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什麼社會制度?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清朝的社會制度?不包括晚晴。

清朝是中國古代社會的末世王朝,其政權是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滿漢官僚聯合執政,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一個很高的程度。清朝政治制度仍是以皇權為核心,其制度既有中原傳統王朝的共性,又有滿洲民族特色,使其統治得以維繫267年。

清朝政治制度的突出特點有四:

一、制度與“家法”相聯。清朝“家法”森嚴,其宗旨是嚴密防範一切侵犯皇權、威脅國家安全的舉動。家法成為第一大法。針對明末的諸種社會弊端,清廷各種制度凸現“家法”精神。清初幾位帝王採取積極措施加以嚴防,順治帝鑑於往代宦官擅政典兵,流禍無窮,於交泰殿鑄鐵牌示警,並依明宮寢舊制,裁定十三衙門,再立內務府。外戚不許專權,權臣不得干政,並嚴行禁止士習不端,結社訂盟。聖祖則禁止官員私置黨羽,蠹國害政。雍正帝撰《朋黨論》,告誡臣僚。

二、糅入周邊民族的多種文化。軍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鑑了契丹的“八部大人”,金朝的“猛安謀克”制,以及明代衛所的總旗、小旗等;部分機構名稱又吸納朝鮮稱謂,例如,崇德時期設立內三院,即內國史院、內祕書院、內弘文院,它們的名稱及其職掌均參酌了朝鮮王朝承文院、承政院、弘文院等制度。就連六部早期正副長官的名稱承政、參政都參用朝鮮部院職官之名。[24]文化上彼此相互借鑑,這也是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王朝在政權建設上的一個共有特徵。

三、彰顯滿洲貴族與官員的地位。在“首崇滿洲”的清代社會,官員雖設滿蒙漢復職,但制度本身卻凸顯滿洲的地位。清朝國初定製,議政王大臣會議數員,“皆以滿臣充之”。順治元年起,中樞機構六部、理藩院、都察院的長官皆為滿缺,五年始增漢缺尚書一員,漢缺左都御史一員。六部滿漢侍郎均分左右,理藩院左右侍郎、盛京五部侍郎皆為滿缺。而六部等衙門實權皆操持在滿官之手。由此滿漢官之間漸生矛盾。會議之時,一二人發言,眾俱唯唯。漢大臣“則必有涉於彼之事,方有所言;若不涉於彼之事,即默無一語”。“大小漢官,凡事推滿官”[25]。大學士不問政事,雖各兼部務,偶爾有建議,無關大政。

四、“仿古效今”,承襲明制。後金初創,制度未全,多仿明制。皇太極指出:“凡事都照《大明會典》行,極為得策。”清定都燕京,多爾袞攝政期間也一如明制。也就是說清前期基本上是繼承明朝的一整套政治制度,定內外文武官制。比如,清代從中央的內閣、六部、翰林院、六科給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縣衙門的建置,與明朝大同小異。

----------------------來自百度團隊

今天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清朝有什麼區別呢?

除了取消了世襲,沒什麼變化。

隔壁朝鮮就回到了世襲,這兩天正在搞玄武門之變。

今天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清朝有什麼區別?

那個是前清 我們是後清!

清朝的旗下人是一種什麼制度

八旗制度是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初具有軍事、生產和行政三方面的職能,這種形式把原來分散的女真人組織起來,對早期滿族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努爾哈赤興起以後,於1601年將征戰中所吞併來的女真各部中的自由民“諸申”、“伊爾根”按每三百人編為一個牛錄(漢譯名稱為“佐”或“佐領”),作為八旗組織的基本戶口和軍事編制單位。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1634年以後改稱牛錄章京(佐領),負責掌管編內所屬戶口、田宅、兵籍、糧餉、訴訟。五個牛錄組成一個甲喇,設一個甲喇額真(漢譯為參領),五個甲喇組成一個固山(漢譯為旗),設一個固山額真(漢譯為都統),固山額真是旗的最高首領,掌管全旗的生產、教養和訓練,設兩個梅勒額真(漢譯為副都統)輔助固山額真工作。每個固山(旗)用一種專用的顏色作旗幟,最初只分四個固山,有黃、白、藍、紅四種顏色。到1615年,由於人口的增多,又增設四個固山,在原來各色旗幟周圍鑲一道邊,黃、白、藍三色旗幟鑲紅邊,紅色旗幟鑲白邊,以志區別。初設的四種純色旗分別為正黃旗、正白旗、正藍旗、正紅旗,後增設的四種鑲邊旗分別為鑲黃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共為八旗,即滿洲八旗(參見本書前面彩色插頁“滿洲的八旗”)。編人滿洲八旗的人統稱旗人。編人某一旗的人,稱為某一旗人。如:老舍先生祖籍編入正紅旗,稱正紅旗人。 根據皇太極末年的統計,滿洲八旗有佐領(牛錄)319個,以後由於人口增加,牛錄的數目也隨之加多,並打破了五個甲喇編一個固山的限制,但旗數始終為八個。 清軍人關以後,八旗制度也發生了變化。由具有軍事、行政、經濟三方面職能的社會組織,變為單純的軍事組織,變成了職業軍隊。順治率軍進關以後,確定了八旗常備兵制,固定兵額,加強訓練。八旗兵稱為披甲,應選的甲兵要通過馬、步、箭的考試,每個佐領有包括親軍、前鋒、護軍、步軍、驍騎、匠役在內的額兵76人。按照清朝的法規,凡是“旗人”,“生則人檔,壯則為兵”。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八旗軍隊有較強的戰鬥力。八旗軍在征剿“三藩”,用兵新疆、西藏的戰爭中,對制止分裂、削平內亂、促進祖國統一起了重要作用。八旗勁旅在痛擊沙俄侵略軍、收復雅克薩城,在反對外來侵略、保衛祖國神聖領土的戰爭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從另一方面看,滿洲貴族進軍關內各省奪取全國最高統治權,也給八旗兵帶來嚴重災難,有相當一部分八旗兵在戰爭中死亡。《清實錄》雖然極力宣揚努爾哈赤、皇太極等用兵如神、所向披靡,鐵騎奔馳、戰無不勝,對自己兵將的傷亡很少記載,但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幾十年的征戰,兩軍對壘,槍刺刀劈,箭矢如雨,哪有不死亡的道理。雖然清軍人關節節勝利,但自己的士卒也是血灑戰場,屍遺異鄉,傷亡累累的。據寧安縣誌記載,僅寧古塔地區在清軍人關進攻山東、江蘇、四川、雲南等省時,就有130多騎都尉、雲騎尉陣亡撫卹。至於八旗兵丁陣亡的數字雖然沒有記載,但寧古塔昂邦章京為安撫陣亡的清兵遺孀,就立了1100多個“貞節碑”①,可見清兵人關征調之頻,陣亡數字之大,給滿族人民帶來的災難之深。 清朝政府為了加強對全國的軍事控制,把八旗兵半數集中在北京守衛京城,稱為“禁旅八旗”;一半分駐在全國九十多個城市和據點,稱為“駐防八旗”,並規定八旗人丁不得離開本佐領居住;守衛京畿的數十萬旗人不許離城40裡,更不得外出經商、從事手工業生產或以其他職業為生;在各地駐防的旗人也囿於當地“滿城”20裡之內。凡此種種使旗人長期被迫脫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技能,除了“披甲當差”、“賴餉而食”,充當維護清朝統治者的工具以外,大部分無所事事,被迫成為“不仕、不農、不工、不商、不兵、不民......

清朝的政治制度是什麼?

(一)大政方針、政策的制定及相關的各種具體制度。

(二)皇位傳承製度與皇權的行使;宮廷制度(后妃、外戚、太監及內廷其他諸制)及皇族諸制(如分封、參政、養贍宗祿等等)。由於古代王朝某種程度的皇傢俬屬性,這類制度對王朝政治也有較大影響。

(三)中央及地方的各級行政機構與職官設置及其行政制度。

(四)各少數民族地區之官制及行政制度。

(五)對官吏實行的各種制度,如選任、考績、獎懲、黜陟、調補、休致等等。

(六)非官僚行政系統之胥吏、幕僚等及其行政,這些人都不是國家官員,但在行政上又發揮著重要作用,對吏治影響甚大。

(七)對官員行政及政策實施實行的監察制度。

(八)以上各種制度的實際落實狀況,出現之問題、弊端,制度的調適改進,制度之實行對朝政、國家統治及社會的作用與影響。

清王朝由於是以滿族為主體統治的王朝,其政治制度還有很多特殊內容,如首崇滿洲之政策、八旗制度、其內部處理機要大政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保障滿族主體統治的官缺制等等。另外,鴉片戰爭以後,由於西方政治思想、制度的影響,又引進了近代國家的一些政治制度。因而清朝政治制度應研究的內容,又比漢、唐、宋、明等王朝廣泛。

(一)清入關前,是清政權興起而又變化複雜、迅速演變的時期。其間又可分為兩個階段。

1、從努爾哈赤建立政權起,到皇太極天聰五年七月設立六部,為滿族政權的領主貴族政治體制時期,具體表現為該政權完全以八旗領主分封形成統治體制,八旗旗主也即領主,全部是努爾哈赤及其子侄,按照家族宗法分封,汗努爾哈赤類似西周大分封時期的天子,自領兩黃旗,封授子侄統領其他6旗,這6旗旗主又如同受封之同姓諸侯,各領本旗旗人,與本旗下人有君臣之分,只不過不令各旗主在地方建立藩國,而是聚居於中央都城。而且由於努爾哈赤既是汗,又是其他旗主的大家長,因而憑藉這種雙重身份實行中央集權式的汗權專制統治。皇太極繼位為汗,不具備汗父努爾哈赤大家長的身份,對其他旗的中央集權性控制力有所削弱,但其體制未變。在這種體制下,各旗旗主是各該旗的最高掌權者,而且世襲,另一方面,他們又處在中央、汗的統一領導下,國家大政,由汗集合八旗旗主為首的掌權者集體議決。所以,這種統治原則、行政方式,又可稱之為是中央集權控制下的領主貴族政治體制。

2、天聰五年七月至順治元年。是領主貴族政治體制向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政體的轉變時期。天聰五年七月設立六部,將各旗下諸種事務的處理權,集中到中央,以六部分類處理,而六部長官(管部貝勒及承政)又分別對汗皇太極負責,從而以分割旗主、旗下權的方式,加強了汗權、中央集權。(這種制度,在努爾哈赤時期也曾實行過,但不正規、也不繫統,皇太極採納漢官建議,仿漢族王朝而實行六部行政制度。)此後,後金——清政權又設立監察機構都察院、管理蒙古等事務的理藩院,以及內三院,皇太極又進一步提高其汗的至尊地位而稱帝,皇權專制的中央集權進一步強化,旗主及旗下相對獨立的旗權進一步削弱。但八旗的宗室領主分封制仍繼續實行,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先後編設之時,皇太極沿襲舊的分封制度,將這兩部分旗人也分封予宗王旗主,並使這兩種旗與旗主原領之滿洲旗為同一旗色,成同一統轄體系,這兩部分旗人,也與滿洲旗旗人一樣,成為宗王旗主、管主的屬人——諸申。

皇太極時期,後金——清政權還把其分封統轄體制擴大到歸附的漢官、漠南蒙古貴族乃至朝鮮。對於帶領部隊歸降後金政權的明朝官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則不納入八旗體系,而使他們仍統舊屬,對舊部軍隊有一定私統性,行政上聽命於中央,又具有某些自主權,且駐轄專城,與宗室一樣封王。對漠南蒙古中歸附的絕大部分部落,則以分封、劃......

清朝末年的社會背景

中國:

經濟: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土地兼併嚴重。

政治:結黨營私,互相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日益腐敗。

軍事: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

財政: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

外交:閉關鎖國

思想:閉目塞聽,盲目排外。

以上導致階級矛盾激化,農民反抗鬥爭激烈。

外國(英為主):

率先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船堅炮利。對中國周邊國家進行侵

略,建立殖民體系,成為侵華的前沿陣地。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22332789.html

清朝的八旗制度什麼意思?

清朝八旗制度

八旗主要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軍八旗,滿八旗是努爾哈赤的手筆,也是滿族入關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統、社會基礎。蒙八旗和漢軍八旗則是皇太極即位之後的手筆,只是蒙八旗制度鬆散,而且蒙古內部因為漠南、漠北蒙族互相掣肘,對於滿洲入關起的作用,一度不如漢軍八旗來得重要。

努爾哈赤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即一旗,實際上,八旗人數時有增減。牛錄(滿語,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為一牛錄,首領稱牛錄額真,額真是滿語,漢語稱佐領。無論出戰還是打獵,則都以牛錄為單位,這就為滿洲社會和軍事系統初步奠定了基礎。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鑑於各部族因為人數多寡不一,人員素質也不同,因此對於牛錄製度進行了第一次整編。他將每牛錄擴充到300人,因此佐領下又設兩個副手,滿語稱“代子”;同時每牛錄分為四個達旦,每達旦由一個章京(滿語,意即書記官)和一個撥什庫(滿語,意即領催)管理,這時,滿洲軍隊的編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種。阿哈即奴隸,多是漢人、朝鮮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地位高於阿哈;旗丁是女真人。

努爾哈赤大約有40個左右的牛錄,也就是掌握12000餘人的部隊,在當時關外算是極大的勢力了。40個左右的牛錄都是由努爾哈赤的兄弟親戚將領。後來努爾哈赤殺胞弟述爾哈奇和長子褚英之後,事權更加統一,同時努爾哈赤也認識到僅僅以牛錄為單位,容易造成權力分散的流弊。他便著手建立八旗制度。1615年即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建立了八固山制度。固山的人員編制我上面已經介紹了。牛錄官員編制不變,每甲喇設一到兩名甲喇額真,每旗設一固山額真,配有兩名梅勒額真。固山額真之上還有一個旗主額真,又稱為和碩貝勒、固山王。他才是一旗的真正主宰者。

八旗制度也可以說是努爾哈赤為了政治需要而創立的。之後因為戰事需要,努爾哈赤強化君權,將八旗的編制再因為政治需要而重新做了分配。便有四大貝勒四小貝勒的說法,四小貝勒也因為政治利益的不斷重新分配而時時產生改變。比如天命六年(1621),四小貝勒為德格勒,濟爾哈郎,阿濟格、嶽託,到天命十一年的時候,四小貝勒就只剩下三人,分別為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而皇太極將領正白和鑲黃兩旗。同時,上下旗的制度也是這時確立下來的,只是主旗貝勒的地位並不因為上下旗而有差別。侍衛皇室的人稱朗衛,且必須是出身鑲黃、正黃和正白上三旗的旗人。

八旗按顏色分,是黃、白、紅、藍,再分為正、鑲,共計八旗。鑲色旗除鑲紅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鑲紅邊,鑲紅旗鑲白邊。

八旗分為上三旗以及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龍,因此也稱為大龍旗,後來清朝的國旗黃龍旗也是由此而來。

努爾哈赤建立八固山制度的時候,掌旗貝勒如下﹕

鑲黃旗、正黃旗﹕努爾哈赤

正白旗 ﹕皇太極

鑲白旗 ﹕杜度

正紅旗、鑲紅旗﹕代善

正藍旗 ﹕莽古爾泰

鑲藍旗 ﹕阿敏

在入關建政之後,八旗制度逐步官化,參照對比如下﹕

貝勒旗主——原和碩貝勒(固山王)

總管大臣——原固山額真

佐管大臣——原梅勒額真

都 統——原甲喇額真

副 都統——原札蘭章京

參 領——原牛錄額真

佐 領——原達旦章京

旗 丁——不變

滿洲有八大老姓,分別是瓜爾佳氏、鈕祜祿氏、舒穆祿氏、葉赫那拉氏、輝發那拉氏、烏喇那拉氏、郭羅絡氏、伊爾根覺羅氏。另外在......

為什麼說清朝是封建專制的頂峰時期

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立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清朝統治者把中國傳統君主政治發展到最完美成熟的地步。在清朝,中國傳統君主政治上常見的弊端:如皇帝的嚴重失德,權臣、外戚、宦官的專權亂政,文官黨爭,藩鎮割據等等,統統都被壓縮到最小程度。當然,清朝末年西太后專權是個美中不足。不過考慮到太后的特殊身份,讓太后來專權,總比漢唐明的宦官亂權強得多!清朝是中國傳統君主政治的真正顛峰,漢唐宋明不能比。   秦漢以後,中國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框架都是世襲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在這種政體下,整個國家機器就好比一個大金字塔:下級服從上級,地方服從中央,而世襲的皇帝作為國家最高負責人則處在金字塔的頂端,對國事擁有最高決定權。這種政體在現實中要能正常有效運做,就必須同時做到以下三點:  1,皇帝本人大權獨攬,防止任何形式的臣下專權亂政和由此引發的政局動盪。

2,皇位交接要順利,防止由於皇位爭奪引發政局動盪乃至戰爭。著名的例子如西晉的“八王之亂”。

3,皇帝本人要有良好素質,包括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清醒的頭腦、勤政的作風。  我們來看清朝的表現:  一,皇帝大權獨攬  清朝皇權高度強化。在制度建設上,中國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在清朝發展到最完備程度。這方面雍正的貢獻最突出。為強化皇權,雍正的措施主要有三條:  1,設立軍機處。以軍機處作為皇帝的機要祕書班子協助皇帝處理機要政務,內閣則協助皇帝處理一般性政務。通過這樣的機構設置與分工,解決皇帝如何以一人之身有效統攬軍國一切政務的問題。  2,建立奏摺制度。通過奏摺制度,解決皇帝如何瞭解下情和監督臣下的問題。  3,文武官員的引見制度。解決用人權和有效控制整個國家機器的問題。  由於清朝皇權高度強化,真正做到皇帝大權獨攬,有效防止臣下專權亂政,再加上清朝皇帝頭腦比較清醒,所以在皇權的制約下,統治集團內部權力鬥爭的激烈程度比前代有所降低,反映在政局上,就是清朝的政局總體而言較前代平穩。一種政體發展得越成熟,它就越能協調好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實現統治集團內部的整合,它的政局也就越平穩。清朝就做到這一點。  二,皇位交接順利  清朝雍正皇帝創立祕密立儲制,保證皇位交接順利,有效防止由於皇位爭奪破壞國家政局穩定。  三,皇帝的良好素質  歷代帝王,清朝皇帝的整體素質最優秀,沒有嚴重失德。用前代學者的說法,就是:“清代多令主,最下亦不失為中主”,用我們現代人最熟悉的說法,就是:“清朝無昏君”。清朝皇室家法森嚴,對皇子教育高度重視,同時在立儲問題上揚棄了前代王朝必須立嫡立長的做法,能有一個選擇餘地,做到在不改變世襲君主制的前提下,儘可能選擇素質優秀的皇子繼承皇位。  綜合以上幾點的表現,清朝當然是中國傳統君主政治的最高峰。  從辯證法的原理上講,最後一個總是最完美的。因為事物發展總是由不完善到完善。中國封建王朝的君主專制政體也是如此。在封建社會早期,封建王朝的君主專制政體在實踐上肯定很簡陋很粗糙,隨著封建社會的向前發展和統治經驗的不斷積累,封建王朝的君主政體也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提高,直到最後在清朝達到最完美顛峰。同樣的道理,歷代典章制度也是清朝最完備。清朝的典章制度和君主政治都是對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的集大成。清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類比孔子推崇的周朝。  有些人因為宋朝之後,特別是明清時期皇權高度強化就批評清朝政治,認為清朝比漢唐退步。這種觀點是偏見。這些人實際上都受了近代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影響,所以對皇權強化有種厭惡情緒,並在評價歷史時把自己的這種主觀成見帶了進來。中國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體......

相關問題答案
清朝是什麼社會制度?
清朝結束後是什麼社會?
明朝以後是什麼社會?
辛亥革命後是什麼社會?
清朝是什麼時候建立的?
俄國是什麼政治制度?
清朝為什麼廢除科舉制?
清朝為什麼會衰敗?
清朝為什麼會滅亡?
明朝是什麼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