的內容實際有很多荒謬錯誤,一看就知道是一些對姓氏研究不深,知識膚淺的人,隨意在網上找些資料就寫出來的。例如其中有個結論說:“2、 余姓出自赤狄族,為隗姓之後。據《國語》載,“潞、洛、泉、餘、滿五姓,皆赤狄隗姓。”這是一句何等荒唐的廢話,作者隨便根據一句話,不加以考證,就對一個複雜的歷史問題下結論,本人“佩服”!

各位宗親應該記清我余姓的姓氏學界公認的四大來源,對那些錯誤的謬論及時予以指正,使大家能在正確瞭解認識我們余姓的真正來源。

於(Yú)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據《廣韻》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封第二子(有說第三子)於邘(故城在今河南省沁陽西北於邘邰鎮),稱於邘叔。後來,於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史稱于姓正宗。

2、出自古複姓淳于氏,為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所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等所載,淳于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于氏。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複姓淳于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復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時的萬忸於氏,為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于姓人,後隨鮮卑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于姓。這一支於氏雖然是從鮮卑族的萬忸於氏所改,一向也被當作外來的姓氏看待,但在實際上,他們仍然是漢族于姓的後代,只是在漢代之時,有一位名為於公的後代,隨著拓跋氏離開了中原,並且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等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孃家”,複姓為於而已。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八旗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範、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余姓氏的來歷

餘、佘

(百家姓典故)

餘佘系出一源 兩姓誼屬弟兄

“餘”與“佘”,都是漢人的姓氏,兩個字看起來極為相似,如果不仔細分辨,可能有許多人還看不出其間的那點些微差別呢!

關於“餘”、“佘”二字之間這一段錯綜複雜的關係,可以從古人楊慎的筆記上,看出大概。楊慎是這樣說的:“今人姓有此而妄寫作佘,此不通曉說文而自作聰明者,餘字從舍省,舍與蛇近,則禪遮之切為正音矣,五代宋初人,自稱曰沙家,即佘家之近聲可證,而賒字從佘,亦可知也。”

另外,清代學者張澍在《姓氏五書》上也指出:“古有餘寫佘,餘之轉音為禪遮切,音蛇,今人妄作佘,非也。”

從這兩段記載,“餘”與“佘”兩個字,以及兩個姓氏之間的關係,便十分的顯然了——兩個姓氏系出於同一來源,根本就誼屬兄弟。

餘、佘二氏的系出一源,還可以從他們的繁衍地點,找到有力的證據——

《姓纂》一書中指出:“餘,望出新安,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

《姓苑》上則指出:“佘,南昌郡人,今新安有之。”

由此可見,餘、佘二氏,過去主要都是繁衍於新安,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歙縣一帶。而佘姓的最早出現,很可能是唐代的江西南昌,因為,在歷史上頭一個出現的佘姓名人,是唐代的太學博士佘欽,他的籍貫就是南昌,由此判斷,江西與安徽既屬鄰地,從安徽繁衍到南昌的餘氏,由於某種緣故或是偶然的因素,而使自己的姓氏少掉了那麼一小截,變成了佘氏,自也是極為可能的事。

根據以上的這些資料,餘、佘二姓的誼屬兄弟,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那麼,餘氏的始祖,也應該就是佘氏的始祖,余姓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關於這個問題,《姓纂》上的考據是“秦由余之後,代居歙州”。這位為後來統一天下的秦國奠定富強基礎的由余,正是後世余姓以及佘姓的始祖。

餘氏的南遷,根據後世學者考證,應該也是在唐代之後,否則,那個時候的新安和南昌也就不會有餘姓甚至佘姓的名人出現了。換言之,在中國的北方和南方,餘氏的後人是同時在不斷地繁衍滋長的,而余姓的轉為佘姓,則是發生在江南的事,北方各地,最初並沒有姓佘的人,後來也是從江南遷移去的。

餘、佘二氏,雖然源遠流長,有著將近三千年的歷史,但奇怪的是,他們的出人頭地卻遲至唐代以後,而大露鋒芒於宋代之時。

宋仁宗的天聖年間,有十分著名的“四諫”,指的是當時在朝廷只擔負言責的歐陽修、王素、蔡襄以及餘靖四人,其中的餘靖,正是廣東曲江餘家的傑出子弟,十分受到當朝的器重,餘靖的功業,尚不僅此,他並曾先後三次出使契丹,後來儂智高反叛,他奉令經制南事,不載南海一物,後官至工部尚書,著有《武溪集》傳世。後來,廣州設有一座遠近知名的“八賢堂”,餘靖即為八賢之一,可見得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了,怪不得後世廣東的余姓人士,都對這位傑出先人的事蹟津津樂道。

相關問題答案
于姓的由來?
官姓的由來?
譚姓的由來?
謝姓的由來?
聞姓的由來?
毛姓的由來?
百家姓張姓的由來?
肖姓的由來?
蔡姓的由來?
郎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