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姓季的名人?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姓季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四季

姓季的歷史名人?

季姓

季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三。

尋根溯源 季姓來源有六:1、出自兄弟排行。據《呂氏春秋》等所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為“伯、仲、叔、季”,春秋時吳國公子札行四,人稱季札,後世子孫以其排行順序為氏。2、系出羋姓,為顓頊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季姓為陸終之子季連之後。3、系出姬姓,為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季友曾於魯僖公時為相,有大功於魯,其孫行父以王父字為氏,後有季孫氏,亦有季姓。4、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季姓。5、戰國時魏國公族有季姓。6、出自他族改姓。唐時西趙渠帥有季姓;今滿、土家、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贊助廣告

得姓始祖 季札。春秋時吳國公族。為吳王壽夢四子,諸樊(後襲王位)之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台),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他賢明博學,多次推讓王位。曾北遊齊、鄭、晉等國,並觀樂於魯,論盛衰大勢,頗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因他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以別他族,稱季姓。他們尊季札為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季姓來源十分繁雜,上古時期有季仲和季狸,不知是姓季還是排行的表示,商末時周文王父季歷則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與季札基本同時代的魯相季友,其孫季孫行父(季文子),曾孫季孫夙(季武子),玄孫季孫意如(季平子),意如子季孫斯(季恆子),斯子季孫肥(季康子)。括號內為又名,似乎表明季孫氏已向季姓過渡。西漢時季姓名人有楚國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蘇溧陽人),其子賁侯季長,其孫躁侯季暇,曾孫季信成,玄孫季買之,至其玄孫時聖上下詔令其復家。說明此期今湖北、江蘇等地已有季姓人。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季姓於史書不顯,但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季姓地望有魯國、壽春、渤海,說明季姓曾經昌盛於今河北、山東、安徽一帶。隋唐以前,社會激劇動盪,則北方之季姓遷衍江南是勢在必行的。唐代時,壽春之季姓依然長盛不衰。兩宋時,江南之季姓名人漸多,江蘇、浙江成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姓則處於分散、小規模的聚居狀態。宋元之交的戰亂,使部分季姓遷衍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初,山西季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明清兩代,由於江浙一帶富庶,社會比較穩定,此兩地之季姓繁衍日盛。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季姓進士及第者確切人數共計三十一人,其中以江蘇(含上海)最多,計有十七名,其中江陰、泰興各四名,高郵、鹽城各兩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兩名,河北、山西、雲南、山東、福建各一名。通過這些資料,可以窺探明清季姓分佈之一斑。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逃臺灣,有江浙一帶之季姓人或為學生,或為軍人隨之赴臺。如今,季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為多,二省季姓約佔全國漢族季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贊助廣告

郡望堂號 季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渤海郡,漢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後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2、魯國,即魯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3、壽春縣,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堂號:“三朝”、“靜思”“純孝”等。

宗族特徵 1、季姓源起龐雜,但無論出自何支,均為中華大家庭中一員。2、季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春秋時的季札,秦漢之交的季布、季心兄弟均為南方人,唐宋之後更不必言。3、季布有一諾千金之譽,當時楚國有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些都激勵季姓後人以此為目標,言必行,行必果。

名人精粹 季......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應的名人都有誰?

應昌期

應昌期祖籍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臺灣金融界、實業界著名人士,應氏圍棋計點制創造人,“應氏杯圍棋賽”被譽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報效桑梓,先後捐資建立慈城昌期幼兒園,重建慈城中城小學和慈湖中學;捐資擴建慈城保黎醫院;捐資助建臺北市寧波同鄉會館、市聯誼中心。投資創辦寧波現代建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華羊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促進家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應瑒

應暘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徵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應劭

應劭,東漢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任泰山太守時大破黃巾軍三十萬。著有《漢官儀》、《風俗通義》、《漢書集解音義》、《春秋斷獄》等著作。

歷史上姓單的有那些名人?

1、單 卷 : 相傳是原始社會後期東夷族中影響很大的氏族首領.有才德,受人擁戴,舜曾拜他為師,古人尊他為單父.舜誠心要把天下讓給他,堅辭不受,隱逸深山.

2、單襄公 : 春秋時周人,名朝。周定王卿士,食邑於單。奉命聘於宋,又假道過陳聘楚,預言陳國必亡,果驗。

3、單 究 : 西漢人。初以舍人從劉邦起兵,入漢為郎,定三秦,以郎騎將軍擊諸侯。高祖六年,封昌武侯。卒諡靖信。

4、單右車 : 西漢人。劉邦微時有急,右車以馬給之。後以卒從劉邦起事於沛。入漢,以郎擊英布。後封中牟侯,卒諡共。

5、單 寧 : 西漢人。從劉邦起兵,任郎中,從定三秦,以功封昌武侯。

6、單 ? : 山陽湖陸(今河南焦作)人,東漢大臣。明天官、算術。舉孝廉,稍遷太史令,侍中,出為漢中太守,後拜尚書卒。

7、單 超 : 河南(今洛陽)人,東漢顯宦。初為中常侍,後與桓帝共除專權之樑冀,封為新豐侯。恃寵驕縱,多行不法。後拜車騎將軍。

8、單太后(單淵之女):十六國時漢(前趙)人。劉淵稱漢帝,立為皇后。劉淵死後,劉聰即位,尊為皇太后。

9、單雄信 : 曹州濟陰(今山東荷澤)人,一說東郡人。與翟讓友善。少驍健,尤能馬上用槍,軍中號“飛將”。後降王世充,署為大將軍。李世民圍東都,他援槍出拒,戰敗被俘,被斬於洛陽。

10、單思遠 : 雄信孫,唐代官吏。玄宗時曾任魏州刺史,有善政。後任河南尹,官至岐州刺史。

11、單興、單旺、單茂、單盛:單雄信第十一代孫,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的重要將領,為推翻唐王朝的腐朽統治作出了貢獻.

12、單 錫 : 常州宜興(今屬江蘇)人,宋代學者。仁宗進士,累官知德興縣。博貫窮書,通陰陽圖緯星曆之學,蘇軾愛其賢,以姊蘇八姐之女嫁予他。

13、單 鍔:  1031--1110,字季隱,單錫弟,宋代學者。仁宗進士,不就官,獨留心吳中水利,經三十餘年,著成《吳中水利書》,又撰《詩》、《易》、《春秋》諸經義解。

14、單 煒:  辰州沅陵(今屬湖南)人,宋代學者。武舉得官,好古博雅,與姜夔友善。喜畫竹,書法得二王法度,尤善考訂法書。

15、單 父:  字仲儒,宋洛陽人,以悉心培養牡丹而出名,能變易千種,人稱花師。

16、單 煦:......餘下全文>>

中國歷史上姓任的名人都有誰

任不齊(前545-前468):字子選,孔子七十七賢弟子之一,春秋戰國時楚國(今湖北)人,“楚聘上卿不就”。生於周靈王二十七年三月,歿於周元王八年九月。葬桃鄉,墓在濟寧城北房葛鋪。唐朝皇帝追封其為任城伯,宋朝天子又加封其為當陽侯。

任鄙(生卒年不詳):任不齊五世孫,生活在距今二千三百年左右,秦始皇前的秦武王時代。著名勇士。《史記》有秦人諺語記載:“力則任鄙,智則樗裡。”任鄙當時是大力士,“扛鼎抃牛者”。

任囂(前?-前208):任不齊七世孫,秦始皇二十五年秦首次進兵嶺南失利後,任囂、趙佗率軍再入嶺南,於秦始皇三十三年統一嶺南。首任南海郡尉,並節制嶺南南海、象郡、桂林三郡,故稱“東南一尉”。以番禺(今廣州)為郡治,在今倉邊路附近修築番禺城,史稱任囂城。前208年病逝。

任延(生卒年不詳):字長孫,宛城(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名吏。十二歲時,熟讀《春秋》、《易經》等,有“任聖童”之稱。漢光武帝初年(公元25年)二十三歲時任九真(今越南河內以南一些地區)太守,延教以墾關配匹之道,五年之後,糧食豐收,婚嫁有度,人民生活大改善,生了子女,多以任為名。《後漢書》載《任延善政》:顯宗拜潁川太守。永平二年,徵會辟雍,因以為河內太守。視事九年,病卒。

任敖(前?-前179):秦代沛縣人,西漢開國名臣。初為沛縣獄吏,素與劉邦相善。劉邦初起時,敖以客從,為御史。亡秦後,劉邦立為漢王,與楚霸王項羽爭天下。劉邦東擊項籍,敖遷為上黨太守。高後當政時,封任敖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賜諡號“懿侯”,葬於廣阿縣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間隆平縣知縣袁文渙曾吊以詩曰:

廣阿城外夕陽愁,太息茫茫土一天。

古墓寒煙分野色,殘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業光青史,十載勳名起漢劉。

豐沛當年成往事,蕭蕭葉落老鬆揪。

任敖墓位於隆堯縣城東偏北2.5公里處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佔地12畝。該墓系土封墓葬,雖經兩千餘年的風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肅穆壯觀。該墓墓頂有樹木數株,並立有隆堯縣“重點文物保護”標誌。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漢代筒瓦和捲雲紋瓦當。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的“鄉賢漢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該碑現已搬遷到隆堯縣文物保管所儲存。現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屬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任安(生卒年不詳):字少卿,曾任益州刺史、北軍使者護軍等職。司馬遷因李陵之禍處以宮刑,出獄後任中書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實則近於宦官,為士大夫所輕賤。任安此時曾寫信給他,希望他能“推賢進士”。司馬遷由於自己的遭遇和處境,感到很為難,所以一直未能覆信。後任安因罪下獄,被判死刑,司馬遷才給他寫了回信《報任安書》。關於此信的寫作年代,一說是在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另一說是在漢武帝太始四年(前93)。

任光(公元?-29):字伯卿,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初為鄉嗇夫、郡縣吏。後歸降綠林農民起義軍。隨劉秀參加昆陽之戰,擊破王尋、王邑等新莽軍。後任信都太守,堅守孤城,拒王郎以迎劉秀。被劉秀任為左大將軍,封武成侯。諫阻劉秀加入城頭子路、力子都軍。不久,助劉秀攻克邯鄲,討平王郎,建武二年(公元26年)以功封阿陵侯,食邑萬戶。建武五年(公元29年)冬卒。

任尚(公元?-118):東漢將領。初為西域戊己校尉,代班超為都護。安帝時,任徵西校尉,率軍鎮壓羌人起義,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大敗。後又任中郎將、護羌校尉,與鄧遵(鄧太后弟)、馬賢等鎮壓漢羌聯合起義,殺起義軍首領杜季貢和零昌。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因和鄧遵爭功,被鄧太后所殺。

任峻(公元?-20......餘下全文>>

有人說歷史上姓季的人永遠沒有當官的

季姓名人:

季布:西漢楚人,以任俠名。楚漢戰爭時為項羽部將,數圍困劉邦。漢朝建立後,被劉邦追捕緝拿,後得赦免,累官至河東守。

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俠名。聞名關中,方圓數千裡志士爭著為其死,曾經殺人,亡命於吳地。官至中尉司馬。

季廣琛:壽州人,唐代大臣。歷瓜州刺史、荊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節度使。後因兵敗貶溫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節度使,官至右散騎常侍。

季復:名復或作幾復,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代官吏、學者。與弟季中復有文名,其平生篤於學問,博覽群書,為文師韓愈、歐陽修。為政有惠德,得民稱誦,官至朝奉郎知渠州。

季陵: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宋代學者、官吏。政和間三遷太學博士。南宋時遷中書舍人,曾被罷官,後復官右文殿修撰等。

季厚禮:安徽無為人,明代大孝子,以孝行著稱於世。其子立,孫廷春,亦效之,人謂其“一門純孝”。

季本: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明代大臣、學者。師從王守仁。進士及第後,授建寧府推官,徵為御史,以言事謫揭陽主簿。官至長沙知府,落職歸。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等。

季寓庸:江蘇泰興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書畫,畫仿沈周而能登其堂,書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

季開生、季振宜:泰興人,兄弟倆均為清順治年間進士,開生官至給事中,以直言著稱。後因諫買揚州女子,幾遭極刑,戍尚陽堡。在戍所被光棍毆死,官司不問。其工於書畫,亦工詩。其弟季振宜,號滄葦,官累至浙江道御史。藏書富甲海內。有《季滄葦書目》、《靜思堂詩集》。

季士言斤:江蘇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詞人。詞宗南宋、書學董其昌,宕逸多姿,絕去塵俗。水墨寫生筆趣奇縱。有《問紅詞》。

季雨霖:湖北荊門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曾與劉靜庵等創設日知會,密謀革命。武昌起義後,任湖北第八師師長,不久辭職。後被軍閥黎天才殺害。

季羨林:山東臨清人,當代學者,著名教授、文學翻譯家、印度學和佛學專家。通梵文和吐火羅文,可稱一代宗師。著有《季羨林文集》。

歷史上姓趙的名人和事蹟

趙武靈王:名雍,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

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

趙奢、趙括父子:趙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趙括善於紙上談兵,短於實踐,被秦名將白起擊敗於長平,四十萬趙軍被活埋。

趙雲: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蜀名將,勇武果敢,劉備曾讚譽他一身是膽。

趙匡胤:河北涿州人,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

趙普:薊(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

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後禁於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

趙孟頫: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對後世影響甚深,人稱一代宗師。

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三大畫家之一,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影響甚深。

趙戴文:山西五臺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

趙登禹:山東菏澤人,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長城抗戰血戰赤峰口,蘆溝橋事變後,在保衛北平的戰鬥中壯烈捐軀,是抗戰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階將領之一。

趙樹理:山西沁水人,當代著名作家,著有《三裡灣》、《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其語言樸實生動,多反映當時新農村生活。

趙元任:天津人,當代語言學家,通曉中、英、德、法等多種語言,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著述頗豐,有《中國語入門》、《現代吳語的研究》、《語言問題》、《趙元任歌曲選》等。

趙爾陸(1905-1967)山西省崞(今原平)縣人。1927年參加南昌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28團特務連黨代表,中央蘇區紅一縱隊教導隊黨代表、第二支隊支隊長,紅四軍第29團團長,紅四軍軍需處處長,紅一軍團供給部部長,前敵指揮部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供給部部長,晉察冀軍區第二軍分割槽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晉軍區司令員。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北平“軍事調處執行部”駐張家口第五小組中共代表,晉察冀軍區參謀長,華北軍區參謀長,第四野戰軍第二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南軍區第二參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機械工業部部長、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國家經委副主任,中央軍委國防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國防工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兼國防工業政治部主任。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67年2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62歲。

趙鎔(1899-1992)字伯陶,雲南省賓川縣綵鳳村人。1919年在昆明參加“五·四”運動,1923年赴廣州投身國民革命軍東征北伐。1924年在拱衛軍任參謀。1926年入朱德創辦的南昌軍官教育團任副官、書記長。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過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總部軍需員,紅12軍經理部會計科科長,紅9軍團供給部部長,紅四方面軍供給學校校長,紅32軍供給部部長。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供給部副部長,冀熱察挺進軍供給部部長,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駐淶源辦事處主任,晉察冀軍區兵站部政治委員,華北軍區後勤運輸部政治委員......餘下全文>>

歷史上姓隨的名人

隨清娛:西漢時太史公司馬遷的侍妾。傳說唐朝時,褚遂良於同州夢見一女子叫隨清娛,自稱司馬遷之侍妾,遷遇難後憂傷致死,隨清娛之名遂傳後世。傳說,司馬遷開始寫《史記》的時候,隨清娛便陪著他走覽了諸多的名山大川,考察了無數的古代戰撫,收集了豐富的歷史資料。當司馬遷受宮刑之後,隨清娛強忍心中苦楚,留在了他的身邊,比平時儘可能多地關心和撫慰他。在之後的幾年間,隨清娛一直鼓勵他、支援他,才使他從極大的悲憤和屈辱中抬起頭來,成就五十萬言之煌煌鉅著——《史記》。司馬遷四十八歲受難,死於五十六歲,終了還是“有怨言,下獄死”。他因受了宮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塋,他的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將他的骨骸運回故地,掩埋在韓城南邊、黃河西岸、梁山東簏的高崗上。

歷史上姓常的名人有哪些?

一、 姓氏源流

1、 相傳在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以常為氏的古人相當多。相傳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以善佔月之晦、朔、弦、望著名

2、 出自姬姓,以邑為氏,為西州時衛康叔支庶子孫

3、 另一支"常"姓出自戰國時吳國公族之後裔,也源於姬姓,即南宋羅泌《路史》所云“吳後有常氏”。

4、 出自恆姓,為避諱改姓。北宋真宗名趙恆,古時“恆”“常”義相近,故因避皇帝諱,改恆姓為常。

二、 遷徙分佈 常姓發源於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於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並已散居於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陝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佈於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並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後到達雲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佈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後,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河北、甘肅分佈最廣,江蘇、四川、浙江次之。

三、 郡望堂號

【堂號】 “知人堂”: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太宗要百官上書議論國事,常何是武人,不會寫,只好請門客馬周代寫了三十多條。太宗看了很高興,表揚常何寫的好。常何不願偷功,就告訴太宗說:“我不識字,這是門客馬周代寫的。”太宗馬上封馬周為監察御史,並表揚常何知人,賜予綢緞三百匹。常姓又以“太原”為堂號。

【郡望】

太原郡:戰國秦莊襄王四年(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秦時相當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北魏復為郡,相當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

平原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東平原縣西南),相當今山東平原、陵縣、禹城、齊河、臨邑、商河、惠民、陽信等縣,大致為今山東西部地區。

河內郡:楚漢之際置,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涉縣西南),相當今河南黃河以北,京漢鐵路(包括汲縣)以西地區。西晉移治野王(今河南沁陽)。

武威郡: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以原匈奴休屠王地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肅民勤東北)。元鼎後相當今甘肅黃河以西、武威以東及大東河、大西河流域地區。東漢移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四、歷史名人

周族與商族的首領高辛氏次妃為常儀

常先曾被黃帝任命為大司空(掌管工程的官)這是見於史載的最早的常姓

中國最早的常姓出於河南

唐朝常何,貞觀時為中郎將

唐朝常兗,官至宰相

唐代畫家常粲 有《孔子問禮》、《山陽七賢》等圖,並立釋迦、女媧、伏羲、神農、燧人等像傳於世

秦朝常得志 京兆(今陝西省西安)人。博學善屬文,官至秦王記室。及王薨,過故宮,為五言詩,辭理悲壯,甚為時人所重。復為《兄弟論》,義理可稱

唐僖宗朝常重胤 翰林供奉

西漢有太原人常惠,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

三國兩晉時期常騫治毛詩、三禮,以清尚知名

東晉時有史學家常璩三國魏溫人常林,官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後累世官宦;4世孫常珍北魏時任南安太守,珍子常坦,官鎮遠將軍;坦子常爽,官宣威將軍,爽子常文通,累官鎮西司馬、南天水太守;文通子常景,官車騎將軍、祕書監

隋煬帝時有屯用主事常駿

唐代有詩人常建,高僧常慜

南宋理宗時常挺,官參知政事(副宰相),封合沙郡公

蒙古有常德曾於蒙古憲宗九年(1259年)奉命由和林出發,西覲皇弟旭烈兀於西亞

明初名將常遇春,勇猛善射,屢立戰功,死後追科開平王

明初散曲家常倫......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歷史上姓季的名人?
歷史上姓喬的名人?
歷史上姓尤的名人?
歷史上姓袁的名人?
歷史上姓嚴的名人?
歷史上姓肖的名人?
歷史上姓谷的名人?
歷史上姓南的名人簡介?
歷史上姓陳的名人?
歷史上姓蔡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