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體育鍛煉意識?

自我意識是指一個人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況以及自己和周圍關係的一種認識,也是人認識自己和對待自己的統一。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最高級形式,它不是單一的心理品質,而是認識、情感、意志的融合體,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結構。青年期是個體自我意識迅速發展並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當代大學生一般處於青年中期,他們的自我意識已發展到了新階段,正經歷著一個特別明顯的、典型的分化、矛盾、統一和轉化的過程。當代大學生是富於理想的,自我期望值也較高。當他們在詳細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時,不情願地看到理想自我與現實自我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而這差距又不是一時半刻能消除的,因而產生了自我意識的矛盾。他們常常感到焦慮、苦惱、失望或無能為力。處於這種情況下,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便顯得格外的重要。

要想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可以從三方面做起:

(1正確的認識自己。

  古希臘人把“認識自己”看作是人生的最高智慧。阿波羅神殿的大門上寫著一句箴言:“要認識你自己。”我們也常說“人貴有自知之明”,這些話都是非常符合心理健康原則的。

人不僅可以認識客觀世界,對周圍的環境做出反應和判斷,也可以反觀自照,把自己當成被認識的客體,對自己的身體、慾望、能力、感情和思想進行反思。作為一個有思想,有抱負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形象和身體、品德和才能、優點和缺點、過去和現狀,以至於自己所具備的價值和應承擔的責任,都會有一定的認識。然而,這些自我認識是否符合自己的本來面目和實際情況,各人就會出現很多差異。例如,有些人很容易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而看不到自己的弱點和錯誤;也有些人看到自己的弱點和不足,卻看不到自己一點長處。可見人對自己的認識,也和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一樣,需要有一個瞭解和學習的漸進過程,並不是像照鏡子那樣簡單。“當局者迷”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經常處於各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的包圍之中。有人會讚許、稱頌你,有人會批評、責備你,還有人會歧視你。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你能否準確無誤地分辨出究竟哪一個“你”是真實的“你”呢?你是會從這些評價和議論中汲取有益的營養,以此來豐富自己、改善自己,還是會就此喪失了自主精神,湮沒在他人的議論中呢?事實上,正確地認識自己是至關重要的。每個人都是按照他自認為的形象來採取行動的,換言之,你認為自己是怎樣一個人,往往比你真正表現出來的形象更為重要。而一個人只有對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較明確的瞭解之後,才能在適應整個環境的基礎上,獲得滿意的結果。正確地認識自我,是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的第一步。

(2)愉快的接納自己。

面對競爭越來越大的社會,很多大學生對生活感到迷茫,對自己不自信的同時也就產生了嚴重的自卑心理。自卑感,也稱自卑,是指一個人自己看輕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評價過低,對自己持否定態度的情感體驗,它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體驗。過度的自卑可導致精力不集中、意志消沉、自信心極低,甚至自暴自棄,嚴重的可導致自殺。所以,大學生一定要及時克服自卑感,恢復自信,提高自尊。健康的心理要求一個人對自己要保持一種接納的態度,而且要愉快而滿意地接納自己。也就是說,人對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瞭解、正確地認識,而且還要坦然地承認、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騙自己、拒絕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從心理健康的觀點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悅納,因此心情開朗;而小人不能正確評價自己,故總是自苦、自危、自慚、自卑、自惑,以至自毀。悅納自己是一種心理狀態,與客觀環境、本人條件並不完全相關。有些人雖然有生理缺陷,但很樂觀;有些人雖然五官端正,卻並不歡喜自己;有些人雖然並不富裕,但卻知足常樂;有些人雖然有錢有勢,但卻並不覺得快意。其實每個人都有優點和弱點,但有人發現自己的弱點和缺陷後,就當作包袱背起來,老是掛在心上,連自己的優點和長處也看不到了。於是自己的精神優勢就被缺點、弱點所壓垮,自己的聰明才智、潛在能力就無從發揮。成功的規律並不是說只要悅納自己就能成功,而是說不悅納自己就無法成功。自卑的人雖也看到身邊有許多有利的條件和時機,但他總認為這些條件和時機是為別人準備的,而與自己並不相干,甚至認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這些條件和機會。因此他們就不努力奮鬥,也沒有和別人競爭的勇氣。自卑的人就是這樣替自己設置了許多障礙,可以說,沒有一個人能夠越過他自己所設置的障礙。

馬克思很欣賞這樣一句諺語:“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為跪著。”許多事情別人能做到,你經過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悅納自己,對自己要做出肯定的評價,從而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3)自覺地控制自己

在成年人眼中,青年人是精力旺盛、富有朝氣的,但也是極為衝動、多變的。這是因為青年人的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處於低年級的大學生,衝動性還較明顯。進入中年級,特別是進入高年級後,隨著知識積累、生活閱歷的增加,大學生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水平增強,他們能夠根據別人的評價和自己行動結果進行反省,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和目標。這說明大學生行為的自覺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明顯增強,而盲目性和衝動性則逐漸減少。然而,要想更好的控制自己,則要進一步意識到自己的本能,並且能駕馭自己的本能。本能一旦被意識到,就會被人的意識所控制,也就被人格化和社會化了。

人的理智就像繮繩,沒有繮繩的馬是一匹未經馴服的野馬,而有繮繩控制的馬,才是一匹有用的馬。只有用意志和理智控制自己的本能,理智地支配自己,並達到目的,才能通過對自身的支配去駕馭世界。歷史上有很多不可一世的人,他們能控制一支軍隊、一個國家,但卻不能控制自己,最終身敗名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個基本準則。孔子強調修己和克己。古希臘的柏拉圖提出:“節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於快樂和慾望的控制。”亞里士多德說:“人與動物的區別,正在於行為與理智。”由此可見自我控制的重要性。從心理健康的角度看,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結構中最重要的調節機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標誌。

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愉快地接納自己並自覺地控制自己,才能養成良好的自我意識,但也要注意,自我意識和自我中心意識並不一樣。有很多人打著自我意識的旗號,但實際上他們存在著過於濃厚的自我中心觀念,凡事都只希望滿足自己的慾望,要求人人為己,卻置別人的需求於度外,不願為別人做半點犧牲,不關心他人痛癢。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為中心,恨不得讓地球都圍繞他的意願轉,服從於他。這種觀念是極為錯誤的。要克服這種自我中心意識,關鍵在於改變自己的認識。

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如願。這就要求人人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其次,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設身處地替其他人著想,以求理解他人。並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我國不斷深化的社會變革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初步建立,影響和促進著大學生自我意識的迅速發展,並形成了當代大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時代特點。然後,不管怎麼發展,我們都必須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真正的做到成為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用的大學生。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