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浦漁港是中國四大漁港之一,自古素有“浙洋中路重鎮”之稱。石浦港最早稱荔港,港區長18公里,港面最寬3公里,是國家二類開放口岸,也 被列
為全國四大群眾漁港之一。
石浦漁港古城
在這裡有許多風俗,諸如“三月三、踏沙灘”、“祭海”等獨特的風俗。其中“祭海”就是漁民出海捕魚時,為求平安、豐收的一種儀式。近年來 ,
當地政府將原來自發的民間儀式組織起來,每年9月中旬都舉辦“中國開漁節”。內容有漁家燈會、千舟競發開船儀式,煙火文藝晚會、“漁家樂 ”風情
旅遊、地方民間燈舞表演、祭海儀式、彩車大巡遊等,吸引了眾多的遊客。
石浦漁港古城
石浦古城沿山而築,依山臨海,人稱“城在港上,山在城中”。它一頭連著漁港、一頭深藏在山間谷地,城牆隨山勢起伏而築,城門就形而構,居 高
控港是“海防重鎮”石浦古城雄姿的主要特徵。老屋梯級而建,街巷拾級而上,蜿蜒曲折。 如果說漁港古城是一顆大樹,那麼分佈在老街兩旁新 開發的
十二個場館就是長在這顆樹上的葉子。透過簌簌作響的片片葉子,久遠的歷史在我們耳邊迴盪。石浦因漁而興港,也因港而興漁,使她成為歷 史上沿海中
路一個重要的漁港、商港、軍港。而散落在島礁港灣、屋後庭前、茶餘飯後的海洋文化、漁文化,也成了港城的一段歷經歲月的家釀酒。
石浦漁港古城
漁港古城蘊藏著深厚的漁文化、商賈文化、海防文化和民俗文化,是我國保留最為完整、具有鮮明文化特色的古漁鎮。城內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 文
化遺產資源極為豐富,現今保留完整的有4條總長1670米的古街,50條總長2000米的古巷,有中街、后街、延昌3大片古宅保護街區,各類古蹟100 餘處,
城內製作漁燈、漁模、船模和銷售貝殼、海螺、繡花鞋的店鋪星羅棋佈,街邊居民家中瀰漫的陣陣魚香,使古城洋溢著生生不息的活力。
石浦漁港古城
舊時漁人、商人的貿易生活區在城內,俗稱城裡,城內的民宅老屋精雕的石窗、花窗、斗拱、柱頭等,無不顯現出石浦人對傳統“福、祿、壽”民 居
文化的追求,以及渴望豐收、祈求平安的美好寓意。漁民、漁船的雕刻紋飾,也是漁港先人留下的生活印記。出城南門即為漁港舶錨靠船之要地, 俗稱城
外。城外不但是生產要地,也是海防重地。古往今來無數次抗擊外來侵略的戰役就發生在這裡,留下了城牆、城門、炮臺、營房街、巡司衙門 、摩崖石刻
等多處海防遺蹟,也傳下了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
石浦漁港古城
耕海牧漁的生活方式,不僅給石浦留下了珍貴的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存,還深入到石浦人的信仰、崇拜和民俗之中。和中國沿海很多地方一樣, 石
浦以信媽祖的人為多,曾建有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多座,現存兩座。漁民還信奉漁師,曾建有漁師廟,魚骨作棟,香火極盛。此外,觀音、關 公、財
神等也是他們信奉的神明,江心寺、關帝廟、惜字亭、財神殿至今香火嫋嫋。2008年6月,與古城相關的“石浦—富崗如意信俗”、“漁民開 洋、謝洋節
”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7月,“石浦三月三”、“漁民號子”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浦漁港古城溫馨提示愛護環境,人人有責。
遊玩過程中請注意安全。
請遵守景區相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