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五穀與六畜都有哪些?
方法/步驟
五穀:黍
又稱“糜子”,去皮後北方一般叫黃米,煮熟後比小米黏性更強。黍是最早被中國北方先民馴化的植物,由野生黍馴化而來,大約在1萬年前就開始了栽培,到距今8000年的內蒙興隆溝遺址,黍已經廣泛出現。黍耐寒、耐旱,適合北方地區的氣候條件,更可貴的是,黍的生長期很短,適應性強,可以作為處女地首選作物,因此非常適合那些漂泊不定的人群在新開荒地種植,這吻合了農業起源時期人們仍然不夠穩定的生活方式。
粟出現以後,黍的地位有所下降,從種植量上來說居於次席,但卻一直是北方地區最重要的輔助性作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選中等大小的黍子,用橫排100粒的長度定義了一尺的標準,並用一尺為單位制作成鬥,統一了重量單位,還用長度單位制定了陰曆。一直到今天,黍仍然廣泛分佈在山西、陝西及河北一帶,是製作黃糕的主要原料,又是釀酒的好原料。
根據英國劍橋大學考古學家的研究,黍在中國北方出現1000年之後,即大約距今7000年前後,在歐洲地區,從黑海西岸到東歐和中歐的20多個不同地點,都發現了黍的遺蹟,這說明黍的西傳比小麥的東傳還要早2000年左右。
五穀:粟
又稱穀子或“稷”,脫皮後稱為小米,一種粗糙、抗旱的一年生禾草植物,有堅硬的外殼,防蟲、防潮。粟也是中國北方先民最早馴化的植物之一,由狗尾草演變而來,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黃河流域已經被廣泛栽培,在河北磁山遺址、河南裴李崗遺址、山東月莊遺址、內蒙古興隆溝遺址和甘肅大地灣遺址都有發現。粟的產量要比黍子高,因此很快躍升為北方地區種植量最大的農作物。現今在北方地區分佈仍然很廣,尤其是西北地區。
以粟衍生出來的“稷”,代表了中國古代帝王和諸侯祭祀的穀神,發展到國家出現後,社稷成了國家的代名詞,可見粟在中國古代農業中的地位。
五穀:稻
水稻是由野生稻馴化而來的,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栽培水稻遺存年代在1萬年以前,例如在江西萬年仙人洞遺址發現的水稻植硅石和浙江上山遺址發現的炭化稻米。考古學家推測,中國南方先民對水稻的馴化應該不會遲於北方的粟和黍,甚至有可能更早。
與粟和黍一樣,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也是出現在山前地帶,後來,隨著人口增加和栽培技術的進步,稻作農業逐步擴展到長江中下游兩岸的河谷平原,成為長江流域最主要的糧食作物。水稻向北傳播的時間很早,山東月莊遺址出土有距今8000年前的水稻遺存;在距今5000多年左右,水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已經廣泛種植,大禹治水後曾經有組織地在黃河流域推廣水稻種植。山東地區的水稻種植也一直在增加,甚至到距今4000年前後達到頂峰,與粟和黍幾乎平分秋色。
值得注意的是,水稻種植雖然分佈很廣,但是在南方地區,其在當地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並沒有粟和黍在北方那麼大,採集和漁獵仍然是南方地區的主要取食方式。從某種意義上講,長江流域富饒的食物來源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南方種植業的進步。
五穀:小麥
在西方,小麥被視為“神下凡的時候留給人間的糧食”,普遍認為小麥大約早於1萬年前就起源於西亞。最早的馴化小麥是一粒小麥和二粒小麥,傳播到伊朗高原後,再與當地的山羊草雜交,慢慢進化成今天普遍種植的六倍體小麥,也稱之為“普通小麥”或“麵包小麥”。其後,小麥從西亞向西傳入歐洲和非洲,向東南傳入印度,向東傳入中國乃至東亞。
距今4000年左右,小麥傳入中國。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便用“來”字來指代小麥。只是,對於這樣一種全新的糧食,中國的先民們在認識和接受過程中也經歷了一番曲折。東方人習慣了小米和水稻這樣的粒食,更喜歡黏性食物,烹飪方式基本為蒸和煮。西漢時期的《急救篇》講“餅餌麥飯甘豆羹”,後來顏師古註解為:“麥飯豆羹皆野人農夫之食耳。”直到戰國,才出現了磨面的旋轉磨,麵粉問世,饅頭誕生了。
此後,小麥由黃河中游向外擴散,逐漸延伸到長江以南各地,並傳入朝鮮、日本。15世紀至17世紀間,歐洲殖民者將小麥帶到南、北美洲,18世紀,小麥傳到大洋洲。至此,小麥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除了亞洲東南部以水稻為主外,小麥在世界各地穩坐頭把交椅。直到工業革命興起後,玉米開始作為工業原料才得以迅速崛起。發展到今天,玉米產量最高,但水稻餵養的人口最多,世界第一糧食的爭奪在它們兩者之間展開。小麥的地位似乎略有滑落,但仍然是西方世界的主食之一。
五穀:菽
豆類的總稱或特指“大豆”,《詩?小雅》中有詞:“中原有菽,小民採之。”中國是世界公認的栽培大豆起源地,現今世界上各地的大豆都直接或間接從中國引進,並且保留了“菽”的語音。大豆富含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其中蛋白質含量比禾穀類作物高6~7倍,特別適合肉食較少的北方農民的需要,有“植物肉”的美譽,為中華民族的健康做出了突出貢獻。另外,大豆根部有能固氮肥地的根瘤,古人對此也早有認識。
考古學家一般認為,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西遼河流域,都出現了由野生大豆馴化而來的大豆。到殷周時期,已經有了原始榨油的技術,當時河北北部的少數民族部落甚至把“戎菽”作為對周王朝的貢品。西漢末年,《汜勝之書》中有“豆有膏”之說,是我國最早記載大豆含有油脂的一本農書。中世紀以後,大豆經阿拉伯傳入西方。
六畜:狗
早在依靠採集和漁獵為生的舊石器時代,狗就從狼開始慢慢進化,與人朝夕相處,它們機敏、忠誠,成為古人狩獵的最好幫手。大概在1.4萬~1.2萬年前,家犬完成馴養,正式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僅是看家護院的衛士,非常情況下還拿來充當肉食來源。
狗的起源並非像其他糧食作物那樣集中,在世界範圍內,西亞、北非、中美洲和東亞,四大農業起源中心雖然各自培養了不同的作物和家畜,但卻都發現了狗的身影,難怪說它是“人類最忠誠的夥伴”。
六畜:豬
豬是人類最早馴養成功的動物之一,我們漢字的“家”,就是在“宀”下有“豕”,望文生義,只有住處養得起豬才稱得上是有了家。考古發現,目前所知的中國最早的家豬出自距今9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而南方距今8200年的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也發現了家豬。
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豬都成為最常見的肉食來源。早期的大墓葬中,一般都會發現豬骨,或全身或僅有頭部、下頜骨,表明豬已經成為人類生活的某種財富和權力象徵。只是,在牛和馬等大牲畜傳入中國後,豬的等級地位有所下降。《周禮》中有一整套管理飼養家畜的官職,有“牛人”、“羊人”、“犬人”、“雞人”,唯獨沒有管養豬的職官。到了漢代,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養豬已不僅為了食用,也為積肥,飼養方式也由原先的放牧式轉向放牧與圈養結合。
六畜:黃牛
黃牛是與水牛相對應而言的,一般所說的黃牛也包含兩種,一種是北方常見的普通牛,一種是南方的瘤牛,因其頸部高高突起的肉瘤而得名。現有的考古證據已經表明,水牛最先起源於南亞地區,而普通黃牛起源於土耳其的野牛,瘤牛則起源於印度,至今在東南亞很多國家仍然作為主要的耕牛。
距今5000至4000年,黃牛由西亞地區傳入中國。除了能夠提供更豐富的肉食外,龐大而溫順的黃牛,需要更多的飼料餵養,成為古人財富和地位的象徵。尤其是在中原地區,黃牛在先秦時期,廣泛應用於祭祀儀式中,併成為等級最高的祭品。“犧牲”二字的偏旁都是“牛”字,即為此意。春秋時期,隨著鐵質農具的發明,黃牛開始被廣泛用於農耕勞作。
六畜:羊
考古證據表明,最早的山羊和綿羊,幾乎同時出現在距今1萬年至9000年前的西亞地區,其中一般認為綿羊在世界上有三個獨立的馴化中心,分別是西亞、印度和非洲。古人馴養綿羊,第一階段的目標是作為肉食來源,後來才逐步發展到產奶和採集羊毛。
與黃牛類似,綿羊也是在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由西亞傳入中國,現在一般認為生活在青藏地區的藏系綿羊是最古老的品種。綿羊傳入中原地區後,在祭祀中的地位僅次於牛,廣泛應用於士大夫之間的宴席、饋贈和賞賜,主要供富人食用。
六畜:馬
距今5000年前的東歐和亞洲地區都曾發現家馬的蛛絲馬跡,但有關家馬的起源問題,至今仍存在爭議。距今大約3000多年前,家馬開始在中國出現,最早在西北地區,此後傳入中原。雖然馬的出現時間較晚,但一出現就展現了很高的應用水平,成為統治階級最看重的牲畜。
雖然史書記載,周穆王西遊時,沿途部落往往以“食馬”為獻,但在中國,馬基本上沒有經歷專門做肉食來源的階段,而是更多地作為運輸和征戰的主力軍。商周時期,出現了專門養馬的官牧,商代有管理王室馬匹的官吏“馬小正”,並且出現了帶輻的雙輪馬車。據郭沫若考證,殷墟甲骨文中已有閹割馬的記載。確鑿的證據出現在秦朝,在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馬俑中可以發現,或許是為了防止受驚,用來拉戰車的四匹馬已經被閹割,而為了保持其戰鬥的血性,用於作戰的戰馬則大部分沒有被閹割。
六畜:雞
雞的祖先是一種名叫紅原雞的野雞,俗稱雉。有關家雞的起源,也存在很多爭議。以前考古學家往往把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北磁山遺址中出土的五塊雞骨作為家雞起源的標誌,但後來經過重新檢測,發現這五塊骨頭很可能都是野雞。現在,世界上普遍認為家雞最早起源於中國的雲南地區或西南亞一帶,時間是距今4000多年前。
按照民族誌的考察,最早人們養雞可能是用於報曉。家雞成為中國古代的六畜之一後,也是普通人的肉食來源。與豬一樣,作為小農經濟的產物,雞是至今中國分佈最廣泛的家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