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姓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9日

曾氏的起源於發展?

目前一般的姓氏大多起源自四千年前的周朝。許多姓氏雖然同字,但其中來源卻有多種。有些更已無法確實的追查出來處。可是,曾姓卻是姓氏中來源清楚而純正的少數幾個。

據有關史料查證,曾姓出自黃帝有熊氏。代神農氏治理天下。姓公孫。五傳至禹。別為姒姓。因此曾氏為夏禹的後裔。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為曾姓的華人,都是一脈傳自聖君夏禹,名符其實的四千多年前就是一家。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大禹的後代。禹有三子,幼子夏王少康於公元前2079年中興夏朝後,封次子曲烈於鄫。公元前567年,鄫國被呂國所滅。太子巫逃至魯國,嘆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便以國名"鄫"去邑成"曾"作為姓氏。

贊助廣告

曾姓因為在魯國得姓,早期一直在魯國發展,既是現在的山東。西漢時開始遷居湖南,陝西,河北,山東等地。曾姓南遷始於漢末約公元8年。當時,王莽篡漢。曾當西漢關內侯的曾子第十五世孫曾據祖,不恥為王莽當官。王莽因而要滅曾氏一族。據祖便舉族自山東武城遷至江西廬陵,即現在的江西的吉安。現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脈相傳而來。

唐代末年,黃巢起義。公元880年,身為唐團練使與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隨王潮攻打福建,並於886年定居於晉江泉州城龍頭山而成為龍山派的始主。宋代時,一部分從福建遷往廣東。清代1642年,福建人曾振賜移居臺灣,成為第一個到達臺灣的曾姓人,以後,就不斷有曾姓遷往臺灣與南洋各地如新加坡,馬來亞,菲利賓等。

贊助廣告

曾姓在百家姓中列的385.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八,在臺灣排名第十六。曾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魯國,廬陵,武城,長沙,扶風,冀州,青州,吉陽,南豐,韶州,虔州,交州,會稽,蜀郡,豫章,吳郡,河內,南陽,江夏,襄陽,寧化,長樂,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新寧等梗

曾氏起源於今山東,因此早期曾氏的主要發展繁衍地即在山東。其後曾氏族人向西、南方向遷徙,最晚在魏晉南北朝時,已形成四個聚居中心,即今天的山東、江西和河南、甘肅省境。其具體遷徙過程為:曾氏傳五世至曾參,居武城(今山東費縣西南)。曾參長子曾元八世孫曾樂,為西漢山陰縣都鄉侯。曾樂之子浼有二子:旃、光。光的曾孫曾子方,家於長沙(今屬湖南),是為長沙房。放,旃的兒子嘉有二子:寶、頊。頊家於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二子玉、昌分別徙居於冀州(今河北冀縣)、青州(今山東淄博東北)。曾寶之孫曾據,因避王莽之亂,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縣之吉陽鄉,是為吉陽房。曾據有二子:闡、碭。曾闡的五世孫曾丞有三子:圭、舊、略。略居撫州南豐(今江西廣昌東),為撫州(治所在今江西臨川西)房。曾闡的十世孫曾震忽遷居韶州(今廣東韶關南),為韶州房。曾碭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贛州),為虔州房。曾闡的十一世孫曾通,徙居交州(今廣東廣州),是為交州房。西晉永嘉年間,曾氏有一支遷居會稽(今浙江紹興)。此外,又有遷居蜀郡(今四川成都)、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今江蘇蘇州)、河內(今河南沁陽)、南陽(今屬河南)、江夏(今湖北鄂城)、襄陽(今屬湖北)等地者。曾氏遷往福建,始於唐末。唐僖宗時,王潮由光州固始入閩,曾姓也隨同遷入漳、泉、福興之間。宋代,曾氏族人又有由南豐遷往福建寧化石壁。宋元之間,又從寧化遷廣東長樂。清代,福建人曾振賜移居臺灣,此後閩、粵曾氏不斷有人遷往臺灣,或遷徙到東南亞各地以及歐、美各國。目前,曾氏在臺灣為第十六大姓。...餘下全文>>

曾姓由來

曾姓的來歷?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氏家族的起源??

曾氏姒姓後裔 具有黃帝血統

曾,這個受人敬仰的姓氏,根據考證,是傳自距今4180多年前中興夏室的賢君少康。追本溯源,是上古聖君夏禹的姒姓後裔。當然,更是最為光彩的黃帝子孫。因為,治水有功的夏禹,是“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的裔孫,而顓頊高陽氏,則是黃帝軒轅氏的嫡孫。這樣一步步推溯上去,後世的曾姓人當然也是具有最高貴血統的黃帝子孫了。

提起曾氏的來龍去脈,可真是說來話長。原來,當夏禹的第五世孫少康中興了夏室以後,曾經把自己最小的兒子曲烈封於一個叫作“¤”的地方,這就是古代著名的“¤國”。然後,少康的這一房子孫就世代在¤國相襲了將近兩千年,一直到春秋時代,¤國才被莒國所並滅。這時候,懷著亡國之痛的¤國太子巫,就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去,並且在魯國作了官。同時,以故國的國名“去邑當曾”,以曾為自己的姓氏。就此世世代代相承相襲下來。

光輝家世源流

關於曾氏的悠長源流,是明載於最古老的姓氏專書《世本》。該書指出:“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後為莒滅,¤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另外,歷來的姓氏古籍,像《姓纂》、《姓氏考略》等書,也都同樣的記載。

除了擁有這樣一份光輝的家世源流之外,曾氏家族還有一個比別人更加幸運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儘管一直名高望重,但長久以來卻始終未曾發現有被外族或外姓所冒姓的記錄。換言之,天下所有曾姓的人,都是一脈傳自春秋時代的¤國太子巫,系出上古的聖君夏禹,名符其實的“四千年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在曾氏家族之間是一向被嚴格禁止的。

古代的¤國,位置是在現在山東省嶧縣的東方。換句話說,曾氏家族正是發祥於此地。每一個曾姓人的老家都在山東!

依照《姓氏考略》的記載,曾氏有魯國,廬陵兩望,也就是說,這個家望過去是以魯國和廬陵兩處地方為繁衍中心。魯國,就是山東;廬陵,指的則是現在的江西吉安。曾姓的廬陵一望,始自曾子裔孫避王莽亂渡江居廬陵;易言之,廬陵一望始自東漢之際。目前遍佈天下的曾姓人家,如果有族譜的記載可考,當可發現自己的先祖大多是來自過去的魯國或廬陵。

南方巨姓大族

兩千多年前始見於山東,又是一脈相傳的曾氏,後來為為什麼會“望出廬陵”,在江西的吉安另外形成一個繁衍中心呢?關於這個問題,有一項珍藏於臺北縣鶯歌鎮的《武城曾族譜》的記載,可資參考。該項族譜是這樣說的:“曾氏去邑為氏,武城之族,盛于山東,西漢之末,不仕新莽,舉族南遷,居於豫章廬陵之吉陽縣,由吉陽析居永豐縣龍潭,由龍潭徙居吉水蘭溪。”

由此可見,發祥于山東的曾氏,是早在大約兩千年前的王莽篡漢之時,由於不屑在篡國之臣的淫威之下生活,就舉族搬遷到了江西,並且在廬陵一帶開創了另一個新天地的。然後,他們又以廬陵為中心,向四面八方遷移和繁衍,尤其是南方的福建和廣東諸地,更是他們向外發展的主要目標。所以,曾氏一直是南方各地的巨姓大族。

有關曾氏在南方各地的播遷和繁衍情形,還有下面兩項文獻,可資參考:《晉江曾氏族譜》所錄《清源曾氏族譜序》:“曾氏先出於¤,春秋時並莒,子孫散析,在魯者自別為曾氏。唐僖宗光啟間,王潮由光州國始入閩,中原士民避難者皆徙以從,曾姓亦隨遷於漳、泉、福興之間;晉江之曾,始祖延世,為光州刺史也”;《興寧曾氏族譜》曰:“¤,官封魯國公,宋政和壬辰年,徙福建寧化縣石壁下居焉。生子仲輝,輝子楨孫、¤孫,因宋元兵擾,不能安居,由寧化徙廣東長樂縣家焉。現居興寧、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新寧等縣之曾姓,皆為此祖之後。”

曾子備受敬仰

上面曾經一再提到過,曾氏自古以來就是名門大姓,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餘下全文>>

陝西曾氏家族起源地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姓長久以來,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事實上,中國姓氏當中,孔、孟、曾、顏四家,家譜最後都通到一個共同的祖先,俗稱通天譜。基本上同姓就是同家人。這並不一定是真實的情況,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真假已經難以辨別,或者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家族的心理認同已經取得了一致,那麼再去考證那些無法考證的真偽,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曾姓的來源

曾(Zēng)氏——新百家姓排名32——是軒轅的後代、曾姓族人在很早的時期就遍佈於全國各地。   2、曾姓以仁孝禮義而著稱於世。   3、曾姓字行輩份排列工整、嚴密,有明顯的時代特色與宗族特色。   4、各支曾姓字行輩份排列有序。因曾姓著名人物曾參為孔子門人,世稱宗聖,其後子孫亦為聖裔,故曾氏家族字行輩份亦參照孔氏族人“命字行輩”即“巨集聞貞尚衍,興毓傳紀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傳說曾子母親臥病中想喝碗魚湯。此時正值隆冬,曾子頂風冒雪趕到集市,變賣了自己的棉袍,欲給母親換幾條小魚,不料尋遍集市,未見賣魚的。他又趕到趙王河邊,毫不遲疑地扒開積雪,脫去上衣,臥冰求魚。當他以赤子之心融開厚厚冰層,一條重逾1斤的鯉魚躍出冰窟。曾母吃了兒子做的魚,病癒如初。人們說,曾子臥冰求魚的誠心感動了上蒼,為此上蒼特命給曾母延壽10年。

姓氏:曾;的來源?

曾姓有一個區別於其他漢族姓氏的顯著特徵,即所有漢族曾姓只有一個來源,而少數民族中曾姓也極為罕見,因而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

據《史記》記載大禹的後裔、夏朝賢君少康封小兒子希烈到剌地,希烈在那兒建立鄫國。春秋時期,鄫國為莒國所滅,鄫太子巫逃往魯國。為表示不忘先祖,太子巫將“鄫”字去掉耳旁作為自己的姓氏,成為曾姓的始祖。曾姓在漢代之前一直未出山東,西漢時才開始向四周遷移。明末以後,曾姓又開始向臺灣及海外遷移。曾姓族人如今已廣泛分佈於全國各地。

曾姓的來源

據統計,按人口多少,曾姓為中國第38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 0.49%,人口大約有600多萬,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為多。

曾姓的起源

天下只有一個曾,從來沒有第二個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zeng 曾)國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名副其實的四千年。

夏朝在少康中興以後,奴隸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為了加強集權統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兒子曲烈,被分封到一個叫鄫(zeng,曾)的地方,建立鄫國。少康封給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縣北。夏被商滅掉之後,其同姓親族,或被俘虜作了商的臣僕,或被迫向四方遷徙。惟獨鄫人卻留居中原。

周武王滅商後,封鄫為子爵,移封鄫于山東臨沂蒼山縣西北部城。由於鄫國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常常被莒、邾和魯國欺凌。為了改善同鄰近侯國的關係,鄫便與較為強大的魯國建立了姻緣關係。襄公四年 (前569年),魯國向春秋霸主晉國要求,願把鄫國作為自己的附庸國,並代魯國負責向盟主國提供一部分貢賦。

此前,魯僖公之女嫁給鄫君時泰,生公子巫。不久,時泰又娶莒女,生子後欲立為嗣,危及巫的地位。鄫國靠近晉魯的行為,自然受到莒國的反對。同年十月,莒國聯合邾國攻伐鄫國,魯國派大夫臧紇出兵救鄫,結果吃了敗仗。次年,鄫人又在戚 (今河南濮陽)參加晉、宋、陳、衛、鄭、曹、莒、邾、滕、薛、齊、吳等國的盟會,聯合抗楚,鄫國才得到喘息的機會。公元前567年,鄫國因自恃有魯國作後盾,而怠慢了莒國,莒國抓住魯國疏於扶助鄫國的時機,一舉滅掉了鄫國。

鄫國滅亡之後,包括太子巫在內的臣民,為了生存逃往魯國居住下來,為表達離開故土而不忘先祖的決心,遂將鄫國的“鄫”字去掉耳朵旁(右耳朵旁為“邑”,古代稱國為邑),作為自己的姓氏,於是便有了曾姓。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少數民族中只有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有極少數人姓曾。

曾姓遷徙概述

曾姓源於山東,漢代之前未出山東,自西漢開始以山東為中心向周圍發散。西漢時曾光徙居長沙(今屬湖南),是為長沙房,曾頊徙於扶風(今陝西興平東南),是為扶風房。其後曾玉、曾(氵昌)分別遷居於冀州(治今河北冀縣)、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東南)。王莽之亂後,曾據率宗族千餘人自山東南遷至廬陵(今江西吉安市西南)之吉陽鄉,並以此為中心不斷向湖南、福建、廣東等地繁衍,曾據也因此被稱為江南曾氏之鼻祖。自清代起,曾姓族人開始向臺灣及海外遷徙。

曾姓字輩

輩分就是家族中的世系次第關係,又稱輩、輩行。字輩是輩分的代表字,中國古代每個家族的字輩譜是十分講究、嚴肅的,族譜中字輩譜往往是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到了清代,封建統治者還專門為曾顏孔孟四姓御賜統一的名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曾姓第 63派(“派”與“傳”、“代”、“世”同義)起使用聖祖仁帝所賜的3句、15字......餘下全文>>

曾姓至今有多少年曆史 ?

曾姓起源 曾姓歷史名人

曾姓當代分佈

據統計,按人口多少,曾姓為中國第38大姓,約佔全國漢族人口 0.49%,人口大約有600多萬,尤以湖南、四川、廣東、江西、福建等省為多。

四川 什邡縣,曾姓為該縣44大姓的第8大姓;井研縣研城鎮2382戶,10117人中有曾姓族人57戶,275人;夾江縣 224姓有曾姓。

江西 德安縣,曾姓為人口聚居較多的村莊和人口較多的9大姓之一;崇義縣 155姓有曾姓;定南縣168姓有曾姓。

河南 商丘縣328姓、潢川縣494姓、西平縣302姓、虞城縣328姓、息縣340姓、太康縣467姓、淅川縣108姓、林州市321姓、淮濱縣207姓、登封縣337姓、光山縣 334姓、長葛縣206姓、長垣縣214姓、柘城縣235姓、鄢陵縣231姓、延津縣265姓、新縣272姓、夏邑縣292姓、扶溝縣 279姓、南陽市613姓、商水縣281姓、西華縣249姓、濮陽縣223姓中均有曾姓。

上海 川沙縣523姓、嘉定552姓、寶山404姓、金山395姓中均有曾姓。

湖北 紅安縣239姓有曾姓;漢川縣 210姓有曾姓。

海外分佈

曾姓族人已在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日本、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安家落戶了。

曾姓起源

天下一曾無二曾,現在曾姓的中國人,都是一脈傳自鄫(zeng 曾)國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聖君夏禹的後代,名副其實的四千年。

鄫國曆經夏、商、週三代,一直到春秋時代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逃奔到魯國,其後代為紀念故國以“鄫”為氏,後去邑旁(即“阝”旁),表示離開故城,稱曾氏。

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是少有的幾個來源比較純正的姓氏之一,因曾姓先前是一家,所以對於同姓聯婚,曾氏家族一向嚴格禁止。

遠祖大禹

1、大禹治水

4000多年前,在我國黃河中游的許多氏族、部落,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很大的部落聯盟—— “華夏部落聯盟”。

相傳在堯作華夏部落聯盟領袖的時候,發生過一次大洪水,持續了很長時間。田地被淹沒,莊稼被沖毀,房屋倒塌,牲畜死亡。洪水氾濫,逼得人們逃上高丘或山上去找洞穴避難。居住在這一地區的人們,不少人就在大樹上搭起木架巢居。洪水時漲時退,人們根本無法耕種。

有一位名鯀(gun,滾)號若陽的人,是黃帝族後裔,為夏部落酋長,被封在崇(今河南登封崇山附近),為崇伯,賜姓姒。鯀是一個很能幹的人,他生性耿直,為人有些恃才自負。

滔滔洪水漫患中原大地,百姓不能安居樂業,堯命鯀去治理洪水。

鯀採用築堤圍堵的方法,企圖把洪水堵住。這不僅沒有把洪水堵住,反而使被堤圍住的水越積越多,最後把堤衝潰,大水更加橫流泛濫。鯀雖然也辛辛苦苦地奔波了9年,修築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堤防,但是堵了東邊西邊潰堤,圍了南邊北邊氾濫,始終沒有把洪水制服。這時堯由於年老讓位給了舜。舜見鯀治水9年,非但沒有成功,反而使人民遭受了更大損失,就革去了鯀的職務。

舜命鯀的兒子禹去繼續治理。

禹聯合了共工氏和伯益、后稷等許多部落,總結了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放棄了築堤堵水的辦法,改用疏導的辦法。他根據地形的高低,疏通河道,排除積水,讓洪水順著河道宣洩,流向大海。經過13年的努力,制服了洪水。人們紛紛從高地上下來,回到平原上。接著,禹又帶領人們開鑿溝渠,引水灌溉,化水害為水利,在黃河兩岸的平原上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

禹聰明能幹,吃苦耐勞,為天下人謀利......餘下全文>>

曾氏家族來源

來源一:

曾姓起源於姒姓。

黃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據說鯀的妻子因夢食薏苡而生禹,當時的舜帝就賜予禹姒姓。發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將帝位禪讓給禹。禹的兒子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王朝夏朝,國號夏后氏。

夏朝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市蘭陵縣向城鎮)建立鄫國。古代習慣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實力並不強大的鄫國曆經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國所滅。懷著亡國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鄰近的魯國。其後代用原國名“鄫”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來源二:

少數民族曾姓。在京族、彝族、土家族、布依族、滿族、苗族、黎族中都有少量曾姓存在,但其絕大部分的父系是漢族。

曾姓為傳統漢族姓氏,最初發源於今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蒼山縣)西北一帶。夏王少康封地給小兒子曲烈作為子爵王國,稱為鄫子國。後鄫國被滅,鄫國太子巫出奔鄰近的魯國,用原國名“鄫”為姓氏,但除去了邑旁(阝),表示離開故城,不忘先祖,稱為“曾”。  曾姓有“天下一曾無二曾”的說法。意思是說,曾姓長久以來沒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如今的曾姓人,一脈傳自禹的後裔太子巫,名副其實的4000年前是一家。

全國曾姓人口目前有770多萬,排在第31位。湖南是曾姓第一大省。四川是曾姓第三大省份,大約有30萬人,排在全省姓氏人口的50多名。

曾姓的輩分排名怎樣排?

曾氏家族歷史與輩分(上部) 目前一般的姓氏大多起源自四千年前的周朝。許多姓氏雖然同字,但其中來源卻有多種。有些更已無法確實的追查出來處。可是,曾姓卻是姓氏中來源清楚而純正的少數幾個。 據有關史料查證,曾姓出自黃帝有熊氏。代神農氏治理天下。姓公孫。五傳至禹。別為姒姓。因此曾氏為夏禹的後裔。曾氏家族長久以來未曾有被外族或外姓冒姓的記錄。現在為曾姓的華人,都是一脈傳自聖君夏禹,名符其實的四千多年前就是一家。 曾姓出自姒姓,是古帝王大禹的後代。禹第四代孫夏王少康於公元前2079年中興夏朝後,封次子曲烈於鄫。公元前567年,鄫國被呂國所滅。太子巫逃至魯國,嘆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便以國名"鄫"去邑成“曾”作為姓氏。 曾姓因為在魯國得姓,早期一直在魯國發展,既是現在的山東。西漢時開始遷居湖南,陝西,河北,山東等地。曾姓南遷始於漢末約公元8年。當時,王莽篡漢。曾當西漢關內侯的曾子第十五世孫曾據祖,不恥為王莽當官。王莽因而要滅曾氏一族。據祖便舉族自山東武城遷至江西廬陵,即現在的江西的吉安。現在的曾姓族人大多由此一脈相傳而來。 唐代末年,黃巢起義。公元880年,身為唐團練使與光州府刺使的曾延世,率家族,隨王潮攻打福建,並於886年定居於晉江泉州城龍頭山而成為龍山派的始主。宋代時,一部分從福建遷往廣東。清代1642年,福建人曾振賜移居臺灣,成為第一個到達臺灣的曾姓人,以後,就不斷有曾姓遷往臺灣與南洋各地如新加坡,馬來亞,菲利賓等。 曾姓在百家姓中列的385.在當今中國姓氏中排名第三十八,在臺灣排名第十六。曾姓的主要聚居地有魯國,廬陵,武城,長沙,扶風,冀州,青州,吉陽,南豐,韶州,虔州,交州,會稽,蜀郡,豫章,吳郡,河內,南陽,江夏,襄陽,寧化,長樂,梅縣,平遠,鎮平,五華,龍川,惠州,河源,和平,廣州,新寧等。 曾姓以“魯陽”,“三省堂”,“忠恕堂”為其堂號。 [曾氏宗源] 我祖宗聖公諱參。生於東魯,移居武城。乃軒轅黃帝之英裔,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孫。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吾祖,意生豈圩,圩生鯀,鯀生禹。堯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而鯀治水九年無效。舜繼承堯位後仍命鯀治水,結果勞民傷財而沒有消除水患,於是便殺鯀於羽山,舜並命鯀子禹繼續治水。禹受命後,為了治理水患從二十歲開始,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採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消除了水患。因獲得重大的歷史功績,舜讓禹繼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世尊稱為大禹。 禹繼承舜位後製定了刑法嚴格懲罰違令者,因而勢力日益強大。時過多年後他因年老力衰,按當時禪讓制應讓東夷部落聯盟首領皋陶的兒子伯益做繼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幫助禹治水。但禹死後眾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啟聯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 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甑子爵,在甑(今山東臨沂地區的郯城縣和蒼山縣一帶) 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古以封地為姓,曲烈便從此姓鄫。禹後五十三傳,至鄫。甑君時泰,也就是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時泰繼任鄫子爵,甑國被邾人和莒人所滅,其世子巫為避亂而奔魯,座寧陽嘆曰:國亡己邑而除之,遂去鄫字之邑為曾。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尊曲烈世子巫為曾氏第一世祖。 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參。這58傳是: 曲烈——炫忠——坤仁——錄——源——富材——昆——伯基(相繼為王283年,至此夏亡歸商,仍繼承爵位)——銳——汪——志樑——煌——相奎——世鑑——政治——模——煥——垠——錦......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曾姓起源?
曾姓起源的故事?
馬姓起源?
張姓起源?
任姓起源和歷史?
竇姓起源?
程姓起源?
冀姓起源?
秦姓起源?
臧姓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