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彝族有什麼節日?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彝族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日

【宗教信仰與重要節日】 彝族宗教具有濃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主要是萬物有靈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對精靈和鬼魂的信仰。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 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 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絃,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一個是大姚縣三臺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繡,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過去的賽裝方式不同、現在,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棚,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穫、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祕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釦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餘下全文>>

贊助廣告

彝族人都有哪些節日

彝族的節日 彝族的傳統節日很豐富,根據節日的性質可分為生產性節日、社交遊樂性節日、紀念性節日、慶祝性節日和祭祀性節日等五類。而每一類又包括5—10個節日。如以發展、促進生產為目的生產性節日有剪羊毛節(流行大涼山,一般為農曆六月中旬)、採藥節(流行雲南小涼山,每年農曆五月初日,主要是採、賣藥材)、黑井燈會(流行於雲南牟定縣黑井一帶,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主要是祈求多生產鹽)、羊年(雲南牟定每年農曆除夕晚上和初一給羊吃年飯,貼對聯)、巴烏節(流行於雲南鶴慶縣東西山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主要是歡慶和祈望狩獵豐收)、頌牛節(雲南西北山區彝族每年立冬舉行)、拉麻節(拉麻彝語意為賀牛神,彝族支系黑話人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初七日舉行)和護山節(流行於廣西隆林彝族中,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初四日舉行);又如以歌舞、遊藝、集會形式進行交往娛樂為目的的社交遊樂性節日有賽歌會(雲南九江縣彝族支系臘魯人每年農曆二月舉行)、情人節(廣西那坡縣彝族支系白彝人每年農曆三月舉行,情人互送禮物)、姑娘節(雲南金平彝族姑娘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趕場日,到街場上展示自己的青春和美貌)、賽馬節(貴州威寧,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賽裝節(雲南永仁等縣,每年農曆正月十五彝族姑娘都著盛裝,比試誰的服飾漂亮)、趕花街(雲南峨山、新平、雙柏三縣交界處的彝族支系勒蘇人每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和七月十五日舉行二次,是年輕人談情說愛的好機會)、串會節(雲南漾濞彝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九日,人們聚集篝火旁跳舞對歌)、搭清節(雲南曲靖市白水區彝族婦女節日。每年農曆三月的第一個馬日。婦女們打扮後帶上食品聚集於當地的密集山上,一邊唱歌,一邊品嚐食品,直到明月當空才各自離去)、開新節(雲南峨山彝族每年農曆正月初一後的第一個趕集日,過完節日就要春耕了)、拜姑爺節(雲南峨山一帶彝族每年正月初二,以村寨為單位,邀請3—5年內嫁出去的姑娘連同姑爺接回本村進行團拜)和鬥牛節(每年農曆六月一日各地彝族都要舉行);再如以追念民族英雄、紀念某個歷史事件為主要內容的紀念性節日有插花節(雲南楚雄彝族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以紀念傳說中為婦女除暴安良的女英雄咪依魯)、服裝節(雲南大姚縣三臺山彝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舉行,以紀念心靈手巧的女服裝師阿米尼、二月八(每年農曆二月初八舉行,節期三天,以紀念智鬥強敵英雄密枯)和牟定三月會(雲南楚雄彝族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四日舉行,節期3—5天,以紀念傳說制服蛟龍的勝利);以喜慶豐收、祝賀人畜興旺、平安幸福為內容的慶賀性節日有彝年、老年節、嘗新節、新米節、沙戶比節等;最後就是以祭祀神靈、祈禳凶邪的祭祀性節日有火把節、密枝節、祭公節和跳公節等。其中以彝年和火把節為彝族最普遍最隆重的節日。

贊助廣告

說說雲南有哪些節日

彝族二月八 二月八日

納西族白水臺賽歌會 二月八日

白族三月街 三月中旬

傈僳族刀杆節 二月七日

藏族端陽節 五月五日

苗族花山節 正月三日

彝族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

傣族開門節 七月中旬

回族開齋節 六月

傣族潑水節 四月中旬

白族繞三靈 四月二十三日

傈僳族賽歌會 正月初一至十五

納西族三朵節 二月八日

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日

普米族轉山會 五月五日

彝家獵神節 二月初一至初三

金殿廟會 一月初九

彝族除了火把節,還有哪些節日? 30分

火把節:彝族最盛大的節日是“火把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關於火把節的傳說很多,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傳說的:古時候,彝族在抵禦外族的戰爭中,將火把綁在羊角上,驅趕羊群沖人敵陣,擊潰了前來侵犯的敵人。從此人們過火把節是紀念和慶祝戰爭的勝利。彝族過火把節,要舉行摔跤、鬥牛和歌舞活動,人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們擎著火把,朝火把上灑松香,相互祝福。

插花節: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是彝族的插花節,關於這個節日,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楚雄曇華山有下殘暴荒淫的土官,修建了一座“天仙園”,欺騙彝族人民說裡面有仙女在織布、繡花。強迫各村各寨把最漂亮的姑娘送到“天仙園”去供土官淫樂,逼死了許多彝族姐妹。有個咪依嗜的漂亮姑娘,為了拯救彝家姐妹,在農曆二月初八這天,隻身闖進“天仙園”,取下頭上戴著的有劇毒的白色馬櫻花泡進酒裡,與土官共飲,毒死了土官,犧牲了自己,人們為了紀念這位英勇獻身的姑娘,便把農曆二月初八這天定為插花節,這一大,人們把採摘來的杜鵑花插在門前、屋後,掛在牛羊角上,彝家男女老少,人人戴花,表示抗暴除惡、祈求吉祥幸福。青年男女更是穿上節日互裝,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相好的青年男女如一方將杜鵑花插在另一方的頭上,即表示對對方的愛情矢志不渝。

賽裝節: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彝族的賽裝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臺區跳歌場,圍成圓圈,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繡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繡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繡。

虎節: 雙柏縣小麥地衝一代的彝族,農曆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過虎節,彝語稱為“羅麻”。是日,全村成年男人於村後祭拜土主後,經巫師占卜擇出8人。這8人披上畫有虎斑紋的披氈,臉、腳、手上繪上虎紋,化妝為虎,在黑虎頭率領下跳各種摩擬生產、生活、生殖的舞蹈,到全村為各家各戶驅鬼除祟,彝族語稱為“羅麻乃轟”。虎舞(又稱老虎笙)從正月初八開始,每日增一虎(伊始為8虎)增至15虎,即到正月十五日。虎舞中以手執以“崩咚”鈴的長者作前導(也稱垛西)伴虎者都作全身虎紋,披虎皮。如一時難得眾多虎皮,就用氈子代替。跳虎節時,前村戶戶敬香供“虎神”,每戶從門前到屋裡都要跳一場虎舞,以驅邪除祟,求虎神守衛。夜晚,田間村寨置起火堆,虎笙繞寨而舞。15只虎都出場後,雌雄老小一應俱全(喻後又來著)全村為來日的興旺景象擺酒慶祝,狂歡一夜。

評論(7)|103

玉簪瘦 |五級採納率26%

擅長:文化/藝術社會民生

按預設排序|按時間排序

其他1條回答

2009-10-18 15:551988Michael|十六級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火把節--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餘下全文>>

彝族的重要節日是什麼

彝族:最看中摔跤運動 火把節為隆重盛大節日

彝族共有人口657萬餘(1990年統計),是一個人口較多、分佈較廣的民族。分別聚居在雲南、四川、貴州和廣西等省、區。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自稱“諾蘇”、雲南紅河彝族自稱“羅羅”、圭山、彌勒一帶的彝族多自稱“撒尼”和“阿細”。

彝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據考證:彝族和古代居民氐羌有著密切的關係,認為:是古羌人南下與西南土著長期融合而形成的一個民族。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共分為6個方言區,四個次方言區,二十一個土語區、二十二個次土語區。

儘管各種方言、土語、次土語之間有較大的差別,但在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和語音等方面都有共同之處,本民族中、青年交流無更大的障礙。

此外,大部分彝族群眾自古就有使用雙語 (如彝-漢,彝-白,彝-哈尼……)和多種語言的傳統語言習慣。這種龐大紛繁的少數民族語言現狀,構成了一個極其奇妙和特殊的彝族語言大系。

彝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史書古彝文稱為“倮文”、“僰文”、“夷文”、“畢摩文”等。

1975年制定了四川《彝文規範試行方案》確定了819個規範字。

火把節

彝族傳統體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傳統體育運動中摔跤是一項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體育活動。特別是在火把節、春節和彝年期間,摔跤是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

過去在滇東的彌勒、路南一帶,祭“密枝神”(傳說中主管牲畜的神)的日子是摔跤的黃金季節。

祭祀這天,由村寨裡的畢摩(專伺祭祀活動的主持人)和長老領頭,人們跟隨用長杆抬著“掛紅”用的紅布入場,繞場一週,然後燒香祭拜,最後年輕人圍著掛紅跳起敬神舞蹈。

直到儀式結束後,便開始進行摔跤、舞獅子和鬥牛等各項文體育活動。

在摔跤比賽之前,先由裁判作一個簡短的儀式,儀式結束,選手才脫下上衣,下穿短褲,蹲在場邊,意思是向裁判請求開賽。

裁判則熱情的迎上前去,將選手扶起,繞場一週,並且用彝語高喊:“勇士們,來吧!莫錯過這個大好時機……”

繼後,一個個應戰者先後出場。

裁判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和眼力,判定選手的體重和年齡,將對方領進場內,隨之一場激烈的摔跤比賽景開始了。根據參賽的人數多少,在摔跤場上可以同時進行幾對,甚至幾十對。

彝族摔跤不分體重級別,沒有時間限制。一般先入場的都是年輕的新手,兩人比賽結束後,負者主動退場,勝者留下再戰。

彝族摔跤的基本方式是從站立摔,轉為跪撐摔的迴圈式。主要動作是抓住對方腰帶、抱單腿、過背、夾臂翻、穿腿等。摔跤的過程中,使對方雙肩著地為勝。

這種規則與國際自由式摔跤十分相近,只要稍加訓練的選手,便可參加國際性的比賽。

一場摔跤比賽一般為三局,勝兩局者為勝,雙方一同倒地視為平局。如果三局均為平局,則雙方不分勝負,視為平局。連續戰勝兩個以上對手的就能得獎。

彝族摔跤為國家培養了許多人才,其中許多選手在國內外各種比賽中,多次獲獎。

被稱為“雲南抱腿”的彝族摔跤名將龍文才,以他的抱腿絕招,戰勝了很多名將,曾獲得73公斤級自由式摔跤的全國冠軍。

射駑:弓駑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獵用的工具。弩形狀似弓,是用堅硬的巖桑樹或梨樹做成。射弩猶如水平託弓射箭,只要扣動扳機,箭便順弩床中的箭槽飛出,射程較遠。

由於彝族人民多居住在山區和半山區,林中經常有野獸出沒,所以男子外出,弓駑從不離身。射駑作為一項體育運動,在傳統節日裡比賽時,多以決出誰射的又遠又準為勝。

火繩:廣泛流傳於四川涼山彝族民間,多在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舉行,是彝族民間獨有的一個群眾性體育專案。

跳火繩以......餘下全文>>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每年夏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貴州彝族地區也有於六月初六舉行。有關這個古老的節日的來源,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傳說。其中較普遍的一種傳說是:唐代南詔王皮羅閣欲吞併其他五詔,以夏曆六月二十四祭祖為名,召各詔詔主前來祭祖,預先建松明樓陰謀殺害他們。嶝賧詔主妻慈善(白節、柏節)夫人勸其夫勿去,不聽,不得已以金鐲戴其夫臂上。屆時諸詔主果真被皮邏閣以火焚樓燒死。待五詔主夫人前來收屍時,惟慈善夫人因鐲獨辨其夫屍骨歸而葬之,後皮邏閣強娶慈善為妻,她守城抵抗,因食儘自殺。有說在六月二十四日,慈善夫人燒起松枝火把照著亡夫的靈魂回家;也有說慈善夫人與皮邏閣大戰,她號召人民把無數火把捆在羊角上,驅使羊群亂竄,滿山火把,嚇得南詔將士魂不附體,但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自後人們為紀念這個悲壯的歷史事件,每年六月二十四日就燃起松枝火把。但在四川涼山地區,又有傳說古時天上有個大力士斯熱阿比,他聽說人間有個大力士阿提拉八,就到人間與阿提拉八比賽摔跤,結果斯熱阿比失敗。回奏天神後,天神就遣害蟲到人間糟踏莊稼,阿提拉八在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號召人們燃起松枝火把驅蟲,結果戰勝了天神。這些傳說和神話,反映了彝族先民不畏強暴,敢於鬥爭的反抗精神。

由於彝族分佈較廣,因此火把節的儀式和內容各地不盡一致。四川涼山,屆時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晚間多以村寨為單位,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以祛災祈福。然後,相聚一塊燒起篝火,老年人教育大家放牧時,要防止牲畜踐踏莊稼,話畢開懷飲酒,歡喜若狂,青年男女翩翩起舞,盡情歡唱,以預祝人畜平安,莊稼豐收。雲南巍山彝族,屆時每戶人家都要在門口豎起一個小火把,村村寨寨還要在廣場上豎起一個大火把,到夜晚火把熊熊燃燒,互相飲宴、賽馬,並用松脂撒火把上,發出耀眼火花,電含有消災祝福之意。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節日那天彝族男女都穿盛裝;盡情跳舞唱歌,還燃火把舉行摔跤、鬥牛等遊樂,雲南武定和祿勸等地,人們在這天要舉行賽馬、打鞦韆、射箭等活動,並插火把于田埂之上,青年男女歌舞達旦。貴州彝族群眾,節日晚上,家家點燃火把,一些人手持火把在村寨周圍遊行,併到田邊、地頭進行象徵性的驅蟲活動。

除共同性的火把節外,各地還有一些地區性的傳統節日,如川、滇大小涼山及滇東北、貴州某些彝族地區的年節,雲南大理地區彝族的“拜本主會”,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的“密枝節”,等等。

相傳歷史上彝族一年為十個月,因此彝族傳統過年日期與漢族的不同,後因受漢族的影響,大部分彝族地區都在夏曆正月過春節,只在川、滇大小涼山及滇東北、貴州某些彝族地區,還一直保留著傳統的年節。在涼山稱“彝族年”,滇東北、貴州稱“冬月年”。1950年前,涼山彝族年沒有固定的日子,各地亦不統一。一般是以村寨為單位,在秋收後某一個月的下半月,由巫師畢摩選擇吉日舉行。如去年獲得好收成,則這天便作為吉日繼續沿用,否則,再由畢摩另行選定。過年時,涼山一般人戶都要打牲畜獻祭靈牌,以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盛裝宴飲歡度。但曲諾、阿加等級的人戶,屆時必須向主子送半邊豬頭,以表示人身隸屬關係,即使主子住處很遠,也不能豁免。在滇東北和貴州某些地區,彝族於夏曆六月,還有過“小年”的習慣。

雲南路南圭山和彌勒西山等地彝族的“密枝節”,於每年夏曆十二月初十舉行。“密枝”系當地各村寨一片茂盛的樹林,為人們崇拜的神樹,同時各村寨男子殺綿羊前往林中祭祀,由巫師誦經祈禱莊稼豐收,人們還上山趕雀,青年男女並舉行各種文娛活動。此外,在雲南楚雄小黑箐樑子彝......餘下全文>>

雲南省少數名族的節日是什麼

1.苗族: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事活動節慶;⒉物質交流節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⒋祭祀性節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慶日。動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個子日至第二個寅日)為玩年節,其中第1個子日為天歲節,苗人不出門(遠門);第1個丑日是地歲節,第1個丑日至第2個丑日(2—14日)期間,人們紛紛走親訪友、互賀新歲、男女對歌、玩龍燈、獅子等;第2個寅日(15日)為尾巴年(燒龍燈)。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個丑日為社日,亦稱龍頭節,苗人祭土地神,接龍、安龍(苗語染戎)。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個寅日為物質交流、男女社交節(漢籍稱為三月三街節)。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個未日為牛王節(漢籍稱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櫻桃會、佛生日。3月(龍月或辰月)的第一個辰日、第二個寅日分別為小端午節和大端午節,其中小端午節後來為紀念苗族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羋姓),亦稱屈原節、歌師節。4月(蛇月或巳月)的第1個巳日為降龍節(漢籍稱為六月六、六月場)、吃新節(大麥熟)。5月(馬月或午月)的第1個子日是小年節(夏至日,陰旦? 冢???個午日為七巧節(苗語稱七姊妹,即北斗七星)。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個寅日為鴨節,第2個辰日為趕秋節。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個申日為酒節(糯稻收割釀製甜酒、米酒)。8月(雞月或酉月)為祭祀節(主要進行椎牛、吃豬、跳香、還儺願、安龍等祭祖祀魂活動)。9月(狗月或戌 月)狩獵節,擇日祭梅山三神,開始狩獵。10月(豬月或亥月)卯日、午日為吃豬泡湯節(殺年豬),灶神節(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漢籍稱苗人十月過年)。   2.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   3.傣族:   (1)“潑水節”是傣族人民送舊迎新的傳統節日,時間在公曆四月中旬。節日期間的主要活動是祭祀拜祖先、堆沙、潑水、丟沙包、賽龍船、放火花及歌舞狂歡等節日。   (2)“關門節”傣語叫“進窪”,意為佛祖入寺。雲南傣族傳統宗教節日,每年傣歷9月15日(農曆7月中旬)開始舉行,歷時3個月。   (3)“開門節”,亦稱“出窪”,傣語為“豪瓦薩”,我國信奉小乘佛教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的傳統節日。流行於雲南地區,源於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習慣,類似於中原佛教的解復。時間在傣歷十二月十五日。   4.壯族: 壯族是多節日的民族,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其中,春節、“三月三”、“七月十四”是壯族最重要的節日。   5.納西族主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端陽節、中秋節、火把節、“正月農具會”(棒棒會)、“三月龍王廟會”、“七月騾馬會”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   6.滿族許多節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端午節和中秋節。節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體育活動。   7.土族人民的重要節日有,農曆正月十四日佑寧寺官經會,二月二威遠鎮擂臺會,三月三、四月八廟會,六月十一丹麻戲會,六月十三、二十九“少年”會,七月二十三至九月民和三川地區的“納頓”(慶豐收會)等等。其中擂臺會、丹麻戲會和“納頓”最具民族特色。屆時,除舉行賽馬、摔跤、武術和唱“花兒”等傳統娛樂活動外,還舉行物資交流會。此外,與漢民族一樣,也過春節、端午節等。   8.怒族: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日,貢山怒族群眾都要歡度盛大的傳統節日——鮮花節(......餘下全文>>

彝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節~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拜本主會”、“密枝節”、“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曆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處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火把節,密枝節,祭宮節(跳宮節)祭龍節,彝歷年,二月八,插花節,蕎菜節

相關問題答案
雲南彝族有什麼節日?
毛南族有什麼節日?
保安族有什麼節日?
傣族有什麼節日?
俄羅斯族有什麼節日?
藏族有什麼節日?
布依族有什麼節日?
鄂溫克族有什麼節日?
什麼民族有什麼節日?
壯族有什麼節日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