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這早已成了現代父母對孩子的一種共識。愛子心切的現代媽咪爹地們為孩子入得名校,一擲千金,一時間“學區房”燥熱全城提到學區房。
不過,有了學區房真能進名校嗎?
1. 私立學校充公立?
私立學校屬於社會辦學,其高昂的學費往往令不少家長望而止步。分析師初略算了一筆賬,就讀三年私立學校所化的費用要比公立學校整整高出20倍!而有些開發商在對外銷售時,往往藉由公立學校學區房的名頭對外宣傳,導致不少購房者上當。
分析師支招:不少家長認為,只要能在名校附近購房,那麼自己孩子今後入讀名校的機會就很大,其實這個看法是片面。殊不知公立“名校”也能突變私立。一般來說,公立學校由政府出資興建,師資隊伍等也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安排管理,而私立學校則是由投資者投入,且具有學費高昂、教師流動性大等特徵,“房子就在家門口,上學卻在幾裡外”,這樣的尷尬不在少數。因此,購房者在選擇學區房時一定要分清學校性質,並跟開發商簽訂相關的保證合同,以免出現上述後悔莫及的情況。
2. 學區房不在學區內?
不少購房者衝著學區房爭相購買,特別是有名校名額的小區,更是相當搶手。但有時候,往往事與願違。現在很多學區房的劃分較複雜,學區房並不是取決於物理距離的遠近。據瞭解,教育部門劃分學區範圍,首先要調查片區內適齡學生的人數情況,然後再考慮片區教育資源能否承受如此數量的學生。如果當年學生人數超過學校承受的範圍,那麼部分學生很有可能會調整到其他片區去。
分析師支招:學校招生派位每年都會有一些變化,並且一些學校還有老政策的限制,尤其是名校限制更多,如要求本市戶籍,要求入住有一定的年限、會有入戶調查等,購房者需事先了解清楚。因此,學區房在購買前不僅要向當地教育部門諮詢清楚,以當年公佈的對口信息為準,不盲目聽取部分置業顧問的片面之詞,且不宜過早盲目購置,一般提前5年左右為最佳。
3. 學校是山寨的?
現在有部分開發商為了吸引購房者,採用“掛名”的方式,說是名校的分校,其實管理團隊和師資都是自成體系,並不受名校的管理約束,這類分校與本部之間的教學質量可能會存在一定差距。
分析師支招:消費者在購買學區新房時最好問清掛鉤學校與名校之間屬於何種合作方式,明辨學區房的真實性,謹防落入“山寨名校”的促銷陷阱。
4. 分析師總結
市民購置學區房前一定要多方打聽,確認房子確屬學區內房源,不要等房子已經到手才發現不在學區內。
購房前要了解清楚教育部門發佈的擇校政策以及學區規劃的決定。據業內相關人士介紹,由於每年部分學校入學人數有較大變化,尤其是重點學校,教育部會依此做相應的調整。
對於樓盤的宣傳要詢問清楚樓盤能否劃入學校的招生範圍。實際上,有的樓盤離某學校近,並不代表在該校招生範圍內,最終子女能否落戶是關鍵。
此外,家長還要在購房之前到該區域學校就落戶的年限、入學的年限、同一套房的名額標準等問題落實,確定自己的購房行為和學校入學要求相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