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屈原?

General 更新 2024-06-01

對屈原的看法

屈原----這個端午節不得不談的歷史人物;屈原是高尚的,是愛國的更是偉大的.....他的死重於泰山,成為流芳千古的佳話......但:個人對此卻有點不同的看法.....

在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學史上;屈原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是以偉大的愛國者的身份出現。我們讚頌屈原是個偉大的政治家,因為屈原的死與當時楚國有關,他的對楚國的忠貞被稱為愛國行為;他的死重於泰山,中國歷史和文學史上劉安,王逸,司馬遷等很多文人志士都給予了他極高的評價。屈原已經,成為很多國人心目中的精神楷模。然而,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其本質還是個有著常人心態的凡人。屈原對楚王如和楚國忠心耿耿,"雖九死其猶未悔";為什麼最終去選擇跳江自盡來結束自己的生命?他這種結束生命的方式是昇華了屈原人格還是捨棄的只是屈原的生命?

屈原在當政之時深得楚懷王的賞識。對楚懷王也是竭盡忠誠;被謗放逐後依然不改初衷,然而,歷史的車輪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的。在戰國那個群雄爭霸的時代,楚國雖有一定的勢力,但還不足以統天下;楚國的腐敗,奸臣的橫行;天下當然不會屬於楚國。歷史最終宣告了楚國的滅亡與屈原忠君時代的結束。在無君可忠,無國可愛,在情感上,楚國,楚王已經成為屈原精神世界的支柱;屈原無法拯救楚國,更無力挽救那個時代,最後絕望而投入汩羅江。寧願跳江,葬身魚腹,也不願蒙世俗的塵埃。

屈原不想離開楚國與礌王,然而他最終還是離開了;因為他忠於的楚國已經不復存在,這是歷史原因的被動;屈原雖然無奈,但他終於還是跳江自沉了,這卻是一種主動行為。在"是生存還是死亡"面前 他當時肯定作過痛苦的思想選擇。他為什麼不選擇活下來,以屈原這樣的人才,到了其它任何國家,都會是需要的。為什麼就不願去國就遠,完成自己的宏偉理想抱負呢?

屈原主動選擇了死亡,很多人說死的高尚,死的其所;但它也是有很多負面的影響:令親者痛仇者快;於國是毀滅,于軍是潰敗,於人是摧殘。那麼追根溯源,根源在於中國流傳幾千年的封建帝王思想。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連生死的自由都沒有,又怎麼會有言論的自由,更不必說決斷的自由。忠言逆耳,帝王們不高興了,再多的忠貞也沒有用。商有比干,吳有子胥,漢有賈誼.....他們是歷史的鏡子。面對這些歷史事實,我們可以指責君王們的獨斷專行,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貶抑臣子們所謂的愚忠.........

屈原他無法垂下自己高昂的頭顱,對著自己的敵人低頭;他無法面對國家的破滅,去流離他鄉;他更無法在精神支柱失去以後還能保持一顆凡人的心。那麼只有死了,惟有死才能夠解脫精神的痛苦,完成對理想的殉情。有人說是他的死是愛國激情的爆發,死得很高尚,應該而且必須被髮揚與讚頌。事實上歷史也正是以褒揚的方式讓屈原投江自盡傳誦為了愛國精神。如果沒有這種傳誦;就沒有今天的端午節;.......

但是我覺得屈原死的很冤屈;死的很遺憾;一個人才又從地球上消失了.....屈原之死並未能挽救一個楚國,屈原選擇死之路也並沒能拯救自己。儘管他認為以這樣的形式來證明自己是忠貞品格;但是以一種結束生命的在方式來證實存在的意義,並且,這種自我我解脫的方式是以放棄自我的方式並不可取,但它竟然作為一種美德流傳下來了。這種以結束生命來證實自己人格的才子們:之於國家,之於民族,之於時代卻沒有半點的改變。 我想,與其用死來拯救自己,不如用活來實現自己。生者,總是較死者能做更多有益的事情。

較之於屈原,我個人更崇尚司馬遷;在我眼裡,司馬遷死的才叫價值;並且對屈原之死也是一個反面襯托;司馬遷受到官刑之後,終於以殘缺之身寫成了流傳千古的史......

怎麼看待屈原之死

1、政治上的失敗,屈原是個大政治家、詩人,並且他在楚國還是皇族,所以,在當時的楚國他還是比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議事,並且還掌管著接待“外賓”的權利,可以說,當時楚王還是比較依重屈原的,不過,屈原這個人呢,辦事兒不知道迂迴,遇到什麼看不慣的事情和有錯誤的朝臣,往往正面與其衝突,這樣一來,結怨甚深,屈原還是個替老百姓著想的開明官吏,這也與當時的腐敗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與其意見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結果,他的權利漸漸被楚王削弱了,就是這樣,屈原也沒有吸取教訓,還是寫詩嘲諷當時的時政,這更增加了當權者對他的不滿。

2、楚王的昏庸,楚王(也就是楚懷王)可以說是個大胡塗蛋,好壞不分,是非不辯,當時秦國有個相國叫張儀,去楚國離間楚齊之間的關係,答應以六城相酬謝,大約有六百里土呀,這是很大的地盤了,楚王便答應下來,並滿派人到齊國當面脣罵齊君,就這樣,楚齊失合,當楚王派人接收這六百里土地時,秦國翻臉了,只給了楚國六裡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齊國說合,另一方面,發全國之兵與秦國交戰,結果大敗而歸,但楚王還是不算完,非報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國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國給奪了去,這時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國講和,並且願意割讓土地給秦國,目的就是要張儀。張儀自願到了楚國,被楚王關進了大獄,本來殺張儀是可以平息楚國的民怨的,可是張儀很聰明,他用重金賄賂楚王的愛妃,在女人的枕邊風下,楚王放歸了張儀,屈原那時正好從齊國趕回,見到楚王便當殿質問楚王為什麼不殺張儀?楚王這才明白過來,派人去追,已經追不上了。秦國當時的國君駕崩後,新君繼位,請楚王參加大會商量事情,屈原極力反對楚王去參加,因為屈原知道這是秦國的一計,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會被扣下,而這時,楚王的兩個兒子,卻一至贊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贊成,屈原當時甚至都扯著楚王的衣服不讓他走,可是楚王就是聽不進去,他認為,秦是大國,不會背信棄義,而他一到約會地,就被秦給扣了,這位楚王,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楚國。

3、新君繼位,楚王的兩個兒子繼位,一個是新楚王,一個是相國,他們倆是楚國人最恨的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陷自己的父親於絕境,自己卻繼位了,而滿朝的大臣,也一致擁戴這兩個人,唯一一個反對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單勢孤,被新君給流放了,這一流放,就二十幾年,屈原當時雖然被流放,但身體和精神卻一直很好,只不過就是放心不下當時的朝政,可以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4、楚國滅亡,楚國最終被秦國給滅了,知道國亡後的屈原,萬念俱灰,什麼想法也沒有了,他不願做亡國之人,寧死也不辱節,就這樣,最終投江自盡。

5、屈原之死,可以說是當時腐敗朝政的犧牲品,既不逢其時,也不遇其主,可惜一代明士,就這樣慘死於江中。

對屈原投江的看法是什麼???

屈原,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後的兩千多年裡,仍然受到人們的敬仰和懷念,他所創造的楚辭體經久不衰,永垂史冊。但是對於他投江而死卻存在著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屈原之死重於泰山;有人則認為屈原之死輕如鴻毛。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那就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該怎樣正確理解和認識人的價值。在我認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於愛國。屈原面對楚國上下昏庸,郢都破滅,沒有賣國求榮,而是憑著一顆“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的忠肝義膽,與楚國共存亡。他將國家興衰置於自己得失之上,這種精神永遠激勵著愛國志士,鞭撻著賣國之人,有如此深遠之影響,有如此深遠之意義,怎能說死得“輕如鴻毛”呢?郭沫若同志說過:“屈原的死是為民殉國難,是一種為國捐軀精神的再現,他是為正義而死,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於一種熱忱,死於一種抗爭。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後一站,將生命與信念的光輝和偉大展現給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靈魂:他用他的死告訴世人,追求信念與自由是永恆的主題;他給芸芸眾生以震撼;他在“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鬱悶空氣中注入了一股熱浪。這種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傳家,思想家陳天華或許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頭》、《警世鐘》成為刺向清罰府的兩刃利劍,而他為了抗議日本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迫害,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惡勢力的迫害,憤然投湖自殺,這是對文革動亂的抗爭,是對‘文革”的控訴,他們和屈原—樣,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們要奮發,要覺醒。他們把生命的意義發揮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死的價值所在。

屈原之死給時空註釋新的含義。這一道閃光的利劍劃破了千年長空,給生與死賦予新的內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箇中華赤子的熱血裡,融入炎黃子孫的靈魂中。死已不是一種結束,而是一個偉大的起點。文天祥雖死猶生,丹心照漢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鑑;更有于謙,千錘萬鑿,清白人間。選擇死亡,並不是平淡的沉淪,更不是無能的表現。屈原之死是一種力量,一種發奮的力量,它如長夜中劃空而過的流星,閃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輝。我說,屈原之死,價值永恆,價值無限。雖然人生的意義在於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為了發展生命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在某種條件下,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續生命的音響和光彩。絕美的風景多在奇險的山峰,絕妙的音樂、多是悲壯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卻在壯烈的犧牲中。人生留跡於大地之間,本應該有驚人之舉。卓爾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長江嘯傲百川,佰劍於長城的秦皇漢武,在史冊中群視千秋。

生命的長短無關緊要,緊要的是生命的意義。屈原不隨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國,生命之光與日月爭輝,長與短,因之失去意義。古往今來,多少生命在歷史的星河中默默產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幾顆能夠像屈原這樣2000多年後的今天仍熠熠閃爍。他的死,有力地維護了他那不隨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嚴;他的死,充分顯示了他的忠貞愛國,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體現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犧牲生命的人生價值。魯迅曾經說過,人的生命是可貴的,但真理更可貴。屈原雖死,而真理傳於四方,這樣的死,死得其所。生與死,是一對矛盾。孟子說過:“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也就是說,為了真理,自由,正義,犧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時,我們要珍惜生命。羅曼•曼蘭說過:“以死來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

你是如何評價屈原的?

他不光代表著一個名字,一個流傳千古的偉人,而且還代表著一層更深刻的意義——愛國。千百年來我們紀念這位偉人,紀念他的才華出眾,紀念他的忠肝義膽,紀念他的執著無悔,可以說他執著的一生就是他愛國的一生,那麼我們究竟對屈原瞭解多少,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他的愛國主義思想是如何表現的?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進入到屈原。

屈原名平,生在公元前三三九年,楚國沒落貴族家庭,曾出任楚國左徒,三閭大夫,受楚王器重,後因奸人作梗被楚王疏遠,直至流放,最後在鬱悶中投入汨羅江自殺。

可以說屈原的一生是忠於楚國的一生,就是忠於人民的一生,他對內為了楚國本身繁華富強,楚國人民擺脫黑暗統治積極制定新憲法,對外為了想讓楚國一統江山,不怕辛苦奔走各國,提出聯齊抗秦的合縱政策。

如果說什麼東西最表現他的愛國主義思想。那麼無非就是他的晚期作品《離騷》了。“餘故知 只為患兮,人而不能捨也。指九天一偽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這開頭段的內容,他明確地指出“我知道忠言自諫會遭災惹禍,但我忍著痛苦不把忠心拋棄。渺渺蒼天你為我作證吧,我的一切都表示對君王的忠誠。”看完這四句話,不用我多加解釋,多麼激昂的忠誠,多麼執著的忠誠,蒼天為證,忠心可表,堂堂男兒為了國家的利益寧願粉身碎骨,試問前百年來有有機人能做到這點!《離騷》寫於晚期,這就說明屈原已經被楚王疏遠了,在那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大時代,誰不願自己的意見被採納,誰不願自己能在眾英才中出人頭地,更何況是滿腹經綸的屈原呢?實際上屈原並不是沒有動搖過。當他正騰雲駕霧,浩浩蕩蕩地正要出遊時,“忽臨睨夫舊鄉,僕伕悲餘懷兮,蜷局顧而不行。”詩人的眼睛猛然間瞥見了他那出生,成長的故鄉。那種血肉相連,生息與共的炙熱情感,剎那間粉碎了他去國遠遊的美妙嚮往,使他無法繼續自己的行程,此情此景,甚至連他的僕人和馬都難過的邁步開步子。這一感情上的劇烈轉折,把詩人的內心世界的悲憤性衝突推向了高潮,而整個詩意的演講也就不能不到此為止了。詩人上下求索,雲遊入荒,但最終得立足點還在他的念念不忘的祖國。人常說,從小看到大,如果說晚期的《離騷》是屈原思想的經典的話,那麼早期的《橘頌》就是基礎。這首詩明確闡述了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也就是運用橘樹的特徵來自比。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受命不遷"這四個字,其本意是指橘樹的生命,只生在南國,不能遷移到北方去。大家可能馬上會聯想到,剛才作者在《離騷》中所表達的那種對故鄉戀戀不捨,去而復返的感人情景,我想從這點就足可以表現出其為基礎的作用了。當然《橘頌》不光寫了這一點,其又以橘樹的各種美好的特徵為本,表達出與其相同的品行。在這我要著重指出一點。《橘頌》決不是一篇空文章,也不是一時興起而作,可以說屈原一生所表達出的不管是從對自己的品行還是對國的忠誠都與其句句相應的。也謂是"一生忠心無悔怨,《橘頌》一篇表雄心。"簡而言之,對理想人格的追求實質上就是詩人愛國思想的體現。

秦,統一天下,六國破滅,楚國也難逃厄運,屈原的理想沒有實現,但他一生為國家利益為人民利益所進行的鬥爭決不會因為楚國的破滅而抹殺。歷史的車輪不停地轉著,千百年來無數炎黃子孫紀念他,敬仰他,一個人能作到身死而魂在,死有何憾!

屈原的一生光輝無比,《離騷》更是萬古流芳。

在那個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屈原選擇死是既無奈又明智的做法.但憑他一個人的力量,但憑他的一顆赤膽忠心是遠不足夠改變社會現實的,因為君主昏庸,奸臣當道.與其看著國家消亡,看著自己的忠貞之心被破碎,看著自己極其想振興報國但卻又束手無策,還不如讓灕江之水沉沒自己,同時也......

如何辯證的看待屈原?

屈原死得值! 他的死喚醒了成千上萬的中國人民站起來去反抗! 雖然應該辯證的看待,但我認為該死或不該主要看他的死有不有助於社會歷史的發展! 我認為值,他的死是想喚醒楚國的懷王和民眾,雖然他沒有力挽狂瀾,但客觀的促進了歷史的發展,也同時那種誓死忠君愛國的思想源遠流長!!!他的死代表的是一種民族氣節!死的值得,但從他自身來講是一種輕身的表現,有一定的侷限性!!

如何評價屈原之死?

戰國末期楚國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於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大一統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因出身貴族,又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大業,對內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由於在內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由於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後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

懷王十五年(前304),張儀由秦至楚,以重金收買靳尚、子蘭、鄭袖等人充當內奸,同時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懷王,致使齊楚斷交。懷王受騙後惱羞成怒,兩度向秦出兵,均遭慘敗。於是屈原奉命出使齊國重修齊楚舊好。此間張儀又一次由秦至楚,進行瓦解齊楚聯盟的活動,使齊楚聯盟未能成功。懷王二十四年,秦楚黃棘之盟,楚國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漢北。

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約懷王武關相會,懷王遂被秦扣留,最終客死秦國,頃襄王即位後繼續實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輾轉流離於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著作

創作屈原的作品計有《離騷》、《天問》、《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漁父》等篇是否為屈原所作,學術界尚有爭議。其中,《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天問》是古今罕見的奇特詩篇,它以問語一連向蒼天提出了172個問題,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學、哲學等許多領域,表現了詩人對傳統觀念的大膽懷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九歌》是在民間祭歌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一組祭神樂歌,詩中創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戀歌。

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鬥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所謂“舉賢授能”,就是不分貴賤,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選拔上來治理國家,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對權位的壟斷。他還以奴隸傅說、屠夫呂望、商販甯戚的歷史事蹟為例,說明了不拘身份選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謂“循繩墨而不頗”,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貴,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的尖銳對立,表達了他革除弊政的進步要求,而其最終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國危亡,使楚國走上富強的道路。與此相關,屈原的作品還深刻揭露了楚國政治的黑暗、楚國貴族集團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現了他堅持“美政”理想、堅持節操,“雖九死而猶未悔”的鬥爭精神;同時表現了他憂國憂民、愛國愛民、矢志獻身祖國的決心。屈原雖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終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奮發圖強,做箇中興之主。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但卻始終“忍而不能捨也”;他明知自己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危險,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表現了他對祖國的無限忠誠及其“可與日月爭光”的人格與意志。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

司馬遷如何評價屈原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司馬遷在《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有三個段落對屈原進行了評價:

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寫屈原的才能之高。

2、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饞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汙泥之中,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對屈原的人格及其《離騷》等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3、餘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表現了作者對屈原作品的理解及最後悲劇結局的憤慨。

怎樣評價屈原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 。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 。約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 。他出身於楚宗室貴族,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志,志向遠大。

第一,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 。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 。

第二,屈原還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後,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

第三,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 。他創作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

怎麼看待屈原和杜甫

杜甫詩學思想的特色

杜甫本來並不想只做一個詩人,他的主要興趣在於政治方面,並且有很高的理想、絕大的抱負,所謂「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所以,他也曾發表過一些輕視文學的意見,例如「文章一小技,於道未為尊」(《貽華陽柳少府》)、「辭賦工何益」(《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其四)等等。這和曹植的情形頗有些類似,曹植在《與楊德祖書》中也曾說過「辭賦小道,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者也。」當時他活動的目的在於政治方面,不免卑視文學創作。

完全為文學而文學的詩人,從來都不是第一流的詩人。

等到杜甫政治家的理想破滅,也就是他自己所謂「經濟慚長策」以後,這才一門心思來寫詩,並且說是「文章千古事」(《偶題》)了。但他仍然以詩歌作為表達政見的手段,往往直接以時事入詩,寫出了許多著名的作品。以時事入詩本來古已有之,但晉宋以來玄言詩、山水詩、宮體詩盛行多時,政治早已從詩歌中淡出了;這種情形到唐朝有了很大的改變,但陳子昂寫《感遇詩》三十八首,用的乃是已經陳舊了的阮籍《詠懷》、左思《詠史》的路子;李白則往往用樂府古題寫當代事件,政治雖然已經重新進入詩歌,但總是隔著一層。杜甫生活的年代天下大亂,情況複雜得很,再用那些古老的辦法,話就說不清楚,老辦法行不通了;於是他乾脆直接地以時事入詩,並且逕直標上自擬的新鮮題目。即事名篇的辦法雖然古已有之,建安詩人就曾經這樣做過,但中斷已久,所以仍然可以看作杜甫的新創造。後來新樂府運動的領導人元、白對此十分讚賞,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說他最欣賞杜甫的「三吏」以及《塞蘆子》、《留花門》諸篇;元稹更概括地說「近代唯詩人杜甫《悲陳陶》、《哀江頭》、《兵車》、《麗人》等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予少時與友人樂天、李公垂輩謂是為當,遂不復擬賦古題」(《樂府古辭序》)。

元、白如此看待杜甫當然是可以理解的,奇怪的是杜甫本人並不大講詩歌應當突出政治內容一類大道理,卻有近乎相反的意見,例如他說過「頃之問孝秀,取備尋常之對,多忽經濟之體。考諸詞學,自有文章在,束以徵事,曷成凡例焉?今愚之粗徵,貴切時務而已」(《幹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之五),言下頗有對策要關注時務,文章(略近於文學,重點指詩)則只要講究詞章之意。也許是出於同一思路,他本人不大提起自己那些直接為政治服務的作品,也不提倡那種詩風;他講得最多的是詩藝,重視講究格律和文采的律詩,提倡苦吟,藝術家的氣味很濃。這與元、白口口聲聲不離時事政治大異其趣。最偉大的詩人當然總是關心政治的,但他往往並不熱心於此,也不在理論上加以強調,這種情形很值得玩味。

杜甫反覆強調一個詩人必須在藝術上精益求精。他自豪地說,自己對於聲律作過深入的研究,「文律早周旋」(《哭韋之晉大夫》),「詩律群公問」(《承沈八丈東美除膳部員外郎,阻雨未遂馳賀,寄奉此詩》),而且「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他反覆強調「遣詞必中律」(《橋陵詩三十韻》),讚賞兒子「尋句新知律」(《又示宗武》);他稱讚別人的詩也往往著眼於此,如《敬贈鄭諫議十韻》雲:「思飄雲物外,律中鬼神驚。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他的講究文采,提倡苦吟也是一貫的,所謂「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戲為六絕句》其五),「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他主張從事藝術務必要「苦用心」(《解悶十二首》其七),要「慘淡經營」(《丹青引》)。這一方面的言論對此後晚唐至宋的詩壇影響極大,幾乎不下於他的以時事入詩。「詩......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看待屈原?
如何看待這份工作?
如何看待網紅現象作文?
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香港人如何看待港獨?
如何看待醫鬧問題?
如何看待日本這個國家?
如何看待大學排名?
如何看待當今中美關係?
如何看待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