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教學生寫段落?

General 更新 2024-06-03

教學生寫段落應教什麼內容

要把一段話寫具體,不論是寫人狀物,或者是敘事、記活動,先要考慮好幾個部分,或者幾個方面、幾個環節來寫,也就是分幾層意思來寫。做到這一點,就不會把事情寫得太籠統了,這就為"指導段落寫具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分哪幾層意思寫的思路確定以後,就應根據認真觀察的結果,對事物的重點部分進行細緻的記敘和描寫,表現出事物的特點,表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記敘和描寫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你在這段話中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來寫。如果離開了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儘管寫了許多"怎麼樣",讓人讀起來不僅不會有生動感人的印象,反而顯得羅嗦、累贅。在此基礎上如何把段落寫具體呢,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用數字具體地寫出事物的大小。例:"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個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最大的鯨有32萬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我國捕獲過一頭8萬多斤重的鯨,有17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肥豬那麼重。它要是張開嘴,人站在它嘴裡,舉起手來還摸不到它的上齶;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嘴裡看書,還顯得十分寬敞。"

這段話一開始拿人們熟悉的象和鯨作比較,接著用"32萬多斤"和"4、5千斤"最大、最小的鯨的體重的具體數字,說明鯨的確很大。再接著用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的體重、長度、舌頭重量等數字作進一步說明,具體地寫出事物的大小。

2、用比喻來狀物。例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裡作者用"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寫出了桂林的山奇就奇在"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用"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了桂林山的秀美;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寫出了桂林山的險峻。再如《趵突泉》最後一段話裡有四處運用了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小泉是什麼樣兒的--

"池邊還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地上來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裡斜放著;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水泡,大、扁一點,慢慢地,有姿態地,搖動上來,碎了;看,又來一個!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上來,像一朵攢得很整齊的珠花,雪白,有的……這比那大泉更有趣。"

上述這兩段話只作一般敘述,而不用比喻來描寫,就很難把事物的形狀及其變幻寫具體。這裡作者注意了幾點:一是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類型的,但兩者之間要有相似之處,而且愈像愈好;二是用來比喻的事物大都為人們熟知的。

3、用形容寫出事物怎麼樣。"昨天一清早,天氣驟然變冷,空中佈滿了鉛色的陰雲;中午,凜冽的寒風颳起來了,呼呼地颳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是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鵝毛般的大雪來。"這段話雖僅60個字,但卻真實具體地描述了從清晨到黃昏天氣變化情況。究其原因,除了作者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比喻,主要是形容在發揮作用。文中的"驟然"寫出天氣由暖變冷的漸進過程之突然;"凜冽"寫出了這風刺骨的寒冷;"呼呼地"寫出風勢之猛;"整整"強調了風颳的時間之長。如果我們不用上這些起到形容作用的詞語,雖然意思一樣,但卻顯得不夠具體。不過,我們在寫......

如何指導學生進行作文片段訓練

內容提要:片段訓練也叫小練筆,是用簡短的篇幅,表現一個生活片斷,說明事物的一個方面等。片段訓練有用時少,易被學生接受;篇幅短,易於教師批改,便於當堂反饋,及時交流;訓練靈活,有針對性等優勢。教學時,教師要使片段訓練真正達到輕負擔、高效益的作用,還得注意以下幾點。一、片段訓練要有針對性;二、片段訓練形式要多樣;三、片斷訓練運用要靈活;四、片斷訓練可以用大作文和週記的訓練同步配合。

關鍵詞:片斷訓練提高寫作能力

提起指導中學生寫作,有好多教師就感到頭痛,認為這是一件難做的工作。有好多學生也存在“寫什麼、怎樣寫”的疑問。總之,作文的教與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項比較艱鉅的工作。作文教學與其它學科一樣,也有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問題,只要用心探索,善於引導,提高中學生寫作能力的目標也能實現。我從事十多年中學語文的教學工作中,實踐使我體會到加強學生的片斷訓練,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一環。

片段訓練也叫小練筆,是用簡短的篇幅,表現一個生活片斷,說明事物的一個方面等。片段訓練有用時少,易被學生接受;篇幅短,易於教師批改,便於當堂反饋,及時交流;訓練靈活,有針對性等優勢。教學時,教師要使片段訓練真正達到輕負擔、高效益的作用,還得注意以下幾點。

一、片段訓練要有針對性

片段訓練不是隨意的,而應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時,教師應讓每一次訓練都能為提高學生。

1、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觀察是作文的基礎,要使學生有內容可寫,就需要教師把學生培養成“生活中的有心人”,這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日常生活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增強對事物的敏感性,留心生活細節,用描述性的語言、片段形式反映。抓住生活中的各種細節,將看到的生活內容的豐富多彩用片斷形式反映它,使學生取材面相當廣泛。校園內外、旅遊途中、街頭巷尾、河岸路邊都有可寫之事;晨曦暮靄、人歡馬叫、草萌花開、飛雪落雨可隨時描繪;心花怒放、心曠神怡、悲哀傷痛、焦慮煩躁可信手拈來;逸聞傳說、風土人情、突發事件、儀式慶典等可形象記述……總之,大千世界,萬花紛呈,學生片斷練習的素材取之不盡。

例如:在指導學生進行作文動作描寫練習時,以《運動會一瞥》為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回憶學校運動會一些比賽場景肯定讓你難以忘懷,請你寫一段300字左右的文章,把某運動員參加比賽時的動作描繪出來。學生對自己的業餘生活容易表達,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寫出優美的片段。如:他半蹲在起跑線上,左腳尖頂住起跑線,右膝跪在跑道上,兩手就像兩根釘子插在地上。整個身體微微前傾,擡著頭,目不轉睛地盯向前方,那樣子,就像一隻展翅待飛的雄鷹。“預備……”隨著這拖長的聲音,他慢慢繃直右腿,彷彿是一張拉開了的弓。“啪!”那“箭”猛然射了出去。他飛快地跑著,像閃電,像受了驚嚇的羚羊,像脫了繮的野馬,奔跑著……跑了一段後,他的速度漸漸慢了,可是他仍然大幅度地揮擺著雙手,努力向前跨著大步。離終點不遠了,他猛地擡起頭,閉上眼,咬緊牙關,拼命地衝向終點。“衝啊!”周圍響起了狂熱的呼喊。終點就在眼前了!只見他猛一低頭,身體向前衝,那條終點繩掛在他的身上,如同一條榮耀的綬帶。學生用“蹲”、“頂”、“跪”、“傾”、“盯”、“繃”等動詞,細緻而逼真地刻畫了運動員起跑前的預備動作。“展翅待飛的雄鷹”、“拉開了的弓”等一些比喻句的運用,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

片斷訓練的主導思想是從局部著眼,培養學生的“眼力”和“手力”,讓他們用自己的筆隨時寫下“眼所見”“耳所聞”,從一點著眼,從小處著手,逐步提高,過渡到構思作文,得心應手。指導學生選取材料時,要引導他們多發現真善美的事物,多揭示社會的主流,以促進他們正確......

怎樣指導學生寫好重點段落

要把一段話寫具體,不論是寫人狀物,或者是敘事、記活動,先要考慮好幾個部分,或者幾個方面、幾個環節來寫,也就是分幾層意思來寫。做到這一點,就不會把事情寫得太籠統了,這就為"指導段落寫具體"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在分哪幾層意思寫的思路確定以後,就應根據認真觀察的結果,對事物的重點部分進行細緻的記敘和描寫,表現出事物的特點,表達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記敘和描寫的過程中,要緊緊圍繞你在這段話中要表達的主要意思來寫。如果離開了這段話的主要意思,儘管寫了許多"怎麼樣",讓人讀起來不僅不會有生動感人的印象,反而顯得羅嗦、累贅。在此基礎上如何把段落寫具體呢,一般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用數字具體地寫出事物的大小。例:"不少人看過象,都說象是個很大的動物。其實還有比象大得多的動物,那就是鯨。最大的鯨有32萬多斤重,最小也有4、5千斤。我國捕獲過一頭8萬多斤重的鯨,有17米長,一條舌頭就有十幾頭肥豬那麼重。它要是張開嘴,人站在它嘴裡,舉起手來還摸不到它的上齶;四個人圍著桌子坐在它嘴裡看書,還顯得十分寬敞。"

這段話一開始拿人們熟悉的象和鯨作比較,接著用"32萬多斤"和"4、5千斤"最大、最小的鯨的體重的具體數字,說明鯨的確很大。再接著用我國捕獲的一頭鯨的體重、長度、舌頭重量等數字作進一步說明,具體地寫出事物的大小。

2、用比喻來狀物。例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

這裡作者用"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寫出了桂林的山奇就奇在"奇峰羅列,形態萬千";用"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了桂林山的秀美;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寫出了桂林山的險峻。再如《趵突泉》最後一段話裡有四處運用了比喻,形象地寫出了小泉是什麼樣兒的--

"池邊還有小泉呢:有的像大魚吐水,極輕快地上來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裡斜放著;有的半天才上來一個水泡,大、扁一點,慢慢地,有姿態地,搖動上來,碎了;看,又來一個!有的好幾串小碎珠一齊上來,像一朵攢得很整齊的珠花,雪白,有的……這比那大泉更有趣。"

上述這兩段話只作一般敘述,而不用比喻來描寫,就很難把事物的形狀及其變幻寫具體。這裡作者注意了幾點:一是用來比喻的事物與被比喻的事物不是同一類型的,但兩者之間要有相似之處,而且愈像愈好;二是用來比喻的事物大都為人們熟知的。

3、用形容寫出事物怎麼樣。"昨天一清早,天氣驟然變冷,空中佈滿了鉛色的陰雲;中午,凜冽的寒風颳起來了,呼呼地颳了整整一個下午;黃昏是時分,風停了,就下起鵝毛般的大雪來。"這段話雖僅60個字,但卻真實具體地描述了從清晨到黃昏天氣變化情況。究其原因,除了作者恰到好處地運用了比喻,主要是形容在發揮作用。文中的"驟然"寫出天氣由暖變冷的漸進過程之突然;"凜冽"寫出了這風刺骨的寒冷;"呼呼地"寫出風勢之猛;"整整"強調了風颳的時間之長。如果我們不用上這些起到形容作用的詞語,雖然意思一樣,但卻顯得不夠具體。不過,我們在寫......

教給學生如何寫好片段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中年級要加強段的訓練”,“懂得怎樣連句成段,連段成文。”我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寫段訓練,教給學生寫段的方法。我具體的指導學生完成以下步驟: 一、 分析範例,認識構段規律。 在閱讀教學中,我注意從寫段的目的出發,選擇一些典型段落,指導學生進行分析,總結出段落結構規律。對課文典型的寫段範例,我要求學生按這樣的步驟思考:這段寫什麼?這段共有幾句話?每句話寫什麼?這段話是怎樣有條理地表達的?讓學生在理解分析的過程中,不僅知道作者寫了什麼,而且知道作者是怎樣寫的,從而把閱讀上獲得的知識遷移到寫作上,轉化為寫作能力。通過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中年級課本中常見的構段方式有這樣幾種:總分式,這種結構的段落中有一個總說的句子,其他的句子是圍繞一個總說的意思寫具體、形象的。可先總述,後分述,也可先總說,再分述,最後小結;並列式,一段話中描寫的幾個事物或幾個問題,其內容之間是並列的;因果式,一段話中,前後內容互為因果關係;概託具體式,在一段話中,先用一句話概括地寫,然後再舉具體事例加以補充說明;轉折式,一段話中,所寫的內容在意思上是相對或相反;遞進式,前後兩部分或幾部分間意思是逐步加深的;連貫式,有條理地敘述一件事或一項活動的全過程,按事情的發展順序進行表達;比較式,在同一段中,敘寫事物正與反、動與靜、前與後等方面;交叉式,交替表達人物雙方的對活和活動。根據這九種常見的構段方式,我在閱讀教學中,注意選擇相應的範例,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分析,讓學生體會段的各種表達方式間的差異,使學生較快地認識了段的結構規律,為寫片段打下基礎。 2、分項訓練,掌握段的結構方式。 在學生通閱讀課文的段落認識構段方式之後,我及時地指導學生進行片段訓練,使學到的知識,通過練習來加深理解和鞏固提高。所謂“分項”就是在一段時間裡,相對圍繞一種段的表達方式進行訓練,等學生掌握之後,再轉入另一種表達方式的訓練。每一分項,學生不可能通過一次訓練就能掌握,所以根據學生的認識規律,每一種寫段結構的單項訓練又按內容設計多次練習。單項訓練堅持由易到難的原則,讓學生逐步“爬坡”。(1)提示結構方式,排列句子,從課內讀物中,選擇合適的片段,打亂順序,讓學生按指定的方式進行排列。(2)根據構段方式補寫部分內容,讓他們補寫總起句或分述內容,因果式的段落,可寫出結果,學生補充原因,反之,也可寫出原因,學生想象補充結果。(3)根據片段結構具體要求寫段。給學生寫段方式的具體範例,指定段的表達方式,讓學生選好內容寫好片段。在寫好片段訓練過程中,為使學生把具體內容通過合理的結構表達出來,我把寫片段的過程分為四步:寫片段——說片段——評片段——改片段。寫片段:就是根據內容,確定片段的表達方式並起草;說片段:說說自己所寫的片段是哪一種構段方式,自己是怎樣圍繞一箇中心意思採用合理的方式表達的;評片段:同學之間相互評議一段話是不是圍繞一個意思寫的,句與句之間的聯繫怎樣,通過評,檢查練習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獲得信息反饋;改片段,根據互相評議、找出不足,進行合理修改。按照寫——說——評——改的過程寫片段,確實收到良好的效果。 3、綜合運用,提高寫片段的能力。 對段的各種構形式既要掌握得牢,又要靈活運用,如果說單項訓練的目的在於練好構段的基本功的話,那麼,綜合訓練的目的則在於使各種構段的基本功在綜合運用中得到鞏固和提高。(1)用同一種構段方式寫不同的內容,如用總起分述的方法寫以下一些內容:寫一個人某一方面的特點,寫一項活動,寫一種植物,寫一種物件的外形特點,寫一處景物等等。(2)用不同的構段方式寫同一個內容,如設計寫動物外......

怎樣教學生寫段落ppt百度文庫

小學語文老師怎麼教學生分段

分段方法、概括段意方法、列小標題方法

一、分段方法

1、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分段

凡是記敘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寫清楚。有時作者採用“順敘”的方法,先寫原因,接著寫經過,最後寫結果;有時作者採用“倒敘”的方法,先寫結果,再寫原因和經過。不管文章怎麼記敘,我們閱讀時只要把事情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找出來,把它們單獨作為一段。

2、按時間的變化分段

有些文章是以時間的變化來敘述的。閱讀時,我們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時間的詞語或句子,然後分析文段內容與時間的聯繫,再將同一時間的內容歸為一段。(注意:不能每見到一個表示時間的詞句就把文段合為一段,而應以一個時間段的內容聯繫為主。)

3、按地點的變換分段

一般遊記、參觀、訪問類的文章多采用此種方法。我們閱讀時只要把文章中標明地點的詞語或句子找出來,然後把屬於同一個地點的內容歸為一段。地點變了,就另換一段。

4、按事物的內容和性質分段

一般狀物、幾事寫人的文章,多可採用這種方法分段。我們在閱讀時只要瞭解了作者從幾個方面來描述人或物的,那麼,一個方面就可歸為一段。

5、按文章的結構分段

有些文章的開頭有個總起段或接尾有個總結段,有的兩者都有(即總分總、總分、分總結構)。對於這樣的文章,我們在分段時把總起段和總結段各為一段,把中間分述的內容合為一段。

二、概括段落大意

1、串連法(抓住自然段的意思進行綜合概括)

一個段落只有一個自然段組成,先看看有幾句話並瞭解每句話的意思,接著找出每句話中的重點詞或中心詞語,然後把這些詞語連起來,組成一句通順的話。

一個段落有幾個自然段組成,首先概括出各個自然段的意思,然後把這些自然段意思綜合起來,最後用一句簡潔的話歸納出段落大意。

2、取主法(抓住重點自然段歸納段意)

無論是一篇文章還是一段話,都有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在一個有幾個自然段組成的段落裡,與段的中心聯繫密切的詳寫的自然段,就是重點自然段。歸納段意,就以重點自然段的意思為段意。

3、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歸納段意)

小學語文作文基本功訓練 怎樣把一段話寫具體

怎樣把一段話寫具體

把一段話寫具體,就是使這段話表達的內容讓人感到好像看得見,聽得到,摸得著。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讓人"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怎樣把一段話寫具體呢?在我們學過的小學語文課本里,常見的有下列三種方法。

一是先總寫再分述。

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動物……,它們各有各的活動方法。海蔘靠肌肉收縮爬行,每小時只能前進四米。有一種魚身體像梭子,每小時能遊幾十公里,攻擊其它動物的時候,比普通的火車還快。烏賊和章魚能突然向前方噴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後退。還有些貝類自己不動,能巴在輪船底下做免費的長途旅行。

這一段的第一句是總起句,總寫海里的動物"各有各的活動方法"。後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別介紹海蔘、梭子魚、烏賊和章魚、貝類活動的不同方式,具體地說明總起句中所說的"海里動物各有各的活動方法"。

用總起分述的方法寫段,要注意開頭的總起句與後面的幾個分述句的配合和照應。一般的規律是:總起句裡往往有一個統領全段的關鍵詞語,而後面幾個分述句的意思要圍繞這個關鍵詞語來展開寫。如上面這個段落中總起句的關鍵詞語就是"各有各的",後面的四句話就是圍繞"各有各的"活動方法來寫的。這樣寫,段落的內容就具體了。

總分式,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先總後分,如上面例段,先作總的敘述,後從幾方面進行分述。還有一種是先分後總。如下面例段:

我們扛著鐵鍬、推著小車來到勞動工地。老師一聲令下,同學們便分成幾組展開了勞動競賽。男同學個個猶如猛虎,一馬當先;女同學也不甘落後,衝鋒在前。看!十幾把鐵鍬上下揮舞,十幾個簸箕來回傳遞,十幾輛小車穿梭般南來北往。工地上,處處呈現一派生龍活虎的景象。

這一段描寫的是一個勞動場面。一共四句話,前三句具體描述同學們勞動競賽的情況,最後一句總述工地上"生龍活虎"的景象。

除了上述兩種"總分"形式外,還有一種是"總--分--總(小結)"。如下段:

那枝紅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遠遠看去就像一個火球。近看呢,那層層花瓣嬌嫩鮮豔,還能聞到香味。在那細絲兒的花蕊上還有花粉呢!外國友人說中國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這青枝、綠葉、紅花豔麗極了!我真愛這枝紅色的月季花。

這一段先總述月季花"多美",接著具體分述月季花是怎樣"美"的,最後總述"我愛這枝月季花"。

上面所說的總起--分述;分述--總結;總起--分述--總結三種形式,都是我們在閱讀寫作中常見常用的方法。運用好了,能把內容寫具體、寫形象。

如何教小學生進行片段描寫

教他們拿出一隻手來,然後用另外一隻手描寫。寫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手指呀,手心呀,手背呀,手上的紋理呀,指關節呀。

再不會寫就讓他/她說老師你,再叫他把如何說你的用漢字寫出來。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教學生寫段落?
怎樣讓學生喜歡音樂課?
怎樣當學生幹部?
怎樣與學生相處?
怎樣教孩子寫寫人作文?
做一個怎樣的學生?
怎樣給學生上課?
怎樣查學生會考成績?
怎樣和學生溝通?
怎樣教孩子寫拼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