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高校四季賞花遊:[6]中國地質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的大學;是國家批准設立研究生院的大學;是以地球科學為主要特色,擁有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兩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理、工、文、管、經、法、教、哲、農、藝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大學創建於1952年,前身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的相關係(科)合併組建而成的北京地質學院。學校於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院校,1970年整體遷出北京,1975年定址武漢,並更名為武漢地質學院。1978年,武漢地質學院在原北京舊校址設立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1987年,國家教委批准武漢地質學院更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北京兩地辦學,總部設在武漢。2000年2月,學校由國土資源部劃歸教育部管理。2006年10月,教育部、國土資源部簽署共建中國地質大學協議。   校園概貌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位於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腹地,東湖之畔,南望山麓,佔地1700餘畝。學校擁有國家4A級旅遊景區——逸夫博物館,是全國文明單位、湖北省最佳文明單位。校園環境優美,教育、科研、學術氛圍濃厚,擁有現代化的教學樓群、圖書館、學生公寓和近萬臺隨時上網的計算機等相關配套設施,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生活和成長的環境。   辦學思想   學校以溫家寶總理為母校的題詞“艱苦樸素,求真務實”作為校訓。在總結辦學經驗、展望未來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了“三步走”發展戰略,其中將“建設地球科學一流、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大學”確立為辦學的階段性目標,將“建設地球科學領域世界一流大學”確立為辦學的長遠目標。學校堅持突出辦學特色,完善學科體系,努力為解決我國和人類社會面臨的資源環境問題提供高水平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辦學條件  學校現有教職員工3195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博士生導師183人,教授420人,副教授497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5人。國家“千人計劃”入選4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8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9人,“楚天學者計劃”入選教授29人。近年來,學校新增國家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湖北省教學名師8人。2008年,我校成秋明教授繼我校趙鵬大院士之後,成為榮獲國際數學地質學會最高獎——克倫賓獎的第二個亞洲人。   學校現有各類科研機構、實驗室、研究院(所、中心)86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5個。學校圖書館擁有豐富的文獻資源,形成了以科技文獻為主體、地球科學類文獻為特色的館藏體系。學校擁有紙質圖書資料170.46萬冊,電子圖書7000GB,期刊1500餘種,中外文數據庫20個。從20世紀50年代起,學校相繼在周口店、北戴河、三峽等地建立了教學實習基地。其中周口店野外實習基地被譽為“地質工程師的搖籃”,已建成為“全國地質實驗(實踐)教學示範中心”和“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能力(野外實踐)基地”;依託三峽秭歸實習基地建設了教育部長江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研究中心,其影響輻射全國。   學科佈局   學校大力構建以地球系統科學為主導的學科體系,積極發展應用科學、前沿科學,以及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信息、納米、材料、生物、能源、環保等新興交叉學科。學校現有8個國家級重點學科和1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其中“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與“地質學”2個一級學科全國排名第一;有17個學院(課部)、60個本科專業;擁有國家地質學理科人才培養基地和國土資源部地質工科人才培養基地;擁有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3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3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有工程碩士、MBA、MPA、MFA、J.M等10個專業學位授予權,其中工程碩士專業包涵19個工程領域。   人才培養   學校擁有“學士-碩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有學生6.4萬餘人,其中全日制在校學生近2.5萬人,非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2800餘人,成教及網絡教育註冊學生3.9萬餘人,各類留學生400餘人。   學校通過強化教學管理,深化教學改革,加大與國外高校聯合培養的力度,創新推薦免試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的機制,建立了創新人才和特殊人才的培養制度。學校已建成一大批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2004年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和湖北省研究生培養條件評估。學校與中國科學院9家科研院所、中國地質科學院組建了“科教戰略聯盟”,開展深度合作,聯合培養本科生和研究生。學校設立了“李四光學院”和地球科學“菁英班”,致力於培養地學類拔尖創新人才。學校建立了國內一流的現代遠程教育體系,廣泛適應各類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學校遠程繼續教育學院連續多年在教育總評榜中被評為“十佳網絡教育學院”。   學校按照“品德高尚、基礎厚實、專業精深、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要求,全面實施教育教學質量工程,啟動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李四光計劃”、“池際尚計劃”等。我校學生在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全國挑戰杯大賽、數學建模大賽、電子設計大賽等高水平賽事中屢獲佳績。   學校通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每年為學生貸款達2000餘萬元,國家、學校、社會每年為我校學生提供的獎勵資助金額達2500萬元。學校除設立學生普遍享有的獎學金外,還設立了“地質之光獎學金”在內的50餘項專項獎學金。   學校把弘揚優良體育傳統與開展艱苦奮鬥教育相結合,逐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體育體系。我校學生在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中,累計取得金牌150餘枚,銀銅牌350餘枚,連續5屆獲得全國大學生運動會“校長杯”。2006年10月,學校成功舉辦第九屆世界大學生羽毛球錦標賽。2012年5月,學校登山隊成功登頂珠峰,成為我國第一支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大學登山隊。   科學研究   學校歷來十分重視科技工作。近5年,學校主持“973”項目及專題、“863”項目及子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各類國家級項目600餘項,科研經費穩步增長。殷鴻福院士主持完成的確定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金釘子”(國際標準)的科技成果榮獲“2001年中國基礎研究十大進展”、“2001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和“2001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的殊榮。我校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發表論文4篇。5年來,學校共有50項科研成果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學校主辦的《地球科學》中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EI光盤版收錄,英文版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收錄,學報(社會科學版)進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攬》和CSSCI。   學校科學研究始終面向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參與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引領行業科技發展,培養和輸送技術骨幹和管理人才。學校作為唯一高校參與了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擁有軍工項目科研生產完整資質,成立了2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預研分中心,參與了“嫦娥工程”月球探測數據處理和月球應用研究,自主研發的MAPGIS軟件成功應用於“神舟”系列載人航天搜救。學校堅持開展產學研合作,推進協同創新體系建設。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學校及時組織科技賑災專家組奔赴災區,為災區預防次生災害、做好災後重建與城鎮選址等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持。   國際交流   學校積極開展對外學術、科技和文化交流,先後與美國、法國、澳大利亞、俄羅斯等國家的100多所大學簽訂了友好合作協議。近年來,學校公派出國訪問、留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師生每年超過350人次,邀請來校訪問、講學、與會的境外專家每年超過300人次。學校2個項目被列入“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即“111工程”),以我校為支撐建立了美國布萊恩特大學孔子學院、美國阿爾弗萊德大學孔子學院、保加利亞大特爾諾沃大學孔子學院,建成了“中匈聯合環境科學與健康實驗室”和“中美聯合非開挖工程研究中心”。   桃李芬芳   60年來,學校人才輩出。畢業生中走出了以溫家寶總理為代表的一大批社會管理精英,成長了以“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等為代表的29位兩院院士,湧現了國家體育場館“鳥巢”總工程師李久林為代表的一大批工程奇才……廣大畢業生正以自身的努力為學校贏得榮譽、提供支持。同時,學校也將為解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謀求人類與地球的和諧發展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武漢高校四季賞花遊:[6]中國地質大學

工具/原料

校門、逸夫博物館、磁懸浮地球儀、恐龍館、梔子花

方法/步驟

校門

武漢高校四季賞花遊:[6]中國地質大學

逸夫博物館

武漢高校四季賞花遊:[6]中國地質大學

磁懸浮地球儀

武漢高校四季賞花遊:[6]中國地質大學

恐龍館

武漢高校四季賞花遊:[6]中國地質大學

梔子花

6月,在地大賞梔子花,再愜意不過了。梔子花分佈在學校東區家屬樓附近,花期15~30天,賞花時節在每年5、6月。

武漢高校四季賞花遊:[6]中國地質大學

注意事項

中國地質大學有兩個校區,一個在北京 <老校區> ,一個在武漢 <新校區> 。

乘59、401、709、643等公交車,在地質大學站下車。

如果對科學比較感興趣或者對梔子花感興趣的話,中國地質大學還是個不錯的選擇。

學校, 武漢, 四季, 賞花, 中國地質大學,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