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姓有多少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4日

姓應有多少人,分佈在那些省市

應姓來源有四個:一是,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二是,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樂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三是,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門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四是,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

應姓的分佈:“應”姓原主要集中分佈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及項城市北50裡、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鎮、永康市芝英鎮及台州市仙居縣下各鎮貞東部及山東省蓬萊市鴨灣,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在外者,遍佈國內各省。

1,遼寧普蘭店:遼寧省普蘭店市城子坦鎮金山村應屯有應氏家族聚居。2,吉林東豐:吉林省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東豐鎮有應氏家族散居。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縣黑龍潭鎮老應等村應氏家族聚居,古稱穎川,距應國墓地甚近,應氏嫡傳,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之傳說

贊助廣告

。4,河南南陽:南陽市新野縣上莊鄉樊灣村有應氏家族聚居,族譜或已丟失。

全國應姓人口數量

s

應姓的人多嗎

當代應姓的人口大約有30萬,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應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態勢。如今應姓的第一大省仍為浙江,大約佔全國應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西、上海、江蘇、福建等地。應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浙滬、皖贛閩大部、臺灣北部、湖北東端、雲南中部,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8%,居住了大約67%的應姓人群。在臺灣大部、福建南端、粵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蘇北段、河南東部、山東大部、廣西東端和西段、雲貴川渝大部、黑吉東部、遼寧大部,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2%一o.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9%,居住了大約27%的應姓人群。

贊助廣告

應姓人口全國有多少人

當代應姓的人口大約有60萬,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應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態勢。如今應姓的第一大省仍為浙江,大約佔全國應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佈於安徽、江西、上海、江蘇、福建等地。應姓在人群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浙滬、皖贛閩大部、臺灣北部、湖北東端、雲南中部,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8%,居住了大約67%的應姓人群。在臺灣大部、福建南端、粵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蘇北段、河南東部、山東大部、廣西東端和西段、雲貴川渝大部、黑吉東部、遼寧大部,應姓佔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2%一o.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9%,居住了大約27%的應姓人群。目前根據鄱陽應根生和浙江應衛強統計數字顯示,應氏聚居村落已900餘個,其中浙江省500餘個,浙江以外省份400餘個。

古時應姓的人有那幾位?

應曜:漢初,在淮陽山裡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應順: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疊: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郴: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應奉:〔約公元144年前後在世〕字世叔,汝南頓人,應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樑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公元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服。延熹七年(公元164年)從車騎將軍馮緄徵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應劭:〔約公元178年前後在世〕字仲遠,(一作仲援,亦作仲瑗)汝南南頓人,應奉之子。生卒年不詳,約漢靈帝光和元年前後在世。少篤學博覽。靈帝初拜孝廉。中平六年,(公元一八四年)拜太山太守。獻帝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大破黃巾三十萬眾,郡內以安。獻帝遷都於許(公元一九六年)之明年,詔劭為袁紹軍謀校尉。後卒於鄴。劭嘗有感於當時舊章淹沒,書記罕存,乃綴集所聞,著《漢官儀》及《禮儀故事》,又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稱,釋時俗嫌疑。文不典而通俗,可謂名副其實。凡所著述,共百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應珣:字季瑜,司空掾。應劭弟,珣生瑒。

應瑒: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徵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應璩:(?~252)字休璉,三國時,魏文學家。汝南(今屬河南)人,應瑒之弟。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學好作文,善於書記。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曹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舉措失當,應璩曾作《百一詩》諷勸。應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其詩、文共10餘篇,與應瑒作品合為《應德璉、應休璉集》,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應貞〔公元?年至269年〕字吉甫,汝南人,應璩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晉武帝泰始五年,少以才名,善談論。正始中,夏侯玄名勢甚盛。貞常在玄坐作五言詩,玄大嘉許。舉高第,歷顯位。後為武帝參軍。帝踐阼,遷給事中,累官散騎常侍。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未施行而卒。貞著有文集一卷,(《隋書經籍志》)傳於世。

應詹:〔公元279年至331年〕字思遠,汝南南頓人。生於晉武帝咸寧五年,卒於成帝咸和六年,年五十三歲。幼孤,為祖母所養。十餘歲,祖母又亡,居喪以孝聞。家富於財,乃請族人共居,情若至親。以才藝文章知名當世。仕為太子舍人,累官光祿勳。王敦叛,明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事平,以功封觀陽縣侯,都督江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卒,贈鎮南大將軍,諡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書經籍志》注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詹繕作瞻,當為作者誤書;此從《唐書志》傳於世。

應夷節 :唐代人。遊天台山,棲真道元院,相傳尸解成仙。棲真,保其根本,養其元神。

應用:後周書法家,江南人。善寫細字,微如毛髮,嘗於一錢上寫《心經》......餘下全文>>

姓應的人數有多少

應該很多吧!

應姓:那個省人口最多

號子漫天下

"應"姓氏時讀什麼

關東應氏尋祖行

陽春三月,南川毓秀,人傑地靈。南弄村地處縉雲正北方。這裡以往每年舉辦桃花節。吸引附近各地遊人前來觀景賞花。也是好溪之水的源頭。開啟縉雲康熙縣誌記載,古時稱應溪,應山等地名。應溪之源分佈著前路,水口,後青,南弄等大小的應姓古村落。從古史上看,也是應氏家族的源頭與發祥地。應家支派眾多,估約唐季就有應氏家族在此繁衍生息。這裡山青水秀,桃花爭豔,萬物復甦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

關東應氏應皋後裔大連應玉芳,應興運,應樂福一行。玉芳,興運以年近八十的高齡,不畏艱辛從千里之遙大連到浙江縉雲南弄村尋宗。值得我們應氏族人起敬。 他們說,此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想知道他們祖先的來處。樹有根,根有源,能知自己源頭給祖先上柱香。是自己的最大心願,也是中華子孫之美德。百善孝為先,祭拜祖先乃天之大孝,可後人卻不知祖先在何處,這不能說是一種遺憾。一個家族來到這個世界繁衍生息,卻不知從那裡來象無根的浮萍飄泊著,將來是一脈相承相互連續的。族人的血液始終流淌著不同於其它族群的血液。決定著家族乃至族群裡的每一個命運,不管是過了百年千年。

這次尋祖也瞭解些祖宗史,遷移史深知祖先的艱辛與不易。也受到南弄村族人的熱情招待與講解,其樂融融。有闊別回家的體會,雖南北言語口音不一,但心有靈犀。或許這是祖宗庇護吧!真正感覺到這是一家人。

祖處南弄村各長者講解了祖上的辛酸史,為什麼居南弄?為什麼充軍蓬來?南弄始祖自應靖從永康可投遷自縉雲縣城下街,本是名門望族,應喜的父親應龍魁字瑞之,是南宋晚期的神童與進士官至廣東經略使。自應靖公越三代後至喜公正逢宋末元初改朝換代的大戰亂。應喜公逃避到弄川這座大山中。一貧如洗靠放牛為生度日。喜公的另三兄弟音訊杳無。直至幾代後孫輩們才遷到了今的南弄村。

至喜公十二代孫應文七這一輩,1623年南弄應家老宅發生了一起械鬥。原因是仙居有人偷了太婆的祭衣(應該是死後穿的衣服)

後,家人外出搞小畈認出祭衣是自己太婆的,強行拿回。仙居一大幫人追到南川,發生了血雨腥風的械鬥。仙居人多,應家祖上用土銃打死打傷二仙居人。後仙居人告官,文七公<皋公>好義,代兄充軍山東蓬萊。那年應皋公剛17歲,應在明朝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

南弄族人給玉芳他們詳細地講解了,械鬥是在那個方位,那個門口,是用什麼器械等等。應皋<文七公>為什麼回五雲南川?四合院是怎麼建的?為什麼叫蓬萊太公宅?蓬萊太公四合院?南川的短毛鬆是怎麼來的?南弄族人一一作了解答海

應玉芳,應興運,應樂福三人在南弄族人相互攙扶還登上了在高山深處的應喜公墓,覺得腳下陡坡也輕鬆自常,到墓前燃紅燭燒高香跪地就拜。後又拜了關東始祖應皋<文七>公墓。皋公墓位於公路傍,土堆結溝,面積不大約2.5X3米,這一拜,拜盡了三百多年的子孫情。也拜盡了關東應氏後代的思鄉念祖情。他們說這是三百多年後應皋後裔回家祭拜的第一批。得悉後慢慢地第二批,第三批……他們說以三人的名義先把應皋墓<應文七墓>修建。使關東應氏後人有個問祖尋根落著點。這正是應證了萬支喬木同根發,千里水流歸一源的真實寫照。如今的應皋後裔,正如鷹的意志,堅韌不拔毅力。在東北各地生根發芽安家落戶。據不完全統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分佈著近萬人的應家後裔。

浙江縉雲應衛強

2016.3.28

全國姓應的人大多出自哪裡

這兩個姓氏的具體講解都可以在百度百科裡面搜到,望採納。

應姓: (讀音作yīng)

應姓來源有四個,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樂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門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應姓的“應”讀yīng。

君姓: (讀音作jùn,不可讀作jūn)

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兩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一千零六十四位,以臨淄為郡望。

君姓的姓氏來源

第一個淵源

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掌管公邑之長,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公邑,是春秋時期西周王朝直屬國君的郡縣之地,其地所產均屬周王。據史籍《公羊春秋》記載:“公

邑,君邑也。私邑,臣邑也。”掌管君邑之大夫,由周王直接派任,多為周王室成員,先稱君令,後稱郡令,史籍《春秋繁露》中註明:“君也者,掌令者也。”這

裡,“君”讀音作jùn(ㄐㄩㄣˋ)。後一些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君也設定了公邑,隸屬於國君王族。春秋時期的郡,仍然是“君邑”的泛稱,下轄若干個縣治。其

時“君”、“郡”二字通假。但縣的性質則不再侷限於直屬國君,而有可能作為卿大夫和功臣貴族的采邑。但作為直屬國君的縣,其仍然具備一級地方政府的全部職

能,只是在所有職能中,其軍事管理職能更加突出。

在君令(郡令)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君氏、或郡氏,世代相傳至今。

相關問題答案
應姓有多少人?
乜姓有多少人?
紀姓有多少人?
鐵姓有多少人?
晏姓有多少人?
朱姓有多少人?
陽姓有多少人?
冀姓有多少人?
全國魚姓有多少人?
饒姓有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