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故事與說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7日

立秋節氣的故事與說法知多少

立秋節氣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它是暑去涼來的過渡,也是禾穀成熟的時期,自古就為人們所重視,也一路流傳下來不少頗具古風的民間習俗,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有關於立秋的故事。

遠古傳說中的秋神名叫蓐收。蓐收左耳上盤著一條蛇,右肩上扛著一柄巨斧。《山海經》上說他住在能看到日落的泑山。蓐收耳朵上的蛇寓意著繁衍後代,生生不息。《詩經·斯干》裡說:“維虺維蛇,女子之祥。”如果夢到蛇,會生一個漂亮女兒。

蓐收肩上的巨斧,表明他還是一位刑罰之神。古時處決犯人,都是在立秋之後,叫秋後問斬。秋天有殺氣。“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所以蓐收到來的時候,總帶有一股涼意。

贊助廣告

對這涼意最為敏感的是梧桐。立秋一到,它便開始落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花鏡》上說:此木能知歲。它每枝有十二片葉子,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如果閏月,就會多長出一片。

梧桐在清明節開花,如果不開花,這年的冬天就會十分寒冷。在院子裡栽上一棵梧桐樹,不但能知歲,還可能引來鳳凰。“鳳凰鳴矣,於彼高岡。梧桐生矣,於彼朝陽。”鳳凰非梧桐不棲。所以,皇宮裡是一定要栽梧桐樹的。

立秋這天,太史官早早就守在了宮廷的中殿外面,眼睛緊緊盯著院子裡的梧桐樹。一陣風來,一片樹葉離開枝頭,太史官立即高聲喊道:“秋來了。”於是一人接著一人,大聲喊道:“秋來了”、“秋來了”,秋來之聲瞬時傳遍宮城內外。

贊助廣告

不等回聲消失,盔甲整齊的將士們護衛著皇帝蜂擁而出。他們要去郊外的狩獵場射獵。射獵有兩重意思。一是表明自即日起,開始操練士兵;二是為秋神準備祭品。一聲號角,將士們撲進森林,由遠而近,把麋、狐、兔、鹿驅趕出來,讓皇帝用箭射。

在皇帝狩獵的同時,遙遠鄉村裡的人們也忙碌了起來。愛美的女孩,會摘幾片梧桐的葉子,剪成不同的花樣,插在髮髻上。頑皮的孩童正圍著她們起鬨,媽媽喊他們回家了。先洗手,然後伸出來,媽媽在他們的手心,每人放七粒赤豆,再遞給他們一碗井水,讓他們“咯崩咯崩”咬碎了豆子,和著井水吞下。據說吃了之後,不生痢疾。

爸爸呢,這天也要放下手裡的活兒,去街上趕集。最重要的事,是買雞頭菜。買好了,摻些麝香,拿一張大荷葉包上,用紅繩子系在腰間,哼著小曲回家。立秋要吃雞頭菜。雞頭菜的學名叫芡,爆炒了吃,脆而爽口。《神農本草經》上說吃芡能讓人耳目聰明。

奶奶前一天就開始忙了,又要采地裡的瓜,又要拿竹竿打樹上的果子,還要把茄子蒸熟了,放在院子裡晾乾。等到立秋的晚上,大家都吃過飯了,她笑眯眯地,一樣樣端出來,讓大人孩子,邊納涼邊吃。

吃剩了的桃核不能亂扔,要給奶奶。於是孩子們就一個一個,捧著滿把的桃核給她。奶奶用手掀起圍裙的兩隻角,讓孩子們放進去。桃核要一直留到除夕的晚上,把它們投到爐灶的火裡燒掉。這樣就會不得感冒,免瘟疫。

《五燈會元》裡記載說:“世尊於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祖於是將衣缽傳給了迦葉。小桃核牽連著的是大瘟疫,見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摩訶迦葉能從佛祖拈起的一朵金婆羅花中悟到普遍宇宙、包含萬有的佛法。以小明大、見微知著是一種大智慧。只能意會,不可言傳。

立秋後還會熱嗎

立秋只是在早晚氣溫會降低,氣象學上的立秋是指一天中觸溫差大於10攝氏度,但立秋後還有一伏(秋後有一伏),所以立秋後還是會熱一段時間,民間就有“秋老虎”的說法.

夏天一天中最熱在什麼時候 15分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少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而大暑節氣,是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古書《二十四節氣解》中說:“大暑,乃炎熱之極也”。這足以說明了這個節氣的炎熱程度。“大暑”期間之所以炎熱至極,是因為自入夏以來,地面上白天從太陽光中吸收的熱量多於夜間散放的熱量,熱量不斷積累,到大暑期間,所積累的熱量達到了頂峰,所以大暑最為炎熱。

頭伏、二伏,橫跨大暑,一般為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三伏時雖已立秋,但天氣仍然炎熱,因而又有“秋老虎”之稱。因一伏、二伏、三伏天都很熱,所以稱“熱在三伏”。

其實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太陽輻射強度,太陽光熱並不能直接使氣溫升高。空氣中的各種氣體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有14%左右,而43%左右的熱能被地面所吸收。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量後,再通過輻射、對流、亂流等形式向空中傳導,這種向上輸送熱量的結果,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所以說,地面溫度的升高,主要是吸收太陽輻射能量的結果。

這麼解釋有些晦澀,簡單點講就是太陽光照射到地面上,晒熱了地面,地面吸收的熱再放出去烘熱空氣,空氣的溫度主要是間接從地面得到的。雖然夏天的中午,太陽光照射地面最接近直射,地面和空氣受熱量強,但地面放出的熱量,少於太陽所供應的熱量,所以此時並非是最熱的時候。中午以後,地面溫度仍能繼續升高,一直等到地面放出的熱量等於太陽所供應的熱量時,地面溫度才能升到最高;而近地面氣溫的升高,必須從地面放出的熱量得到,這一切都需要時間,因此夏天最熱的時候不是中午,而是午後兩三點鐘的時候。處暑節氣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署氣至此而止

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了。雖然,處暑前後我國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貴陽一線以東及以南的廣大地區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區日平均氣溫仍在攝氏二十二度以上,處於夏季,但是這時冷空氣南下次數增多,氣溫下降逐漸明顯。

處暑以後,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日較差增大,晝暖夜涼的條件對農作物體內幹物質的製造和積累十分有利,莊稼成熟較快,民間有“處暑禾田連夜變”之說。黃淮地區及沿江江南早中稻正成熟收害,這時的連陰雨是主要不利天氣。而對於正處於幼穗分化階段的單季晚稻來說,充沛的雨水又顯得十分重要,遇有乾旱要及時灌溉,否則導致穗小、空殼率高。

此外,還應追施穗粒肥以使穀粒飽滿,但追肥時間不可過晚,以防造成貪青遲熟。南方雙季晚稻處暑前後即將圓稈,應適時烤田。大部分棉區棉花開始結鈴吐絮,這時氣溫一般仍較高,陰雨寡照會導致大量爛鈴。在精細整枝、推株並壟以及摘去老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的同時,適時噴灑波爾多液也有較好的防止或減輕爛鈴的效果。處暑前後,春山芋薯塊膨大,夏山芋開始結薯,夏玉米抽穗揚花,都需要充足的水分供應,此時受旱對產量影響十分嚴重。從這點上說“處暑雨如金”一點也不誇張。

處暑以後,除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尤其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必須抓緊蓄水、保墒,以防秋種期間出現乾旱而延誤冬作物的播種期。...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立秋節氣的故事與說法?
小寒節氣的故事?
立秋由來的故事?
關於立秋節氣的古詩?
描寫立秋節氣的詩句?
關於立夏節氣的古詩?
立夏節氣的由來?
立冬節氣的古詩?
描寫立冬節氣的詩句?
苗族節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