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都有哪些民風民俗? ?

General 更新 2024-05-28

我國都有哪些民風民俗?

蒙古族

[民族簡介]

蒙古族,現有人口約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來,蒙古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遊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 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特別是明代以來,在歷史、文學、語言、醫學、天文、地理等方面,對祖國的科學文化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民間文藝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馬頭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樂器。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

[飲食習慣]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們日常生活最喜歡的飲料食品和待客佳餚。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馬壯,是釀製馬奶酒的季節。勤勞的蒙古族婦女將馬奶收貯於皮囊中,加以攪拌,數日後便乳脂分離,發酵成酒。隨著科學的發達,生活的繁榮,蒙古人釀製馬奶酒的工藝日益精湛完善,不僅有簡單的發酵法,還出現了釀製烈性奶酒的蒸餾法。六蒸六釀後的奶酒方為上品。 馬奶酒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稱為紫玉漿、元玉漿,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將肥嫩的綿羊開膛破肚,剝皮去內臟洗淨,去頭蹄,再將整羊卸成若干大塊,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滾肉熟即取出,置於大盤中上桌,大家各執蒙古刀大塊大塊地割著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達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當你踏上草原,走進蒙古包後,熱情好客的蒙古人便會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盃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上,唱起動人的敬酒歌,款待遠方的貴客,以表達自己的誠摯之情。

[建築特色]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時候稱蒙古包為“穹廬”、“氈帳”或“氈房”等。 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後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 . 2 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後搭上毛氈,用毛繩繫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搭好後,人們進行包內裝飾。鋪上厚厚的地氈,擺上傢俱,四周掛上鏡框和招貼花。現在一些傢俱電器也進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暢歡樂。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摺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服飾特色]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

中國民俗有哪些

太多了

中國民俗網

www.chinesefolklore.com/mainpage.htm

www.chinese56.com/

中國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中國傳統節日習俗   1.春節:春節是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是“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是一年的開始。傳統的慶祝活動則從除夕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稱“團年”。然後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新年來臨時,爆竹煙花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我國北方地區在此時有吃餃子的習俗,取“更歲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習慣,象徵生活步步高。守歲達旦,喜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送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另外,各地還有互相登門拜年,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逛花市,賞燈會等習俗。   2.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夜,是我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鬧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3.二月二: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4.清明節:清明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清明的前一天稱寒食節。兩節恰逢陽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紅柳綠。寒食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間,民間有禁火寒食、祭祖掃墓、踏青郊遊等習俗。另外還有盪鞦韆、放風箏、拔河、鬥雞、戴柳、鬥草、打球等傳統活動。   5.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舉行龍舟大賽,都與悼念屈原有關。同時,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清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   6.七夕節: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鵲在銀河上搭成一座鵲橋,牛郎和織女才能相見。這個美好的傳說始於漢朝,經過千餘年的代代相傳,深入人心。這一天,民間有向織女乞巧的習俗。一般是比賽穿針引線,看誰更心靈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或女兒節。每到七夕將至,牽牛和織女二星都竟夜經天,直至太陽升起才隱退,因而又被喻為人間離別的夫妻相會。   7.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間,因此稱中秋節。中秋之夜,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們仰望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8.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的重陽佳節活動極為豐富,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重陽節又是“老人節”,老人們在這一天或賞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鍛鍊體魄,給桑榆晚景增添了無限樂趣。   9.冬至節:冬至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很隆重的節日。至今我國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闔家團圓。北方地區冬至有宰羊,吃餃子的習俗,南方的傳統食品有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等等。   10.臘八節:臘八節是佛教的節日。這一天是釋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稱“成道節”。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是吃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紅小豆,後來演變的極為複雜考究,主料有白米、黃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數十種,新增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

中國民俗文化有哪些 中國民俗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中國有哪些民族風俗

各民族風俗習慣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互相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考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辦跳馬跳駱駝等競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辦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旺盛。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齊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競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福,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競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辦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當,讓婦女休憩,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勞。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予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奮。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蜜。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運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以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奠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非凡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務必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裡縱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開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

中國的民俗有哪些?

請在此輸入您的回答,每一

節日民俗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擡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習俗禁忌

舊社會,城鄉居民禁忌較多,表現在人們行為的各個方面,相沿成習。其中有合理的禁忌,但多帶封建迷信色彩。不合理的禁忌,已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知識水平的提高,逐漸淡化,禁絕。

1.喜禁

一年之內,同一戶婚、嫁忌重;女婿看望岳父母,“七不出門,八不還家”;新媳婦正月不空房;送閨女回婆家,必須上午到;新媳婦清明不準在孃家;初五、十四日、二十三日新媳婦不出門;娶親避喪,擇妻忌眼下有痣者;生肖相剋的男女不能結婚。

2.喪禁

身亡異地,屍體不能進內宅,靈柩須在宅外安放;身服重孝者,忌入辦喜事之家, 更忌入新房;因自殺、雷擊、生育身亡的人,不準進墓地,逾3年才準遷入;嬰兒死亡,撂到“舍墓田”,不掩埋;未成年兒女死亡,謂“少亡”,不準進墓地,佔地角掩埋。

3.房禁

正房不能矮於南屋,矮者脊上豎磚拔高;正房不能高於兩鄰的正房;屋衝路箭,須在衝向牆上設“太公在此”或“泰山鎮宅”等字牌;閏月年不蓋正房;掛屋必須矮於正房;大門口不能同堂屋門口相沖;欄圈不能與正房相沖。

4.客禁

赴宴,父子忌同席;給客人倒茶,忌把壺嘴對人;有長輩在場,不能佔首席,要依輩次列座;男客在,女子不準入席;客未飯飽,主不能領先停餐。

5.疾禁

治病時,藥不放“三臺”,即窗臺、鍋臺、炕臺;處方忌反疊,借藥鍋子忌送還,由借者儲存,誰用誰取;小孩生痘疹,大門口挑紅,忌人忌響;看望病人要上午到,有下晌屬陰之說。

6.節禁

春節這天,不動刀、剪、針之類的金屬物;不掃地,不倒拉圾,不打水,更不口出惡言或打罵兒女。已出嫁之女春節忌住孃家。

7.其他禁忌

人到100歲,仍說99歲,忌說100歲;吃飯時,忌把筷子橫擔在碗......

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

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

傳統習俗:包擴一些節日以及相關的的傳統。元宵看花燈吃湯圓,端午划船吃粽子,中秋賞月吃月餅等。

傳統建築,瓦房竹樓還有很多。

傳統文藝,古代文學,傳統戲曲,繪畫,樂器等。

傳統思想,傳統理論觀點,學術思想和道德觀念等。

我國有哪些民間風俗習慣?

一. 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二.元 宵 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三.二月二龍擡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四.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五.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六.六月初六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七.七 夕節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八. 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

中國的習俗有哪些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擡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耽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節日文化有內涵,一時我可說不完,核心內容你記住,無非祭祀和慶祝

中國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10分

1、 正月正,永珍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擡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姿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節日文化有內涵,一時我可說不完,核心內容你記住,無非祭祀和慶祝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都有哪些合資車?
中國都有哪些職業?
英國都有哪些國家?
全國都有哪些快遞公司?
我國還有哪些珍貴動物?
我國的名山都有哪些?
北歐都有哪些國家?
國內消防設備都有哪些?
都有哪些我的世界盒子?
英國聯邦都有哪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