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是什麼意思 ?

General 更新 2024-05-25

貞觀之治是什麼意思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背景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 ,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疆域

由於唐太宗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加強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在外交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係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一”,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政治

唐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令隋末動湯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分權行政

中國君主專制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權。這種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釋出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釋出詔書。詔書釋出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佈。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徵就供職於門下省)。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唐太宗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

貞觀之治的含義,內容各是什麼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

內容: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物價低廉,社會呈現出安定的局面。

什麼是“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的局面是怎麼形成的?

歷史原因

1。隋唐更替,其間的戰爭是人口減少約2000萬以上,戰爭結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這是貞觀之治產生的最重要原因。

2。隋開創了大運河,絲綢之路以及科舉,大運河的勞民導致隋滅亡,但這些卻造就了貞觀之治的產生。開創大運河,鄙在當時,功在千秋

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敗的教訓,正如漢朝初期汲取秦滅亡的教訓一樣,讓百姓修養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虛懷從諫。但是,晚期的李世民變了,不在那麼虛懷從諫,不在讓百姓修養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麗失敗。這些是貞觀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史書記載:

貞觀年間“官吏多自清謹。制馭王公、妃主之家,大姓豪猾之伍,皆畏威屏跡,無敢侵欺細人。商旅野次,無復盜賊,囹圄常空,馬牛布野,外戶不閉。又頻致豐稔,米鬥三四錢,行旅自京師至於嶺表,自山東至於滄海,皆不糧,取給於路。入山東村落,行客經過者,必厚加供待,或發時有贈遺。此皆古昔未有也”。

這就是封建史家所描繪的“貞觀之治”。貞觀時期似乎真是朗朗乾坤、清平世界,人民真是過著安居樂業、富足美好的生活。這是一幅多麼動人的社會圖畫啊!事實真的這樣麼?有一點,但被誇大了。在貞觀時期,農民生活還是很苦的。隋煬帝時,人民為逃避苛重的徭役,自殘肢體,稱之為福手”、“福足”,貞觀時期,這種“遺風猶存’”。它說明了在封建社會的治世,人民的負擔依然沉重,生活很艱苦。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歷代歷史學學家誇大美化了。貞觀時期比亂事當然好,也比一般的和平時期強,但遠沒有現在通常吹捧的那樣美好。

如果沒有唐太宗還會有貞觀之治嗎?

會的

我認為東宮太子李建成不會比李世民差

而通常認為不會的,是因為被加“色”的歷史誤導了

這裡加“色”的歷史有兩個:

1。李世民被誇大被神話

2。隋朝被貶低,以創造李世民的神話

1。李世民被神話了,李世民並沒有教科書上那麼偉大英明李世民整治吏治,以興唐為業,他哥哥也可以做到 李世民並沒有教科書上那麼偉大英明,李世民晚年為求速效,發動了高句麗的戰爭。

實際上唐太宗早年的功勞有美化成分,他在位的後期大興士木、勞民傷財,當時政 府的財政狀況並不好。他晚期的作為是貞觀之治不能持續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的私德也沒那麼完美,先是殺了自己的兄弟,後期也拒諫。李世民先淫了表 叔楊廣的妻子蕭氏和女兒楊氏,後淫了弟弟元吉的妻子楊氏,結果他晚年寵愛的才 人武氏和他兒子私通,在 他還沒死的時候就讓李世民當了烏龜。 唐朝的髒事多了, 不多說嘍,再說就跑題嘍。髒唐本身說明了唐朝並非那麼尊重儒家的,這也許和唐 朝的鮮卑血統有關。

2。隋朝的科舉制度為李世民的選用賢才創造了基礎,隋朝建東都,開發的大運河是 貞觀之治形成的重要原因。隋煬帝很有才能的,是一位有成就的詩人、獨具風格的 散文家,還有點像政治美學家,很適合鞏固其父開創的偉業,在五八九年平陳時, 他在建康的行為堪稱模範。其後他在促進南北文化再統一,向北方介紹南方佛教傳 統等方面,都作出了貢獻。絲綢之路在隋朝就有了很大發展,而一般人以為絲綢之 路只是唐朝的特色呢。我想,隋朝被如此貶低的原因,是因為隋朝是少數民族建立 的,所以這些功績被貶低,其實,唐朝李家也有少數民族鮮卑人的血統,但這個少 有人知道。現在的很多人不知道科舉制度是隋朝發明的,也少有人知道大運河的偉 大意義。唐朝繼承了隋朝,除了上面的那些,唐朝官員也有很多是隋朝的,45 名顯 宦中,有 27 人曾任於隋。唐王朝對此前朝代的最高統治集團沒有多大的衝擊,來 自上層的抵抗力量大為減弱。唐朝的政治體制,軍事制度,法令條例等,也多是隋 朝的舊制。 總之,上面這些加在一起,構成了唐朝初期的......

什麼是貞觀之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貞觀之治"的重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第一,唐太宗君臣論治。唐太宗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對人民的剝削壓迫要有所節制。

第二,選賢任能,兼聽納諫。唐太宗堅持任人唯賢,不因血緣、地域

唐朝版圖

甚至是政敵而舍賢才。因此能夠從各階層蒐羅許多傑出人才。並注意對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夠兼聽眾議,注意納諫。其臣下敢於犯顏直諫,形成了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風氣。

第三,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徵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並通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

第四,佈德懷柔,民族關係密切。對於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變其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尊重其習俗,任命各族首領以統轄本部。還通過"和親"進一步發展民族關係。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平東突厥、定薛延陀、徵高句麗、聯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3唐太宗編輯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

唐太宗

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1] 。

愛民如子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溼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裡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併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治國思想

1.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

2.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皇帝要勤於政事,善於聽取正確意見。

4.......

相關問題答案
自制三明治是什麼意思?
破執之作是什麼意思?
不或之年是什麼意思?
來頂之災是什麼意思?
四海之內是什麼意思?
縱觀天象是什麼意思?
缺點之一是什麼意思?
無恩之刑是什麼意思?
可造之人是什麼意思?
天之藍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