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潮汕農村地區長大孩子的你跟他說“敲土窯"或者是“燒土窯”的話,基本上每個都知道。“敲土窯”可以說是我們潮汕人小時候的經典回憶,即好玩又有的吃。所謂的“敲土窯”就是用土或者比較鬆軟的石頭堆成一個的窯,然後把這個窯用柴火燒的整個紅,然後再把我們想吃的地瓜、雞蛋、板栗或者雞丟進窯裡,把土窯砸了,全都給埋上蓋成一個小土撥,等差不多一段時間後東西熟了,就可以把挖出來吃。下面具體給大家介紹下“燒土窯”的具體過程:
工具/原料
食物:雞蛋、番薯、板栗、雞...
工具:錫紙、報紙、鬆軟容易燒的土塊、木柴、空曠的土地
方法/步驟
先把我們要吃的東西準備好,一般我們“敲土窯”的經典美食就要數番薯了,一旦番薯熟了很香很好吃讓人回味無窮,番薯五六個不要太大也不要太小剛好適中。
還可以買來一兩斤板栗和幾個雞蛋,板栗和雞蛋分別用報紙抱住,可以防止在高溫下爆破了。
重頭戲應該就要數“雞”了,可以在市場上買來一整隻雞,洗乾淨讓後往雞的表面塗上一層醬油、料酒之類的,往雞裡面塞些枸杞、玉竹加上這些料會讓雞更美味,最後用錫紙把整隻雞給包上幾圈。
如果你還有什麼想吃的也可以加進去因人而異,每個吃貨都有各自喜歡的口味...
找一個適合的環境,一般我們選的環境都是在乾燥田裡或者土地上。這樣方便與我們就地取物,容易找出土塊和需要燒的木柴。最重要的是燒土窯的地方一定要乾燥,越乾燥越好。
接下來就只最關鍵的一步造“土窯”,其實,造窯子也是一門藝術。而整個活動的關鍵就是在這樣因為這個直接關係到食物的美味,所以特別講究。
灶門最好是向著風的。這樣燒火人就不會被嗆到,保證火勢可以迎風而上達到燒火的目的。
底部要挖的圓我們通常都是先挖空十幾釐米深,這樣砌起來才方便,而且堅固。
接著就是要搭土窯,我們先用幾塊大磚頭把土窯的灶門搭建好,這樣既有利於燒柴,也有利於通風。然後就在壘砌過程我們都先用大塊的土塊墊底的然後接著用越來越小的土塊壘起來,頂部以圍攏的方式慢慢壘砌封閉。這樣子“土窯”就建成了。
前戲工作都準備好了,接著就是要生火,用大火把整個土窯都給燒起來。一般我們都是先用稻草或者報紙引下火,等到差不多的時候就用粗大一點的木柴去燒。然後直接燒差不多有二三十分鐘,燒的過程儘量保持火勢要大。等到整個土窯又黑又紅的時候就說明已經成功了。
燒好後就可以把土窯上面的石塊弄開,騰出個洞來,一般放的順序都是先放番薯、雞、板栗、雞蛋,這樣放的順序主要是食物熟的快慢有關。
等食物都放上去後,我們就可以把整個土窯給埋上去,埋的時候儘量小心,要輕防止雞蛋被敲碎。
埋好了之後等差不多三四十分鐘後就可以去挖了,挖出來的絕對是美味,特別是雞肉和番薯,那個真的是想到就情不自禁的流了口水。
注意事項
在燒火的時候要小心不要靠太近,防止被燒傷.
還有放雞蛋的時候要輕,雞蛋容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