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進心太強是個問題?

孩子沒有上進心固然不好,但上進心太強更不好。上進心太強,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太要強”,已經成為孩子們一個普遍的特點。很多家長會有意培養孩子的上進心,但度把握不好,就“上進”得過頭了:目標定得太高,處處爭強好勝。的確,短期內可能會讓孩子顯得"優秀",但是也埋下了心理問題的隱患。這就是一顆心理的定時炸彈,不知何時會爆發。

為什麼呢?這其實是不難理解的事。定下很高的目標而且一定要達到,對絕大多數孩子而言只能是失敗,我們看到的都是經過努力而優秀的,但一將功成萬骨枯,大部分失敗是定律;處處爭強好勝,總有不少機會灰頭土臉。所以挫折感自然經常光臨孩子小小的心靈,內心之焦慮、糾結也象癩皮狗一樣跟上了孩子。如此以來,談什麼幸福!談什麼成功!在我諮詢過的心理問題案例中,許多都可以找到“定下過高的目標,而且一定要達到”的認知根源。爭強好勝過頭,不但孩子自己經常“失敗”,不太讓人喜歡,對人際關係也不利。

心理問題一旦形成,改變總是相對困難的。老子的道德經說過:“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說的就是預防為主。所以,家長們,提高警惕,從小就開始關注這個問題。

一、如何對輸贏“淡定”

孩子天性自然喜歡“贏”,不喜歡“輸”;喜歡“表揚”,討厭“批評”,其實這也是孩子向上的動力,是好的。但是如果過頭了,就會經常因此情緒大起大落。那怎麼改變呢?舉個我孩子的例子。

軒軒三四歲的時候,玩遊戲或者參加比賽也是非要“贏”,受不了批評,我注意到這個問題,常跟她說:“輸贏無所謂,輸了又能怎樣”?這都成了口頭禪。有時和她一起玩遊戲時,我會故意輸,跟她說:我輸了,輸了又怎麼樣,表情也確實是無所謂的。這種體驗式的學習很有威力,不久她輸的時候也很坦然了。偶爾她從幼兒園回來問我:為什麼有的小朋友說輸贏有所謂啊?我再和她解釋鞏固一下。上學後也是如此,淡化對成績、名次的評價,家長對這些從內心裡表現出一種淡定的態度,受此影響,孩子自然少了許多焦慮。有了愉快的心態,至少對學習不會抵觸了。

二、如何把握上進心的度——努力+順其自然

舉個諮詢過的案例:一個孩子,小學常常考學校前幾名,初一成績也是班級前五。初二後由於不是很適應,成績不理想,但他不知道順其自然,還非要考個好成績。結果考試前焦慮,平常作業不順利也焦慮,老師偶爾批評一下,或一個眼神都讓他焦慮,搞得都有些厭學了。這種過度的上進心對孩子絕對是有害的。

但是,如何把握上進心的度呢?把握不好,雖然上進心不太強了,但也搞得沒上進心了。我覺得家長自己首先要有個正確的認知,才能去影響孩子。那麼什麼是一個合適的度呢?

其實老祖宗早就有了答案:盡人事,聽天命。相當中庸的一個“度”。用我自己的現代漢語說就是:努力,對結果順其自然。這可是純東方智慧。西方有一個經典勵志名言:只要有想象,就一定能實現。這句話雖然能勵志,但是確實也能害人。從我的心理諮詢實踐來看,很多人都是被這個思想折磨。為什麼,因為有了這樣的思想,自然要樹立高遠目標,而且要求自己一定要實現。但現實是經常證明自己可能達不到,所以常常很崩潰。很多孩子也是這樣,特別想考好,而且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但是前幾名肯定只有幾個,所以大多數必定收穫焦慮挫折。所以我提倡既努力又順其自然的態度。確立一個較高的目標,認真、努力去做。但是知道人力所限,或運氣使然,或不是自己所擅長的,對結果順其自然,坦然對待。

當然,不要矯枉過正了,不要變得不上進、不認真、不努力了。需要仔細揣摩啊!

用認知療法的術語來講,擁有了這樣一個“核心思維”,就會坦然地處事做人,會消卻許多煩惱。

趁孩子還小,家長深刻領會這種態度的精妙之處,去影響孩子。其實好多情況下是家長的心態影響了孩子,有個家長說:“樣啥都要比別的娃娃好,才愉快”,大人如此,孩子想順其自然不亦難乎!

種下健康的種子,會結出甜美的果實。

三、努力+順其自然——舉個我應對孩子考試的例子

我對孩子小學的考試成績不太苛求(我的目標是前三年保持中上游就可以了,以後厚積薄發),也一直對孩子說:考試不必一百分,不得全“優”也沒關係,只要平常好好學就可以了。

我對考試結果是順其自然的,但還是希望能有一個好的成績(對結果順其自然不等於不希望有一個好的結果)。因為我發現孩子是在乎的:她雖然平常在小測驗做得不好的時候比較淡定,但有時提起上次期末考試成績比小朋友好一些的時侯,還是自豪的。所以成績好一些,對提高她的自信心、培養學習興趣還是有幫助的。

所以,我好好地抓了她的複習。但是考試結束了,我對成績是順其自然的。考完就不管了,也不再提這件事,考得不好也沒關係,因為考試發揮有一定的偶然性,那是我們不能掌控的。

相關問題答案