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怎麼讀?

General 更新 2024-06-12

怎樣讀研究生?

研究生前輩的肺腑之言~~  其實我以前也根本沒讀過原文,也看不懂。這兒有個好辦法:找一本中文經典的書籍,僅看某一節你感興趣或與你相關的內容,然後先找一兩篇英文的綜述(review)認真閱讀一下,不會的單詞可用金山詞霸查一查,也許你讀第一篇文章需要花兩天,你過兩天再讀第2遍時,你也許只要一天;然後你再讀第2篇時也許你只要半天!然後你一定會真正發現讀英文文獻的快感!人家的文章分析真的透徹,內容豐富!當你需要重點研究時,一般先通覽一下近期研究的文獻的摘要,有選擇的讀幾篇好文。如果平時讀得多了,自然會有感覺,找更高級別雜誌的文章讀。國外著名的科學家一般都有一個習慣,即每週都認真讀1-2篇Science,Nature,Cell等高級別文章。這個習慣希望每個人都能保持!而且Science對中國人是免費的!Nature中也有許多內容是免費的,即使沒有密碼之類,也能得到大量有用的信息呀。  2.一個研究生導師的肺腑之言  作為你們的老師,我現在每週工作60小時,踏踏實實的60小時。閱讀,實踐,思考,討論和請教,周而復始。其實這還不夠用,因為我既要獨立做這邊自己的課題,還要協助各位完成你們的課題。那麼對你們的要求降低一些,每週50小時吧。希望是真實而有效率的50小時,思維和四肢都處於激活狀態的50小時。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這有什麼不得了的,跟國外就不用比了,單就國內而言,北大、清華、中科院研究生的工作狀態,比50小時有過之而無不及。不能否認我們學生的天賦,但我們的天賦大約不會比北大、清華、中科院或者Stanford,Harvard,UCBerkeley的學生高很多。一週工作40小時或更少,我們拿什麼去競爭?上面說的比較抽象,那再給各位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請大家考慮:現在你閱讀一篇自己研究方向的英文文獻,在字典幫助下,能否在3小時(研究生)或6小時(本科生)內完全讀懂和理解?現在你閱讀一篇本領域的文獻時,能否自然地聯想起3篇以上相關的文獻?如果您還做不到,那就還沒有跨入研究的門檻,還需加油。  3.再談研究生的學習與研究  竹鼓勵我能詳細一點就更加好了!在此,我就本人攻讀碩士、博士期間的想法及答辯感受再次儘量詳細一點與諸位交流,請批評指正或討論!  我個人覺得,研究生期間為人、為學確實要注意方式方法。  1、作為低年級研究生,你的師兄師姐(尤其是馬上畢業,即將離開課題組的師兄師姐)是你不容錯過的資源!無論他們的工作做得是不是特別出色,最好真誠地與他們交流、溝通,向他們請教,將他們掌握或領悟到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步驟學到手,這非常重要!一般來說,由於畢業有諸如發表文章等硬性要求,實驗室內部也存在隱形競爭,有的師兄師姐不大可能在平時將所掌握的東西(尤其是自己花很大精力摸索總結的東西)全部告訴你,也不可能毫無保留地向老闆彙報,而這些恰好是你需要的。也許他們教你,只需一句話,指點一個實驗步驟,但對你來說可以節約幾個月的摸索時間。放下你的架子,不要以為你師兄師姐掌握的東西你很早就完全學會了,很可能他們留了一手!但實事求是的講,師兄師姐本身沒有教你的義務,他不是你的導師!如何學到手,看你的表現了!記住:這可能節省你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2、對於研究來說,文獻是你的生命之一!注意多看文獻,多看高檔次雜誌的最新文獻;即使你的學校或研究所沒有某種資源,你也可以通過網絡交流,文獻傳遞等來獲取你要的資料。文獻是用來看(學習)的,不是用來收藏或向他人炫耀的,不要僅僅成為文獻收藏家。而且要學會看文獻,只有少數文獻才需要精讀或反覆讀,反覆領會。  3、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將你要解決的......

大專畢業後怎麼讀研究生

專科考研的條件是:

專科畢業2年之後,算是達到同等學力的要求,複試肯定要加試相關的專業課基礎。所以你最早的是2011報名,參加2012的考試。

不過很多學校不收,而且需要英語四級證書,所以你報考之前一定看清楚他的招生簡章。

說實話,專科雖然可以考,挺難的,一個是學校不收,即使收的話,要求也很嚴格,與其這樣,不如先升本,還多人也是這樣選擇的。

上班後怎麼讀研究生

在職研究生是;國家計劃內,以在職人員的身份,部分時間在職工作,部分時間在校學習的研究生學歷教育的一種類型。屬於國民教育系列。在報名、考試要求及錄取辦法方面不同種類有所不同。是經過學校錄取的正式研究生,獲得與脫產相同的研究生畢業的學位。

在職研究生分單獨考試,同等學力申碩和在職攻讀碩士學位三種:

單獨考試:參加單獨考試的考生,一般應限於用人單位推薦為本單位定向培養或委託培養的在職人員。單獨考試碩士生學習期間不轉戶口,不轉人事關係,不轉工資關係,醫療費由考生原工作單位負責,畢業後回原單位工作。

報考條件:

(1)大學本科畢業後在本專業或相近專業連續工作四年。

(2)政治表現好、業務優秀、已經發表過研究論文(技術報告)或已經成為業務骨幹的在職人員,經本單位和兩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專家推薦,並且是為本單位定向培養或委託培養的考生,可參加單獨考試。參加單獨考試的考生可向經國家教育部批准的為在職人員進行單獨考試的招生單位申請報名。

(3)有所在單位和兩名高級專業職務的專家推薦。

(4)年齡可放寬到40歲左右。

報考:直接到招生單位或招生單位所在地省級高校招生辦公室公告指定的報考點進行確認報名,確認截止日期與統考生確認截止日期一致。

考試:單獨考試的初試科目均由招生單位自行命題。

證書:學完規定的全部課程且考試合格並通過碩士學位論文答辯者,授予國家頒發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碩士學位證書。

學習方式:全脫產、半脫產、在職學習。

在職讀研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是在職人員攻讀專業碩士學位。在職人員攻讀專業碩士學位實行全國聯考,一般每年7月份報名,10月份考試。畢業後只能獲取專業碩士學位,不能取得研究生學歷。

二是和全日制統考生一起學習、但不轉戶口和工作關係的委培和定向的在職研究生。這種情況和全國統一的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完全一樣,一般10月份網上報名,11月份現場報名,考試一般在次年的1月份,只不過錄取類別為定向或委培,入學時不轉戶口和檔案關係,畢業後回原單位工作。和全日制統考生和自費生一樣,委培生和定向生(即在職研究生)畢業後都能獲取研究生學歷和碩士學位。

*還有種,是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

同等學歷申請碩士學位,是在有碩士授予權的學校報名,參加一個難度很低的入門考試後,被錄取,按照應修學分,交納2-4萬元不等的學費。在2-3年內修完所有課程(一般是週末授課),同時參加全國統考兩門:一門是英語,一門是專業課程。特點:學費不菲,學習好混,出門考試較難。許多人半途 退出,學費不退。我所看到的一個班級,最後拿到碩士學位的比例 6/3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權威網站對此作出解答,在職研究生培訓的證書無非有以下幾種按含金量由低到高分為如下幾種:

一、結業證或研修證,為觸等學力即學習能力的證明,一般只需通過相應課程學習即可獲得,含金量最低,獲得證書後學歷和學位不會有任何改變;二、在職申請學位,參加每年的在職人員申請學位考試,需要本科以上學歷同時具有學士學位可以參加,考試的內容有英語和綜合,其中英語為全國統一命題考試,相當於五級半到六級的難度,考試通過頒發在職研究生學位證書。在職申請學位不是學歷教育,申請人在獲得學位後,只表明其在學術上已達到碩士學位的學術水平,具有碩士學位畢業研究生的同等學力(學習能力的"力"),不涉及學歷。因此申請人的學歷並沒有改變,也不能獲得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

學位不等同於學歷,取得學士學位證書的,必須首先獲得大學本科畢業證書,而取得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證書的,卻不一定能夠......

在職研究生怎麼讀

10月底在職研考試後,上課形式只有兩種,每月集中兩到三天授課和假期集中面授,沒有網絡教學,你可以選擇就讀離你不遠的學校上課。你也可以從另一方面想想,讀在職研比統招類已經節省了你埂多的時間去工作,利用幾天的時間又有何妨,它既沒有影響到你的工作,也節省了你很多的時間,一切事情都可以由你自己決定最小化的,呵呵。

研究生在職怎麼讀?

您不是讀自考嗎?你是想本科研究生一塊讀?提醒你有的學校有年限要求,研究生在職分週末班和集中班

研究生該怎麼讀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認識到自己不再是個容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裡,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做為研究生不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階段裡面,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儘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臺大和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氾濫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悠遊在這學術的領域。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院的週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故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唸書,去了以後才發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儘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要你來這邊唸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麼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self-help”,並且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self-help”,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Learn how to learn,不只是學習而已,而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繡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世界做同一個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非一流大學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單單只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有所貢獻與創新。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儕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

要怎麼樣才能讀研究生,

一、碩士研究生報考條件

(一)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報名參加國家組織的全國統一招生考試: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2、考生的學歷必須符合下列條件之一:

(1)國家承認學歷的應屆往屆本科畢業生,近年部分學校需要有學位證;

(2)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的人員;

(3)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畢業學歷後經兩年或兩年以上(從大專畢業到錄取為碩士生當年9月1日,下同),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歷,且符合招生單位根據本單位的培養目標對考生提出的具體業務要求的人員;

國家承認學歷的本科結業生和成人高校應屆本科畢業生,按本科畢業同等學力身份報考;

(4)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的人員,可以再次報考碩士生,但只能報考委託培養或自籌經費的碩士生;

3、年齡一般不超過40週歲,報考委託培養和自籌經費的考生年齡不限;

4、身體健康狀況符合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研究生該怎麼讀?

注重理論培養,同時鍛鍊實際能力。說白了就是上課好好聽課,好好跟著導師學範課餘時間,自己去找書看,找實習、兼職做。

研究生如何“讀論文”

期間的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功課,不可忽視,這種能力是需要訓練的。關於做讀書和文獻閱讀筆記,這裡談點個人的看法,算是跟年輕朋友們的交流,也希望得到專家們的指教。如何選擇和閱讀文獻?閱讀文獻,要力求對一個方面或一個主題,或者一個概念的歷史發展都要搞清楚,清楚來龍去脈。文獻有新有舊,有些學科或專題文獻的半衰期很長,經典文獻的閱讀是很重要的,只下載幾篇新文獻是很難理解全貌的。要有意識閱讀大家的文獻,閱讀某個領域或專題中程碑式的文獻或文獻綜述。這些文獻對於初學者瞭解一個學科或領域的發展很有幫助,對於某個階段的重要文獻提供了一個查找的捷徑。從中可以很快了解一些相關理論和學說、重要結果的進展。要善於分析自己研究領域中一些國內外代表性實驗室的論文,通過分析一個實驗室的論文目錄,可以瞭解這個實驗室的發展過程和研究興趣的發展、拓展。要善於分析本領域一些代表性學者的論文,通過分析這些引領學科或領域發展的科學家的論文目錄,同樣可以看到他(她)個人研究興趣和研究生涯的發展,以及他(她)所領導的研究團隊的發展過程。如何做閱讀筆記呢?在廣泛閱讀的基礎上,要善於總結和整合,類似Minireview 的方式。如果能將類似相近的一些重要文獻(如 10-20 篇),進行整合和歸納,理出最新 的幾個專題的進展,無疑會加深對所閱讀的文獻的理解。那麼筆記記什麼?記錄新進展。哪些是新進展?需要廣泛閱讀才能知曉。閱讀任何文獻或專著,一定要記錄清楚文獻題目、出處、作者、發表年代、期卷、頁碼等等信息,這些信息是以後引文時必須的,不要嫌麻煩,如作者欄目是需要將所有作者都要記錄全的。有些重要文獻需要精讀,讀幾遍是不行的,要很熟悉。這類文獻在不同時期讀有不同時期的理解,如開題階段,可能比較注重某個方向或領域的理論和觀點、論文寫 作階段,可能會比較關注結果分析、理論學說的驗證等等。與之相應,多數文獻是需要泛讀的,可能只需要讀讀題目,可能只看看摘要,也可能只瀏覽一下圖表等等。要重視的題目和摘要,這是很重要和簡潔、精煉的信息。一篇的精華部分都在這裡了。同樣文章中的一些重要信息也是需要特別關注的,如生態生理學特別關注物種對環境的適應,那麼環境條件就是很重要的信息了,如物種的分類地位、生物學習性、地理分佈,以及分佈區的海拔、氣候和植被等等。閱讀文獻和專著是需要積累的,要堅持不懈,多研究和教學工作恐怕一生都要堅持閱讀新文獻和著作。讀文獻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閱讀量大了,積累多了,需要總結的方面就多了。這樣日久天長,通過知識的整合,知識框架會逐漸完善,自己肚子裡的“貨”就會感覺逐漸充實起來了,用和取的時候就會很自如。從初學者到專家的轉變,只要有心,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信息就是資源,知識就是信息的積累和過濾、整合。無論參加學術會議,還是討論會,有些人說了很多,佔用很多時間,但你會感覺沒有多少新的信息或知識,但有些人一開口,話不多,你馬上就會感覺到人家肚子裡知識的儲存量,激烈爭論的氛圍,會立即安靜下來,聽眾會被吸引,這就是所謂的專家了。專家不是萬金油。博士畢業後,都應該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再磨練積累幾年,就一定 會是名副其實的專家了。寫了這麼多,似乎還是有些空。我信奉的還是那句話: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該記的就要記,做學問,捷徑不多。勤能補拙,書山有路勤為徑嘛。

相關問題答案
研究生怎麼讀?
去中北大學讀研究生怎麼樣 ?
南開在職研究生怎麼樣?
社會保障研究生怎麼樣?
哈工程研究生怎麼樣?
清華的研究生怎麼樣?
長安大學研究生怎麼樣?
在職研究生怎麼樣?
延邊大學研究生怎麼樣?
同濟大學研究生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