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歷史沿革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冬至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一天還有吃 餃子、南方吃 湯圓的習俗,諺語:冬至到,吃水餃,還有關於該節氣的詩詞和影視作品。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冬至的歷史沿革吧。

  冬至的歷史沿革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餃子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傳統食品。它的製法是先用麵粉做成薄而軟的餃子皮,再以鮮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為餡,包成後下鍋煮至餃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點是皮薄餡嫩,味道鮮美,形狀獨特,百食不厭。

  餃子原名“嬌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

  東漢末年,各地災害嚴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陽有個名醫叫張機,字仲景,自幼苦學醫書,博採眾長,成為中醫學的奠基人。張仲景不僅醫術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醫德高尚,無論窮人和富人,他都認真施治,挽救了無數的性命。

  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一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走到家鄉白河 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他心裡非常難受,決心救治他們。張仲景回到家,求醫的人特別多,他忙的不可開交,但他心裡總掛記著那些凍爛 耳朵的窮百姓。他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那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

  張仲景的藥名叫“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 分給乞藥的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吃了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餃耳”、“餃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治癒病人的日子。

  張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今天,我們用不著用嬌耳朵來治凍爛的耳朵了,但餃子卻已成了人們最常見、最愛吃的食品。

  冬至南北地區的傳統飲食習俗

  1、北京餛飩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都吃餛飩。

  2、南方餃子

  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北方人吃混沌,南方人出餃子。

  冬至時節的習俗

  吃狗肉。

  民間很多地方有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人們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希望為明年帶來好運。

  吃餃子。

  在農村冬至時每家每戶都會包餃子,吃餃子是冬至那一天必不可少的。

  吃餛飩。

  在北京和我國北方地區冬至這天要吃餛飩。

  吃丸子。

  我國的南方地區每年冬至時用糯米粉把調好的餡包成團,全家食用或者饋贈親朋,意味著團團圓圓的意思。

  祭祀。

  我國很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拜祖先和掃墓。沿海地區的漁民還有祭拜海神的習俗,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


建築設計的依據
水電安裝工程承包合同範本***2***
相關知識
冬至的歷史沿革有哪些
關於春天的歷史名言有哪些
關於冬至的傳說故事有哪些
生肖屬虎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生肖屬豬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凡爾登戰役的歷史意義有哪些
金步搖的歷史記載有哪些
關於成功的歷史故事有哪些
安姓的歷史名人有哪些
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