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春節貼對聯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6日

2015年春節什麼時候貼對聯好

臘月二十九或三十。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貼門神、對聯。 每當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戶戶都紛紛上街購買春聯,有雅興者自己也鋪紙潑墨揮春,將宅子裡裡外外的門戶裝點一新。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春聯真正普及始於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清人陳尚古的《簪雲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用白紙,藍邊包於外,紅條鑲於內。

贊助廣告

從蜀國的桃符演變而來。

貼春聯的時間全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風俗,一般來說,貼春聯的最佳時間是臘月29日的下午未時(13點至15點),過完新年後,正月份要把已貼的春聯取下後燒掉(或是丟掉),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燒掉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民間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總而言之,春聯的作用在於避邪和

期盼來年有個好年景,所以不論是在哪裡貼春聯的時間最遲也不應超過大年三十。

春節為什麼貼對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贊助廣告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代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同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樑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鐘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

“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

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檢視,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文學釋義】

春聯屬於楹聯的一種。楹聯分為春聯、壽聯、輓聯,門聯、廳聯、廟聯,名勝聯、商業聯、遊戲聯等多種形式,而春聯只是楹聯其中的一種。所謂楹聯,就是掛在或貼在堂屋前的廊柱或門框上的上下相對的聯語,因此,楹聯也叫對聯。這種對聯是由兩串字數相等、互相對仗,而且具有一定內涵的獨立文體。就是說,對聯的上下聯字數不限,但必須相等,內容要有意義,平仄要合律,對仗要工整。凡符合這些條件的就是對聯,否則就不是對聯。

楹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學形式。它最初起源於桃符。桃符是我國古代掛在......餘下全文>>

春節貼對聯風俗的由來主要內容。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過年為什麼要貼對聯?

對聯起源於書桃符。遠在周代就有用桃木來鎮鬼驅邪的績俗。

桃符本來只是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上面畫神荼、鬱壘兩個神像為符。

後來到每年春節前夕,人們總用新桃符換下舊桃符。王安石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符換舊符”說的即使此事。

再後來,又逐漸用紙代替了桃木板,這就是今天的對聯了。

春節為什麼要貼春聯?貼春聯有什麼含義?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於”,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節貼春聯的民俗起於宋並在明代開始盛行。據史書記載,明太祖朱元璋酷愛對聯,不僅自己揮毫書寫,還常常鼓勵臣下書寫。有一年除夕,他傳旨:“公卿士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初一日太祖微服出巡,看見交相輝映的春聯感到十分高興。當他行至一戶人家,見門上沒有春聯,便問何故。 原來主人是個殺豬的,正愁找不到人寫春聯。朱元璋當即揮筆寫下了“雙手劈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的春聯送給了這戶人家。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對春聯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為他的大力提倡,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論述。春聯在當時已成為一種文學藝術形式。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另一種說法 春節,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曆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來臨,千家萬戶寫春聯、貼春聯,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徵吉祥、表達人們嚮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原春節就戶懸“桃梗”,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從傳統春聯“爆竹一聲除舊;桃符永珍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幢幢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係。 什麼是桃符呢?據《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鬱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或者還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鬱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後主孟昶親寫的“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自孟昶題桃符以後,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把題春聯視為雅事,於是題春聯之風便逐漸流傳。 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還是稱之為“桃符”的。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宋代以後,宜春帖多用聯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那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一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希望採納

春節對聯什麼時候貼有講究嗎

春節貼對聯,現在幾乎沒有什麼大的講究。只要在大年初一早上看到新對聯就可以。

最早貼對聯要在大春的頭一天晚上要貼‘迎春’對聯。現在只要在年三十這天全部被好對聯,貼好,年初一早晨,喜迎新年就好。

請問春節對聯什麼時候貼有講究嗎?

按照我們中國的古代流傳下來的風俗,對聯的讀法是從右向左讀法的,是沿用了我國古時的讀書方向。一直至今,所以你這副對聯應該是賀佳節萬事如意貼在門口的右邊。迎新春百業興隆貼在左邊。中國民間的房屋建設大門口都是以坐西向東為主,我以上所說的左邊就是南方向。

標準的貼法是這樣的:

上聯在右,下聯在左。

上聯的特點是最後兩個字(現在最後一個字也可以)是三聲或四聲(古代叫仄聲)

下聯的特點是最後兩個字(現在最後一個字也可以是一聲或二聲(古代叫平聲)

所以 賀佳節萬事如意 在右

迎新春百業興隆 在左

春節貼春聯的來歷

春節貼對聯風俗的由來

春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從五代十國時開始,明清兩代尤為興盛,發展到今天已經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漢以前,我國民間每逢過年,有在大門的左右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兩塊大板,上面分別書寫上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鬱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這種習俗延續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把聯語題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歷史記載,後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題於臥室門上的對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宋代以後,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由於春聯的出現和桃符有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古人又稱春聯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他在金陵(現在的南京)定都以後,命令大臣、官員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須書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親自穿便裝出巡,挨門挨戶觀賞取樂。當時的文人也把題聯作對當成文雅的樂事,寫春聯便成為一時的社會風尚。

入清以後,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對聯猶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 ,出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

隨著各國文化交流的發展,對聯傳入越南、朝鮮、日本、新加坡等國。這些國家至今還保留著貼對聯的風俗。

春節貼對聯選那一天貼比較好

中國傳統貼對聯的時間是年初一的早晨到中午。現在已經沒有禁忌。

現將貼春聯有八大禁忌發上。都有必要詳細瞭解。

馬上雞年就降臨了,家家戶戶都要貼春聯。但是貼春聯可是有很多講究的,亂貼可是會不吉利。若想要新的一年事事順利,那就先來熟知貼春聯的禁忌吧!

禁忌一:上聯下聯別貼錯

在張貼春聯時,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聯貼錯位置,這樣的出錯屢見不鮮。要區分上與下聯,關鍵在最後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

禁忌二:錯寫對聯不宜貼

筆者發現,因為對對聯知識的漠然,一些銀行、企業、商場、居委會等單位印刷精美用來贈送的對聯,常常會出現聯中大錯,比如每句聯尾不講上仄下平、對聯不講詞性相對、莫名其妙寫兩句話就稱對聯等等。舉三個例項:2009年牛年春節新華保險公司廣泛派送的對聯是“金牛獻錦瑞,和諧瑞景遍中華;喜鵲舞梅梢,回春碧野永珍新”。2010年虎年春節,北京朝陽立城苑居委會送的對聯是“文明賀歲喜迎春,丹鳳朝陽虎生威”。2014年雅居樂公司印刷贈送給廣大業主的一副對聯是“清水灣映碧海藍天畫中仙境,雅居樂業五穀豐登夢裡家園”。這三幅印刷精美大量贈送的對聯,上面講的毛病全都佔全了。這樣的對聯不宜掛在大門口。若懸掛了,就像掛一個“註釋”:本家缺少文化。用四個字形容叫”特別奇怪”,一定不是正能量!而這樣的現象卻相當普遍。這裡就寫涉及到寫對聯的常識。所以接到印刷贈送的對聯,要請懂行的人看一下,才能貼到大門上,不能貼根本不懂對聯,讓路人取笑的內容。

禁忌三:大門福字須正貼

貼春聯的同時,有的人家還喜歡在大門上貼‘福’字,而且以訛傳訛喜歡倒貼‘福’字,取“福”到了的意思。這裡講究很多:

1大門福字必須正貼

2.箱櫃上的福字則要倒貼

3.特殊情況

如一年中家中有意外發生,希望轉運的朋友可以將福字倒貼。

禁忌四:貼聯時間要明白

1.傳統文化中對貼對聯時間是很講究的:貼對聯是民間的一種神聖的活動!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撕破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家家戶戶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由此,貼春聯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佈新的意思。

2.準確說貼對聯的時間已無禁忌。

禁忌五:單春單雞要慎用

禁忌六:門神對臉莫貼反

禁忌七:春聯最好用新的

相關問題答案
現在春節貼對聯的意義?
孩子春節貼對聯的意義?
春節貼對聯的講究?
春節貼對聯的由來?
春節貼對聯的來歷?
春節放鞭炮的意義?
春節貼春聯的意義?
過年貼對聯的講究?
春節貼窗花的由來?
春節貼窗花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