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教育我們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05-21

弟子規的主要意思是要教育我們什麼..

教育我們雖然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大大豐富,但是我們...

弟子規告訴我們什麼做人的道理

《弟子規》是由儒家《論語》中的一句話展開的,所以它集中體現了儒家的教育理念。

儒家一直堅持以人的道德修養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弟子規》中提倡首先要孝悌仁愛,然後再學習知識,增長自己的能力,如果道德修養不好,學到了很高深的知識,那就會做出發明製造“假雞蛋”等等危害社會的事情了。。。。。。

總而言之:首先要有一顆仁善之心,這樣才能夠真心的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做事時能夠誠實守信,謙虛禮讓。以上做到了,其次才是學習文化知識,增長自己的能力,輔佐君王,為百姓國家做貢獻。

弟子規中哪一句話是教育我們要怎麼樣

弟子規規範人的行為是很好的。

弟子規教導我們什麼道理

我學習了“勿諂富,勿嬌貧,勿厭故,勿喜新“這十二個字。這句名言的意思是:不要去討好巴結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窮人面前驕傲自大,或者輕視他們。不要喜新厭舊,對於老朋友更要珍惜,不要貧戀新朋友或新事物。

我認為做人要正直,不必太攀高,是“勢力眼”,當別人得勢時,就巴結別人,當別人受到困難了便再不去理會別人,這樣的“酒肉朋友”千萬不能交。一個人誠信、認真的渡過每一天就可以了,不要太多錢,這樣也會使別人產生嫉妒心理。俗話說的好:“富人家裡也需要窮孩子。”一個人在艱苦的環境下生活被使這個人有著堅定的毅力,從小培養一個人的毅力,這個人將來必有很大的希望。成就有錢不一定是好事,有的人就是因為有太多的錢而使人整日整夜提心吊膽,神情恍惚,所以人只要問心無愧,平安渡過一生,為祖國做出一些貢獻就可以了,做人交朋友也要謹慎,不要交酒肉朋友。

我會按《弟子規》中的一切來嚴格要求自己,將《弟子規》學的更好,發揚光大。

弟子規對現代孩子的教育意義

《弟子規》在中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清代後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弟子規》總敘中說:“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這裡面有七個科目,即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前六項屬於德育修養,後一項,即學文,屬於智育修養。《弟子規》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父母對子女傾注了無私的愛,子女應該以無私的愛回報父母。這是天經地義的。總之,學好《弟子規》,對於“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弟子規》也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弟子規》三字一句,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弟子規》所講的道理,從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餘力學文著手講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弟子規的現代教育意義?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

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弟子即是學生,不僅僅指兒童,擴大講,凡欲學古聖先賢文化的人,都可稱之為其弟子。規即是規範。弟子規即是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能維繫幾千年,而未被世界淘汰,無疑是其傳統文化教育產生的巨大力量。古人早在《禮記》中就有精闢的見解:“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可惜的是,百多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遭到了史無前例的破壞,亟需靠我們在中華大地上恢復挽救。因為,經過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確實是維繫社會安定、和平的強大力量,是國家繁榮興盛的基礎。在物質文明的今天,古老的東西並不意味著過時。因為智慧、真理是永恆的,歷久彌新的。就像太陽,雖是古老,但每天常新,她不僅賦予人類生命,又帶來光明和希望。古聖先賢的教育,就像和煦的陽光,普照寰宇,帶來人類幸福,美滿。

中國傳統的聖賢教育,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代代相傳。在漢武帝時代,正式將儒家學說確立為教育政策。這個教學政策一直保持到近二十世紀前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被廢除掉。這一直占主導地位、美好的傳統教育,究竟教我們什麼呢?

《弟子規》教我們的是: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此之謂道。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越地做人,此之謂德。

人與人之間,不論貧富貴賤都會自然產生五種關係:

父子――父慈子孝

君臣――領導與被領導之間,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

夫婦――男女有別,男主外,女治內,夫妻能各盡本分

兄弟――長幼有序,兄弟姐妹和睦友愛

朋友――人與人間交往,守信用,講道義

這是人倫大道。人的一生都離不開這五種關係。我們要明白,順此五倫之道是做人的根基。如果違背了五倫的自然關係,人就難以立身處世,家庭不和;社會秩序混亂、道德淪喪;國家失去了安定興盛的人道根本。這五種關係正常運轉的自然法則,是永恆不變的,是每個人都應該明瞭的安身立命之學,也是維繫社會安定常態的世間大學問。中國傳統教育總綱是以五倫課題為中心,讓我們細細地去領悟其中的真實智慧,並將此融會貫通,應用於教學實踐,讓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尋求社會安定,以德治國的當今時代,重綻光芒。

中國人的遠祖(4500年前)是怎樣教導他的後裔總綱

五教――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學之序有五――博學;審問;慎思(所以窮理也);明辨;篤行(修身,處事,接物)。

篤行――修身(言忠信;行篤敬;懲忿;窒慾;遷善、改過)(誠實,敬禮,不瞋,不貪,不痴);處事(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以道義為原則,為依準;不為私利,不圖己功。只問是否合乎道義,不問是否利己,亦不求有功);接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都是學用弟子規的重要性

弟子規是我們身邊的學問,是學習古聖先賢文化教育為人處世的根基,弟子規裡面有許多孩子日常行為規範,可指導、引導孩子學習做人的道理。《弟子規》光會念、會背不管用,要能做到,每一句都要落實,堅持一生一世;學弟子規就像我們蓋一棟大樓,這是樓的架構、鋼架!學一切經論是房屋裡的裝飾陳設。所以學習弟子規要真正相信他的重要,深入理解實實在在去做,不光做表面,大樓構架才能堅固,久垂後世;儒家所講孩子做人的的大道理在弟子規裡......

《弟子規》主要講的是什麼啊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  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字子潛,號採三,清代康熙時山西絳州人,生於清代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遊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規》、《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於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   中華民族有著重視養成教育的傳統,從古至今流傳著許多關於養成教育的深刻的格言與生動的案例,也產生了不少被廣泛傳誦的通俗讀物。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弟子規》應當位列其中。  《弟子規》和其他許多傳統經典相比,沒有蘊藏那樣深奧的哲理,那樣豐富的內涵。但是,它的可貴之處在於:一是它將學會做人放在了第一位,主張有餘力再去學習其他的學問。二是它從最基礎的行為規範養成入手,將學會做人規則化。三是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表述這些規則,讀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這些都是我們今天仍然可以用來作為教材並引為自豪的原因。  《弟子規》以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論語·學而篇》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述作為綱領,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形式精心編纂成書。這是一本教育、訓導少年兒童身心成長的啟蒙讀物。

學習弟子規有什麼意義

學習力行《弟子規》,感受傳統文化經典

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麼他依靠什麼立足社會呢?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

學了《弟子規》之後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對它我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其中的 “入則孝” 、“出則悌” 、“謹” 、“信” 、“泛愛眾” 、“親仁” 、“餘力學文”組成了一個完整的道德系統,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說的“道德” 。在學習《弟子規》的同時我也反覆拜讀了蔡禮旭老師的《幸福美滿的人生》這一寶書,越讀越感到它的確是人生智慧處世寶典。蔡老師的“道”是超越時空的大自然運行法則。“德”是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不違背做人的原則。其精髓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關係。它教我們如何修身,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一讀,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大道當中。

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 《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在古代《弟子規》是做人的準則,在當代仍然影響著更多的人,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質。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我在細細品讀《弟子規》的同時,也帶走了我心靈上的塵埃。

我想起了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

若你:

播下思想的種子,便收穫文字;

播下文字的種子,便收穫行為;

播下行為的種子,便收穫習慣;

播下習慣的種子,便收穫人格;

播下人格的種子,便收穫命運。

學習了《弟子規》,被它所蘊藏的深厚內涵而打動,由於自己的無知,錯誤地理解了很多......

弟子規中教育孩子要一身作則的句子

這段“弟子規”的意思是,父母呼喚時,應及時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應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動身去做,不推辭投懶。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輩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不可強詞奪理。讓父母生氣傷心。看到這裡不由得我深感內疚,平時只要爸媽叫我,我都會假裝沒聽見,只管玩我的。媽媽要是讓我去做事,我會毫不猶豫地說讓爸爸去做,爸爸讓我去做事我會說我是你的奴隸嗎?每當爸媽教我怎麼做人處事時,我會一隻耳朵聽,一隻耳朵扔,把它當做耳旁風,根本不放在心上。我要是做錯了事,爸媽說我,我會想盡一切辦法為自己辯護,把黑板說成白板才肯罷休,有時讓爸媽氣得哭笑不得。

讀了“弟子規”,讓我明白了自己以前是多麼的不懂事。從此以後,我要痛改前非,絕不犯錯,要聽爸媽的話,不再讓爸媽傷心,做一個勤快懂事的好孩子。

相關問題答案
弟子規教育我們什麼?
守株待兔教育我們什麼?
阿甘正傳教會我們什麼?
小王子告訴了我們什麼?
弟子規的意思是什麼?
大學可以教會我們什麼?
體育帶給我們什麼好處?
讀書教會了我們什麼? ?
《皇帝的新裝》中小孩子為什麼會說真話?這給我們什麼啟示? ?
歷史告訴我們什麼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