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在古代的稱謂及含義?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春節在先秦時期叫上日、元日等,上日的含義是農曆初一,元日的含義是新年的第一天。春節在兩漢時期叫歲旦、三朝等,歲旦含義是一年的第一天,三朝的含義是正月初一。春節在魏晉南北朝叫元辰、歲朝等,元辰的含義是元旦,而歲朝的含義是陰曆正月初一等。
春節的稱謂及含義
春節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名稱,到了唐宋元明時期,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時,則一直稱“元旦”或“元日”。
古代社會直到清朝末年,多有將春節稱作“元旦”。元旦,元為始、旦為日,指新一年的第一天。我國古代採用農曆元旦指的就是一年的正月一日。
“春節”這個名稱的出現,只有一百零四年,在此以前有多個古稱,有的沿用至今未變。民間習慣把春節謂之“年”。從古至今,稱春節為“年”,為時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