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昌大學新聞自考論文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隨著我國公共事業的不斷透明化,人們對新聞發言人越來越重視。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議西方新聞理論的最新發展和理念

  當前國內對西方新聞理論的譯介存在兩種錯覺:一種錯覺認為,歐美學術界沒有“新聞理論”,“新聞學”逐漸融入大眾傳播理論或“媒介理論”;另一種錯覺是,當代西方新聞理論仍停留在施拉姆等人的《報刊的四種理論》的體系時代,50多年沒有發展。最近閱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劉建明教授的新著《當代西方新聞理論》一書,兩種錯覺豁然冰釋。該書引介了在國內鮮為人知的200多位西方新聞理論家的最新觀點,對21世紀前後西方新聞界的概況做了簡潔而新穎的剖析。本文在該書前三章各選出一個理論議題介紹給讀者,旨在說明西方不是沒有“新聞理論”①,而是人們拘泥於傳播學眼光,難以發現他們的理論體系及最新發展。

  一、新聞媒介演進的意媒控制論

  近年西方新聞學者認為,每一種新聞媒介的通道,越來越被定義為控制手段。比如“最早的電報控制火車沿著軌道行駛,最早的電臺控制輪船的執行;今天的計算機網路最初是用來控制飛機、導彈的飛行及貨物、思想和貨幣的流通”②。這同傳統理論把新聞媒介看作資訊工具或輿論工具的認識大不相同。《當代西方新聞理論》一書把新聞的三種意媒③控制,即感官控制、字語控制和網路全息控制視為新聞作用於思維的直接手段,藉此才能達到新聞媒介對自然與社會、對人類自身行為和社會管理者對被管理者的控制。這是以往從沒有人研究過的議題。

  第一類也即最早出現的新聞意媒――口語資訊,是原始新聞的感官控制。古人類有了口頭語言,通過嘴巴和耳朵這類感官傳播資訊,使人類控制自己的思維、行為及其相互關係。李特約翰指出:“言語媒介,即口頭語言,在一個時間點上只能產生一種聲音,因此,它作為一種媒介促使人們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有關他們體驗的敘述。言語需要以知識和傳統為基礎,因此它也支援著群體和人際關係。”在原始人那裡,人們從口語新聞中瞭解環境和他人的狀況,由此產生思想並決定自己的行動,並習慣於聽信對方的所見所聞。“對部落居民來說,‘聽到了就相信了’。”這種直感的雙向傳播,告訴人們如何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告知,達到對自然和社群的自我控制――決定自己該做什麼或不該做什麼。

  第二類新聞感官意媒是廣播和電視傳播的聲音和映象。電力媒介發出的口語、聲響和影象作用於感官,真切而激動人心,社會控制的功能迅疾擴張,改變了人對自身地位和社會的看法。正如麥克盧漢所說:“一切社會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結合起來,以電的速度產生內爆,這就使人的責任意識提高到了很高的程度。正是這個內爆的因素,改變了黑人、少年和其他一些群體的社會地位。從交往受到限制的意義上說,要遏制這些群體已經不可能。他們現在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正如我們與他們的生活緊緊地糾纏在一起一樣,這歸咎於電力時代的媒介。”與廣播不同,電視是全感官控制媒介,觀眾的眼睛、耳朵、大腦以至觸覺對影像動作的反射都被電檢視像所吸引。正如湯姆?伯恩斯所說:“電視新聞和時事新聞節目既傳遞行為、動作、面部表情以及場景,也傳播語言資訊,較報紙提供的任何新聞報道而言,它似乎更完整、更令人滿意。”電視觀眾被有形的東西所吸引,壓倒了聽的興趣,產生不可磨滅的印象,在某種意義上觀眾的眼睛、耳朵和大腦同時被控制了。

  口語新聞之後出現的文字新聞是一種字語意媒,文字語言直接刺激的是思想而不是感官,使祖先創造的文明得以記載和世代傳承,人類對環境的認識不斷深刻、完善,人類的自我控制越來越走向文明。正如霍爾等人所說:“書面語言――變革的催化劑,正如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這種變革的催化劑與文明的定義最為密不可分。”[1]書寫起初只有“部落首腦或國家的史官,記下對社會事件的觀察,甚至還是訊息的釋出者,使知識流傳比口語傳得更久更遠”。隨之,社會精英湧現,讓“人們可以通過閱讀了解那些被記錄下來的事物,知識被物化了,獲得了與客觀真理同等的地位;個人和群體可以被劃分為‘掌握真理的’和‘不能掌握真理的’。此外,運用文字可以儲存資訊,凡是能用書面語言‘儲存’起來的資訊都被視為是重要的”。這樣一來,那些不識字、不會寫作與記錄事件的人就會被識字與會寫作的人所控制,當文字意媒控制的空間極度擴大時,民族國家即開始形成。

  印重新整理聞,特別是電力印刷機用來印製報紙和雜誌,字語意媒發揮了巨大影響。正如美國學者波茲曼所說,“無論是在英國還是在美國,印刷術從來沒有讓理性如此徹底地出現在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期……印刷文字,或者建立在印刷文字基礎上的口頭語言,具有某種內容:一種有語義的、可釋義的、有邏輯命題的內容……在任何利用語言作為主要交際工具的地方,特別是一旦語言付諸印刷機,語言就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想法、一個事實或一個觀點”。波茲曼進一步指出:“對印刷機統治美國人思想的那個時代,我給了它一個名稱,叫‘闡釋年代’。闡釋是一種思想的模式,培育了富有邏輯的複雜思維、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對於自相矛盾的憎惡,超常的冷靜和客觀,以及等待受眾反應的耐心。”這對報刊的閱讀創造了一種心理環境,使沉思默想進入資訊意義層面,不斷湧現新的觀念,社會變革接連出現,推動了各國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

  從20世紀末至今,網際網路已“把媒介形式發展到三個領域――人際領域、廣播領域和文獻領域”。數字技術、電纜和衛星建成了全息媒介,一系列二進位制程式碼把口語、字語、各種聲音和影象同時向受眾傳播,受眾又可同時反饋,使新聞機構、記者與他們的受眾、訊息源、競爭者、廣告主和政府之間的關係發生了變化。通過全息化和高度導覽性,上網者的一切本性都暴露出來,並相互吸引、相互發洩,資訊的中心化時而呈現時而消失。網路上各種意媒的自由傳播,發生了對權力中心的有力控制,掌權人再也不敢得意忘形,因為他們的言行都可能被網路揭露。網路新聞的全息化包含五個方面:1傳播形式的廣泛性;2跨媒介連結全面資訊;3增強受眾全員參與度;4演示全面動態化影象;5提供各類個性化服務。這樣,網路把人類引入新的歷史十字路口,一切都可能重新開始。

  二、新聞的雙重本質與新聞場

  《當代西方新聞理論》第三章“新聞的性質與維度”是該書最核心的部分,評介了當代西方新聞學者對新聞屬性與特徵的最新探索,提出許多別緻的觀點。這裡簡要介紹其中兩節的內容要點――“新聞的雙重本質”與“新聞場域”理論。

  新聞的本質也稱新聞的性質,是指新聞的根本屬性。羅斯科指出:“新聞具有雙重本質。第一,新聞是一種社會產物,其內容反映的是孕育新聞的社會現實。其次,新聞也是某個社會組織的產物,是專門蒐集、傳播新聞的專業機構製作出來的產品。這兩個相互影響和互動作用的因素,使新聞具有了社會性。”蓋伊?塔奇曼也指出:“因為新聞賦予事件一種公眾的性格,所以新聞從根本上具有機構的屬性。第一,新聞是向消費者釋出資訊的機構活動,消費者購買報紙是想看漫畫或玩橋牌、瞭解天氣預報與影院上映的片目,想了解社會生活中各種天災人禍及世事變故。第二,新聞是合法機構聯合制作的,國務卿可以在媒體上散佈某種觀點,‘普通’人則無法辦到。因為‘普通’公民不像政界人士和官員那樣,有權力把自己對新聞的態度變為公共政策和公共計劃。第三,新聞是機構中專業人員採製和傳播的,必然要通過機構程式並遵循機構規範來製作新聞。”

  這樣,“久而久之,記者變成政治機體的一部分。他的報道有選擇性,有時是故意的選擇,但大多數是不得不選擇”。記者被社會機構逐漸“染色”,思想和行為也機構化了,新聞便具有了指稱性,即在報道中常常暗示事件的意義。正如蓋伊?塔奇曼所說,新聞報道“經常具有指稱性,也就是說新聞從製作的語境中脫離了出來,這一特徵見之於對事實的客觀化。記者會引用某個訊息源,但不會給出某個問題何以引出訊息提供者的答案;記者會認可一個事實,但不會解釋這個事實如何成為毫無疑問的細節”。這是處理新聞的一種方法,即客觀地陳述新聞卻要顯示某種意旨,告訴受眾事件以外的某種思想,指稱其象徵什麼。“新聞的決定因素在於思想和象徵之間的聯絡。”政治新聞的指稱性不僅明顯,而且具有普遍性,因為政治新聞都通常從一個關鍵詞、觀點或主題開始,讓人們思考政治客體政治問題、政治事件或政治人物究竟是什麼、想幹什麼、有什麼目的。貝內特認為:“政治主題和口號推動人們對某一局勢發揮自己的想象。一種形象的產生並非毫無基礎,它是人類思維在政治資訊作用下的產物,具有暗示性的象徵意義。”

  新聞場是西方學者分析權力控制新聞、影響受眾的一個概念,由法國皮埃爾?布迪厄首先提出。布迪厄認為新聞場是一個“具有自身規律的微觀世界”。在這個領域中,“生產出來的新聞將特有的政治視角強加給公眾,而政治視角則根深蒂固地存在於新聞場的結構和記者身上”。布迪厄的新聞場域理論提出:“一個場域可以被定義為各種位置的客觀關係所形成的網路,或稱為一個架構。這些位置和它們強加給處於特定地位的人或機構的決定因素,被不同型別的權力或資本所界定,佔有這些權力就意味著把持了這一場域的專門利益,表明它們的實際和潛在的處境,以及它們與其他位置之間的客觀關係――支配關係、屈從關係、同源關係等。”新聞場實際是指發生新聞的場所存在著權力與利益的各種關係,新聞的內容與主體都帶有這種關係的烙印。

  新聞場直接表現為媒體營造的話語場,充斥著誰說什麼和怎麼說,把大眾吸引進來。政治、司法、科學、文學、藝術等領域的專家在媒體上與公眾對話,這些“快思手”在生產話語的同時,也製造了新聞氣氛。布迪厄指出:“這些‘電視快思手’、記者、史學家、辭典編纂家或靠錄音機對當代思想進行總結的人,都毫無顧忌地利用社會學――他們理解的社會學――在知識場四處出擊,發動獨特意義的‘政變’。”顯然,新聞場是思想的角鬥場,不同的思想都在爭奪受眾。

  安德魯?克萊因把新聞場視為智力場的純理性領域,隱藏著能知、想知、已知及語言的複雜關係。新聞驅動人們的智力,使處於主導地位的修辭產生效果。換句話說,“對於新聞場而言:1有什麼方法可以知道和怎麼知道;2誰是知者,為什麼;3什麼是記者,他同事實來源和受眾之間的關係是什麼;4新聞語言如何建立這種關係,並提供新聞”。這些對新聞的分析,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底層,確實別開生面。

  三、有關新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的論爭

  今天國內研究西方的新聞自由思想,無不把傳統新聞自由理論搬出來,或肯定或狠批一通,而對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新自由主義新聞理論及其紛爭卻置於腦後。80年代,隨著美國總統里根和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上臺,主張無限擴張私有企業,取消國有化,發展跨國公司,反對政府幹預的新自由主義思潮在西方蔓延,在新聞界及新聞學研究領域出現了新自由主義新聞理論。

  新自由主義新聞理論反對新聞媒介的公共化,主張媒體徹底私有化、市場化、全球化和報道的獨立、自決和自行負責的原則,反對國家對媒體的干預。審查英國廣播公司融資和經營事項的匹克委員會負責人艾倫教授於1986年5月建議撤銷英國公共廣播電視制度,廢除對節目的審查,英國廣播公司的1臺和2臺應該私有化。同一時期美國也有人主張,把政府對媒體的管制降到最低限度,充分發揮市場作用。1982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改變了以前不準買賣廣播電視臺的規定。1985年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將一家公司在全國可以擁有的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數量上限,由7家提高到12家,允許報紙兼營廣播電視。從此,媒體的集中程度不斷提高,出現了橫跨世界各大洲的媒體巨頭。默多克新聞集團的執行長1996―2009年彼得?徹寧認為,媒體要有足夠的市場支配權,以使人們被迫來和它打交道。“我們在自由中尋求對每個人的公平交易,專注於品牌和服務消費者,以差異化的方式滿足他們的激情。在報道與交易的充分自由中,我們才能創立品牌。”[2]這種主張被稱為新自由主義新聞理論。54%的美國新聞工作者都宣稱自己是自由派,反對任何控制,只有13%的人認為政府應該擁有媒體。

  新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的首要主張,就是把新聞視為一樁賺錢的交易。斯圖亞特?迦納說:“我完全相信報紙是一樁生意,因為報紙的生產是一個協作的過程,沒有一個部門不付出努力。裝置和製作成本昂貴,保證其未來發展的唯一途徑是獲得鉅額利潤。對我們而言,要有超過20%的利潤空間才能維持它的生存。”新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特別強調,消費者最知道自己需要什麼,傳媒的市場化使消費者擁有至高無上的選擇權,這並不能降低新聞品質。麥克奈爾指出,市場的力量不僅帶來報紙中政治新聞的低階、庸俗和衰落,同樣也創造出高品質新聞的動力,還可擴充套件廣播電視和網路新聞的形式與型別。這就會“形成一個理想化的系統:媒體產品符合人們的需要,種類豐富,任意選擇;媒體獨立於政府,不再擔心受到干預。社會需要和市場體制的功能之間並沒有衝突”。斯帕克斯和麥克奈爾等人還認為,“小報新聞並不是新聞品質的簡單退化,在某種意義上,它是對政治文化的普及,將新聞議程民主化,構築大眾抵抗權威秩序的陣地”。

  上述觀點也引起一些學者的批評,對新自由主義新聞理論的爭論始終沒有平息。美國學者羅伯特?W.邁克切斯尼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和媒介帝國主義》一文中指出,這一切的發生,新技術最多隻能是部分原因,真正的驅動力是媒介資本對利潤的無止境追求,要求儘快轉向新自由主義。“從根本上講,這違背了民主理念中自由報業的主張。一直以來,人們都非常明白,在一個社會裡由富裕的私營主控制新聞媒介的危害。特別是新聞這個民主自治所不可缺少的氧氣,如果受到那些從現存的不平等和對現狀的維持中受益的人的控制,就更是危險了。”由於以利潤作為媒體和新聞自由的導向,便把為公眾服務擱在砧板上予以宰殺。

  依據哈克特、趙月枝的觀點,“市場自由主義和全球化極有可能摧毀自由民主政治的‘可持續力量性’。這個詞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具有可持續性的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資本主義的經濟是建立在人類需求和生產的無限擴張、財富及消費品的無限攫取上的,市場自由主義是其意識形態的潤滑劑”。“第二層含義在於……市場自由主義不僅鼓勵攫取、掠奪性的個人主義,而且使貪婪自私即使不是魅力十足,看起來也是正常、自然且有益的,因此它逐漸破壞了對同一團體的歸屬感”。媒體追求利潤不是過錯,也不可能破壞民主,關鍵是這種追求要符合市場法則和法制,更要符合社會的公共利益。《當代西方新聞理論》一書對這一問題的評介,對我國媒介市場改革具有深刻的寓意,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反思。

  注 釋:

  ①《當代西方新聞理論》一書的自序列舉了幾本帶有“Journalism Theory”的西方新聞理論著作,此外西方近年還出版了下列新聞理論著作:Jour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Myles Breen,Macleay Press,1998Journalism:Theory and PracticeJason R.Detrani,Apple Academic Press,2011Global Journalism: Theory and PracticePeter Berglez,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2013。這表明西方沒有新聞理論的說法,不符合實際。

  ②《當代西方新聞理論》一書的引文出處採用英文註解格式,括號內標註的是引文作者的名字、論著出版年份和引文頁碼,中文譯著引文標註的作者是漢語譯名和在我國出版的年份。論著題目均見《當代西方新聞理論》一書的參考文獻。下同。

  ③陳述思想或資訊的媒介稱為意媒,包括口頭語言、文字、圖示、圖畫、影象等;而傳播意媒的介質例如結繩、紙張、報紙、電波、電線、發射機、收音機、電視機等介質,可統稱為質媒。參見劉建明《當代新聞學原理》修訂版第1-2頁,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新聞學概論》第2頁,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篇2

  論電視新聞類節目的形式

  一、訊息類電視新聞節目

  訊息類電視新聞節目,是電視新聞節目中的主幹部分。它旨在以真實、客觀為基點,迅速、廣泛、簡短地報道國內外新近或正在發生、發現的事實。1.短訊息。短訊息時間長度一般在1分半鐘之內。它以“一個事件、一個現場和一個主題”為特點,要求視角新穎、主題鮮明、視覺衝擊力強。2.長訊息。長訊息時間長度一般在4分鐘“內。它的特點是以非事件性報道為主,要求在短訊息基礎上在時空上有一定拓展和延伸,要有一定的立意和深度,同時運用多種電視表現元素。

  二、連續報道類電視新聞節目

  連續報道類電視新聞節目分為連續報道和系列報道兩種型別。這兩種型別被視為訊息類新聞節目的一部分,但因其並非單條新聞,在播出上會有一定的時間跨度。二者在題材選擇、時效性、報道序列和傳播功能上有比較明顯的差異。

  1.連續報道。它是對正在發生、發展中的新聞事件及所追蹤的事態進行及時、持續的報道。連續報道的題材往往是重大新聞。它的特點主要體現在對報道的時效性有比較高的要求;報道有較強的連續性,連續一般是縱向的;報道在總體結構上具有完整性;從報道層次上看是逐漸遞進的;報道具有一定的廣博性;報道在聲勢上具有強烈的懸念感。

  2.系列報道。它是圍繞同一主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進行多次。系列報道是我國電視新聞界的創造。它以集中的強大聲勢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成就,引起社會輿論的關注,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果。系列報道在主題是同一性、傳播具有系統性和資訊密集化。

  三、專題類電視新聞節目

  專題類電視新聞節目是綜合運用各種電視表現手段與播出方式,深入報道某一重大新聞事件或某些具有新聞價值又為廣大觀眾所關心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經驗,或新出現的社會現象,以及表現某一行業、地區新面貌新氣象等內容的新聞報道形式。專題類電視新聞節目可以分為電視新聞專題節目、電視新聞調查節目和電視新聞深度報道等型別。

  1.電視新聞專題節目。它又可分為典型報道、事件的現場報道、重大事件綜述和思辨性報道等幾種型別。

  2.電視新聞調查節目。它是利用電視的表現手法,以揭露社會負面事實為主要目標,由新聞媒體獨立完成採訪報道任務的新聞電視新聞節目型別。電視新聞調查節目是一個電視新聞頻道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同時也是體現媒體公信力的重要手段。這類節目對記者和編輯提出的要求較高,因此,節目往往能夠產生深遠的社會影響。

  3.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它是運用電視的表現元素和報道方式對新聞事態的發生進行前因後果的解釋、分析和預測。電視新聞深度報道具有理性思辨的色彩,同時它的表現手法豐富多樣,多側面、多視角、多層次的立體報道是它的一大特點。由於對事態有深層次的思考,因此,深度報道節目往往能夠在社會中引起較大的影響。

  四、訪談類電視新聞節目

  這類節目是以採訪者與受訪者之間面對面談話的形式,就某一新聞事件展開交流的電視新聞節目形式。訪談類電視新聞節目可分為人物專訪和談話節目兩種型別。

  1.人物專訪。是採訪者通過與新聞事件中的焦點人物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把新聞事件與新聞人物融為一體,以人物為視角來解讀新聞。

  2.談話節目。是在主持人的駕馭下,由嘉賓和觀眾共同參與,就社會熱點事件展開平等的對話交流,為各種意見和觀點提供溝通平臺的節目型別。《實話實說》就是這一類節目的代表。

  五、重大事件特別報道

  重大事件特別報道,是指電視媒體綜合運用各種電視節目形態和表現手法,對已經或正在發生、發現的具有深遠和持續影響力的事件進行細緻、全面、深入報道的方式。由於這種方式社會效益突出、影響力不可估量,因而,儘管其報道持續時間長、製作難度大、形式多樣化,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多,因此,各大電視媒體每逢重大事件仍不惜全臺之力投入報道。若以事件的性質為標準,重大事件特別報道還可以劃分為可預知的程式性重大事件特別報道和不可預知的突發性重大事件特別報道。

  1.可預知的程式性重大事件報道。是事先經過了精心策劃和安排的、有大致輪廓的、甚至有比較詳細的時間表的事件。當然,可預知的程式性重大事件報道也有可能出現事先無法確定的環節。

  2.不可預知的突發性重大事件報道。突發性重大事件,往往是不可預知的,但它卻最能夠檢驗電視媒體和記者的新聞敏感和反應能力。雖然如地震等自然災害有時會有一定前兆,但事件發生的確切時間、地點和進展過程以及可能引發的後果都是事先難以預料的。面對突發性重大事件,電視媒體必須在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的第一現場,通過現場連線或影像報道將事件的最新進展呈現給受眾。由於缺乏事先準備,突發性重大事件報道在開始時難免粗糙和凌亂,但這種原生態的記錄方式和事件本身的不可預知性,恰恰是最吸引受眾的要素。

新聞法規論文相關範文
護士長管理心得體會
相關知識
關於南昌大學新聞自考論文範文
南昌大學新聞自考論文
關於大學新生自我介紹範文
北京的大學新生自我介紹範文
大學新生自我介紹範文精選
大學新生自我介紹範文精選
大學新生自我鑑定範文
關於表達大學新生軍訓心得
關於南京大學生創業貸款政策
有關於南昌的最新求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