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的起源?
五行(金木水火土)的順序來源
五行出自易經,下面摘抄一段,出自趙知易的《八字真鑑》,說的挺好的。
“《易經》最早有卦,“卦者”圭也,圭即是圭表,是《易經》陰陽學說誕生的基本工具。古人認為“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為了觀察太陽對地球的陽光折射影響。將圭表也就是一根長幹立好,圭表在太陽的照射下出現陰影,發現陰影隨著四季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圭表的陰影往復迴圈,也就是陰陽消長。這樣將陰影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陰影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陰影在這個往復迴圈中,冬俯到夏至陰消陽長故為陽生,夏至到冬至陰長陽消故為陰生。在這裡混沌的太極已經化為兩儀,也就是陰陽二儀。再把陰陽迴圈的中間交匯點定為春分、秋分,這就形成四象,即是春夏秋冬(寒暖燥溼)。四象的形成也就出現了五行――金、木、水、火、土,所謂五行者,並不是五種物質。易曰“五行者,天地之氣流通於四時,迴圈不停也,故為之行“。春溼為木,夏暖為火,秋燥為金,冬寒為水,土為陰陽平衡之氣寄於四隅,四象即是四季,對應寒暖燥溼之氣與五行同步。兩儀對應四象、五行,木火為陽,金水為陰。這些是我們八字預測的根源,我們既然知道太極――兩儀(陰陽)――四象――五行,是事物的起源,那麼預測的主元素干支,又是以五行為太極劃分出來的陰陽的表現,我們對陰陽、五行、干支就不能不深一步進行探討。。。。。。。”
希望對你有幫助。
“五行學說”的起源?其創始人是誰?
五行學說的產生,在學術界中仍然是一個尚未搞清的問題,三種意見對立極為明顯,易學界認為五行學說的產生,很可能與陰陽學說是同步的.但史學界有人認為五行學說創始人是孟子。如范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講:“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孟子有五百年必有王者興,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由文王至孔子五百有餘歲……等近乎五行推運說法。比孟子稍後的鄒衍,擴大五行學主,成為陰陽五行家。”說五行學說是孟子發明並沒有確切的證據,這一點,范文瀾自己又否認了自已的說法。他在同一書同一篇中又講:“墨子不信五行,駁交占卜術用五色青龍定吉凶,足風東周時五行說早已通行了,至鄒衍特別發揮。”孟子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而東周時就有五行學了,顯然不是孟子發明了五行。有的史書上講,陽陽五行學說是漢朝的董仲舒創立的,那就更不對了。哲學界,如巫白慧、王鐮則認為:“五行的明文見於《尚書·洪範》(相傳為西周初年文字,據近人考證可以是戰國時代所作)。五行,一日水,二日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日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值,金日從劃,土愛稼稿。”見《陰陽五行學說對中國傳統科學的影響》)。可見五行的學說起源問題,仍是一疑案。
五行學說的起源?
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陰陽與五行之說,原來是兩派,都是從觀察自然現象而來。這種思想的萌芽,都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但發展起來以後,就變為唯心主義的思想。陰是雲覆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裡,是一切對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為陽,地為陰。在人類,男為陽,女為陰。在性情,剛為陽,柔為陰。後來抽象化了,把陰陽看作是推動宇宙生成變化的兩種基本元氣,因而便支配著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祕化了。陰陽之說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陰陽解說社會現象的專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最後成書或在戰國中期以後,尚難斷定。
五行說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文獻可徵。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種極樸素的五元素說,就是以水火金木土為構成宇宙方物的五種基本元素。春秋時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種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財用,稱為 “ 六府 ” 。如晉卻缺說: “ 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 後來又有五行的名稱。《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蔡墨的話說: “ 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 ” 《尚書·洪範》託名箕子對武王的話解說五行: “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 ” 。《荀子·非十二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創始者。陰陽五行的合流大約在鄒衍稍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 “ 深觀陰陽訊息 ” 。《史記·封禪書》說, “ 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 ” 鄒衍已是個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了。
鄒衍的生平與著述
鄒衍,亦作騶衍,齊國人,活動年代比孟子稍晚,由於文獻缺略,鄒衍的生平行事,只能從《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 平原 君列傳》、《封禪書》,《呂氏春秋》,劉向《別錄》等書的引述中去探尋。鄒衍在齊國稷下住過,到過魏、趙、燕等國,受到各國諸侯的禮遇。特別在燕國,燕王為他築碣石宮,以師禮待之。他曾在趙國批駁過公孫龍的 “ 白馬非馬 ” 論,使公孫龍被絀。因陰陽五行學說具有神祕因素,而關於鄒衍的記載,也塗上了一些神話色彩,使人難於置信。如《後漢書·劉瑜傳》 “ 鄒衍匹夫,……有霜隕之異 ” 。李賢注說: “ 《淮南子》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 ” 《列子·湯問》載, “ 鄒子吹律。 ” 張湛注說: “ 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
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著有 “ 十餘萬言 ” 。《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衍的學說
鄒衍跟儒家的關係密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 “ 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 ” 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鹽鐵論·論儒》引御史的話說: “ 鄒子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率以顯名。 ” 這是說,他先是儒家,以後成為陰陽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終始說,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學派的五行說進一步演化而來。
鄒衍的學說體系 “ 閎大不經 ” ,包括天論、地理學說和歷史觀。
鄒衍的天論,是 “ 稱引天地剖判以來 ” 的自然、歷史的變化發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沒有產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狀態。他的天論在當時很著名,被稱頌為 “ 談天衍 ” 。
鄒衍的地理學說,認為儒者所說的 “ 中國 ” ,不過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國,他名為 “ 赤縣神州 ” 。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就是《禹貢》中所說的九州。......餘下全文>>
陰陽五行起源於什麼時候?
求陰陽五行的源頭就象追求長江的源頭一樣.長江的源頭始於一滴水,而中醫的形成始於遠古人類的生活實踐.陰陽五行理論就象長江的堤岸,規範和形成了偉大的中醫學說.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更好的理論來代替這個理論,我們只好無可耐何的來接受它並象用現代化手段改造長江堤岸一樣來改造它.一味追求它的源頭,對於醫療實踐是沒有意義的,那是哲學家的事情.
關於陰陽五行觀念的起源有哪些說法?古代文獻中有哪些記載
陰陽五行思想肇始於齊文化.齊地八神崇拜為我們提供了關於陰陽五行思想起源的重要線索.陰陽說和五行說的原始質素在八神崇拜中已有所體現,這為後來陰陽五行思想在齊地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陰陽與五行之說,原來是兩派,都是從觀察自然現象而來。這種思想的萌芽,都有樸素唯物主義的因素。但發展起來以後,就變為唯心主義的思想。陰是雲覆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日,陽是日出,引申了就是暗和明,寒和暖,北和南,表和裡,是一切對立和相反的事物。所以在自然,天為陽,地為陰。在人類,男為陽,女為陰。在性情,剛為陽,柔為陰。後來抽象化了,把陰陽看作是推動宇宙生成變化的兩種基本元氣,因而便支配著一切的事物,也就神祕化了。陰陽之說起源甚早。《周易》是以陰陽解說社會現象的專書,不是一時一人之作,最後成書或在戰國中期以後,尚難斷定。
五行說的起源,沒有確切的文獻可徵。在春秋前,可能已有一種極樸素的五元素說,就是以水火金木土為構成宇宙方物的五種基本元素。春秋時有人把水火金木土谷六種人民日常生活所必不可缺少的財用,稱為“六府”。如晉卻缺說:“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後來又有五行的名稱。《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蔡墨的話說:“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日玄冥,土正曰后土。”《尚書·洪範》託名箕子對武王的話解說五行:“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日土,……”。《荀子·非十二子》說子思、孟子是五行的創始者。陰陽五行的合流大約在鄒衍稍前。《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深觀陰陽訊息”。《史記·封禪書》說,“鄒子之徒論著終始五德之運。”鄒衍已是個陰陽五行學派的代表了。
鄒衍的生平與著述
鄒衍,亦作騶衍,齊國人,活動年代比孟子稍晚,由於文獻缺略,鄒衍的生平行事,只能從《史記》的《孟子荀卿列傳》、《平原君列傳》、《封禪書》,《呂氏春秋》,劉向《別錄》等書的引述中去探尋。鄒衍在齊國稷下住過,到過魏、趙、燕等國,受到各國諸侯的禮遇。特別在燕國,燕王為他築碣石宮,以師禮待之。他曾在趙國批駁過公孫龍的“白馬非馬”論,使公孫龍被絀。因陰陽五行學說具有神祕因素,而關於鄒衍的記載,也塗上了一些神話色彩,使人難於置信。如《後漢書·劉瑜傳》“鄒衍匹夫,……有霜隕之異”。李賢注說:“《淮南子》曰,鄒衍事燕惠王盡忠,左右譖之,王系之,(衍)仰天而哭,五月為之下霜。”《列子·湯問》載,“鄒子吹律。”張湛注說:“北方有地,美而寒,不生五穀。鄒子吹律暖之,而禾黍滋也。”
鄒衍的著作很多,皆已散佚。《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鄒衍著有“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陰陽家著錄《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也都亡佚。
鄒衍的學說
鄒衍跟儒家的關係密切。《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親之施,始也濫耳。”這些是符合儒家宗旨的。《鹽鐵論·論儒》引御史的話說:“鄒子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率以顯名。”這是說,他先是儒家,以後成為陰陽五行家的。他的五德終始說,也可能是由儒家思孟學派的五行說進一步演化而來。
鄒衍的學說體系“閎大不經”,包括天論、地理學說和歷史觀。
鄒衍的天論,是“稱引天地剖判以來”的自然、歷史的變化發展,一直往上推到天地沒有產生以前的不可考究的混沌狀態。他的天論在當時很著名,被稱頌為“談天衍”。
鄒衍的地理學說,認為儒者所說的“中國”,不過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中國,他輔唬滇舅鄄......餘下全文>>
五行八卦的由來
何謂五行?
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
六經論五行者,始見於《尚書·洪範》,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木”。《大禹謨》曰:“水火金木土,谷惟修”。其源起於河圖、洛書之數。益圖書之一六水也,二七火也,三八木也,四九金也,五十土也。在圖則左旋而相生,在書則右轉而相剋也。然土於圖書為五十中宮之數,無定位,無專體者也。惟《呂氏春秋》則以土直季夏之月,以順相生之序。《白虎通》又以土直辰戍醜未之四季而分旺於四時。文王后天圖象坤艮二土獨居夏秋冬春之交,則以火必得土而後能成金,水必得土而後能生木也。
行也者,言其行於地者也,質行於地而氣通於天,數之有五焉,故曰五行也。地者、土也,以其對天言之則曰地,以其質言之固土也。土之為四行君也因也,君則不專其司,不居其部,是故以火之克金而秋乃承夏令也,則謂既有四方必有中央,而中央固土也。可以嗣火之老而生金也。以春秋冬夏之遞嬗,四行轉多而土轉少也,則謂季月必辰戍醜未,而辰戍醜未固土也,減十二日以與本令餘十八日為土王用事,則各七十二日也。坤艮二土居四氣之交,為土之真體,則後天圖象明之。乾巽二方據魁罡之戶,示土之神用,則《素問·運氣》詳之。土之君乎四行也、審矣。然此猶皆為有象可示者也。若其無象可示者,則寅申巳亥子午卯酉實無一之離乎土焉。何也?非土則水火金木不能以行,其能以行者皆土也。 《三命通會》論五行生成雲:天高寥廓,六氣迴旋以成四時;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萬物。可謂無窮而莫測者也。聖人立法以推步者,蓋不能逃其數。觀其立數之因,亦皆出乎自然。故載於經典,同而不異,推以達其機,窮以通其變,皆不離於數內。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鹹有所自也。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陽之初一,陽數也,故水曰一;火,南方午之位也,午者,陰之初二,陰數也,故火曰二;木居東方,東,陽也,三者,奇之數,亦陽也,故木曰三;金居西方,西,陰也,四者,偶之數,亦陰也,故金曰四;土應西南長夏,五者,奇之數,亦陽也,故土曰五。由是論之,則數以陰陽而配者也。若考其深義,則水生於一。天地未分,萬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見於水,故《靈樞經》曰:“太一者,水之尊號。先天地之母,後萬物之源。”以今驗之,草木子實未就,人蟲、胎卵、胎胚皆水也,豈不以為一?及其水之聚而形質化,莫不備陰陽之氣在中而後成。故物之小而味苦者,火之兆也;物熟則甘,土之味也。甘極而後淡,淡,本也。然人稟父母陰陽生成之化,故先生二腎,左腎屬水,右腎屬火。火曰命門,則火之因水而後見。故火曰次二。蓋草木子實,大小雖異,其中皆有兩以相合者,與人腎同,亦陰陽之兆。是以萬物非陰陽合體則不能化生也。既陰陽合體,然後而春生而秋成,故次三曰木,次四曰金。蓋水有所屬,火有所藏,木有所發,金有所別,莫不皆因土而後成也。故金木水火皆待土而後成。兼其土數,五以成之,則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常以五之生數不可至十者,土不待十以成,是生成之數皆五以合之。明大衍之數,由是以立,則萬物豈能逃其數哉?
八卦乃由八經卦所組成,八經卦共計八個,八八相重而成六十四,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三十卦,下經三十四卦,六十四卦次序歌
並有一首歌訣來幫助記憶,見下:
上經三十 乾坤屯蒙需訟師 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 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 大過坎離三十備
下經三十四
鹹恆遁兮及大壯 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 升困並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 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 是為下經三十四...餘下全文>>
奴隸社會陰陽五行學說的起源
五行的概念源自對構成世界的五種基本物質的概括,形成於夏商之際;而五行的相生相勝源自古人對中原地區五時氣象特徵的抽象,形成於春秋末期。最早記載完整的五行相生文獻的是春秋後期由稷下學宮學者們整理成的《管子》,最早提出完整的五行相勝順序的是春秋末期的 《左傳》,五材、五時觀互相補充共同形成秦漢之後的五行學說。
從現存文獻來看,最早完整記載五行相生文獻的是春秋後期由稷下學宮學者們整理成的《管子》 ,《管子》中《幼官》《四時》《五行》和《輕重己》等諸篇集中表述了陰陽五行的內容,在這些篇章中,雖然未見到關於五行相生內容的明確記載,但其多處呈現的木、火、土、金、水的排列次序顯示出其已有五行相生的思想,而這些篇章對五行相生的描述,則是與五季的時令聯絡在一起的。
五行學說是我國傳統哲學的重要內容,五行的概念形成於夏商之際,發展於春秋戰國,影響持續至當今社會。五行及其思想廣泛滲透到我國古代自然 科學、 社會文化、政治制度、語言文字等各個方面,在中國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五行學說更是構成中醫 學理論體系的基本構架, 是中醫理論的精髓所在。
有關五行起源的神話故事(300字左右)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
五行相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數理: 金為七, 木為八, 水為六, 火為九, 土為五。
古代勞動人民通過長期的接觸和觀察,鄲識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效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長、升發的特性;“火曰炎上”,是火具有發熱、向上的特性;“土爰稼牆”,是指土具有種植莊稼,生化萬物的特性;“金曰從革”,是金具有肅殺、變革的特性;“水曰潤下”,是水具有滋潤、向下的特性。古人基於這種認識,把宇宙間各種事物分別歸屬於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經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類在特性上可相比擬的各種事物、現象所共有的抽象效能。
五行療法的起源
五行療法,其核心理論是陰陽五行。中醫的核心就是陰陽五行。【皇帝內經】可以看作五行療法的起源。但實際五行療法是一種自然現象,其發展源於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和對自我的保護。比如,感覺冷就要加衣服,感覺熱就到河裡去洗澡。進入醫療領域的經驗,受寒氣感冒了喝熱姜水發汗,這些自然的做法經過漫長時間積累而成形成的陰陽五行理論。【皇帝內經】是已經成型的五行療法理論。
現代風水師,把八字命理,風水環境學,食療,養生,天象等方法綜合運用,五位一體,形成更加完整的五行療法科學體系,對人的健康更加有效。
五行陣的陣法起源
相傳混沌初分,鴻蒙始判,天地未開之際,有一顆靈根生成在西牛賀洲。有地仙之祖名曰鎮元子,雲遊至此時發現此靈根,甚為愛之,遂於靈根旁建一五莊觀,從此在此修行。那靈根漸長,開花結果,喚名“草還丹”,又名“人蔘果”。此果子三千年一開花,三千年一結果,再三千年才得熟;短頭一萬年方得吃。似這萬年,只結得三十個果子。人若有緣,得那果子聞了一聞,就活三百六十歲;吃一個,就活四萬七千年;蓋為天地間精氣所在也。而天地萬物皆由五行化育而成,人蔘果更是集五行之精於一身,故其又與五行相畏:遇金而落,遇木而枯,遇水而化,遇火而焦,遇土而入。話說佛祖為保當世取經大業可成,特從人、妖、仙三族中各選中一干深具潛質的“天命者”穿梭是空前來,以助取經眾人迴歸正道,造福蒼生。然此舉名曰順應天命,實乃逆天之行,其所帶來的危害,便是佛祖亦未可知。如今因“天命者”日益增多,已令當世之五行紊亂,人蔘果靈根五行渙散,流落四方。若任由此狀況持續,則人蔘果樹枯萎之日,便是萬物滅亡之時。為此,鎮元大仙派遣弟子四出尋找失落的五行靈根,以期延緩人蔘果樹枯萎之勢,爭取更多時間來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五莊弟子風亦寒奉師命來到長安尋找五行靈根,發現每隔七天的戌亥相交之時會有大量靈根碎片在大唐東、大唐南聚集。為求儘快集齊五行靈根以搶救瀕臨枯萎的人蔘果樹,風亦寒廣邀六大派弟子定時前來協助找尋四散的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