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的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崔姓的來源

崔姓是中國、朝鮮和韓國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六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屬於中原地區望族、全國大姓;望族分佈於今山東淄博、河南濮陽、河北安平、湖南桂東等地;主要堂號有博陵堂、清河堂等。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詩人崔顥、崔護等。

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佈則以朝鮮、韓國為多。

贊助廣告

崔姓氏的祖先起源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3000餘千年的歷史了。

贊助廣告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出自少數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於其弟叔乙,自己食採於崔邑。其後人以邑為氏,稱為崔姓,並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為崔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崔姓崔姓發源于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為朝鮮大戶。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悅,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佈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姓氏始末崔姓

崔氏源流

一、崔姓來源

出自姜姓,為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初年,有姜姓呂尚,字子牙,為官太師,也稱師尚父,又俗稱姜太公,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為諸侯國,建都營丘。姜太公有一子名(亻及),周成王時為朝廷重臣,康王時為顧命大臣,死後諡號為齊丁公。齊丁公有嫡子名季子,本應繼承齊國君位,卻讓位於弟叔乙,自己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的崔氏城),遂為崔氏,故崔氏的始祖為崔季子。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述為:“姜姓本炎帝,生於姜水,因以為姓。”姜姓部族是羌人的一支,姜、羌二字古音相同。羌字從羊從人,表示族名;姜字從羊從女,表示族姓,他們都生活在我國西部地區。《說文》雲:“羌,西戎牧羊人也……西方羌從羊”;《風俗通》謂:“羌本西戎卑賤者也,主牧羊。”而姜姓部族原來也居住在今陝西省扶風縣一帶。《水經注·渭水》說:“岐水又東經姜氏城南,為姜水。”這裡所記的姜水和姜氏城,可能就是姜姓部族最早活動的地區。由於姜、羌同源,故《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姜姓之別也”;近代人章炳麟也指出:“姜姓出於西羌”,追其祖先都應是以牧羊為主或以羊為圖騰的部族。然而,姜姓部族很早就從羌人中分離出來,他們的居住地在羌人的東部,其經濟生活也由遊牧轉變為以農業為主。據傳姜姓部族的始祖為神農氏,或稱炎帝。《說文》釋“姜”字曰:“神農居姜水,因以為姓。”《帝王世紀》述:“炎帝神農氏,姜姓也……長於姜水,因以氏焉。”關於神農氏開始從事農業的故事在古代流傳極廣,可知以炎帝神農氏為始祖的姜姓部族,實為羌人中最先進入農業經濟階段的一支。

在中國古史傳說中,最早、最顯赫的氏族即姜姓炎帝族與姬姓黃帝族。炎帝族的姜姓部落和黃帝族的姬姓部落原來十分接近,兩族還有親屬關係。《國語·晉語》曰:“昔少典氏娶於有(足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姜、姬兩姓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他們不但世為婚姻之族,而且不斷爭鬥,其中最著名的是蚩尤與黃帝之戰,或曰炎黃之戰,戰爭的結局以炎帝族失敗與黃帝族勝利而告終。在史前時代,姜姓部族輾轉四遷之地甚多。在歷史的程序中,炎帝的許多子孫分為很多支系,變易為其他姓氏。

姜姓較主要的一支即呂氏,據《呂氏世系表》載:“共工氏從孫伯夷,佐堯掌四嶽,佐禹治水,封為呂侯,為呂姓之始。”《新唐書·宰相世系》記載:“呂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孫為諸侯,號共工氏,有地在弘農之間,從孫伯夷,佐堯掌禮,使偏(通遍)掌四嶽,為諸侯伯(通霸),號太嶽。又佐禹治水,有功,賜氏曰呂,封為呂侯。”可見,呂姓,源自姜姓,是由古部族名和古國名、古邑名等而得姓。炎帝的後裔,共工氏從(堂)孫伯夷,是帝顓頊之師,帝堯時輔政,掌管禮儀,帝舜時正式任命他為秩宗,並告誡他說:“伯夷啊,由你做秩宗,早晚都要小心恭敬,只有為玖清明才能正直。”伯夷牢記帝舜教誨,兢兢業業,恪盡職守。禹代行天子之政時,伯夷盡心輔弼,成為禹的“心呂之臣”(呂,據許慎《說文解字》:“呂,脊骨也,象形。”《新唐書·宰相世系》:“呂者,膂也,謂能為股肱心膂也。”心呂之臣意即心腹之臣)。為嘉獎伯夷,帝舜晚年賜伯夷姓姜,賜氏為呂,並封他為呂侯,形成呂氏部族。伯夷的後代,早年活動於甘青山嶽地區,由於崇拜山嶽之神,形成了四嶽部落。在堯、舜、夏禹時代,四嶽成為部落聯盟的山嶽祭司,也是當時強大的部落之一。呂與申,皆為四嶽部落之後,屬羌人的一支,是姜姓的主要分支。《詩經·大雅·崧高》稱:“崧高維嶽,駿極於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這裡的甫就是呂,《尚書·呂刑》在《禮記·......餘下全文>>

崔姓氏的由來,以及崔家的貢獻?

崔姓起源於姜姓。

姜子牙助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姜子牙之孫、齊丁公佶四子季子被封齊國國君。但季子把國君之位讓給其弟叔乙,自己則“食採於崔”(今山東章丘縣)。這就是“季子讓國”的典故。後來,其後人以地為姓,遂姓“崔”。

崔氏在漢唐時期,是排在第一的名門望族,唐朝時期有“崔王盧謝”四大名門望族。崔姓號稱“宰相之姓”,光唐代崔姓就出二十七位宰相。崔姓在中國人才輩出,歷史上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姻、書法家崔瑗、詩人崔顥、崔護、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崔志遠、當代諾貝爾獎獲得者崔琦等。

姓崔的多嗎?我姓崔,想知道崔姓的起源地在哪?

崔姓起源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在當今以人口多少為序的中國姓氏中名列第74位。

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開國君主呂尚。呂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南陽西),從其封姓。呂尚的兒子丁公伋,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章丘縣西北),後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季子的後代一直是齊國的卿大夫,其九世孫崔杼,為齊正卿。崔杼曾立莊公、景公,任右相。其17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封東萊侯,有二子:伯基、仲牟,此後分支繁衍,人丁興旺。自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或稱“崔、盧、王、謝”,或稱“崔、盧、李、鄭”,均把崔氏列為一等大勝。宋代的《廣韻》說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此外,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千餘避亂入朝鮮,後發展成為朝鮮族大姓;西晉至唐代,崔氏還分佈於今山西、浙江、江蘇、廣西、安徽、陝西、甘肅等地;宋代以後,崔氏分佈地更廣,有的於清代以後移居東南亞一些國家。

崔氏對中華文化的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人才輩出,史不絕書。東漢有文學家崔駰、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寔,均為涿郡安平(今屬河北)人。南北朝時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武城西),如北魏吏部尚書、白馬公崔巨集,司徒崔浩,經學家崔靈恩,史學家崔鴻,書法家崔悅。唐代有詩人崔國輔,崔灝,崔護,而且崔姓曾任宰相者多達27人,地位顯赫一時。

其後,北宋有畫家崔白,擅畫花竹、禽鳥,還有經學家崔子方。元朝有書畫家崔彥輝,明代有名臣崔呈秀、畫家崔子忠。清代有學者崔述、經學家崔紀。近代有經學家崔適。

"崔"姓的起源誰知道?

一、姓氏源流

崔(Cuī)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姜姓,以邑名為氏。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西周時齊國國君丁公伋的嫡長子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根據多種古籍的記載,崔氏出自姜姓。崔姓出自於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經長期是山東望族和中國著姓。齊國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的重要諸侯國之一,建都於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開國君主是呂尚。呂尚本來姓姜,因為他的先祖被封於呂(今河南省南陽),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的兒子丁公佶,是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的嫡子叫季子,本來應該繼承君位,但卻讓位給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則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縣西北),後來以邑為氏,就是崔氏。 而這位丁公佶,相傳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兒子。由此可見,崔氏中國人是源自姜太公的直系後代,追本溯源還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他們的得姓,算起來大約有3000餘千年的歷史了。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出自少數民族崔姓:

① 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

② 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鄲。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於其弟叔乙,自己食採於崔邑。其後人以邑為氏,稱為崔姓,並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為崔姓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崔姓崔姓發源于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為朝鮮大戶。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悅,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佈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三、歷史名人

崔 浩:清河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西)人,後魏時官至司徒。其修史以彰直筆,因暴露“國惡”......餘下全文>>

廣東電白崔氏的來源

《電白姓氏淵源考略——霞洞崔氏》歷史學家李爵勳寫的書有講 電白霞洞崔氏始祖本厚,世系出於唐博陵王崔玄暉,乃崔玄暉後代的一個分支,原籍福建閩縣(另一說是江西虔化),隨父和叔入粵開基。 崔本厚的父親崔煥之,居南海沙頭北村沙湧坊。其叔父崔與之,南宋進士,原居於增城,被宋理宗任命為右丞相,和被任命為廣東經略安撫使兼知廣州府事,致仕後,住在廣州崔府街。 崔本厚,字植鬆,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1274)任廉州府靈山縣知事,敕授文林郎。南宋臨滅亡時,他從靈山解組告歸,過神電衛(今電城)之西海濱渡頭村(今屬旦場鎮),即在那裡安居。同來南遷伯叔祖妣盧墓亦在渡頭村,該地後名崔家園. 崔本厚晚年號九九公,享壽八十有九。逝後與妣黃氏合葬旦場上三裡許北葛嶺,坐壬向丙。他的三世孫諱甫,又名文彬,系南宋鹹淳癸酉(1273)解元(舉人第一名)。其後,擇吉於新一個癸酉年,建解元祠於電城西門的一隅,坐癸向丁兼子午。 九九公的曾孫崔融,元朝至正辛已(1341)舉人。融兄友興生吳佐(五世)。吳佐字時益,號日盛。元末時,他遷霞洞開族環居。其姻親王萬選(五世)、縉 (六世)父子則從雙村仔(今電城鎮海頭村),也一同遷來霞洞開族環居。吳佐是崔氏來霞洞定居的第一人,而以首先來電白落籍的崔本厚為崔氏始祖。 崔本厚(九九公)下傳七世(即吳佐之孫)才分元、亨、利、貞四房。《周易》“上經”的開頭,說:“乾、元、亨、利、貞”。意是說:乾卦,包涵有原始的偉大的、亨通的、祥和的、貞潔的德性。這裡,則是依次以之為四個房(兒子)的序號。鎮符(長房)為元房之祖,鎮助(二房)為亨房之祖,鎮保(三房)為利房之祖,洪惠(四房)為貞房之祖。而吳佐之長孫江淳則無後嗣傳下來。他們祖先各代,對初期開發霞洞,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元末至明,至清,到民國,再到新中國,霞洞崔氏已繁衍到三十餘代,三萬餘人,主要散居在霞洞鎮一百五十多條村莊。

希望採納

我是天津的林姓 來自海河邊上的崔家碼頭(崔家碼頭是燕王掃北時因崔姓建立的) 請問我的林姓來自哪裡

林姓來源

一、姓氏源流

林姓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姓氏,相傳由商朝末年的名臣比干而來。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員,在商紂王時擔任少師之職,以忠正敢言知名。紂王昏庸無道,他多次進言匡諫,後來因此獲罪,被剖心而死。夫人陳氏為躲避官兵追殺,逃難於長林石室,生子名堅,因生於林被周武王賜以林為姓,史稱林堅,被林姓人尊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還有其他來源。相傳東周時,周平王有庶子名,字林。子孫以他的字為姓,姓林。後來,他又生子英,英生茂、慶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陽,這支林姓也起源於今洛陽所在的南郡,譜書也因此稱他們為河南林姓。另外,北魏時,鮮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運動中也改姓林,並注籍為河南洛陽人。以上三支林姓是當今林姓的主要血統所出。

二、群望堂號

群望堂號是常用來放在姓氏前的稱號,是表示姓氏來源或血統所出的專用術語。在林姓歷史上,出現了很多郡望堂號,其中的"西河"、"濟南"、"下邳"、"南安"、"晉安"、"九龍"、"十德"、"九牧"等都有較大影響。

"九龍門"和"十德堂"的來源:比干的子孫林皋,在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風影響,各有才能耽被人稱為"九龍",他們家族也被稱為"九龍門"。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見稱,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稱為"十德堂"。

"忠孝堂"的來源:皇帝御賜的堂號,因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

悅以忠孝見稱而得名。

"九牧堂"的來源:唐代時,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被

授太子詹一職。他先後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後來生了九個兒子,9人

後來都做了州刺史。由於州刺史又稱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

九牧"。

姓氏崔的由來請道來

崔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四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八。

尋根溯源

1、出自姜姓。據《唐書·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等資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後裔季子曾食採於崔邑(今山東章丘縣),子孫以邑為氏,是為山東崔姓。

2、據《新唐書》所載,唐時新羅國有崔姓。

3、清代高麗人、滿洲人姓氏中有崔姓;今彝、回、蒙、土等族均有崔姓。

得姓始祖

崔季子。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齊丁公嫡子季子本該繼承齊國國君之位,卻讓位於其弟叔乙,自己食採於崔邑。其後人以邑為氏,稱為崔姓,並尊仁愛有德的季子為崔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崔姓發源于山東境內。季子後人一直仕齊國卿大夫。秦漢時,季子後裔崔意如任秦國(都今陝西咸陽)大夫,封東萊侯。長子崔伯基為西漢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縣東北,一說今山東武城縣西),後分衍出鄢陵(今屬河南)、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後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姓一族可謂門庭顯赫,人丁興旺,故有“清河”、“博陵”兩大郡望。另東漢末年,軍閥爭戰,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鮮,後發展為朝鮮大戶。魏晉南北朝時,崔姓依舊以門第高貴、族大人眾而著。史載,西晉時,崔姓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盧王謝”之首。《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孫)有七子,長子崔雙為東祖,次子崔邯為西祖,三子崔寓為南祖,亦號中祖。崔寓四世孫崔林,魏司空、安陽孝侯,曾孫崔悅,前趙司徒、左長安、關內侯,有三子:渾、潛、湛。崔湛之孫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滎陽(今屬河南),號鄭州崔氏。”唐代崔姓官仕宰相者多達二十七人(《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列二十三人,該書《校勘記》又增補四人),由此可見唐代崔姓地位顯赫之一斑。此期,崔姓繁衍之地以北方為主,山東、河北、河南、陝西、山西、甘肅遍佈崔姓。宋元時期,有較多崔姓南遷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等地。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樹崔姓移民於人跡稀疏之地。明清之際又有大批崔姓族人遷往遼東一帶,多與朝鮮族雜居。清末又有入居東南亞國家者。總之,唐代以後,崔姓雖陸續有遷徙之舉,但仍不失為一北方姓氏。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崔姓約佔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郡望堂號

崔姓郡望主要有三個:

1、清河郡,西漢時治所在清陽(今河北清河東南),東漢移治甘陵(今山東臨清東);

2、博陵郡,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南);

3、滎陽郡,治所在滎陽(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堂號:

“清河”、“德星”、“噤李”、“敦敘”、“默陰”等。宗族特徵

1、崔姓漢族血統單一,為炎帝姜姓後裔。

2、崔姓發源于山東,歷數千年遷徙變更,仍為一北方姓氏。

3、崔姓名人多以政治、文化藝術方面的才華稱著於史冊,且以唐代為盛,時有二十七人官仕宰相的輝煌,有崔顥“白雲千載空悠悠”之詠歎,有崔護“人面桃花相映紅”之感慨。這些光輝燦爛的歷史畫卷,無不激勵後人再接再厲,奮發向上。

4、崔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讀之意遠。如清代崔琰修《崔氏族譜》,內有遼寧錦西崔姓一支字行為:“封文顯......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崔姓的起源?
黃姓的起源?
金姓的起源?
白姓的起源?
胡姓的起源?
鄭姓的起源?
許姓的起源?
雷姓的起源?
梅姓的起源?
牛姓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