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熱力設備公司工作的張先生遇到了一件煩心事。45歲的張先生事業正旺,然而老花眼卻給他帶來不少煩惱,打電話、發短信、看資料都顯得比正常人費勁,無奈張先生便就近在一家貼著“電腦驗光,立等可取”招牌的眼鏡店配了一副老花鏡。
配鏡時店員告訴他,“電腦驗光三分種就能出來驗光結果,上午配鏡下午就能取”。張先生心想這家配鏡還挺快,這回終於解決了一個大煩惱,誰料這老花鏡卻給他帶來了更大的煩惱。張先生訴苦說,戴上這老花鏡看東西困難的狀況絲毫沒有減輕,反而覺得眼更花了,戴的時間稍微長點就頭暈的厲害,還伴有眼睛疼痛。
昨天,醫院的檢查結果讓張先生感到哭笑不得。醫生告訴張先生,他並沒有什麼眼睛疾病,只是正常的老花眼,頭暈、眼疼是因為佩戴的老花鏡與實際視力不符。張先生這才明白“電腦驗光,立等可取”並不可取。張先生的實際老花度數是“左眼100度,右眼75度”,雙眼都有50度的散光,而他所戴的老花鏡度數是“左眼200,右眼150”,沒有散光,顯然這老花鏡與他的視力狀況存在不小的偏差。
電腦驗光不能作為配鏡唯一依據
目前,許多眼鏡店都採用電腦驗光儀為消費者進行視力檢查。專家認為,電腦驗光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作為配鏡的唯一依據,而所謂“三分鐘電腦驗光”更是害人不淺!
電腦驗光儀最早出現於上個世紀的70年代,驗光原理與視網膜檢影法基本相同即採用光電技術及自動控制技術檢查眼睛的屈光度,進而自動顯示及打印出屈光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眼睛度數。
在人們的概念裡,電腦比人腦更加客觀,計算速度更快、更精確。理論上說,電腦驗光的結果應該客觀、可信,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屢屢出現偏差,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方面:
從被測者的角度來看,坐在驗光儀前進行檢測,儀器在瞬間就完成了操作的全過程,被測者很容易產生緊張情緒,導致眼睛度數瞬間上升。這就如同用照相機拍照片,有的人會很緊張,特別是快門即將按下的一瞬間。這樣檢測出來的結果,肯定會與實際度數有一定差距。
從儀器操作者的角度來看,有可能存在驗光員操作不當和主觀認識偏差的問題。在消費者的印象裡,電腦驗光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電腦,操作人員只要會使用機器就可以了。事實卻遠沒那麼簡單,正規的電腦驗光師應該在專業培訓單位進行至少三個月以上的培訓;如果要獲得初級驗光員資格,甚至達到中級或高級驗光員資格還要經過更加嚴格的培訓。但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眼鏡行業從業人員水平參差不齊,更有許多沒有經過培訓的假專家混跡其間。
從儀器本身來看,質量不同、穩定性的差異以及機器使用時間的長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驗光的準確度。
因此,電腦驗光結果只能用作配鏡參考,不能直接作為配鏡處方。目前,無論哪種先進的電腦驗光儀,都不具備人工驗光的精確度。
美麗島視光中心專家提醒:配鏡時要主動配合問診
“驗光配鏡”是一個複雜的醫療過程,並非僅僅通過電腦驗光就能給出處方,電腦驗光後還需要專業的驗光師進行問診與精確的人工驗光,才能保證眼鏡度數的準確性和舒適度。要想配到準確、舒適、美觀的眼鏡,配鏡時的問診同驗光一樣重要。我國高端定製老花鏡領導品牌美麗島老花鏡的資深驗光師提醒大家:配鏡時要主動配合驗光師的問診,這樣的配合在配鏡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將直接影響所配眼鏡是否準確、舒適、美觀。尤其是中老年人配老花鏡,要主動將自己的配鏡需求和用眼習慣及病史告知驗光師,這樣才能配到更舒適的老花鏡。
問診是驗光師在驗光前,對前來配鏡的消費者做一些必要的有針對性的觀察和詢問,瞭解顧客的配鏡目的與要求,以及用眼習慣和戴鏡史,以便給出更加合理的配鏡處方。一般情況下,中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病史,在配老花鏡時需要主動告知驗光師自己的病史、病況尤其是眼睛病史,主動配合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