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傳統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5年07月13日

羌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羌族的傳統節日就是羌歷年,羌語稱“日美吉”,根據地方的不同,又有“羌歷新年”、“過小年”、“豐收節”、“還原節”等多種叫法,但名稱不同,內容卻完全一樣,都以慶祝豐收和感恩還願為主要內容龔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在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持續三至五天。

還有就是祭山會,這是羌族獨有的傳統節日,時間在每年的農曆四月初一。這是一種祈祝豐年的活動,到了這天,每家每戶的房頂上插著杉樹枝,室內的神龕上掛著剪紙花,點燃鬆光、柏枝,祀祭天神“木比塔”。祭祀時,宰羊作祭品,巫師敲著羊皮鼓,唱本民族的史詩。當天,全寨男女老少,都要喝咂酒、唱酒歌、跳鍋莊舞,祈求年景豐收。

贊助廣告

羌族的民風民俗

春節舞龍、舞獅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

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村舞獅。

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一路鼓樂不斷, 一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鑽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的地方特色。

贊助廣告

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償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

端午節,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節,扒龍船,龍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

每年農曆“五月節”,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衝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

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

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一個大型歡慶節日。

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民間從節羊一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一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

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一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閤家一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一年一度的賞月。

隨著時代的發展,民間的賞月活動正在由庭走公共場所。目前,已具規模的有平湖賞月和湯泉賞月兩個場所。

重陽節登高、放風箏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民間重陽節有登高和放風箏的習俗。

據民間傳說,重陽節登高能給登高者帶來好運,連續三年登高則能時來運轉。從鍛鍊身體的意義上來盾,重陽節登高確實有其獨到的益處。重陽節時值初秋,秋高所爽,此時登高,身心收益非平時可比,既能鍛鍊身體,增強體質,到高山這巔,舉目遠眺,山河秀色盡收眼底,令人精神振奮,心情舒暢。

現在,每年重陽節登高最為壯觀的是羅浮山、九龍峰、象頭山,市區的高榜山、豐山等,尤其是位於博羅的羅浮山,每年重陽節前夜(農曆九月初八)十多萬來自本市各縣和東莞、增城、廣州、深圳的登高者陸續登上羅浮山的頂峰飛去頂,通宵等待日出的人們在山頂圍坐,互相祝福。日出時,煙花、炮竹響徹去霄,與初升的太陽交融在一起,頗為壯觀,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到羅浮山登高的人數每年都有十多萬最多時有三十多萬,使羅浮山重陽登高成為嶺南重陽節的盛事.

重陽節放紙鷂則是較為獨特的習俗。民謠中唱道:九月九,是重陽;放紙鷂,線愛長。按我國傳統習慣,放風箏一般多在清時時候。由於氣候......餘下全文>>

羌族有什麼習俗?

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最早是河煌地區的牧羊民族,以後向東向南遷徙,是華夏族的主要族源之一, 也是古代蜀族和今天藏族、彝族的主要族源。它們大部分融合到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之中,只有在四川的岷山 地區保留了全國唯—一塊羌族聚居區,這包括阿壩州的茂縣、汶川、理縣、黑水、松潘,以及綿陽市的北川縣 。其中以茂縣羌族集中聚居最多,佔全部羌族人口總數的60%。

羌族具有獨特的物質文化成果和民族風情,綿延幾千年而不間斷,被稱為中國各民族演化史上的一個“活化石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至今仍存的碉樓、棧道和溜索等建築形式。碉樓在羌語裡叫做“邛籠”,“皆依山居止 ,壘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著名的有茂縣黑虎鄉的群碉、明嘉靖年間修築的桃坪碉。棧道在羌族地區的特 色是險峻,茂縣較場一帶的棧道遺蹟,傳為是蜀人的祖先蠶叢氏的遺作。溜索古稱“窄”,是用於渡河的竹 索 ,羌族中心區茂縣古有“繩州”的設定,其名稱即來源於古羌的繩橋。 現存的歷史文物中,以橫架於滔滔服江 之上、長達100多公尺的茂縣石鼓 “鴛鴦溜”最為著名。

羌族地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這裡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物, 有蠶叢和大禹的遺蹟。“禹興於西羌”, 汶川刳兒坪和茂縣石鼓鄉(原名石紐鄉)以及北川的石紐,都有大禹誕生的紀念地。茂縣縣城名“鳳儀鎮”, 也是源於歌頌大禹的“鳳凰來儀”的古語。在茂縣維城鄉有蜀漢大將姜維修築“維城”的遺說。疊溪本為古蠶 叢重鎮,因地震而變成今日風光秀麗的地震湖。

羌族的民俗亦很有特色,至今保留著白石崇拜習俗,戶戶羌寨莊房都供奉白石。羌笛傳自遠古,各種歌舞歡快 多情,羌族服飾有獨特的魅力。其民族著名節日有羌歷年、祭山會、牛王會,娛樂活動有跳莎朗舞、爬天杆、 射獸饃、放索套。其它如挑花刺繡、云云娃、喝咂酒等,都可令人享受羌族文化的獨特風情。羌族地區盛產花 椒,“茂椒”至今仍是烹好川菜的重要調味品。

三 爾瑪羌族文化

(一)傳統節日:

農曆10月初1是羌歷年,在這隆重的節日裡羌族人們會穿著本民族的服裝歡聚在一起跳起鍋莊,還有一些祭祀活動。

以“感恩”、“ 祈福”、“ 和諧”為主題的2009羌族“俄苴”慶典在茂縣曲谷舉行1月30日(農曆正月初五),阿壩州茂縣曲谷鄉河壩村,羌笛悠揚,爆竹聲聲,嗩吶齊鳴,鑼鼓喧天,全鄉2000餘群眾歡聚在這裡,載歌載舞,興高采烈,共慶一年一度的羌族“俄苴”節,祈禱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國泰民安。

“俄苴”意為農曆正月初五,是羌族村寨的狩獵節,又叫男子節。記者瞭解到,曲谷鄉是羌語標準音點(羌語普通話)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瓦爾俄足”傳承地,是羌族語言、服飾、飲食、村落佈局、民居建築、風俗習慣、禮儀節慶、民間藝術、手工技藝等羌文化保留完整的行政鄉。在這條偏遠的山溝裡,有流傳千年的領歌節(“瓦爾俄足”,又叫婦女節)、狩獵節(又叫男子節),陰陽互補,剛柔相濟,構成共同的主題:感恩一切給予生活的惠及,規勸人們尊重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本真和恬美,而且還有歷經千年的洪木基神塔,這裡的人們每年都要舉行“俄苴”慶典活動。

由於現在禁止捕殺野生動物,所以智慧的羌族人們通過用麵粉燒製獸形饃饃來狩獵,以紀念羌族中的一個神,其實是人,是因為羌族人們太崇拜他,對他的尊敬.

狩獵節時德高望眾的老人取聖火勝利而歸。

正月初五那天早上,他們到山一株神樹那裡取聖火,他們用白石頭摩擦生火。

其中白石頭是羌族的聖物,放在房屋上面。

羌族寨中建有石碉樓,方......餘下全文>>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彝族

火把節: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習俗: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二月初八,習俗: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二月初八,習俗: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二月初八,習俗:跳蘆笙舞

賽衣節:三月二十八日習俗:賽衣

三月會:三月二十八,習俗:趕集、跳舞

白族

三月街:三月十四至十六日,習俗:物資交流、賽馬、賽龍舟、歌舞

繞三靈: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習俗:繞山、祭祖、跳霸王鞭、八角鼓舞

火把節:六月二十五日,習俗:驅邪求吉、祈求豐收

本主節:日期不一,習俗:供奉“本主”、誦經唱文,焚香磕頭、歌舞、遊樂、競技等

石寶山歌會:七月末八月初三天,習俗:彈唱白族情歌

苗族

花山節:一月三日,習俗:對歌、跳蘆笙舞、爬花杆

納西族

米拉會/棒棒會:五月十五日,習俗:賽馬、農具交易會

祭天:節期不定,習俗:祈年求豐,消災除邪

騾馬大會:三月七月,習俗:牲畜交易

三朵節:二月初八,習俗:賽馬、跳“阿哩哩”、野餐

七月會:七月中旬,習俗:大牲畜交易、對歌

摩梭人

朝山節:七月二十五日,習俗:祭拜女神、歌舞、射箭、結交阿夏

景頗族

目腦縱歌:一月十五日,習俗:跳文崩舞

藏族

成佛日:四月一至四日

跳神法會:藏曆除夕,習俗:跳神節目

賽馬會:五月初五,習俗:搭帳篷,野炊、宴客、賽馬

成道日:十月二十五日

端陽節:五月初五,習俗:賽馬、跳鍋莊舞、弦子舞、野餐

雪頓節:藏曆六月底七月初,習俗:晒大佛、跳藏戲、過林卡

布依族

牛王節:四月八日,習俗:吃牛王粑、給牛散食、歌舞

傣族

潑水節,習俗:歌舞、賽龍舟、潑水、放升高

採花節,習俗:採花獻佛

送龍節:公曆一月,習俗:送祭品給龍神

哈尼族

扎哩作:一月一日,習俗:祭祖、對歌、盪鞦韆、宴請

阿瑪突:二月屬龍日,習俗:祭山、祭祖、祭社林等

新米節:八月第一二個龍日,習俗:嘗新、祭天、祭親奠

苦扎扎:六月,習俗:對歌、跳舞、祭天神

十月年:十月,習俗:祭祖、通街宴

姑娘節:二月二日,習俗:野餐、唱歌跳舞

祭母節:三月第一個屬牛日,習俗:祭母、唱思母歌

壯族

隴端節:三月,習俗:物資交流、青年男女對歌、社交

僳僳族

刀杆節:二月八日,習俗:上刀山、跳嘎

賽歌會:臘月或正月上旬,習俗:賽歌、沐浴

澡堂會:春節,習俗:沐浴、交友

回族

開齋節:回曆十月一,習俗:禮拜、贈“油香”等

古爾邦節:回十二月,習俗:團拜、宰牛羊等

拉祜族

葫蘆節:十月,習俗:跳蘆笙舞、物資交流、

擴拾節:正月初一,習俗:接新水、跳蘆笙舞、狩獵

祭太陽神:立夏日,習俗:敬獻神靈、祈禱年豐

佤族

拉木鼓節:臘月,習俗:拉木鼓、剽牛、跳舞

瑤族

盤王節:五月二十九日,習俗:祭祖、歌舞

普米族

轉山會:五月五日,習俗:轉山、歌舞、鳴槍

阿昌族

會街:九月十五日,習俗:耍青龍、白象、跳象腳鼓舞

基諾族

祭大:三月,習俗:跳鼓舞、竹杆舞、打陀螺

水族

端節: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習俗:銅鼓舞、對歌尋偶

獨龍族

卡雀哇:臘月,習俗:剽牛、祭天、跳鍋莊、互邀作客

愛伲族

耶苦扎:六月,習俗:打鞦韆、跳舞、聚餐

怒族

鮮花節:三月十五日,習俗:採集鮮花、祭祀仙女

怒族年:臘月二十九日,習俗:射箭、打石頭靶、歌卜(猜唱)、盪鞦韆、舞蹈等[3]。

蒙古族

蒙古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舊曆新年,蒙古語為“查幹薩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節亦稱“白節”或“白月”,這與奶食的潔白緊密相關意。此外還有那達慕、馬奶節等。

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餘下全文>>

各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國56個民族的傳統節日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曆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耍白象是阿昌族傳統節日。

2、德昂族

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是虔誠的佛教徒最大的淨居把齋節日。

3、東鄉族

東鄉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樣,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

4、侗族

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

5、白族

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它和“火把節”(又稱星迴節)等民族節日饒有特色。其他主要節慶活動還有大過年、繞三靈、火把節、耍海會、拜日望等。同漢族相同,也過清明、端午、中秋等。

6、獨龍族

唯一的傳統節日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絡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具體時間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節日期間,人們要舉行祭山神儀式,唱歌跳舞。

7、俄羅斯族

俄羅斯人傳統的民族節日主要與宗教信仰有關,每年公曆的1月7日俄羅斯族均歡度聖誕節,紀念耶穌降生。

8、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的傳統節日不多,只有春節、氏族的“莫昆”大會和宗教活動“奧米納仁”,還有篝火節。主要節日是農曆新年。

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

9、布朗族

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

10、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不管是牧民、獵民還是農民,都以農曆新年為主要節日。臘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區五月二十二日要過“米闊魯”節,實際是由一種生產活動演變而成的節日。這一天,要統計牲畜的數目,給馬剪鬃尾、打烙印。人們在5月初五早起採艾蒿戴在頭上,去河邊洗臉、沐浴,以求安康。牧區還有“祭敖包”,這是從宗教祭祀演變成的節日,要舉行賽馬等活動。11、高山族

11高山族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2、仡佬族

祭山、吃新、過年,是各地仡佬族普遍過的三大節日。春節,是仡佬族最大的節日。農曆十月一日,是仡佬族的傳統節日“牛王節”,是仡佬族民間特有的節日。

13、朝鮮族

其節日基本上與漢族相同。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節)、端午節、秋夕(中秋節)。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老人節)。還有三個家庭的節日,即嬰兒週歲生日、回甲節(60大壽)、回婚節(結婚60週年紀念日)。

14、黎族

黎族的節日與黎族的歷法有著密切的關係。解放前黎族的節日,在鄰近漢族地區和黎漢雜居地區,大多都用農曆,節日與漢族相同,例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等。就黎族來說,過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節日是春節和三月三。

15、僳僳(lisu均四聲)族

主要節日有闊時節、火把......餘下全文>>

羌族民風民俗

春節舞龍、舞獅,在惠州的歷史已十分悠久。自古以來,從正月初一至正月半(即正月十五),龍隊、獅班穿街過巷,天天熱鬧非凡,頗有惠州的地方特色。傳統的舞龍、舞獅活動由民間自發組成,多為一街一龍,武班、鄉村舞獅。民間的舞龍具有典型的廣東風格。所舞的龍自己扎造。龍頭主骨架由竹料紮成,外表糊紙上漆,彩布作龍身,整條龍長達13丈,約合42米。舞龍時,最前面由日月牌、匾額、宮燈、扮色隊(化裝成歷代的民間故事人物),鰲魚、鳳、獅、雜水(由人扮裝的魚蝦蟹蚌等)在前面引路,最後才是活靈活現的龍。一路鼓樂不斷, 一路鼓樂不斷,人數從多,浩浩蕩蕩,穿街過巷,滿城轟動。龍過之處,不時有長者帶子、孫在龍的肚子下鑽來鑽去,謂“鑽龍架”, 意思是望子成龍,舞龍時的“鑽龍架”、“獵龍公”、“派龍貼”等民俗,頗有的地方特色。民間的舞獅活動與舞龍有相同的特點。把獅紮好後,先到元妙觀“開眼”,並進行“搶青”活動。新春的第一天清晨,各路獅隊由師爺攜匣領路,獅子、鑼鼓鑔鈸、手持各種冷兵器的武術隊伍依序表演,所到之處,店家、住戶鞭炮相迎,並封紅包,熱熱鬧鬧,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才告一段落。

端午節龍舟競渡。端午節,民間稱之為“五月節”。賽龍舟,惠州民間稱之為“扒龍船五月節”。節,扒龍船,龍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一至初六,都舉行傳統的賽龍舟活動,歷經千年,常盛不衰。每年農曆“五月節”,多為河水漲滿,“龍舟水”使各街(村)的龍船隊興趣倍增。以往的五月節,在東江河畔,完成了賽前儀式的龍船隊沿江分批舉行龍舟賽。參賽龍舟先是順水而下,而後逆水而上,最後衝刺決出輸贏。獎品多為花江(用竹串吊整幅衣布,上面貼滿紙巾),設獎者也多為地方的殷商巨賈。得者把“花江”插在船頭,沿江而上,以為榮耀。

中秋賞月。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民間過中秋節僅次於春節的一個大型歡慶節日。為了能過好中秋節,民間從節羊一個月就著手節日的籌備,購買月光餅(一種用白糯米粉加白糖做成的白餅),風粟、菱角、表欖、紅柿、芋頭、柚子、花生等吃物,當然,每家必不可少的是月餅和燈籠。中秋節當天,遠出他鄉的人們各自回到家中最長者的家吃團圓飯,向家人講述自己今年以來所做的事和下一步的目標,長年當家的人則多講一些好話(激勵的話)。當月光初升時,閤家一起開月餅、點燈籠,開始一年一度的賞月。

羌族人的生活習俗

找百度百科   碉樓是羌族人用來禦敵、儲存糧食柴草的建築,一般多建於村寨住房旁。碉樓的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幾種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碉樓的建築材料是石片和黃泥土。牆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石牆內側與地面垂直,外側由下而上向內稍傾斜。修建時不繪圖、吊線、柱架支撐,全憑高超的技藝與經驗。建築穩固牢靠,經久不衰。1988年在四川省北川縣羌族鄉永安村發現的一處明代古城堡遺址"永平堡",歷經數百年風雨滄桑仍儲存完好。   羌族民居為石片砌成的平頂房,呈方形,多數為3層,每層高3米餘。房頂平臺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牆外成屋簷。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樹丫或竹枝,再壓蓋黃土和雞糞夯實,厚約0. 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涼。房頂平臺是脫粒、晒糧、做針線活及孩子老人遊戲休歇的場地。有些樓間修有過街樓(騎樓),以便往來。 此外羌族地區山高水險,為便利交通,1400多年前羌民就創造了索撟(繩撟)。兩岸建石砌的洞門,門內立石柱或大木柱,柱上掛胳膊般粗的竹繩,少則數根,多則數10根。竹索上鋪木板,兩旁設高出撟面1米多的竹索扶手。[3]

編輯本段羌族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民間的說法是“沒有歌不行,沒有舞亦不行”。《汶川縣誌》說,羌民“喪葬有喪葬曲,相互舞蹈,以示悲歡,蓋古風尚存也。”   羌族音樂原始古樸,屬我國民族調式,以五聲、六聲為主。

[4]五聲音階的歌曲包括有以宮、商、角、徵、羽5個音作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5種調式。另外,還有一些特殊的五聲式音階,如徵羽、變宮、商、清角,以及宮、商、角、清角、徵,但是很少使用。六聲音階在羌族民間歌曲中的應用比較廣泛,在使用由徵、羽、宮、商角和徵、羽、宮、商、清角兩種五聲調式音階的交替而形成的六聲音階歌曲中,角聲與清角聲不在一個樂句裡或一個樂段裡同時出現,並且只有以宮、商、徵、羽4聲為調式主音(起訖音)的4種調式。民間歌曲中使用完整的七聲調式音階較少,一般都是通過以五聲調式音階或六聲調式音階進行交替及轉調形成的七聲,因而使用七聲的歌曲仍具有五聲調式色彩。   羌族舞蹈的基本特點有,保留著原始樂舞粗獷、古樸的風格,大多

是在民俗宗教祭祀活動中進行,舞者既通過舞蹈取悅祖先神靈,又得以自娛樂,以羊皮鼓、手鈴等打擊樂器伴奏,加深人民對神的崇拜和其神祕感;舞蹈動作的表現與歌詞內容沒有直接的聯絡,多數舞蹈是用歌來促使舞步的迴圈往復;同一樂句男領女合,動作完全重複,節奏的強弱起落同舞蹈齊奏起落結合巧妙協調。羌族舞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什麼樣的場合跳什麼舞,均按功能和禮儀要求有一定的程式。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為自娛樂性、祭祀性、禮儀性、集會性4種。   “薩朗”有“唱起來,搖起來”的意思,此舞在羌區最為盛行和普及,是很古老的自娛性舞蹈。“薩朗”音樂曲調歡快、流暢,節奏跳躍、明朗,歌詞內容十分豐富。該舞可在室內外進行,男前女後,不限人數,圍火塘或場院一圈,不封口,向逆時針邊歌邊舞。開始時,先男女輪唱一遍舞曲,然後共同起舞,速度由慢到快,跳到激烈時,領舞男子加快舞步,帶頭交換各種不同的舞蹈動作,或雙腿交替重踏,或左右旋轉,男女相互競爭,氣氛逐漸熱烈。舞至高潮時,男子叫聲“嚇喂”,女子應和“喲喂!”一曲就此結束,接著再變換新的舞曲和步伐。   “席蹴步”在南部方言中有“辦酒席時跳舞”的意思,是民間在喪葬、祭祀時舉辦酒席後進行的祭祀性舞蹈,沒有固定的表演程式。此外還有反映豐收後喜慶心情的“瓦西切瑪”、“江得裡學”,讚美裝飾物的“石奎餘奎”。 “席蹴步”音樂曲調緩慢......餘下全文>>

羌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 土族的傳統節日、生活習俗和飲食文化 5分

高山族的傳統節日包括:播種祭、平安祭、“阿立”定祭豐、竹竿祭、猴祭與大獵祭、矮靈祭以及達悟人的飛魚祭,等等。高山族的傳統節慶通常與祭祀合一,紛繁複雜,

飲食以穀類和根莖類為主;

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

相關問題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