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節日風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彝族,哈尼族有哪些節日風俗?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傳統節日-????  歲時節日及節日期間的各種活動較集中地表現了一個民族的傳統民俗。彝族有許多傳統的民族節日,如火把節、彝歷年、密枝節、插花節等,按其傳統的社會功用,可分五大類:祭祀性節日、節慶性節日、紀念性節日、社會性節日、農事性節日。 祭祀性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密枝節、祭宮節(跳宮節)、祭龍節、祭火節等。其中火把節最為盛行。 年慶性節日主要有涼山彝族的彝歷年和雲南哀牢山區彝族的“二月八”。 紀念性節日主要有云南楚雄彝族的插花節。 社交性節日主要有云南大姚彝族的服裝節和楚雄牟定彝族的三月會等。 農事性節日,則如大、小涼山彝族農曆六月中旬的剪羊毛節、蕎菜節。 火把節-??:

贊助廣告

火把節,是包含有祭神祭田、祈求豐收、送祟祛邪等民俗內容的彝族的傳統節日。四川、雲南彝族一般在農曆的六月二十四日前後舉行,貴州彝族則多在在歷的六月初六左右進行。節時,晚飯前殺雞祭祖,飯後舉行點火儀式,各家以松木、細竹、苦蒿杆紮成火把,從屋的上方照亮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口中念道:“燒掉一切不吉之源,全家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臣!”舉火把繞屋一週後,匯入村寨的火把遊行隊伍。燃後,舉行篝火晚會,跳舞唱歌,通宵達旦。火把節一般歷時三日,節日期間舉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等文娛活動。雲南永仁彝族在火把節時,每家房屋前立一根高約七八米的巨型火把,一直燃燒三個晚上,以求六畜興旺,人丁安康。貴州彝族過火把節時,最有特色的是賽歌,賽歌是青年男女交際擇偶的大好時機。廣西彝族在火把節期間殺牛祭山,然後舉行賽馬、鬥牛、摔跤、踢毽等娛樂活動。 密枝節:

贊助廣告

密枝節,是雲南彌勒西山、石林地區圭山,以及巍山等地彝族祈求豐年的一種節日,一般在農曆的冬月間舉行,屆時,由各家捐款買羊宰殺,前往林中祭祀"密枝神",以求保佑莊稼豐收。祭祀完後,全寨人上山趕麻雀一天,青年男女往往藉此機會談情說愛。祭宮節(跳宮節)-????:

跳宮節(祭宮節)是廣西隆林那坡地區和雲南東部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農曆四五月舉行。祭龍節-???:

祭龍節是流行於雲南石屏、元陽、巍山等地彝族中的盛大節日,每年有二次或三次,第一次在農曆二月第一個屬龍日,第二次在秋收前舉行。以每年第一次祭龍最為隆重。彝歷年-????:

彝歷年一般是在秋收後農曆十月中下旬,不同地區、不同村寨選擇年節的日期不盡相同,一般節期為三天,第一天叫“庫施”清晨在家門口燒燃堆火,迎接祖靈而祭祀祖先。接著,各村寨殺年豬、烤蕎餅,送酒肉到父母家。第二天叫“多博”,孩子們帶上熟食到附近的果樹下聚餐,中年男子結隊外出拜年,中老年婦女留在家中待客,青年男女則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或進行賽馬、盪鞦韆、角力等娛樂活動。第三天叫“阿甫阿瑪博基”,即送走祖先。清晨,人們舉行儀式,敬送祖先,祈求祖靈福佑子孫。然後,舉行賽馬、摔跤、磨秋、跳鍋莊等傳統的娛樂活動。 二月八:

“二月八”,農曆二月初八是雲南哀牢山區彝族人民慶賀舊歲豐收的節日。節時,全家人團聚吃一頓豐盛的年飯,然後,老少相攜,走村串寨,訪親問友。到晚上,青年男女在村寨開闊的壩場上舉行盛大的“踏歌”活動。山區的彝族男青年在節日期間還要蕩藤秋,飛越深澗,姑娘們在觀賞中選擇自己的意中人。 插花節-????:

插花節是流行於雲南楚雄彝族中的一種傳統佳節,在每年農曆的二月初八舉行。節時,人們採集火紅的杜鵲花、山茶花等,編成花環掛在門上,並用花插在門媚、房角、畜廄、耕牛的角和農具上,以祝願幸福安康、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如將花插在老人的頭帕上,則表示祝福老人健康長壽;把花插在情侶的髮髻、衣服、蘆......餘下全文>>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每年夏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貴州彝族地區也有於六月初六舉行。有關這個古老的節日的來源,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傳說。其中較普遍的一種傳說是:唐代南詔王皮羅閣欲吞併其他五詔,以夏曆六月二十四祭祖為名,召各詔詔主前來祭祖,預先建松明樓陰謀殺害他們。嶝賧詔主妻慈善(白節、柏節)夫人勸其夫勿去,不聽,不得已以金鐲戴其夫臂上。屆時諸詔主果真被皮邏閣以火焚樓燒死。待五詔主夫人前來收屍時,惟慈善夫人因鐲獨辨其夫屍骨歸而葬之,後皮邏閣強娶慈善為妻,她守城抵抗,因食儘自殺。有說在六月二十四日,慈善夫人燒起松枝火把照著亡夫的靈魂回家;也有說慈善夫人與皮邏閣大戰,她號召人民把無數火把捆在羊角上,驅使羊群亂竄,滿山火把,嚇得南詔將士魂不附體,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自後人們為紀念這個悲壯的歷史事件,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就燃起松枝火把。但在四川涼山地區,又有傳說古時天上有個大力士斯熱阿比,他聽說人間有個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間與阿提拉八比賽摔跤,結果斯熱阿比失敗。回奏天神後,天神就遣害蟲到人間糟踏莊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號召人們燃起松枝火把驅蟲,結果戰勝了天神。這些傳說和神話,反映了彝族先民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反抗精神。

由於彝族分佈較廣,因此火把節的儀式和內容各地不盡一致。四川涼山,屆時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晚間多以村寨為單位,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以祛災祈福。然後,相聚一塊燒起篝火,老年人教育大家放牧時,要防止牲畜踐踏莊稼,話畢開懷飲酒,歡喜若狂,青年男女翩翩起舞,盡情歡唱,以預祝人畜平安,莊稼豐收。雲南巍山彝族,屆時每戶人家都要在門口豎起一個小火把,村村寨寨還要在廣場上豎起一個大火把,到夜晚火把熊熊燃燒,互相飲宴、賽馬,並用松脂撒火把上,發出耀眼火花,電含有消災祝福之意。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節日那天彝族男女都穿盛裝;盡情跳舞唱歌,還燃火把舉行摔跤、鬥牛等遊樂,雲南武定和祿勸等地,人們在這天要舉行賽馬、打鞦韆、射箭等活動,並插火把于田埂之上,青年男女歌舞達旦。貴州彝族群眾,節日晚上,家家點燃火把,一些人手持火把在村寨周圍遊行,併到田邊、地頭進行象徵性的驅蟲活動。

除共同性的火把節外,各地還有一些地區性的傳統節日,如川、滇大小涼山及滇東北、貴州某些彝族地區的年節,雲南大理地區彝族的“拜本主會”,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的“密枝節”,等等。

相傳歷史上彝族一年為十個月,因此彝族傳統過年日期與漢族的不同,後因受漢族的影響,大部分彝族地區都在夏曆正月過春節,只在川、滇大小涼山及滇東北、貴州某些彝族地區,還一直保留著傳統的年節。在涼山稱“彝族年”,滇東北、貴州稱“冬月年”。1950年前,涼山彝族年沒有固定的日子,各地亦不統一。一般是以村寨為單位,在秋收後某一個月的下半月,由巫師畢摩選擇吉日舉行。如去年獲得好收成,則這天便作為吉日繼續沿用,否則,再由畢摩另行選定。過年時,涼山一般人戶都要打牲畜獻祭靈牌,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盛裝宴飲歡度。但曲諾、阿加等級的人戶,屆時必須向主子送半邊豬頭,以表示人身隸屬關係,即使主子住處很遠,也不能豁免。在滇東北和貴州某些地區,彝族於夏曆六月,還有過“小年”的習慣。

雲南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等地彝族的“密枝節”,於每年夏曆十二月初十舉行。“密枝”系當地各村寨一片茂盛的樹林,為人們崇拜的神樹,同時各村寨男子殺綿羊前往林中祭祀,由巫師誦經祈禱莊稼豐收,人們還上山趕雀,青年男女並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此外,在雲南楚雄小黑箐樑子彝......餘下全文>>

彝族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

火把節是彝、白、僳僳、拉佑、納西、基諾等兄弟民族的盛大傳統節日,廣泛流傳在雲南各地和四川、貴州的部分地區,多在農曆6月24日或25日舉行,一般為期3天。

節日清晨,人們穿著民族盛裝,男人前額紮成長錐形的“英雄結”,女子用布或供巾纏頭頂,男女都披著披毯。入夜,家家都點燃火把到田頭地角照燎,驅邪除祟。節日裡,還要舉行鬥牛、鬥羊、賽馬、射箭、摔跤、拔河、打鞦韆、歌舞等活動,其中最具特色、饒有風趣的是“潑火”。在彝族地區,人們用左手執一束燃燒的火把,而在衣袋或挎包裡裝滿易燃的香灰粉,當火把挨近對方時,就用右手抓出一把加松香末的香灰粉,猛地朝火把上灑去,在對方的腳前或身後騰起一團耀眼的光焰。等對方驚喜地看著火焰像閃電般消失時,潑火的人已歡笑著跑開了。對方也舉著火把向那人追去,以便以同樣的火焰去回報他的熱情。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火把節,密枝節,祭宮節(跳宮節)祭龍節,彝歷年,二月八,插花節,蕎菜節

彝族的重要節日是什麼

彝族:最看中摔跤運動 火把節為隆重盛大節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萬餘(1990年統計),是一個人口較多、分佈較廣的民族。分別聚居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稱“諾蘇”、雲南紅河彝族自稱“羅羅”、圭山、彌勒一帶的彝族多自稱“撒尼”和“阿細”。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考證: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著密切的關係,認為:是古羌人南下與西南土著長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共分為6個方言區,四個次方言區,二十一個土語區、二十二個次土語區。

儘管各種方言、土語、次土語之間有較大的差別,但在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和語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處,本民族中、青年交流無更大的障礙。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眾自古就有使用雙語 (如彝-漢,彝-白,彝-哈尼……)和多種語言的傳統語言習慣。這種龐大紛繁的少數民族語言現狀,構成了一個極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語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書古彝文稱為“倮文”、“僰文”、“夷文”、“畢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字。

火把節

彝族傳統體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傳統體育運動中摔跤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在火把節、春節和彝年期間,摔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過去在滇東的彌勒、路南一帶,祭“密枝神”(傳說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黃金季節。

祭祀這天,由村寨裡的畢摩(專伺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和長老領頭,人們跟隨用長杆抬著“掛紅”用的紅布入場,繞場一週,然後燒香祭拜,最後年輕人圍著掛紅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儀式結束後,便開始進行摔跤、舞獅子和鬥牛等各項文體育活動。

在摔跤比賽之前,先由裁判作一個簡短的儀式,儀式結束,選手才脫下上衣,下穿短褲,蹲在場邊,意思是向裁判請求開賽。

裁判則熱情的迎上前去,將選手扶起,繞場一週,並且用彝語高喊:“勇士們,來吧!莫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繼後,一個個應戰者先後出場。

裁判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眼力,判定選手的體重和年齡,將對方領進場內,隨之一場激烈的摔跤比賽景開始了。根據參賽的人數多少,在摔跤場上可以同時進行幾對,甚至幾十對。

彝族摔跤不分體重級別,沒有時間限制。一般先入場的都是年輕的新手,兩人比賽結束後,負者主動退場,勝者留下再戰。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從站立摔,轉為跪撐摔的迴圈式。主要動作是抓住對方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摔跤的過程中,使對方雙肩著地為勝。

這種規則與國際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訓練的選手,便可參加國際性的比賽。

一場摔跤比賽一般為三局,勝兩局者為勝,雙方一同倒地視為平局。如果三局均為平局,則雙方不分勝負,視為平局。連續戰勝兩個以上對手的就能得獎。

彝族摔跤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其中許多選手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多次獲獎。

被稱為“雲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將龍文才,以他的抱腿絕招,戰勝了很多名將,曾獲得73公斤級自由式摔跤的全國冠軍。

射駑:弓駑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獵用的工具。弩形狀似弓,是用堅硬的巖桑樹或梨樹做成。射弩猶如水平託弓射箭,只要扣動扳機,箭便順弩床中的箭槽飛出,射程較遠。

由於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林中經常有野獸出沒,所以男子外出,弓駑從不離身。射駑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傳統節日裡比賽時,多以決出誰射的又遠又準為勝。

火繩:廣泛流傳於四川涼山彝族民間,多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舉行,是彝族民間獨有的一個群眾性體育專案。

跳火繩以......餘下全文>>

西南地區彝族的、白族的節日風俗

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節日風俗,如蒙古族的獻哈達,藏族的雪頓節,西南地區彝族、白族的火把節也有著獨具特色的藝術樣式,比如,安徽的黃梅戲,河南的 豫劇,浙江的越劇,四川的川劇。藏戲則被稱為藏文化的精髓。

參考資料:。。。。。。。。無

彝族的節日習俗地方特色和服飾飲食

彝族服飾,各地不盡相同。涼山、黔西一帶,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有的地區穿小褲腳長褲,並在頭前部正中蓄小綹長髮頭帕,右方扎一鉗形結。婦女較多地保留民族特點,通常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一些地方的婦女有穿長裙的習慣。男女外出時身披擦爾瓦。首飾有耳墜、手鐲、戒指、領排花等,多用金銀及玉石做成。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區是玉米,次為蕎麥、大米、土豆、小麥和燕麥等。肉食主要有牛肉、豬肉、羊肉、雞肉等,喜歡切成大塊大塊(拳頭大小)煮食,漢族稱之為“砣砣肉”。大、小涼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馬肉及蛙蛇之類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禮節。酒為解決各類糾紛,結交朋友、婚喪嫁娶等各種場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的房屋結構有的地區和周圍漢族相同,涼山彝族居民住房多用板頂、土牆;廣西和雲南東部彝區有形似“幹欄”的住宅。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婦女地位較低。遺產由諸子平分,絕業一般歸近親所有。彝族歷史上盛行父子連名,此俗在涼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繼續到建國前。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較高的聘金,交錯從表婚比較流行,夫死實行轉房。建國前雲南部分彝族地區還保持著公房制度,涼山彝族保持著嚴格的等級內婚。歷史上彝族多實行火葬,建國前,涼山及雲南沿金沙江一帶居民仍行此葬俗。其他地區自明、清以來逐漸改為上葬。

彝族有什麼風俗? 30分

彝族的禁忌

涼山彝區禁忌十七歲以上的女子上樓,如違反,家中要舉行“曉補”咒儀,驅除穢氣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婦到以右上側鍋莊石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處。過去如有違反,媳婦退回孃家,孃家要退聘金並賠償失禮金;父、兄、叔等則要打酒給主人賠禮。新房落成後遷入時,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則不利家中人丁發展。雲南巍山彝區則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說粗話;禁帶棍棒、繩索、刀槍等器機械進堂屋和廚房。

宅址選擇彝族宅址選擇依山傍水、土肥草美處。擇址後需卜宅,涼山彝族卜宅方法有滾蛋、立米和燒羊胛骨等。滾蛋,是取一蛋放在宅基地上滾動,然後立三石支一鍋煮蛋,煮熟後剝去蛋殼看蛋窩是正或偏,正為吉,可建房,偏為凶,另擇址。立米,用手握住五顆大米,然後把米逐粒按東南西北中方向豎立於土中,拿碗扣住,次日如發現米粒丟失、傾倒等現象為不吉,另擇址。燒羊胛骨,需請巫師行此術,即把火草放在羊胛骨上燃燒畢,看胛骨上燒出的裂紋定吉凶,四方開紋為上吉,一字紋為中平,交叉紋為不吉。這些都帶迷信色彩逐漸被淘汰。選址後門的朝向一般門朝東,朝坡下。忌門朝禿山開;禁房後有水,否則易發山洪,危及房屋。?

村寨特點:涼山彝族生產是農牧兼營型,歷史上由於彝族常受其他民族的侵擾和內部頻繁的冤家械鬥,於是居住村落大多選擇在地勢險要的高山或斜坡上,或接近河谷的向陽山坡,這樣,有險可守,有路可走,並能高瞻遠矚,居前有梯田,居後有牧地,這是彝族理想的居住地。一般高山地區多散居,平壩河谷地區多聚居。

彝族的婚戀

1949年以前,由於彝族分佈地區和支系不同,各地社會和經濟形態的差異,反映在婚姻制度上的地域性也突出。具體有如下表現:

(一)一夫一妻制。

在彝族社會中,和父權制小家庭相適應的一夫一妻制是占主導地位的婚姻形態。過去涼山,除呷西和部分阿加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或幼年之時,就由父親代為擇配,求媒說合,卜算合婚,納聘訂婚。一定時間以後即行婚禮。婚後除幼子外,都與父母分居,另立門戶,組成一夫一妻制小家庭。若婚後男方尚幼,新娘則返回孃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後再行建立家庭。至於阿加與呷西,經主子配婚,或徵得主子同意結婚,仍然採取一夫一妻制的形式。過去部分貴族統治者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點,諸妻中第一妻雖在家中有較高的地位,但無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權力。但再娶時,事先必須取得第一妻的同意,並泡酒打牛宴請孃家親友,賠禮後始得行,否則有可能招致非難,引起冤家械鬥。?

川、滇大小涼山彝族實行“同族內婚”、“等級內婚”、“家支外婚”、“轉房制”、“姨表不婚”、“姑舅表優先婚”。“同族內婚”,是指配偶雙方都必須是彝族,禁止與其他民族婚媾,如有違背,按習慣法規定要處死或開除家門。“等級內婚”,“即是黑彝必須和黑彝婚配,嚴禁黑彝男女和其他等級的男女發生婚媾,如黑彝女子和其他等級男子發生關係,雙方都要處死;如黑彝男子和其他等級女子發生關係,男子則要開除家支或被處死,女子一律處死。“家支外婚”,即規定同一家支內部嚴格禁止通婚,配偶必須在外家支選擇,同一家支內部若發生兩性關係被視為亂倫,按習慣法雙方都將被處死。“轉房制”,即已婚婦女丈夫死後,尚在生育年齡,須轉給夫家近親中的另一男子。轉房的順序是,先盡平輩,如平輩中無適當人選,依次及於晚輩或長輩。除不能轉給親生兒子和姑表婚不轉給公公外,其餘均無限制。“姨表不婚”,即嚴禁姨表兄妹相婚,姨表兄妹似同親兄妹,既不能聯姻,也不能發生婚外性關係,否則將......餘下全文>>

彝族風俗、服飾、節日習俗、飲食、民居

彝族是古羌人南下在長期發展過程中與西南土著部落不斷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在六七千年前 ,居住在我國西北河湟地區的古羌人,開始向四面發展,其中有一支向祖國的西南方向遊弋。到3000多年前,這支向西南遊弋的古羌人以民族部落為單位,在祖國的西南地區形成“六夷”、“七羌”、“九氐”,即史書中常出現的所謂“越嵩夷”、“青羌”、‘‘侮”、“昆明”、“勞浸”、“靡莫”等部族。當古羌人遊弋到西南時,西南地區已有與其先後到達的兩大古老族群——百濮族群了百越族群。古羌人到西南後,他們了百濮、百越長期相處、互相融合,並吸收和百濮、百越的南方文化。魏晉以後,昆明人與焚(濮)的融合發展為對僚人的融合。漢至六朝,漢文史籍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四川南部的主要居民稱為叟人,有時則以叟、濮並列。

隋唐以來,彝族先民地區有烏蠻與白蠻的分化,烏蠻系由昆明部落發展而成,白蠻系以叟、濮為主體,並與其他民族融合而成。

彝族先民在長期形成與發展中,活動範圍曾遍及今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腹心地帶及廣西的一部分,其核心地區應是三省毗連的廣大地區。

彝族歷史上一個重要特徵,是長時期保持著奴隸佔有制度。公元前2世紀的西漢及其以前,彝族先民社會已出現遊牧部落與定居農業部落的分化。東漢至魏晉時期,各彝族先民地區繼續分化出一批叟帥、夷王,表明在征服濮人等部落的基礎上,昆明部落已基本完成從原始部落向奴隸佔有制度的過渡。

8世紀30年代,蒙舍詔統一六詔,雲南彝族、白族先民聯合各族上層建立了南詔奴隸制政權,統治中心在今雲南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帶,統治範圍達到今雲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佈地區。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治彝族先民地區,不能不對當地奴隸制的存在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唐天覆二年(902),南詔奴隸制王朝的覆滅,不意味著彝族先民地區奴隸制隨之消亡。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了奴隸制經濟相對繁榮的局面。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關係出現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雲南,經彝族地區,促使處於分裂狀態的各彝族地區出現比較鬆散的反蒙古聯合,開始統一於羅羅族稱之下。與之相對應,蒙古貴族加強了對各地彝族茲莫即土長的爭取工作,發展為在部分邊疆民族地區分封各族首領世襲官職以統治當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繼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寧等地設立彝族土司。

明代276年間,地跨雲、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在上述等級關係的基礎上,明代水西、建昌、烏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隸制的上層建築。

康熙、雍正年間,清王朝在彝族地區推行“改土歸流”,給土司、土目、奴隸主勢力以沉重打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部分地區比較迅速地由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

文化藝術

彝族人民能歌善舞。彝族民間有各種各樣的傳統曲調,諸如爬山調、進門調、迎客調、吃酒調、娶親調、哭喪調等。有的曲調有固定的詞,有的沒有,是臨時即興填詞。山歌分男女聲調,各地山歌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彝族樂器有葫蘆笙、馬布、巴烏、口弦、月琴、笛、三絃、編鐘、銅鼓、大扁鼓等。彝族舞蹈也頗具特色,分集體舞和獨舞兩......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彝族節日風俗?
傣族節日風俗?
維吾爾族節日風俗?
藏族節日風俗?
少數民族節日風俗?
滿族節日風俗?
蒙古族節日風俗?
苗族節日風俗?
回族節日風俗?
傣族民族節日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