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監管層對互聯網金融領域特別給力,喊出種種叫停,很多人擔心,受消費者互聯網金融會不會被束縛,習慣光顧P2P平臺的年輕人感到了當面一盆冷水,互聯網金融正步入監管時代,由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組建的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已正式獲得國務院批覆,對互聯網金融行業進行自律管理的措施將落地,此時,年輕的互聯網金融投資者,該怎麼看清P2P的本質呢?下面作幾點分析,作為經驗共享。
工具/原料
互聯網金融,監管,P2P。
方法/步驟
目前,市場上出現各種“寶寶”,聲稱沒有風險而且收益很高,有的甚至還向投資者承諾:保收益還倒貼給錢。這種承諾是不能兌現的“承諾”,是一種誤導性宣傳,目的是引誘更多的投資者來購買“寶寶”,這是違背金融規定的,投資的定律是收益與風險並存,天上是不會掉下餡餅的,越是高聲喊叫“沒有風險”,怕是風險越大,投資者一定要警惕。
各種“寶寶”,它們的本質都在於貨幣基金的銷售,比如餘額寶是天弘基金的銷售,實際上是支付寶的功能與天弘增利寶貨幣基金的銷售結合起來,這裡有兩個要素,一個是支付系統,另一個是基金的銷售,二者結合,養成了各種“寶寶”,而這些“寶寶”必須要滿足兩方面合規才是合法的,一是經營單位必須獲得基金銷售許可,監管會必須給予許可,方能經營;二是經營單位必要向客戶說明基金不保本、不保收益、風險自擔的原則,雖然說貨幣市場基金跌破面值的可能性較小,但這沒有理由讓經營單位向投資者保證投資可保本保收益,所以,投資者一定要明白,那些大聲叫賣幫人穩賺的“寶寶”,一定是不靠譜的。
P2P平臺的本質上是溝通投融資的信息平臺,它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不挪用客戶的資金,這區別於民間借貸;二是不對客戶資金安全作出承諾,如果超出了信息平臺的這兩種特點,其性質就變了,變成了金融中介機構,而這類機構必須獲得金融牌照,這也是監管層對互聯網金融採取監管措施的根本點,投資者要看清P2P平臺的這一本質,超出了其許可範圍,投資其平臺就會有風險。
各種“寶寶”的經營是存在風險的,基本道理是T+0的贖回和基金資金運用的期限錯配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寶寶”要保住收益,就必須投資在一定期限上的產品,但多數“寶寶”卻承諾客戶可以隨時贖回,這就出現了一個期限上的矛盾,投出去是定期的,而卻允許投進了的錢可以隨時取走,顯然,“寶寶”經營公司對流動性管理和流動性的承受能力有極高的要求,只有少數公司經過大量的資金和技術準備才能滿足這種要求,其他的就有風險,投資者必須警惕,不是所有的“寶寶”都能給你送“寶”。
餘額寶掛鉤的基金90%以上投向了銀行協議存款,表面上看,這似乎是造成社會資金成本的上升的原因,其實,這只是放大了協議存款本來存在的問題,如協議存款太多,存款利率太高,說到底這不是“寶寶”們帶來的問題,本來,銀行同業協議存款就存在,解決的辦法不是逼著“寶寶”們降低“協議存款”,而是讓銀行間的短期金融融通證券化,發行大額銀行間的存單,貨幣基金在一個市場上是平等的交易者,銀行系統出現的問題需金融界統一解決,不能光是責罰“寶寶”們。
目前中銀協有一項擬出臺要求執行的規定受爭議,中銀協要求嚴格執行1.1倍基準利率上限,如果按照中銀協擬將“寶寶”存款納入一般性存款管理的規定,而一般性存款一年期定存利率僅有3%,這就意味著“寶寶”等互聯網金融貨幣基金一年期存款收益最多隻有3.3%(1.1倍上限),如此一來,去除貨幣基金的管理運營成本,“寶寶”收益遠不如銀行定存,這明顯是對“寶寶”們的扼殺,傳統商業銀行把遇難的惡氣發洩到“寶寶”上了,看來,只有依靠存款利率市場化改革,“寶寶”們才有出路了,迎來公平競爭是青睞“寶寶”們的民眾所期盼的,商業銀行的“利差剝削”何時結束?
注意事項
互聯網金融是民眾所喜歡的金融新事物,也是促進傳統商業銀行改革的積極因素,但願別被監管太嚴了,窒息是會失去活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