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立冬是哪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2016年立冬是哪一天 立冬是什麼意思

2016年立冬時間:公曆2016年11月7日,農曆十月初八立冬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的含意,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範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並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後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立冬吃什麼及立冬養生注意事項立冬後,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漢族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中,應該多吃一些溫熱補益的食物這樣,不僅能使身體更強壯,還可以起到很好的禦寒作用。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當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東滕州一帶也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多吃主食,適當吃羊肉、鵪鶉和海蔘: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被稱為產熱營養素。所以,冬季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狗肉、羊肉、牛肉、雞肉、鹿肉、蝦、鴿、鵪鶉、海蔘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氣溫驟降,身體一些部位對寒冷特別敏感,應當特別注意保暖。海帶、紫菜可促進甲狀腺素分泌:人體的甲狀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狀腺素,它能加速體內很多組織細胞的氧化,增加身體的產熱能力,使基礎代謝率增強,面板血液迴圈加快,抗冷禦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進甲狀腺素分泌。含碘豐富的食物是:海帶、紫菜、髮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芝麻、葵花子能提供人體耐寒的必要元素:寒冷天氣使人對體內蛋氨酸的需求量增大。蛋氨酸可以通過轉移作用,提供一系列適應寒冷所必需的甲基。因此,冬季應多攝取含蛋氨酸較多的食物。如芝麻、葵花子、乳製品、酵母、葉類蔬菜等。滋補原則:從立冬開始。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以增加肌體的禦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因此,立冬時節的營養應以增加熱能為主。可適當多吃瘦肉、雞蛋、魚類、乳類、豆類及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冬季在飲食養生方面,中醫學認為應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鹹,心主苦。從祖國醫學五行理論來說,鹹勝苦、腎水克心火。若鹹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禦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裡所說:“冬月腎水味鹹,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贊助廣告

我是1982年查一下立冬是哪一天

1982年立冬:

公曆:1982年11月8日,星期一,天蠍座。

農曆:壬戌年九月廿三,屬狗。時刻:02:04:05.

1988立冬是農曆哪天

萬年曆

公曆 1988年11月7日 星期一 立冬(12:52)

農曆 九月廿八 戊辰年【龍年】癸亥月 丙寅日

立冬最冷是那幾天是幾月份最冷

三九天最冷無疑是對的.但三九是按陽曆計算的,不是按陰曆計算的.人們把地球環繞太陽公轉一週24等分,於是就有了二十四個節氣,所以節氣是按陽曆算的.而"數九"是從冬至的第一天算起,大概是12月24日左右,每九天為一九,所以三九總是在陽曆的1月中旬.

贊助廣告

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 分別在哪一天 10分

今年(2016年)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時間分別是2月4日、5月5日、8月7日、11月7日。立春在每年公曆2月3日或4日 ;立夏在每年公曆的5月5日左右;立秋在每年公曆8月7日~9日 ;立冬在每年公曆11月7-8日之間 。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當太陽到達黃經315°時叫立春節氣。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

立夏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7個節氣,夏季的第一個節氣,表示孟夏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節氣。鬥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在天文學上,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漢族傳統節日之一;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此時,地球位於赤緯-16°19',北京地區正午太陽高度僅有33°47'。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期間,漢族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

古代立冬是按什麼標準確定哪一天?現在是有公式算,古代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杆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1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1天為夏至,最長的1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到秦漢時期,已經形成了完整的24節氣的概念。

在古代,1年分為12個月紀,每個月紀有2個節氣。在前的為節氣,在後的為中氣,後人就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從24節氣的命名可以看出,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來反映季節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

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5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穀雨、小雪、大雪4個節氣反映了降水現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3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氣溫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現凝露現象。氣溫繼續下降,不僅凝露增多,而且越來越涼。當溫度降至零攝氏度以下,水汽凝華為霜。

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迴歸。

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執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執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立冬 太陽黃經為225度。習慣上,我國人民把這一天當作冬季的開始。冬,作為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立冬一過,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即將結冰,我國各地農民都將陸續地轉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其他農事活動中。

立冬在古代中國有多重要 立冬有哪些禁忌

立冬在古代有多重要?天子要清潔虔敬,去郊外舉行迎接儀式

吃餃子主要是取其諧音——“交子”,因立冬是秋冬之交。閩中俗稱“立冬”為“交冬”,也是這個意思。立冬的“立”字,古書上解釋:建始也。立冬即表示,冬天就此開始了。

古時中國是農業國家,立冬就和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他節氣一樣,反映氣候變化及相應的物候情況,對農業生產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昭示不同的季節,尤為重要。

古代皇帝號稱“天子”,不僅是一國的行政首腦,同時也身負溝通天、人的使命。所以,每當“四立”來臨,傳統上都要求天子率滿朝文武,去郊外迎接。比如,立冬前三天,太史(司馬遷父子就做過這個職務)要稟告天子:今年某日某時立冬。於是,天子乃齊。齊,顧名思義,就是整齊。整齊的目的是為了讓身心達到一種清潔虔敬的狀態,為此要沐浴更衣、不飲酒、不食葷,更嚴格的,還要求不能同妻妾共寢。

到了立冬那一天,天子親帥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立冬是在北郊迎接,立春、立夏、立秋則是在東、西、南郊迎接。

在郊外舉行迎接儀式回來之後,照例,天子還要對臣下進行賞賜。比如,立冬的時候,天子還朝,要“賞死事,恤孤寡”,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對諸如烈士遺屬、孤寡老人等困難戶給予撫卹。其餘,像立春,立夏、立秋,也無不進行封賞:立春是對公卿諸侯大夫行賞,立夏是封諸侯,立秋是賞軍帥武人。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當然是顯示天子的寬惠,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創造一種人人都喜樂(無不欣悅)的和諧局面。

從立冬之“禮”到腦白金之“禮”

立冬之時,天子去郊外舉行迎接儀式,回來後又對臣下大肆封賞。這就是中國古代的“禮”。儒家一貫主張以禮治國,以禮教化人民,所以,說到“禮”,繞不開儒家。像前面引的這些話,就出自儒家的經典——《禮記》。

今天,“禮”字仍在漢語中使用,但在很多情況下卻已被物品化了,意思變成了:可以送的東西。比如,有一句很有名的廣告詞:“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腦白金”。

而“禮教”一詞,則是大眾非常陌生的一個詞語。一旦提起來,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人,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吃人的禮教。這個印象大概主要來源於以前中學課本所收的魯迅小說。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道:“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記得在學《祝福》這篇課文時,老師就告訴我們,可憐的祥林嫂是被“吃人的封建禮教”吃掉的。

把“禮教”和“吃人”聯絡起來,這是二十世紀新文化運動激烈反傳統的一個產物。客觀地說,“禮教”所受到的這種汙名化,在一定程度上,與儒家禮教在歷史上的扭曲有關。這種扭曲,集中體現為,禮教淪為維護君主、家長、男性絕對權威的一套工具。其中最典型的形式,就是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實,這些東西恰恰是歷代大儒所唾棄的“臣妾之道”,是那些“小人儒”迎合世主、曲學阿世的伎倆,完全違背了禮教原意。

“禮以別,樂以和”:禮樂之邦是有文化,不是窮講究

禮教的原意是什麼呢?首先,準確地說,禮教是禮樂之教,禮和樂缺一不可。“禮以別,樂以和”,也就是說,“禮”確定一個社會的秩序原則,而“樂”則提供一個社會的和諧原則。禮樂固然有其形式,但禮樂並不僅僅就是那些用以區分等級的規章制度儀式。將“禮樂”等同於“禮儀”,是對“禮樂”的根本無知。

孔子曾吐槽:“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一個人在舉行喪禮的時候,判斷他懂不懂禮、有沒有失......餘下全文>>

1970年立冬是哪一天,

立冬:1970年11月8日 03:57時 農曆10月初10 03:57時

相關問題答案
今年立冬是哪天?
今年二伏是哪天?
立冬是哪天?
今年頭伏是哪天?
今年初伏是哪一天?
今年七夕是哪一天?
立夏是哪天?
今年立春是幾號?
立春是哪天?
今年立秋是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