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起源和它最初的用途?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風箏的起源: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的需要,墨翟依據鳥的樣子,用木作為材料,製成可以飛行的“木鳶”。後來魯班用竹子作為風箏的材質,後又演變成為今日的多線風箏。最初用途:戰爭時供通訊、偵探、進攻使用。
風箏的起源和它最初的用途
關於風箏的起源,有四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
風箏是由中國古代人民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才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楚漢相爭時,韓信曾命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在夜間漂浮在楚營上空,並讓風箏發出奇怪的聲音,來瓦解楚軍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