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黎族文化有哪些構成

黎族的服飾文化 黎族紋面及紋身文化 黎族的歷法 黎族建築文化:  黎族村寨部落文化: 黎族餐飲文化: 黎族傳統工藝品: 荔枝傳統手工藝技能: 黎族舞蹈及語言表演藝術:  黎族民俗節慶文化:

海南黎族文化

少數民族永遠是中華巨集偉畫卷上濃重的一筆,其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對人類歷唬文明的生動證明。瞭解和發掘民族文化,有利於把握過去,展望未來。海南黎族在人類的歷史上留下的足跡,將是人類考察海南豐富歷史的重要史料。

黎族的傳統文化 10分

贊助廣告

黎族沒有形成統一的宗教信仰,各地均以祖先崇拜為主,也有自然崇拜,個別地區還殘留著氏族圖騰崇拜的痕跡。黎族信鬼,特別是祖先鬼,祭祖先是黎族的重要宗教活動,以求祖先保家人平安。 黎族人們為追念黎母繁衍黎人的偉績,並告誡後人,女子繡面、紋身是祖先定下來的規矩,女人若不繡面、紋身,死後先祖不相認--祖先崇拜。

黎族服飾風格獨特,無季節之分。黎族男子一般上身穿無領對胸無鈕釦麻衣,腰間前後各掛一塊麻織長條布,頭上纏紅布或黑布,形狀有角狀和盤狀。婦女的裝飾一般穿對襟或偏襟,直領或圓領上衣,上衣邊沿繡花,並綴以貝殼、銅錢、穿珠等飾品,黎族女性習慣頭帶花巾,下身穿筒裙,再加上頭髮紮成球形,黎族婦女以前有紋身的傳統習慣,現已不多見。再加上插上個銀簪或者骨簪。每年三月三,黎族人民都會穿上他們獨特的服飾為大家展示他們獨特的魅力的。

贊助廣告

黎族人民很早就懂得利用木棉做為紡織的原料。公元五世紀的時候,黎族的紡織工藝就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黎錦配色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一百二十多種。除筒裙外,用黎錦做的花幅、壁掛、花帶、掛包等工藝品頗受人民的喜愛。

黎族有什麼習俗?

黎族是一個尚禮的民族,禮儀在黎族社會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黎族禮儀有著豐富的內容,涉及了生產、生活的多個方面。

宴席禮儀海南省黎族招待客人有一套飲食禮儀。用餐時,對男客先酒後飯,對女客先飯後酒。賓主分開對坐。請酒時,主人先雙手舉起酒碗向客人表示請酒,然後自己把酒一飲而盡。接著,把米酒逐個捧給客人,客人把酒喝完後,主人還給每個嘴裡送一口肉菜,表示尊敬。通常,主人只陪客人喝酒,不陪客人吃飯,怕客人不好意思把飯吃飽。

和解禮儀在海南省黎族地區,有一種和解的禮儀,黎語稱為“蕊岔”,意為“給好色”。械鬥雙方,若想停戰講和,言歸於好,就各派一名寡婦出面充當調解員。雙方同時也各出一位代表。寡婦先把若干個銅錢投入一盆清水中,雙方代表從水中取出銅錢,互相揩抹一下對方的眼睛。然後,互相接過雙方的錢往腦後拋掉。最 後,互相敬酒,以示和解。

播種禮儀海南黎族一般在農曆2月春分前後種植早稻,7月立秋前後種 植晚稻。每季插秧前,都得由畝頭先摘採帶有綠葉的小樹枝,掛在自家門口上,然後畝頭的妻子身穿新衣服、新筒裙,一大早先在田角插上100株秧苗,並在旁邊插上樹葉與紅藤葉,表示稻魂有主。此後村裡一般婦女才可下田插秧。開始插秧第一天,畝頭及妻子白天不能躺在床上休息,路上遇到別人也不能講話。民間認為,白天臥床休息,會使婦女們插秧的速度減慢;同外人講話,會走漏風聲,帶走好運,不利於稻穀生長。

喪葬禮儀在海南黎族,當病人在彌留之際,家中人仍要喂水餵飯,表示孝敬。親人離世後,以鳴槍報喪,親友們在一起商量喪葬儀式。寨中親鄰抬豬、挑酒前來相助。給死者洗身換上新衣服,衣服必須反著穿。死者如果是女性,還要在其臉上抹上灶底黑灰,以示生前勤勞,到了陰間會歡迎。

黎族風俗,生前不做棺木,認為不吉利,人死後,由眾兄弟上山伐木製棺木。棺木按黎家習規分為四等,一等棺木用荔枝、黑墨、山絲等好木質製做,使用者喪事以殺牛為祭口,其餘三種以殺豬為祭品。二等是用樹皮製做,三等是用竹子編制的竹棺,四等是露兜席棺。

祭禮禮儀祭祖儀式海南黎族人,每年農曆七月十四日,要舉行民間祭祖活動。這天,各家各戶殺雞買肉並以五色紙剪成紙衣祭祀祖先。晚上,每戶人家由小孩在家門口插上幾枝香,以祭那起無人供祭的祖先。

祭稻公稻婆儀式黎族人在每年稻穀成熟時,要舉行稻公稻婆祭禮儀式。由“畏雅”(帶頭犁田人)到每塊田裡捆紮四根稻穀,象徵著稻公和稻婆,上放置一小團米飯,求稻公稻婆吃飽,代為看管守護稻穀,以保佑豐收以及全體村民平安。稻公稻婆平時由畏雅保管,置於穀倉低層,次年收割後,才能將它釀酒分給眾人。

黎族飲食文化

黎族的主要糧食是稻米,其次是玉米、番薯和木薯等雜糧。常吃的菜有南瓜、木瓜、葫瓜、白菜、野菜、田菜、田螺、蛙、蛤類等。黎族農家普遍愛吃衝冷水稀飯。日食三餐,晚餐常是入夜才吃。昔日,由於糧食不足,一般情況下不吃乾飯。

改革開放後,大多數農戶糧食充裕,吃乾飯已成常事。黎族農民喜用生魚生肉製作“酸魚”“酸肉”,即用煮得半熟的熱乾飯,把切好的魚、肉與飯混淆均勻,再加些鹽,盛於缸壇中,密封發酵,7天后取出吃用; 另一種俗稱“南殺”的漿類佐料,取料於牛、豬、鹿的脊椎骨,或野菜類,斬碎後用半熟的熱乾飯拌攪、盛入罐中,一個月後取出煮熟吃。由於吃“南殺”的習俗,並仿效漢人的飲食調味技術,促進身體健康。

黎族人還有吃竹筒飯的習慣,即取楠竹一節,從一頭開個口子,把米和水灌進去,然後封口子置於火堆上烤熟,取出,破開竹筒,便是香噴噴的竹筒飯,這種飯多數在上山打獵或砍山時吃用,風味獨特,現已成為高階餐廳中的珍美食品。黎族農民普遍愛好喝酒。一般農家晚飯時,不管菜餚豐儉,男主人總要先喝幾口酒,然後吃飯。黎家的酒類品種多,其中以山蘭(旱稻)糯米酒為上品,此外稜有米酒、粟米酒、番薯酒、芭蕉酒、野果酒等。逢年過節,還舉行飲酒對歌活動,增進未婚青年男女的情戀。在孝黎地區的中老年婦女還有喜嚼檳榔的習慣。即將新摘下的檳榔果切成小片,用蔞葉(野生植物)拌貝殼灰一起放進嘴中咀嚼,且嚼且香,並有醇勁,象喝薄酒一樣,精神煥發。

黎族的風俗習慣

黎族實行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兒女成年後即住在屋外的“寮房”裡。婚後妻子一經在夫家定居,夫妻便與父母分居別炊。建國前多早婚,由父母作主,但婚前司以自由談戀愛。盛行婚後不落夫家(婚後新娘返回孃家居住一、二年乃至七、八年後,才定居夫家)的風俗。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離婚和寡婦再嫁比較自由。   黎族婦女束髻於腦後,插以箭豬毛或金屬、牛骨製成的髮簪,披繡花頭巾,上衣對襟開襟無扣,尚青色,下穿無褶織繡花紋的統裙,盛裝時戴項圈、手鐲、腳環、耳環等,有些地方的婦女的耳環多且重,耳根下垂至肩,史稱“儋耳”。部分地區居民仍保留古代稱為“雕題”的文面、文身風俗,特別是婦女有文身風俗,一般從十二三歲開始至婚前陸續完成,個別有婚後完成的。文身工具是植物刺針、小竹木棒和植物染料。文身的部位主要是臉、頸、胸和四肢等處。不同地區,文身圖案差別很大。這種習俗目前已基本消失,僅在偏僻地區能夠見到。男子結鬃纏頭,上衣無領對襟,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簷。這些衣服都以棉、麻為料,自紡自織自染自縫而成。飲食比較簡樸,以大米、番薯、玉米為主食,多以狩獵、採集所得為副食,只種少量蔬菜,且多從漢區引種。婦女愛嚼檳榔。住屋多為金字形茅屋,泥糊竹笪為牆。在白沙縣偏僻山區和合畝地區還保留屋頂似船篷,地板架空離地的船形屋。   三月三愛情節   農曆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一年一度的盛會日子。會場一般設在開闊的橡膠林裡,頭上綠葉蔽天,腳下“葉毯”鋪地,幽邃、涼爽、安謐。難怪“三月三”就成了當地人自由選擇配偶而被稱為“愛情節”。傳說遠古時代,聚居於昌化江畔的黎族百姓遭受了一次大洪災。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裡倖免於難,被漂流到燕窩嶺邊。三月初三,洪水退去,倆人結為夫妻。男耕女織,生兒育女,相濡以沫,辛勤勞作,又漸漸使黎族繁衍發展起來。後人奉他們為祖先,每逢三月三便隆重紀念。節日裡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帶著糕點、粽子,小夥子們捕魚,姑娘們做飯烤魚,然後把祭品供於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拜祭畢,青年們來到活動會場,進行射箭、爬竿、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夜幕降臨,岸邊燃起堆堆篝火,小夥子撐開花傘,姑娘們的銀飾及貝殼飾物在火光下閃閃爍爍。情歌婉轉,舞蹈漸起,由平緩抒情而進入歡樂奔放。有時一對對情人悄悄離開篝火旁,小夥子把耳鈴掛在姑娘耳朵上,把鹿骨做的髮釵插在姑娘的髮髻上,姑娘把自己親手精心編織的七彩腰帶繫於情郎腰間,雙方信誓旦旦,相約明年三月三不見不散。因三月三從其來歷和主要活動內容來說,都與婚戀有關,故而也稱為愛情節。   喪葬儀式各地不同,接近漢區的有停棺打醮、看風水擇地起墳的風俗。合畝地區死者葬在氏族的公共墓地,以獨木棺土葬,不築墳立碑,葬後不再祭掃。

黎族資料 20分

黎族文化

海南省保亭縣黎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海南省中部五指山南麓,是海南島中部山區的一顆璀璨的綠色明珠。全縣面積1160.6平方公里,人口16萬人,其中黎族人口9.4萬人,佔全縣人口的61%,保亭的縣名來源於明代的“寶亭司”,到了清代改稱“保亭營”,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正式設立縣行政建制,1987年成立保亭縣黎族苗族自治縣。保亭地區的黎族有杞、哈、賽等方言,每個方言區的語言、生活習俗亦有所異,但是文化藝術娛樂等方面基本相同。自古以來,勤勞勇敢的黎族人民就生息、繁衍在這塊土地上,他們和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一起,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富有特色的海島文化。

黎族,是中華民族大家中的光榮的一員,是少數民族中人口超百萬的一個民族。他們是海南島上最早的居民。據考古學家的考證和史料記載,至少在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古百越的一部分人便從兩廣(廣東、廣西)大陸上不止一次地橫渡瓊州海峽,到達本島東北部,然後才逐漸向全島擴散。這就是現今黎族的先民。在東漢時代,他們被稱為“裡”,隋代則“俚”、“僚”並稱。唐德宗年間稱為“黎”,但普遍以“黎”、“代”、“僚”則在宋代以後。黎族先民長期在這塊孤島上開拓、繁衍、直至今天。他們在披荊斬棘開拓荒島的過程中,在同大自然的鬥爭中,創造了人類賴以生存的豐富的物質條件。據《漢書·地理志》記載,漢人進入海南時,發現這個“東西南北方千里”的“大洲”,“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男子耕農;種禾福,擰麻、捕魚、狩獵。女子桑蠶織績,亡馬與虎,民有五畜,山多麋鹿,兵則矛盾,躬駑,竹矢,或骨為鏃。”可見漢以前這裡的先民已過著男耕女織的生活。他們是我國紡織業的創始人。黎族盛產的珍珠,吉貝(黎錦、黎單)、五色藤、沉香、益智子等,歷代都是進貢封建朝廷的貢品,其中黎族紡織品,曾被詩人譽為“機抒精工,百卉千年”。黎族人民在開發海南島、建設海島的鬥爭中,不但創造了自己的物質文化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文化。他們在自己獨特的生產工具、耕種方法和方式。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和神奇的神話故事、有優美的歌謠、富有海島特色的民族樂器和廣為流傳的舞蹈、音樂。儘管文化較落後,他們仍能創造出適合自己使用的結繩、刻木記事法、動物記日法以及度量衡等。

黎族風俗習慣

黎族是海南最早的居民,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至今已有幾千年。漫長的歷史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

黎族的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形屋兩種。船形房是傳統的竹木結構建築,外形像船篷,半圓柱狀,用竹木扎架,上面蓋著茅草。金字形房以樹幹作支架,竹片編牆,再糊一層泥。黎族人主食是大米,傳統的竹筒飯異香撲鼻。男女都愛喝糯米酒,常常是幾個人圍酒罈而坐,用一根細竹管插入壇內,輪流吸酒,也有用碗盛酒喝的。

黎族的服飾也非常有特色:婦女穿著對襟的長袖上衣,下著筒裙,有的穿套頭式上衣,頭髮束在腦後,插著骨簪等裝飾品,戴著綠花頭巾;男子以紅布或黑布纏頭,穿無領的對襟上衣,下穿前後兩幅布的“吊簷”。

黎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戀愛自由;寡婦有改嫁的自由。

黎人去世,他們實行喪葬是土葬,喪葬儀式各地不同,對墓地的選擇比較重視。

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

禮節:客人來了,主人在門口迎接,拿出菸葉、煙筒和火種,請客人在門外抽菸、休息,然後請入屋內飲酒。酒席上賓主對坐,若是男客,則先喝酒後吃飯;女客則先吃飯後喝酒;若是要好的朋友,則邊喝酒邊對歌。

禁忌:平日不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都不能提及先輩的名字,如外人不慎當面提其先輩名字,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愉快;部分......餘下全文>>

能代表海南黎族文化的歌曲有哪些

竹竿舞。調聲。織之織。打硪歌。撿螺歌。五指山之歌。

v.youku.com/v_show/id_XMjUxNTc1MzY=.html

www.tudou.com/...dVjrk/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0&si=2

幼兒園關於黎族文化特色的主題

①有計劃、有目的舉有關“主題牆”的交流會,讓每位教師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意見和想法。尤其要請經常外出參觀、創新能力較強的教師講講他們對“主題牆”的看法,引導站在一線的教師正確認識到牆飾佈置的重要意義。②積極進取,求真務實。幼兒園的環境創設早已成為廣大幼教工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之一。而當瑞吉歐提出“牆壁會說話”時,我們的焦點又再一次地集中起來,圍繞“主題牆”了各式各樣的評比活動,並尋找機會去參觀相近幼兒園的牆飾佈置。教師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根據本園、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一些實際的切實可行地計劃,切勿機械的照搬效仿。③端正自己的理念態度,進一步認識到主題牆飾與課程、教學、師生、家長之間的互動關係,充分發揮牆面所蘊涵的教育價值。

相關問題答案
黎族文化?
黎族文化特色?
滿族文化網?
羌族文化特色?
雲南民族文化?
納西族文化?
民族文化有哪些?
藏族文化特色?
瑤族文化特色?
蒙古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