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古詩十首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5日

  古詩文學習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有哪些古詩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吧。

  一

  一.山中雜詩

  吳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簷上飛,雲從窗裡出。

  譯文: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雲煙

  竹林的縫隙裡灑落下夕陽的餘暉

  鳥兒歡快地在屋簷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裡飄了出來。

  賞析: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簷上飛,雲彩竟然從窗裡飄出來。此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閒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瀰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簷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簷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二.竹裡館

  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註釋

  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嘯:嘬口發出長而清脆的聲音, 類似於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與“獨坐”相應,意思是說,獨坐幽篁,無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來相照。 譯文:

  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裡,

  一邊彈著琴一邊又長嘯。

  深深的山林中無人知曉,

  皎潔的月亮從空中映照。

  鑑賞:

  這是一首寫隱者的閒適生活情趣的詩。詩的用字造語、寫景幽篁、深林、明月,寫人獨坐、彈琴、長嘯都極平淡無奇。然而它的妙處也就在於以自然平淡的筆調,描繪出清新誘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為一體,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的藝術魅力,使其成為千古佳品。以彈琴長嘯,反襯月夜竹林的幽靜,以明月的光影,反襯深林的昏暗,表面看來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來,隨意寫去其實卻是匠心獨運,妙手迴天的大手筆。

  這首詩同樣表現了一種清靜安詳的境界。前兩句寫詩人獨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邊彈著琴絃,一邊又發出長長的嘯聲。其實,不論“彈琴”還是“長嘯”,都體現出詩人高雅閒淡、超拔脫俗的氣質,而這卻是不容易引起別人共鳴的。所以後兩句說:“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意思是說,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並不為此感到孤獨,因為那一輪皎潔的月亮還在時時照耀自己。這裡使用了擬人化的手法,把傾灑著銀輝的一輪明月當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顯示出詩人新穎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詩的格調幽靜閒遠,彷彿詩人的心境與自然的景緻全部融為一體了。

  三.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註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

  3.發:出發。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今重慶一帶。

  5.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譯文:在一個秋高氣爽、月色明朗的夜裡,詩人乘著小船,從清溪驛順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個好朋友一樣,陪伴著詩人。但在從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總被兩岸的高山擋住,使詩人思念不已。

  鑑賞: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遊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係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揚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想到青山吐月的優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於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二

  四.春夜洛陽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註釋:

  1、洛城:洛陽城。

  2、暗飛聲:悄悄地飄來聲音。

  3、春風:一本作“東風”。

  4、折柳:即《折楊柳》,曲名。相傳西漢張騫入西域得《摩訶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聲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楊柳》。樑鼓角橫吹曲也有《折楊柳》。清商曲有《攀楊枝》、《月節折楊柳》、《小折楊柳》諸曲。

  5、故園:故鄉。

  鑑賞:

  洛城就是現在河南的洛陽,在唐代是一個很繁華的都市,稱為東都。一個春風駘蕩的夜晚,萬家燈火漸漸熄滅,白日的喧囂早已平靜下來。忽然傳來嘹亮的笛聲,悽清婉轉的曲調隨著春風飛呀,飛呀,飛遍了整個洛城。這時有一個遠離家鄉的詩人還沒入睡,他倚窗獨立,眼望著“白玉盤”似的明月,耳聽著遠處的笛聲,陷入了沉思。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楊柳》曲,它屬於漢樂府古曲,抒寫離別行旅之苦。古代離別的時候,往往從路邊折柳枝相送;楊柳依依,正好藉以表達戀戀不捨的心情。在這樣一個春天的晚上,聽著這樣一支飽含離愁別緒的曲子,誰能不起思鄉之情呢?於是,詩人情不自禁地吟了這首七絕。 這首詩全篇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這笛聲不知是從誰家飛出來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並不準備讓別人知道他,卻不期然而然地打動了許許多多的聽眾,這就是“誰家玉笛暗飛聲”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散入春風滿洛城”,是藝術的誇張,在詩人的想象中,這優美的笛聲飛遍了洛城,彷彿全城的人都聽到了。詩人的誇張並不是沒有生活的依據,笛聲本來是高亢的,又當更深人靜之時,再加上春風助力,說它飛遍洛城是並不至於過分的。 笛聲飛來,乍聽時不知道是什麼曲子,細細聽了一會兒,才知道是一支《折楊柳》。所以寫到第三句才說“此夜曲中聞折柳”。這一句的修辭很講究,不說聽了一支折柳曲,而說在樂曲中聽到了折柳。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僅指曲名。折柳代表一種習俗,一個場景,一種情緒,折柳幾乎就是離別的同義語。它能喚起一連串具體的回憶,使人們蘊藏在心底的鄉情重新激盪起來。“何人不起故園情”,好像是說別人,說大家,但第一個起了故園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嗎? 熱愛故鄉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自己從小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作為祖國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譯文: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折楊柳》,能不鉤起思鄉之情嗎?

  五.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註釋:

  1.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註·岑參年譜》下簡稱劉《箋》系此詩於天寶八載749詩人赴安西途中。

  2.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園。

  3.龍鍾:形容流淚的樣子,這裡是沾溼的意思。

  4.漫漫:形容路途遙遠。

  5.憑:託。

  6.傳語:捎口信。

  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詩人此時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遠離京都和家園的心情是淒涼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傷。但遠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說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擔心。這樣樸素而又複雜的人之常情,用樸實無華的敘述式語氣道出,更覺得真切感人。鍾惺評此詩:"只是真。"譚元春曰:"人人有此事,從來不曾寫出,後人蹈襲不得。所以可久"《唐詩歸》卷十三。沈得潛曰:"人人胸臆中語,卻成絕唱"《唐詩別裁集》卷十九。

  鑑賞:

  天寶八載749,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書記。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頓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第一句是寫眼前的實景。“故園”指的是在長安自己的家。“東望”是點明長安的位置。離開長安已經好多天,回頭一望,只覺長路漫漫,塵煙蔽天。

  第二句帶有誇張的意味,是強調自己思憶親人的激情,這裡就暗暗透出捎家書的微意了。“龍鍾”在這裡是淋漓沾溼的意思。“龍鍾”和“淚不幹”都形象地描繪了詩人對長安親人無限眷念的深情神態。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氣。走馬相逢,沒有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就請你給我捎個平安的口信到家裡吧!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此時,心情是複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了詩人開闊豪邁的胸襟。

  這首詩的好處就在於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於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裡要說的話,用藝術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清人劉熙載曾說:“詩能於易處見工,便覺親切有味。”見《藝概。詩概》在平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有這一特色。

  六.滁州西澗

  韋應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讀音:應:第一聲

  譯文:

  我只憐愛這河邊生長的野草,是那樣幽靜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樹林的深處,不斷傳來黃鸝鳥的鳴叫,是那樣婉轉動聽。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樣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蒼茫的荒野渡口,已沒有人渡河,但小船獨自橫漂在河邊上。

  註釋:

  1.滁州:今安徽滁州,詩人曾任州刺史。

  2.西澗:滁州城西郊的一條小溪,有人稱上馬河。即今天的城西水庫。

  3.獨憐:獨愛,一種對幽草的獨情。

  4.春潮:春雨。

  5.野渡:荒郊野外無人管理的渡口。

  6.橫:指隨意飄浮。

  韻譯:

  我憐愛生長在澗邊的幽草,

  澗上有黃鸝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著夜雨急急地湧來,

  渡口無人船隻隨波浪橫漂。

  賞析:

  這是山水詩的名篇,也是韋應物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了詩人春遊滁州西澗賞景和晚潮帶雨的野渡所見。首二句寫春

  景、愛幽草而輕黃鸝,以喻樂守節,而嫉高媚;後二句寫帶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橫 的景象,蘊含一種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可奈何之憂傷。全詩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

  憂傷之情懷。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詩,是韋應物最負盛名的寫景佳作。詩裡寫的雖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經詩人的點染,卻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韻之畫。

人教版七上古詩文默寫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古詩試題
相關知識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古詩十首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古詩試題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古詩文複習提綱精編
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教案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古詩兩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政治期末試題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期中測試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思想品德試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思品期中試卷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資訊科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