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06-04

中國傳統節日有哪些

我國傳統節日有八個,下面按照公曆日期排列(說明:公曆日期按照2010年。因傳統節日習慣上按農曆計算,所以公曆日期每年會有差異)。

1. 除夕——農曆十二月三十(公曆2月13日)。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2月14日)。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28日)。

4. 清明節——農曆二月廿一(公曆4月5日)。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16日)。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16日)。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22日)。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16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5分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八個,按照日期順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農曆和公曆日期、風俗習慣、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 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公曆1月2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公曆1月2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公曆2月6日)。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4. 清明節——農曆三月十四(公曆4月4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訂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公曆6月23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公曆8月23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公曆9月30日)。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鬆的歡娛。“民間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描寫中秋節的詩句有: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8.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公曆10月23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

中國的七大傳統節日是什麼?

傳統的節日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華之一,是一個民族共同創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會自然形成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響力。這裡,我們著重介紹七個傳統民間節日。

普天同慶新春至——春節

總括:中華民族第一大節,農曆正月初一。源流:春節為寒冬將至,春陽萌動之時,其源頭可追溯至上古時代的“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感謝百神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新年習俗萌芽於先秦,定型於漢,在唐代以後漸從祭神轉向娛人,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加強。因正月初一離立春節很近,故稱為春節。習俗:全家大團圓,除夕守歲,通宵不眠,零點鐘聲敲過,競相燃放煙花爆竹,辭舊迎新。年長者給年幼者“壓歲錢”;屋裡屋外貼門神、對聯、年畫、福字;初一早上出門,相互拜謁,饋贈禮品;北方人喜歡吃餃子,南方人多食元宵與年糕。

火樹銀花不夜天——元宵

總括:農曆正月十五。源流: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節起源於漢朝,與宗教文化多有關聯。習俗: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出現在宋朝。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此外,元宵節老百姓家家戶戶都吃元宵。

寒食東風御楊柳——清明

總括:陽曆4月5日。源流:清明是唯一以節氣兼節日的民俗大節,主要指自然節氣,後來成了祭祖先的重要節日。真正成為民俗節日是在唐宋之後。習俗:祭祖掃墓是清明節俗的重點。後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為同時遊春訪勝的踏青。打鞦韆、放風箏也成為遊藝性節目。清明前一日為寒食節,有吃寒食的風俗。

艾符浦酒話昇平——端午

總括:農曆五月初五。源流:作為農曆五月初五的節名,始於魏晉時期。其起源說法頗多,流傳最廣的是為紀念屈原。習俗: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劃龍舟以紀念之。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掛艾葉菖蒲,插於門楣,有驅魔祛鬼之神效。

年年乞與人間巧——七夕

總括: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古代的情人節。源流: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或“女兒節”,七夕乞巧,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七夕節始終和牛郎織女的傳說相連。習俗:穿針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兒們的節目之一,據說在漢代已經盛行。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應節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總括:農曆八月十五,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源流:我國的中秋節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礎上發展變化,最後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習俗: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共話豐收,人月雙圓,故又叫“團圓節”。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中秋節的傳說以嫦娥奔月最為著名。

把酒賞菊倍思親——......

一年有多少個傳統節日分別是什麼

一年共有11個,分別是:春節、元宵、寒食、清明、端午、乞巧(七夕)、中秋、重陽、臘日(臘八節)、小年、除夕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曆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裡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裡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曆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曆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採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

河南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河南民俗節日,你知道幾個?別具一格的節日(二月初二)

農曆二月初二,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民間認為,這天是龍欲昇天的日子,故稱“龍擡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按老年人的說法。這是為了表示對龍的尊敬。在這個節日裡,人們到田野裡採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眾多的食俗活動中,這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到農曆二月初二,人們都有要炒玉米、炒黃豆。

端午節(五月初五)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在河南民間,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說是 為了紀念屈原,一說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伴隨著生動有趣的傳說,河南的端午習俗越發顯得豐富多采。有民謠這樣說:“五月五, 麥子熟,包好粽子過端午。”說明包粽子、吃粽子,是河南端午節裡一項重要的民俗活 動。從形狀上說,其它省市有袋粽、角粽、錐粽、菱粽、筒粽、秤錘粽和九子粽等,而 河南主要是角粽,有三個角的,也有四個角的。

河南為什麼要包角粽呢?據說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 米飯扔到河裡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 百姓投往河裡的米飯,都被魚鱉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 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鱉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 角黍(即粽子),魚鱉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 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說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託夢 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五月裡有午端陽,粽子油條泡雄黃。”端午節時,河南人不僅要吃粽子,還要吃 油炸食品。像油條、麻花、麻葉等,都是人們常做的油炸食品。在眾多的油炸食品中, 糖糕和菜角是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節日食品。

在端午節這天,有些人家很講究吃雞蛋。端午早上,主婦們將雞蛋煮熟後,放在孩子的 肚皮上滾幾下,然後去殼讓孩子吃下。據說這樣可以免除孩子的災禍,日後孩子也不肚疼。

古代端午節捉癩蛤蟆的風俗現在仍在河南農村流行。民間認為,癩蛤蟆有巨毒, 能夠清熱解毒,特別是端午這天捉到的蛤蟆毒性最大,質量最好,人們把蛤蟆眼泡上的 毒汁擠出拌入麵粉搓成長條,晾乾備用。還把錠墨塞進癩蛤蟆嘴裡,將它掛在牆壁上, 風乾後就成了中藥,此稱蛤蟆墨。人身上出了毒疽,用此墨畫一圈,病情就會得到控制。 正因為有此風俗,這天的癩蛤蟆特別難捉,人們說它是“神蟲”,這天怕被人捉拿,都 紛紛躲藏起來,故而民間有“癩肚蛤蟆躲端午”的俗語。

端午節這天,是孩子們最歡樂的時候。大人給他們戴上五毒肚兜,穿上黃色繡花鞋,手、 腳繫著五色彩線,脖子上掛著精美漂亮的香囊。他們神氣十足,穿梭嬉戲在人前背後。 孩子是婦女的理想模特,當孩子穿戴整齊,在眾人面前炫耀母親的女紅技藝時,婦女 們心理上就得了巨大的安慰和滿足。這些凝結著母親一片愛心的兒童裝飾品,為傳統 的端午節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喜慶豐收的過小年(六月初六)

農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裡擺......

中國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每個節日的來歷是什麼?

中國傳統節日 (以下為農曆日期) ?? 臘八節(臘月初八) ?? 除夕(臘月的最後一天) ?? 春節(一月一日) ?? 元宵節(一月十五日) ?? 寒食節(清明的前一天) ?? 清明節(春分後十五日) ?? 端午節(五月初五) ?? 七夕節(七月初七) ?? 中元節(七月十五日) ??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 ?? 重陽節(九月九日) ?? 下元節(十月十五日)

記得采納啊

春天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在我國打春之後就算春天開始了,其中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

中國中國所有的傳統節日的活動都有哪些

元宵 : 猜燈謎,送孩兒燈,祭門祭戶,舞獅子,吃湯圓。

端午:吃粽子,划龍舟。

除夕:守歲,放鞭炮。

清明:上墳,放荷燈,掃墓。

中秋: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插茱萸,登高

相關問題答案
傳統節日都有哪些?
傳統行業都有哪些?
法定節日都有哪些?
有意義的節日都有哪些?
中國非遺節日都有哪些?
韓國的傳統美食都有哪些 ?
國家節假日都有哪些?
幾月幾日都有哪些星座?
新媒體節目都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都吃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