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的基本知識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中國茶道追求清、靜、和、虛,要求心無雜念,專心靜慮,心地純和,忘卻自我和現實存在。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之茶道的內容

  中國茶文化的主體是人,茶是作為人的客體而存在的,茶是為人而存在的。中國茶文化被稱為美的哲學。有五個方面的原因:

  1.中國茶文化美學的根可溯源到先秦和魏晉南北朝。奠定中國古典美學理論基礎的宗師是大哲學家;

  2.其理論基礎源於一些哲學命題;

  3.中國茶文化美學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吸收了佛,道,儒三教的哲學理論,並得益於大批思想家哲學家的推動;

  4.中國茶文化美學強調的是天人合一,從小茶壺中探求宇宙玄機,從淡淡茶湯中品悟人生百味;

  5.中國茶文化美學從哲學的高度,廣泛深刻的影響著茶人,特別是從思維方式,審美情趣,藝術想象力及人格的形成。

  總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美學理念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般的滋潤著中國茶文化這朵奇葩。在中國茶文化中既有佛教圓通空靈之美,又有道教幽玄曠達之美以及儒家文雅含蓄之美。

  綜上所述,有人得出如下 結論:

  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是自下而上的,故而起發展的特點是在廣度上,以求博大,所謂之:茶文化,並與儒家思想結下了不解之緣。可以講,把中國茶文化從儒家思想體系中剝離出來研究是不現實的,也正是這一點,因為中國文人的灑脫不羈,中國茶文化,呈現出一種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狀態。由於在中國文化中,“道”是一種非常神聖、非常嚴肅的事情。故中國對於茶,只是籠統的稱之為“茶文化”或“茶藝”,而不敢奢談“茶道”。

  之茶道的內涵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裡所說的‘藝’,是指製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裡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係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之佛教與茶的關係

  佛教和茶早在晉代結緣。相傳晉代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以自制的佳茗款待擎友陶淵明“話茶吟詩,敘事談經,通宵達旦”。佛教和茶結緣對推動飲茶風尚的普及並向高雅境界以至發展到創立茶道,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東晉後期,佛教領袖慧遠竭力把儒家封建禮教和佛教因果報應溝通起來,宣揚孝順父母,尊敬君主,是合乎因果報應教義的。並直接提出“佛儒合明論”。隋唐時代一些佛教宗派,是調合中國傳統思想而創立的,華嚴宗學者宗密用《周易》“四德”***元、亨、利、貞***調合佛身“四德”***常、樂、我、淨***。以“五常”***仁、義,禮、智、信***調含“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飲酒、不安言***力圖兩者相融臺,調臺儒家的趨勢越來越強烈。宋元明清時代,更加註意調合中國傳統思想。北宋天台宗學者智園,宣揚“非仲尼之教,則國無以治,家無以寧,身無以安”。而“國不治,家不寧,身不安,釋氏之道,何由而行哉?”他還提出“修身以儒,治心以釋”儒釋共為表裡的主張,因而發展成為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宗教。

  佛教對茶道的滲透,史料中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丹丘和東晉名憎慧遠嗜茶的記載。可見“茶禪一味”源遠流長。但形成氣候筆者認為始啟中唐。從以上詩句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寺院中茶味的芳香和濃烈,僧侶敬神、坐禪、唸經、會友終日高不開茶。禪茶道體現了良然、樸素、養性、修心、見性的氣氛,也揉合了儒家和道家思想感情。唐僖宗以皇家最高禮儀祕藏在法門寺地宮金銀系列茶具從設計、塑造和擺設的位置***和佛骨舍利同放在後室***更令人信眼地認識到“茶禪一味”的真諦。禪宗茶道到宋代發展到鼎盛時期,移值到日、韓等國,現在已向西方世界傳播中,對促進各國文化交流做出了努力。佛教於公元前6--前5世紀間創立於古印度,月在兩漢之際傳入中國,經魏晉南北朝的傳播與發展,到隨唐時達到鼎盛時期。而茶是 興於唐、盛於宋。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自由曾被智積禪師收養,在竟陵龍蓋寺學文識字、習頌佛經,其後又於唐代詩僧皎燃 和尚結為"生相知,死相隨"的緇素忘年之交。在陸羽的《自傳》和《茶經》中都有對佛教的頌揚及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可以說,中國 茶道從一開始萌芽,就於佛教有千絲萬縷的聯絡,其中僧俗兩方面都津津樂道,並廣為人知的便是--禪茶一味。

  自古以來僧人多愛茶、嗜茶,並以茶為修身靜慮之侶。為了滿足 僧眾的日常飲用和待客之需,寺廟多有自己的茶園,同時,在古代也只有寺廟最有條件研究並發展製茶技術和茶文化。我國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說法。唐代《國史補》記載,福州"方山露芽",劍南"蒙頂石花",嶽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產於寺廟。僧人對茶的需要從客觀上推動了茶葉生產的發展,為茶道提供了物質基礎。此外,佛教對茶道發展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佛門的茶是活動為茶道的發展的表現形式提供了參考。鄭板橋有一副對聯寫得很妙:"從來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愛鬥茶。"佛門寺院持續不斷的茶事活動,對提高茗飲技法,規範茗飲禮儀等都廣有幫助。在南宋宗開禧年間,經常舉行上千人大型茶宴,並把四秒鐘的飲茶規範納入了《百丈清規》,近代有的學者認為《百丈清規》是佛教茶儀與儒家茶道相結合的標誌。 三、"禪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禪茶一味,全靠自己去體會。這種體會可以通過茶事實踐去感受。也可以通過對茶詩、茶聯的品位去參悟。下面的四幅對聯與四首茶詩很有趣,對理解"禪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幫助。

 

茶道的茶藝介紹
長型大蒜種植方法
相關知識
中國茶道的基本知識有哪些
茶道的基本知識
日本茶道入門的基本知識
茶道入門的基本知識是什麼
黃山茶文化的基本知識
普洱茶茶文化的基本知識
紅茶茶文化的基本知識
茶道的基本步驟
關於電腦病毒的基本知識
西門子側吸式吸油煙機的基本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