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愛之鏈教學反思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愛之鏈》是一首愛的讚歌, 文章極其細膩地描寫了發生在一個嚴寒的冬夜中充滿愛的故事。接下來是為大家帶來的愛之鏈教學反思,望大家喜歡。
 
  愛之鏈教學反思範文一
 
  今天我上了《愛之鏈》一課,整堂課我按著設境感知愛,品讀感悟愛,延續締造愛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抓住字、詞、句,深入文字,憑藉課文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充分感悟人間的真情,知道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給予無私的幫助。現就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
 
  1、 抓住重點,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將書讀厚與讀薄,但難點突破不夠。
 
  高年級的課文篇幅長,內容深,每段都精講、細講肯定是不現實的。在教學時,我以第四自然段為突破口,讓學生靜 心默讀,把書讀厚:喬依是怎樣為老婦人修車的?你從這些句子的描寫看出了什麼?而學習第二個故事我引導學生把書讀薄:讓學生通過默讀完成填空,理解老婦人受到愛的感染幫助了需要幫助的女店主。但在學習最後一自然段時理解“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由於時間倉促,只是讓學生說說從中自己讀懂了什麼,然後就一筆代過,沒有真正理解文字的內涵。
 
  2、 深入研讀課文的語言材料,抓住重點的字、詞、句談體會。
 
  我認為學生對文字的解讀不能遊離於具體的語言文字之外,如果脫離了具體的字、詞、句來談感悟,那隻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第一個故事發生在喬依和老婦人之間,作者抓住了喬依的動作與神態把喬依認真負責的助人態度刻畫得淋漓盡致,學習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一些關鍵的詞句:蹭破、摘下、幾乎沒有知覺、喘著、流下來、沾滿、髒,說說透過語言文字讀懂了什麼,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到天氣寒冷,修車的工作費勁,但喬依仍然不怕髒、不怕累,賣力地幫助老婦人修車。抓住重點的字、詞、句,就能深入文字,走進人物的內心。
 
  3、 學生讀書的時間少些,老師講的多,沒有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沒有真正體現以讀代講,以讀促悟。
 
  語文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常言讀書有所悟,只有多讀才能感悟語言材料的內涵,才能真正走進文字。這是一篇充滿愛的課文,學生很容易受到感染上課伊始我就用詩歌匯入渲染氣氛,每學完一部份內容後,學生說了我及時進行總結、過渡,這樣一來讓聽者覺得羅嗦,教師把一個問題總講不完,導致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指導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學生在討論理解課題為什麼以“愛之鏈”為題時,沒有給足時間放手讓學生討論理解,只是出示課文中四句閃爍著愛的光芒的語句,告訴學生這是愛的接力、愛的傳遞、愛的倡導、愛的延續,這樣不利學生理解文字。
 
  4、 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缺乏教學藝術,導致課堂氣氛不活躍。
 
  新課程好課的評價其中一看是看學生主體地位是否得以充分體現。經過幾個周的教學我發現這個班的學生上課時愛表現自我的人很少,在這堂課中,我也用了一些激勵的語言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學生參與的廣度、深度都沒有很好地體現。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活”起來,這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要認真思考、實踐的。
 
  愛之鏈教學反思範文二
 
  《愛之鏈》是一首愛的讚歌, 文章極其細膩地描寫了發生在一個嚴寒的冬夜中充滿愛的故事:下崗的喬依無償幫老婦人修好汽車,老婦人在用餐時又得到了喬依妻子的細心照顧,也受到了愛的感染,留下一些錢,悄悄地走了。文章讚揚了人間的友愛互助,告訴人們: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伸出援助的手。
 
  第一次讀到這篇文章,就被深深地打動了。故事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令人感動。《愛之鏈》這篇課文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尤其是結尾處巧妙的構思,使文章中心得到昇華,揭示了生活中這樣一個說法:好人有好報。
 
  課題“愛之鏈”是有著深刻寓意的,這“愛之鏈”是什麼意思?課文為什麼要用“愛之鏈”作文題目,這都值得學生深思,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時抓住了一些關鍵的語句,讓學生仔細咀嚼品味。首先我抓住第六自然段,引導學生思考:在你心中,你認為什麼樣的事是天經地義的?為什麼喬伊認為幫助有困難的人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學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原來喬伊以前在有困難的時候經常受到別人的幫助。顯然,這是一種愛的傳遞,在這之前喬伊受到過別人的關愛,現在喬伊又把這種愛傳給了老婦人。接著,我又抓了課文第10 自然段的一句話“老婦人突然想起了喬伊”,讓學生思考:老婦人想起喬伊的什麼?此時她會怎樣想?又準備怎樣做?再抓住第11自然段的“在我困難的時候,有人幫助了我。現在我也想幫幫你”這句話,讓學生體會到老婦人是受到了喬伊的愛的感染,又把這愛傳遞給了喬伊的妻子。接著又問學生:如果喬伊的妻子遇到了有困難的人,她也會伸出熱情的手去幫助別人嗎?答案是肯定的,女店主即喬伊的妻子也一定會把這種愛繼續傳遞下去的。學生還從文中找到了佐證——“女店主不禁潸然淚下”,可見女店主也深深地受到了愛的感染,她定會把這份愛傳遞下去的。就這樣,愛就像鏈一樣環環相扣,環環相生,沒有止境,學生到此也就理解了課題的意思。
 
  愛之鏈教學反思範文三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字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字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字,文思如泉湧。藉助文字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字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字,運用文字?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閱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蘊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小學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蘊藏的人文內涵。
 
  基於這種理念,我又在“感悟文字,內化語言”這一環節中增添了這樣一個學習活動:此時此刻,你就是付出不求回報的喬依,你就是內心充滿感激的老婦人,將要分別,你們會說些什麼?其他環節和第二次一樣。我想讓“感悟”落得更實一些。
 
  語文就是語文,只不過更多地體現了一些人文精神而已。要知道,人文絕非語文一科能夠獨擋其任,誰能說數學、音樂、社會、科學、美術中沒有人文?因此,語文應當保持其固有的個性,它首先是作為一種語言存在的。對於小學生而言,語文學習就是理解、積累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練就紮實的聽說讀寫各方面的語文能力,濡養深厚的文化內涵。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思想、靈感,負載著人類文化內涵的文章,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薰陶。這種浸潤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才能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總之,我們的語文教學既不能簡單否定語文訓練,片面強調“人文性”,又不能置“人文性”於不顧,一意孤行地抱住“工具性”不放。只有在夯實語文“工具性”的同時,科學合理地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薰陶,才能全面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


操場上的教學反思
愛之鏈教學反思案例
相關知識
最新愛之鏈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武陵春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出師表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校研修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第幾的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北京的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花點心教學反思範文1000字
最新草原上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畫垂線教學反思範文
最新紅星歌教學反思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