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太極拳的入門技巧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功夫,也是現代人養生的首選運動。太極拳的特點柔和緩慢,男女老少皆宜,但是很多人在練習中,覺得太極拳很難學,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楊氏太極拳快速入門技巧

  學習太極拳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在每個階段的學習中,要學會突破,掌握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方可幫助你快速入門。

  有許多人站樁練拳是講全身放鬆,這樣就永遠練不出作為主宰的腰了,將來也只能練成撐勁和推勁,不能成就拋放及冷彈勁,正確的練法是站樁是先全身勁力拉開,然後腰間命門處微微挺起,藉此腰上挺勁,將全身鬆開***不是放鬆***。

  覺如腰拎著手腳及全身,剛開始腰力量不夠全身不能全部鬆開,只能部分鬆開,漸漸隨功夫增長全身會一一鬆開,真正會感覺到要為主宰。

  練習站樁要注意的是開襠圓胯,這也是站樁的核心,否則腰胯練死也是很難改的錯誤,練不好開襠圓胯,很難發揮出身體的力量。

  拔筋是練拳的基礎,使骨肉之力順,運動範圍擴大,等於要存水先要造一個盆子,盆越大將來存水越多。養氣是練內家拳的基礎,氣足化神,神氣足才能運化身上僵塊,漸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

  不偏不依很重要,與人動手要如立身於天地之間,決不能和敵產生頂或依靠及相互支撐的狀態。就是敵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穩立於天地之間。

  於敵動手時也不讓,太極只化不讓,若讓時就有凹陷處,要始終讓敵人覺的神氣若千鈞欲發,觸之若無物心驚膽戰。忽隱忽現是說神氣的變化,是說神氣帶動身體陰陽忽變,這要有相當內家基礎才能表現。很難從文字上表達。

  練習太極拳講求的是精氣神,只有將這三者練好,才能掌握太極拳的要領,才能將太極拳的發揮到極致。

  楊老的拳如騰空踏在自己的神氣中,浩浩蕩蕩無人能及。練拳剛開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間,先在腰間骨椎上,後漸覺精神所至有一空靈且能變化指揮全身的中線,後又覺此中線可變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

  就如孫祿堂老先生所說,我身上處處可做支點所以變化無窮。但這一切必須從腰練起,除此無別法。後面的境界本不該說,怕有人自己亂附會而走錯路。

  化是敵手來時,我接其勢神氣進或走,其所觸處虛待之,使他有如撲空之感。不存在可追擊的感覺,只有撲空的感覺大概就差不多了。

  與人交手時,若忽受偷襲應該是先借勢騰開。若對面待敵,未動之時已和無極之理,彼一動必有虛實,我接其實,其必落空,同時我之神氣如電切入其虛處,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太極拳的剛柔相濟是指神氣收斂入骨為剛,骨肉通透為柔。若勁到手指,自然擊人如擊敗絮,驚心動魄。這就叫功夫。真正太極拳打入是一放,決不是從腳跟撐出的勁。總之太極化人和發人全身不能有僵硬處,有既是錯。

  所謂“氣遍全身不稍滯”是以心使身的成就,當你神氣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覺得全身僵塊化開,全身如一均勻體,一動無有不動時就差不多了。

  太極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運動是不一樣的,他要求在均勻狀態下增加強度,有兩種練法,一、先練均勻,先在一個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練均勻,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練均勻。

  先選一個大架,慢慢的練均勻。、太極拳發人有長勁和短勁兩種,髮長勁時,接勁時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時將其丟擲,此勁可擊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傷,就怕被打者摔傷,這種勁往往功夫相差較大時能用。

  發短勁時接勁時只接其身上一點,或心或肺或肝,神氣切入,嚯的殺去。被擊者雖或擊出不遠,但極易打壞人。就是到時收勁,對方也會受傷且受很大的驚嚇。

  此勁往往在比武或緊要關頭使用。除非你收發自如。短勁要有很大的神氣及觀想力,並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極勁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釋放,決不是單純衝擊力。好比以電擊人會把人擊飛,而擊木卻無用。但情況也不是完全這樣,可能是兩者綜合吧。

  先將身體練成均勻一體,腰一動渾身能相應,此時渾身重量才可調動,腰為主帥,帶動全身即是。

  先要使渾身一體,初始以心指揮腰,腰帶動全身,慢慢漸覺全身能由中線統一指揮和帶動,後來只要心一動全身相應,就對了,任何一個細微的動作都是如此。氣的東西只能感悟,無法描述。

  氣不只是氣功說的體內之氣,太極拳要全身內外都化為神氣,執著在內怎能全身通透。蓄勁時是神氣收斂,身形盪開,如西山懸磬。決不是身形縮起,再彈開。是神氣的積聚和釋放。這點太重要了,不能弄錯。

  腰的作用對初學者來說是無法忽視的,當然當功夫有成,你可不去著意在腰間。

  練拳先要將全身的指揮權統一起來,起初是無法身心一致,要想身體聽心話,必須要先全身聽腰指揮,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遊勇散兵統一訓練。漸漸才可能心一動,身形相隨。這個過程還是要的。

  關於靈活源於胯是有些問題的,太極要靈動是要將全身骨肉為主的運動變成神氣為主的運動,所以有靈敏於頂之說。而胯之活而產生的靈活只是身體相對靈活,不因作為太極和內家拳的內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練法。

  現在外面推手情況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會挺在背;肩;胸口等處,被動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後自然到腳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

  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時雙方勁都吃住,手不能擊,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點變化。這對技擊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見楊家三輩及其他成就者有這種試功夫的記錄。若問此時有第三者,拿一刀刺來,這麼辦?

  盪開就是鼓盪,無論蓄髮都不是骨肉簡單伸縮,全身如統一體,無論動靜,神氣鼓盪始終不休。

  當你覺得人騰起,已不著地,以致神氣身形變化漸漸自如,自然不著力。不到此地決不要妄求,以免變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須過得了真刀實槍,但求意會是很危險的。所以但求按規矩練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證,不可附會。

  若能渾身通透無著力點才對,在這之前,始終以腰為主宰,而僵塊漸會從腳下脫去,若著意在腳跟,那僵塊永遠無法脫去。

  既然已是精神團聚所至,就無所謂腰不腰了,可以任意變化位置,如海低針就可以在手上。但這一切必須從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練得全身均勻,慢慢用神氣鼓盪,漸漸身體也如化為神氣的一部分,真實隨心鼓盪而動。不是思想的問題。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著,剛開始要吃力點,慢慢不著意也會挺著。但是必須注意腰保持空靈的意思,儘量不能僵硬。

  若分得開才可談合,身體越鬆就合得越快,後來身體也如神氣的一部分,那時幾乎可以一樣快。

  練拳說的腰剛開始是微微挺在命門處的腰上一點。不是整個腰椎。漸漸精神所至就能帶動全身。並會長成一線。此時已不是骨肉的東西了。你的理解是對的。

  但盪開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將身體練鬆候使全身骨肉運動成為鼓盪運動而非骨肉曲折搬動。勁是人人都有的,練拳的人比較一致了就大一點,平常人散亂就小一點。動手時用能量增加的勁就是外勁,用能量釋放的勁就是內勁。

  1、挺腰與突腰正好相反,楊家練拳時從來就只有挺腰之說,不知後來的命門突出之說從何而來。

  2、若身體僵塊化去,就會覺得身體若一均勻體***液體或氣體***到這時就比較容易理解鼓盪之意。

  神氣慢慢充足,身體漸覺是神氣的一部分。此均勻體在動手中可以隨心意變化,不一定是方是園。

  蓄髮時腰都要微微拎著,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靈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覺。不能用勁撐,一切做作都會使身體僵化的。

  練拳先只有縱軸之腰,不能多動。

  拎腰時如腰間被人握著帶動全身,所以後背及全身是鬆的。並且在腰成為主宰之前是不應該先拎腰的。

  鬆的概念是鬆開,裡面是流動的。腋窩下如夾兩熱饅頭狀。絕不能變成鬆懈狀,懈狀是軟,裡面不通是癟,這點很誤人的,一定要避免。

  挺腰就是先一點,等你命門下一段可做主宰時,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胸口一塊是很難化開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體會身體是透空的道理。站樁時不要負重,這樣會練成悶勁。練拳不要練啞鈴也是同樣道理。

  挺腰是為了先將全身的指揮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夠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鬆,就錯了注意挺腰是為了控制全身鬆開,成為全身的支點和控制中心。

  什麼樁都可以,挺腰是命門處一段向內而上,向後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練拳是否能夠入門就是一個腰的問題,練腰的過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門成為支撐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漸漸會在命門下產生一段***一寸左右***明顯的主宰,這以後再練習用它拎鬆全身。

  要不然一開始就拎,很容易誤解腰向後向上拎,那入內家之門也就沒門了.現在外面練錯的很多,使很多太極拳家沒有通透之勁而被其他拳種看不起,實際內家一入門就不會被人小視了。

  猶如獅子初生雖力未充而百獸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門就再也不會有疑惑了.若你練了5-6年還是在迷惑中,那一定是錯了,外家拳;跤術;拳擊5-6年也有成就,何況內家之顛的太極!實際上你只要見到真正的就不會再疑惑了,若對太極還在疑惑那是沒有看到真的太極。

  關於太極大家先要破除神祕感,若有人說在流傳於世的拳經外另有什麼祕訣的話,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說太極之所以是好,是因為你練習他可以比練其他拳種更快見效,且坦蕩若夷。

  所謂的功夫是明理後,你練習身體和太極之理相應的程度,若未明太極之理,是門外漢還不能說功夫之事。

  而若不能明白太極老論等前輩的道理,就會走上小路,就會自己發明一套並守若珍寶,而拿其所說對比前輩拳論卻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稱另得祕訣。現今太極之病莫大於此。我來給各位指一條辨別真偽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擊,若不能只能是撥弄重心的運動,拳都不是,怎麼能叫太極拳?

  2、技擊之時是否還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論所說旁門外道也。

  3、動手之時是否是神氣為主,骨肉為次。若不能尚未入內家之門何況太極。

  4、對敵是否對待,敵我是否一體?若不能尚不能稱太極。

  以上幾點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見者也是毫無疑惑的才是真貨,若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多是假貨。

  真的動手時是由不得你再去體會掤、化、拿、發的。你想若真與他種拳術比武時,是否可能別人一拳打來,我再掤、化、拿、發?

  彼不動,我不動***但動相不失,不動之中已和為一體,已經化盡其勢,進入得勢待發之狀態***,彼微動***神氣動相***我先動***化是化敵方神氣動相,等敵手腳已動是決來不及再化的。何況敵手腳已動哪還有我先動之說?***

  所以看他對不對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動手之時是否還有太極之理。太極的內功仍然以拳架為主,所謂的靜功是指對太極體理的鍛鍊,這是非常重要的。要在體理上練到刀槍陣中不丟失,自然太極功夫一日千里。

  楊式太極拳十要介紹

  鬆腰

  腰為一身之主宰,能鬆腰然後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 轉動,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際”,由不得力必於腰腿求之也。

  分虛實

  太極拳術以分虛實為第一義,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則右腿為實,左腿為虛;全身皆坐在左腿,則左腿為實,右腿為虛。虛實能分,而後轉動輕靈,毫不費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而易為人所牽動。

  虛靈頂勁

  頂勁者,頭容正直,神貫於頂也。不可用力,用力則項強,氣血 不能流通,須有虛靈自然之意。非有虛靈頂勁,則精神不能提起也。

  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內涵,使氣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則氣擁胸 際,上重下輕,腳跟易於浮起。拔背者,氣貼於背也,能含胸則自能拔背, 能拔背則能力由脊發,所向無敵也。

  沉肩墜肘

  沉肩者,肩鬆開下垂也。若不能鬆垂,兩肩端起,則氣亦隨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墜肘者,肘往下鬆垂之意,肘若懸起,則肩不能沉,放人不遠,近於外家之斷勁矣。

  上下相隨

  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 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 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幣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

  內外相合

  太極拳所練在神,故云:“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舉動輕靈。架子不外虛實開合;所謂開者,不但手足開,心意亦 與之俱開,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與之俱合,形與神合一,即內外合為一氣, 則渾然無間矣。

  相連不斷

  外家拳術,其勁乃後天之拙勁,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斷,舊力巳盡,新力未生,此時最易為人所乘。太極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終,綿綿 不斷,周而復始,迴圈無窮。原論所謂“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又日 “運勁如抽絲”,皆言其貫串一氣也。

  動中求靜

  外家拳術,以跳擲為能,用盡氣力,故練習之後,無不喘氣者。太極拳以靜御動,外動內靜,雖動猶靜,故練架子愈慢愈好。使則呼吸深長,氣沉丹田,自無血脈憤張之弊。學者細心休會,庶可得其意焉。

  用意不用力

  太極拳論雲: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練太極拳全身鬆開,不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然後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長力?蓋人身之有經絡,如地之有溝壑,溝壑不塞而本行,經絡不閉則氣通。如渾身僵勁滿經絡,氣血停滯,轉動不靈,牽一髮而全身動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即意到氣到,如是氣血流注,日日貫輸,周流全身,無時停滯。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拳論 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太極拳功夫純熟之人,臂膊如綿裹鐵,分量極沉;練外家拳者,用力則顯有力,不用力時,則甚輕浮,可見其力乃外勁浮面之勁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動,不足尚也。
 

楊氏太極拳的十個要領有哪些
楊式太極拳步法的練習方法和注意事項
相關知識
楊氏太極拳的入門技巧
初學太極拳的入門技巧
初學太極拳的入門技巧
陳氏太極拳的入門要求
楊氏太極拳的手眼法
楊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楊氏太極拳的拳架區別
陳式太極拳的入門要求
楊氏太極拳的十要是什麼
練習楊氏太極拳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