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共鳴控制(1)?

共鳴腔的調節直接參與語音材料的製作,在調節過程中形成不同的語言,形成表情達意的不同色彩的聲音。

方法/步驟

共鳴器官

1、胸腔——不可調節共鳴腔。它對低頻聲波共鳴作用明顯。胸腔共鳴可以擴大音量,增加低泛音,使聲音聽起來洪亮、渾厚、結實。

2、喉腔——可調節共鳴腔。位於聲帶與假聲帶之間的喉室和位於假聲帶之上的喉前庭。容積雖小,但是喉原音發出後經過的第一個共鳴腔,它的狀態直接影響聲音的質量。播音發聲強調喉頭的放鬆及位置相對穩定。

3、咽腔——可調節共鳴腔。分為三部分:軟齶以上,前通鼻腔,稱鼻咽部;中段前通口腔,稱為口咽部;下段連接喉腔,稱為喉咽部。播音發聲強調後咽壁在發聲過程中的積極、正直,保持一定的堅韌度,同時強調軟齶擡起的積極狀態。

4、口腔——可調節共鳴腔。它是非常重要的共鳴腔。強調打開口腔,使之在發音過程中處於積極狀態。同時要求各咬字器官的力量集中,尤其是脣、舌力量的集中,舌位要準確、鮮明,過程要流暢、完整。

5、鼻腔——不可調節共鳴腔。首先注意處理好鼻腔共鳴在區分鼻音與非鼻音,區別意義的作用。其次,使用鼻腔共鳴要適度,否則會降低語音清晰度,音色混濁,有堵、膩的感覺。

6、頭腔——鼻腔以上的共鳴。不可調節共鳴腔。發聲時,在高音區會產生頭面部的振動感。

播音主持——共鳴控制(1)

播音主持——共鳴控制(1)

播音主持——共鳴控制(1)

喉腔的共鳴控制

在頸前正中,舌骨下。第3頸椎至第6頸椎下緣。上通喉咽,下接氣管。下氣道

門戶。

播音主持——共鳴控制(1)

聲門上區:

喉入口

喉前庭

室 帶

喉 室

播音主持——共鳴控制(1)

聲門區:

聲 帶 男20~25㎜.女15~20㎜

聲門裂—喉和氣道最窄處

播音主持——共鳴控制(1)

聲門下區:

從聲帶遊離緣下1cm處開始.

播音主持——共鳴控制(1)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