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

General 更新 2024-06-07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形勢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錯綜複雜,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我國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什麼必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日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等單位在北京舉辦了“中國經濟增長與週期論壇(2013)”,來自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的近百名專家學者圍繞這些熱點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提出了一些頗有啟發的見解和思路。

我國經濟短期“弱回升”,長期潛在增長率下移

與會者認為,目前我國經濟呈現“弱回升”態勢。2012年9月起,我國經濟運行的多項重要指標結束了兩年多的探底下滑,開始出現企穩回升態勢。但2013年頭幾個月,各項經濟指標回升態勢出現分化:一些指標在回升中出現輕微下滑;一些指標繼續呈回升態勢,但回升幅度不大。這說明,經濟上行動力和下行壓力相互交織,經濟上行動力並不強勁,經濟回升基礎並不穩固。

導致我國經濟“弱回升”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

1、首先,國內外經濟大環境、大背景的深刻變化。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已由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經濟走勢錯綜複雜,充滿不確定性,危機的影響還在不斷髮酵,國際市場需求仍然低迷不振。從國內看,我國經濟正由高速增長期進入潛在增長率下移的增長階段轉換期。在這樣的大環境、大背景下,我國經濟很難進入強回升狀態。其次,宏觀調控政策放鬆力度不大。本輪宏觀調控沒有采取大力度的刺激政策,而是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統籌考慮穩增長、控物價、防風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2、另外,受居民消費價格和住房價格上漲壓力的影響以及產能過剩的制約,目前宏觀調控政策放鬆的空間較為有限。

3、各級領導班子處於換屆期。各地、各部門要形成新的決策和規劃,需要有一個調研、醞釀、決策及實施的過程,難以一下子形成助推經濟迅速回升的力量。

4、經濟週期波動處於低谷。企業生產經營和財務狀況困難,生產經營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預期前景都不被看好,企業擴大生產以及銀行放貸都非常謹慎,使得經濟回升的啟動比較困難。尤其是在國內外經濟環境不確定性加大的情況下,經濟回升就更加乏力。

從長期經濟增長態勢看,隨著我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經濟潛在增長率將逐步下降。2013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7.7%,低於市場預期,也是自2012年第二季度開始,連續4個季度低於8%,表明我國經濟正從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時期。這與發達國家和拉美國家工業化階段向城鎮化階段轉變期間潛在增長率下降的變化一致。

從目前出現的一些明顯跡象諸如資本彈性下降和勞動彈性上升、人口轉型加速、生產率提高放緩、碳排放限制更嚴、節能減排標準提高、資本效率遞減來看,我國經濟出現減速趨勢是必然的,現有的投資驅動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與會者認為,我國中長期經濟潛在增長率降為7%—8%符合經濟規律。

工業化和城鎮化潛力巨大,將推動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我國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經濟增速下降引起了我國是否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擔憂。與會者認為,按照中央提出的未來一段時期經濟年均增長7.5%的預期目標,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民收入將超過1萬美元,就會勝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7.5%的經濟增速是有保障的,主要根據如下。

工業化深入發展。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但區域差異較大,東部發達地區工業化程度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而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水平仍然偏低;從地區工業結構來看,各地區在技術水平、產品層次上存在同構性,這種雷同的工業結構有待優化。由此可見,我國工業化仍然有很大發展空間,特別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推動下,信息化......

談談你對中國經濟發展現狀的看法?

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一些進步同時也顯現出一些突出矛盾和衝突。

首先,我國經濟發展中的積極面:

(1)、經濟總量同比上升。我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佔全球經濟比重超過10%。當前,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之後,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經濟低迷甚至衰退,它們的經濟總量在全球的排位、佔全球的比重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正在下降。

(2)增長速度總體平穩。2013年,消費、出口、工業等都出現回升。據統計數字顯示,一方面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增速基本在逐月提高,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幅度在逐步減緩;另一方面,經濟效益仍維持較高水平,企業活力增強,面對外部環境趨緊和成本上升,一大批企業主動轉型,靠深化改革、加強管理、增強創新意識、優化產品結構應對危機,謀求發展,競爭力日益提高,市場適應力更強。 (3)、結構調整積極推進。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我們現在處於小康社會決勝的階段,中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階段的轉換時期,表面上看是增長速度的調整或下降,但是本質上來說是增長動力的轉換。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來自於消費的持續擴張,中國經濟發展應該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管理創新,培育出在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產品的生產上形成我們新的優勢。 其次,顯現出的矛盾與問題:

(1) 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一些高新技術產業、原有產業迅速發展等

對資源與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過去中國經濟發展一直都是靠消耗自然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拉動經濟增長,儘管後來政府採取了相關措施來緩解發展與環境的問題,但成效並不是很大,杯水車薪;由於技術還不夠成熟,資源還未得到很充分的利用,造成資源浪費的現象普遍存在。現如今工廠亂排放廢棄物導致環境汙染嚴重,如北京等地出現了嚴重的霧霾天氣,又如雲南就有一個小村莊就因為當地工廠亂排放工業廢棄物而汙染當地水源,導致全村大部分居民裡患癌症,成為“癌症村”。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注重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環境,以便穩定持續發展,同時為子孫後代的成長創造良好環境 (2) 自2008年10月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性金融危機並對我國

出口貿易型企業造成嚴重衝擊,企業的用工需求急劇下滑、現有的就業崗位流失嚴重,失業數量驟增,致使我國的就業和失業問題進一步惡化。再加上近年來高校擴招,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也正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求職者供過於求的現象也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作為大學生的我馬上也快畢業了,工作問題是個很頭疼的問題。

(3) 區域發展不平衡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問題,城鄉發展差異

化、東中西部發展差距、城市經濟發展中的貧富差距問題仍很嚴重

一是表現在資本存量方面:由於沿海地區由於開放得比較早,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民營經濟迅速增長, 資本大量積累; 同時改革開放一系列優惠政策的實施, 成功地吸引了大量的國外資本的輸入, 為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提供了充足的資本投入。而中西部由於地理位置和政策的影響資本存量都不及東部,而且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二是科技投入方面東部地區仍然佔據優勢

我們不僅要注重中國經濟的發展,還需要注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並及時想出解決辦法,克服經濟發展中的缺點,促使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如何正確看待中國國經濟發展新常態

新常態特徵:

從消費需求看,過去我國消費具有明顯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徵,現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保證產品質量安全、通過創新供給激活需求的重要性顯著上升,必須採取正確的消費政策,釋放消費潛力,使消費繼續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從投資需求看,經歷了30多年高強度大規模開發建設後,傳統產業相對飽和,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一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湧現,對創新投融資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須善於把握投資方向,消除投資障礙,使投資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關鍵作用。

從出口和國際收支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國際市場空間擴張很快,出口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動能,現在全球總需求不振,我國低成本比較優勢也發生了轉化,同時我國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正在同步發生,必須加緊培育新的比較優勢,使出口繼續對經濟發展發揮支撐作用。

從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看,過去供給不足是長期困擾我們的一個主要矛盾,現在傳統產業供給能力大幅超出需求,產業結構必須優化升級,企業兼併重組、生產相對集中不可避免,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作用更加凸顯,生產小型化、智能化、專業化將成為產業組織新特徵。

從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看,過去勞動力成本低是最大優勢,引進技術和管理就能迅速變成生產力,現在人口老齡化日趨發展,農業富餘勞動力減少,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和技術進步,必須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新引擎。

從市場競爭特點看,過去主要是數量擴張和價格競爭,現在正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統一全國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是經濟發展的內生性要求,必須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統一透明、有序規範的市場環境。

從資源環境約束看,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

從經濟風險積累和化解看,伴隨著經濟增速下調,各類隱性風險逐步顯性化,風險總體可控,但化解以高槓杆和泡沫化為主要特徵的各類風險將持續一段時間,必須標本兼治、對症下藥,建立健全化解各類風險的體制機制。

從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邊際效果明顯遞減,既要全面化解產能過剩,也要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探索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必須全面把握總供求關係新變化,科學進行宏觀調控。

總結: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從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經濟發展方式正從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轉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經濟發展動力正從傳統增長點轉向新的增長點。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發展形勢2015

儘管當前經濟運行仍處於合理區間,結構調整穩中有進,但國內外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短期困難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經濟仍存在下行壓力。主要表現在:世界經濟復甦不及預期,出口壓力不斷增大;國內市場需求動力依然偏弱,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連續多月同比下降;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嚴重,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增加;房地產市場降溫明顯,相關領域投資和消費增速回落,進一步加大了經濟下行壓力和財政金融風險。   事實上,當前經濟面臨的下行壓力以及存在的問題既有短期因素的影響,更是國際格局深度調整、國內經濟承受“三期”疊加影響的客觀結果。   第一,世界經濟格局深度調整,拓展出口空間的難度加大。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經濟格局正在深度調整,主要經濟體復甦態勢不平衡,我國發展面臨的國際環境依然十分複雜,出口面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一方面,金融危機後,美國等發達國家推行“再工業化”,加劇我國出口產品在高端市場的競爭壓力,限制我國出口增長。另一方面,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持續弱化,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訂單轉移到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部分勞動密集型產品被別的國家的同類產品替代。此外,隨著我國外貿總量規模的擴大,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愈演愈烈,國際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第二,國內經濟正處在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經濟減速換擋符合規律。經過30多年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我國經濟總量和綜合國力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同時經濟發展的內生因素也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首先,我國人口和勞動力供求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和絕對數出現下降,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2013年末,我國1659歲人口為91954萬,佔總人口比重為67.6%,人數比2012年末減少244萬,是1982年以來勞動年齡人口總數連續第二年減少。企業用工成本每年以10%15%的速度上升。其次,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也在增強。我國資源消耗巨大,不少資源性產品如原油、鐵礦石等對外依存度超過50%;汙染問題日益突出,環境保護壓力增大。這些變化使得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趨於下降,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換擋”。從國際經驗看,這符合經濟發展階段演進的一般規律,一般追趕型經濟體在經歷一段時期高速發展後,經濟增速均會出現回落。   隨著經濟增速的回落,一些長期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如產能過剩等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來。這些問題和風險隱患,從深層次看都是經濟結構失衡和經濟發展方式落後造成的。李克強總理在多個場合強調,我國經濟已經到了只有調結構促轉型才能持續發展的關鍵階段。結構調整必然表現為有保有壓、有促有控,一些行業難免要經受結構調整的陣痛。當前,企業行業分化明顯,一部分企業積極應對經濟下行的壓力,在調整升級中穩步發展,但更多企業正在經歷去產能化、去庫存化和結構調整的陣痛,特別是一些傳統重化行業在市場壓力下艱難調整,短期內有可能對市場需求、就業等產生不利影響,加大經濟下行的壓力。這些都是結構調整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也是為了持續健康發展值得付出的代價。   第三,經濟轉型發展進入實質推進期,主動調整也會在短期內影響經濟增速。今年上半年,針對日益突出的產能過剩問題和環境汙染問題,各地區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速度觀,進一步加大了淘汰落後產能、汙染治理和環境保護的力度。如河北省統一部署,集中拆除15家鋼鐵企業高爐16座、轉爐3座,壓減鍊鐵產能671萬噸、鍊鋼產能149萬噸。通過這次集中行動,每年可減少煤炭消耗406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9700噸、煙粉塵排放7000噸。但這些措施也不可避免地會造成部分地區、相關行業和產品增速回落明......

談談你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認識?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階段.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就是中國經濟全面騰飛的過程. 我國已經具備了實現經濟前面騰飛的條件. 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形成,基礎設施配套比較完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特別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從實際出發,提出了一整套正確的經濟工作指導方針和政策,並在事件中積累了豐富的宏觀調控經驗,這是保證我們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征程中戰勝困難,不斷前進的寶貴經驗.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市場主體的創業意識不斷提高,經濟體系充滿活力,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開始全面升級.這些都是我國經濟進入騰飛階段的重要標誌.只要我們按照”三個代表”要求,認真落實黨提出的各項任務,一定能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著眼於未來的20年,有三個問題需要著力解決:一是農民問題.二是產業競爭力問題.三是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經濟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保持當前經濟發展的好勢頭,應當著力抓好幾個方面: 一,堅定不移的擴大內需. 二,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三,要把可持續發展問題真正放到戰略地位. 四,大力加強科教興國戰略. 五,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1、從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歷程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夠永遠保持高速增長。現階段,我國人口結構變化和勞動力成本上升,傳統競爭優勢削弱;越來越多的產業達到或接近世界技術前沿,後發追趕空間縮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汙染的發展模式,造成資源、環境、生態約束日趨增強。與十年前相比,經濟增長一個百分點的數量明顯不同,實現難度加大。我國經濟增速下降在所難免,也符合世界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

2、從發展趨勢看,我國經濟發展存在諸多有利條件。譬如,經濟體制改革將釋放新的增長動力與活力,城鎮化潛力依然巨大,居民消費升級方興未艾,競爭優勢並未根本動搖,全球化孕育新機遇等。去年以來,面對經濟增長下行壓力,我國政府保持了足夠的定力,積極創新宏觀調控方式,把工作重點放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益、化解各種矛盾和問題上,這也必將為我國經濟長期穩定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3、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的是就業狀況。隨著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單位GDP增長的就業拉動能力明顯擴大。2008年以前,GDP增長一個百分點,拉動就業增加不足100萬人,而目前上升到140-160萬人。因此,在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情況下,仍能保持就業基本穩定。

4、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由於經濟規模不斷擴大,我國經濟增量佔全球的份額保持基本穩定,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2010年以來,我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保持在20%左右,也就是全球五分之一左右的經濟增長來自於中國,對促進世界經濟復甦發揮了重要作用。

怎樣看待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壓力與挑戰

當前的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長進入了可控、相對平衡的運行區間。在外需疲軟、內需回落、房地產調整及深層次結構變動的力量綜合作用下,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劇。然而,“新常態”並不是只有困難、挑戰和風險,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因此,中國經濟“新常態”孕育著一個正在崛起的國家擁抱新經濟體系的宏大發展機遇。第一,大改革與大調整的機遇。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暴露了世界經濟面臨巨大的結構性問題,同時也宣告了鑲嵌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走到了盡頭。高投資帶來的高能耗與高汙染、收入分配差距帶來的社會經濟衝突以及過度管制帶來的創新不足已經成為中國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足和民族復興的絆腳石。人民深深認識到,大改革和大調整是重構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基石的唯一選擇。這種“大改革”與“大調整”共識的形成是“新常態”帶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發展的最大禮物,在世界性結構改革的大浪潮中給予了中國良好的機遇期。第二,大消費、大市場與構建“大國經濟效應”的機遇。中國在GDP穩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時,其市場份額和消費規模也大幅度提升,中國需求成為世界需求最為重要的決定因素,“大國經濟效應”開始全面顯現。一是在市場上出現全面的規模效應和範圍效應,生產效率的提升有效對衝著各種成本的上升,使中國在世界市場的份額並沒有下降;二是消費開始上臺階,中國消費規模依然按照每年平均13%的速度增長,中國開始從“世界工廠”轉向“世界市場”。三是中國的“世界工廠”開始與中國的“世界市場”相對接,在內外貿一體化的作用下使中國經濟的穩定性和抵抗世界經濟波動的能力大幅度上揚。第三,“大縱深”與構建多元增長極的機遇。雖然到2014年年底,中國各類產業結構的指標已經標誌著中國經濟開始向後工業化階段轉化,工業化紅利開始衰竭。但是,一定要看到中國經濟縱深的厚度和寬度,即“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地區”雖然開始全面轉向服務業驅動,但廣大的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化依然處於高速發展的中期階段。這不僅為東部產業升級提供有效的騰挪空間,也為中西部加速發展提供了契機。因此,中國產業的梯度大轉移不僅大大延緩了中國工業化紅利消退的速度,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長極使中國空間佈局更加科學。第四,“大人才”與構建第二次人口紅利的機遇。劉易斯拐點的到來和老齡社會的逼近意味著中國傳統的人口紅利開始消退。但必須注意的是,目前“招工難”和“用工貴”問題主要凸顯在農民工領域。中國的就業格局是“大學生就業難”與“民工荒”相併存。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壓力已經使大學生就業起薪與農民工平均工資開始拉平。而這恰恰是中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力資源強國的關鍵,這說明大量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已經為中國產業升級準備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產業後備大軍。以大學生和人力資源為核心的第二次人口紅利開始替代以農民工和低端勞動力為核心的傳統人口紅利。第五,“大創新”與構建技術紅利的機遇。仔細梳理中國技術創新發展的各類指標,我們會發現,在粗放式發展模式走到盡頭的同時,中國創新發展模式已經嶄露頭角:一是專利申請大幅度提升,於2013年達到257.7萬,增速為15.9%,佔世界總數的32.1%,居世界第一;二是R&D經費支出突破低水平閥值,於2014年達到GDP的2.09%,增速達12.4%,進入高速度、中等強度階段;三是技術市場活躍程度大幅度提升,2013年技術市場交易額達到7469億元,增速達到16%;四是高技術產品出口大幅增長,總額達......

怎樣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

新常態之“新”,意味著不同以往;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相對穩定,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適宜、結構優化、社會和諧;轉入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發展的條件和環境已經或即將發生諸多重大轉變,經濟增長將與過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別,與傳統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粗放增長模式基本告別.

因此,新常態絕不只是增速降了幾個百分點,轉向“新常態”也不會只是一年兩年的調整.認識不到新常態下的新趨勢、新特徵、新動力,不僅難以適應新常態,更難以把握經濟工作的主動權.

怎樣看待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

現在,在國內外新的經濟環境背景下,我國經濟正處於增長速度下降的換擋期。經濟增速下降具有慣性,由此,經濟增長由過去經常衝出上限轉變為要守住下限,對下限的把握成為宏觀調控中的突出問題。那麼,在當前和未來5年左右的時段裡,經濟增長的適度區間究竟應把握在什麼範圍呢?從現實國情出發,為了容易形成共識和容易在宏觀調控實踐中把握,一種選擇是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經濟增長率和物價上漲率的預期目標為參照系。今年經濟增長率的預期目標為7.5%,可作為適度區間的下限。從實踐看,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長率降到7.5%,有進一步下滑的危險,宏觀調控就實施了一系列“微刺激”政策,托住了底。關於適度區間的上限,可從物價上漲率把握,也可從經濟增長率把握,而二者一般是密切相關的。根據過去30多年的歷史數據計算,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8.93%;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9.13%;在居民消費價格漲幅4%條件下,相對應的GDP增長率為9.32%。借鑑這一歷史數據,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居民消費價格漲幅的預期目標為3.5%,相對應的GDP增長率大體為9%。因此,可以把GDP增長率9%作為適度區間的上限。

經濟增長的適度區間把握在7.5%—9%,表明我國經濟已從高速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其含義是:

第一,從世界範圍看,7.5%的經濟增速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較高的速度。

第二,從國內看,與過去30多年實際經濟增長趨勢曲線8%—12%區間相比,下限由8%下降到7.5%,下降0.5個百分點,上限由12%下降到9%,下降3個百分點。7.5%—9%的區間可稱為中高速增長區間。這體現了我們主動將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一些,使經濟發展更加註重轉方式和調結構,更加註重提高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三,我國經濟增長剛剛從過去30多年經常衝到10%以上的高速路走下來,社會各方面(政府、企業、居民個人等)都要有一個適應過程。如果經濟增長率過快、過急地大幅度下降,不利於轉方式、調結構,不利於穩定市場預期。經濟增長先從高速轉入中高速,分階段地逐步下降是有利的。

第四,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正在向縱深發展,國內市場和需求的迴旋餘地很大,加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推動,充分釋放改革紅利,更大程度更廣範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轉變政府職能,我們有條件實現經濟的中高速增長。

經濟新常態符合中國經濟發展實際這句話對嗎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中央審時度勢作出的重大戰略判斷,是新一屆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實踐相結 合、把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同中國經濟新階段特徵相結合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對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階段性特徵認識的一次重大飛躍。2014年,在錯綜複雜的國內外 環境中,面對經濟下行的巨大壓力和“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徵,我省經濟“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延續了“高於全國、中部靠前”的發展勢頭。這一份成績單, 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良好開端,來之不易、難能可貴。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也是湖北做好今年乃 至今後一個時期經濟工作的基本前提。   要準確把握新常態的必然性。新常態之“常”,不是平常之“常”,而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之“常”。新常態不僅是經濟運行從高速增長轉到了7%左 右的中高速增長,其實質是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的過程,是對經濟轉型、產業升級、創新驅動、節能環保的更高要求。從生產要 素供給的自然規律和中等收入水平國家的發展經驗來看,我國經濟在創造了30多年高速增長的紀錄之後,一直保持10%以上的高速增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持 續的。現在,國內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國際競爭優勢相對減弱,資源環境條件難以承受以往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如果硬性推進高速增長,過度消耗資源、汙染環 境,就是自殺式發展,是自然規律所不允許的。從經濟發展和生態發展的客觀規律來看,我們已經從建國初期一個瀕臨崩潰的國民經濟體系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 體,要追求新的目標,構建更高的發展形態,必須通過改革創新、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提高產業科技含量,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和自然生態保護的關係。 從世界發展形勢來看,全球經濟已經一體化,中國不是經濟孤島,一個省更不是經濟孤島。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仍在持續,經濟復甦基礎仍不穩固。與此 同時,世界經濟與政治、軍事等因素也交織互動、相互影響。順應經濟規律之“常”,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大勢所趨,是必然要求。   要高度重視新常態的決定性。當前,我國人均GDP已總體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正處在與上世紀90年代拉美國家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時相似的發 展階段。如果仍然追求過去的粗放型增長,就既不能在成本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又不能在高科技上與發達國家競爭,經濟發展就會失去競爭力,就會陷入困境。到 目前為止,世界上真正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屈指可數。經濟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基礎,新常態是一道坎、一座高山,如果邁不過、越不過,我們“兩個一百 年”的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難以實現。因此,適應新常態、應對新常態,具有決定性意義,是經濟發展的攻堅戰,必須決戰決勝。改革開放發展 到今天,我們曾經是經濟快速發展的英雄,能不能在新常態下繼續爭當英雄,保證中國經濟的航船行穩致遠,這是對我們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領導經濟工作能 力和水平的一次重大考驗。   要清醒認識新常態的過程性。經濟發展轉型是一個動態運行的過程,不可能像電腦操作、機械操作那樣,通過一項指令,一步完成、一瞬間實現;經濟發 展轉型也不可能在經濟停頓的狀態下進行,它是一個在行進中完成的過程,這就是新常態的過程性。對於湖北而言,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性特徵更加明顯。發展總量 不足、規模不大,是湖北最大的省情;要素成本、資源環境、交通區位、科教人才是湖北的比較優勢。所以,我們既要強調科學發展一步到位,突出“三維綱要”, 又要做大經濟總量、夯實發展底盤;既要保持一定速度的增長,又要加快淘......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
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崛起?
如何瞭解中國經濟形勢?
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
知乎如何看待中國模式?
如何看待中國高考制度?
中國經濟發展快的原因?
如何看待出國?
日本如何看待中日戰爭?
我們如何看待中日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